韩晓丹
目的:探讨异丙酚静脉麻醉应用于人工流产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录的80例自愿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早孕孕妇,根据其临床手术是否进行围手术期麻醉,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孕妇均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方法实施全身麻醉的条件下进行人工流产手术,对照组孕妇则在未进行麻醉的条件下进行人工流产手术,对比2组孕妇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40例孕妇中,术中无1例患者出现疼痛情况,平均手术时间约为3.32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约为18.4mL,其中仅有5例孕妇出现呕吐、恶心等轻微不良反应;对照组40例孕妇中,有6例孕妇于术中出现一般疼痛,其余34例孕妇均出现剧烈疼痛,平均手术时间约为8.47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约为19.1mL,其中有11例孕妇出现临床手术不良反应(P<0.05)。即观察组孕妇的临床手术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孕妇的临床手术效果。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应用于人工流产中,可显著提高手术效果,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兰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究依那普利叶酸应用于H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患有H型高血压患者共60例,按照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将本次研究以上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均采取临床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应用依那普利叶酸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中,经临床治疗显效患者19例,经临床治疗有效患者8例,其临床治疗有效率高达90.00%;相比较对照组30例患者中,经临床治疗显效患者16例,经临床治疗有效患者6例,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3.33%。即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依那普利叶酸应用于H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韩学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环磷酰胺定期静脉冲击对复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00例复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剂量的环磷酰胺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大剂量环磷酰胺定期静脉冲击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复发率以及患者的尿蛋白转阴时间。结果:2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完成后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0%,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12%,观察组患者的尿蛋白转阴时间3.52±1.48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尿蛋白转阴时间5.03±1.26分。所有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对复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使用大剂量环磷酰胺定期静脉冲击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的尿蛋白转阴时间以及患者的复发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罗小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PCI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PCI手术患者3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74例和观察组17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的护理,观察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加以综合护理干预,评估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抗血小板治疗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阿司匹林服用依从性得分分别为4.01±0.78分、3.98±0.97分;对照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阿司匹林服用依从性得分分别为3.13±0.34分、3.12±0.53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氯吡格雷服用依从性得分分别为:4.12±0.57分、4.02±0.58分;对照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氯吡格雷服用依从性得分分别为:3.02±0.17分、3.01±0.11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PCI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轶卿;高珊珊;顾爱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浅析介入治疗心脏病导致血管迷走性反射的护理。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介入治疗心脏病导致血管迷走性反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60,采用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60,采用优质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98.3%,明显高于对照组80.0%,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介入治疗心脏病导致血管迷走性反射给予优质护理,可显著提高护理效果和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乔翠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在初产妇采取心理干预对产程和分娩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就诊于我院自然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产程情况和分娩结果。结果:观察组总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的出血量、产褥期的感染率及分娩后的卧床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以缩短产程和改善初产妇分娩的结局,缓解不良情绪,具有较积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熊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采用腹腔镜诊断与治疗妊娠合并卵巢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卵巢囊肿患者108例,作为观察组,接受腹腔镜诊断与治疗;并选取我院2013年3月前收治的妊娠合并卵巢囊肿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病历资料中均接受常规开腹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流产率。结果: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流产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合并卵巢囊肿患者,采用腹腔镜进行诊断与治疗,可以减少患者所受创伤,加快患者康复,并对保护患者的妊娠成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作者:王淑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胆总管结石是指存在于胆总管内的结石。胆总管结石是由于胆囊结石经胆囊管下降形成的,就其来源和性质来说,常分为2类。即:⑴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指结石原发于胆囊,在胆囊结石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的细小结石,通过胆囊管降入胆总管。滞留在胆总管内的结石多数会引起各种很凶险的病理损害,是胆囊结石病的较严重的并发症。⑵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它原发于胆总管,可以与肝内胆管结石同时发生。单纯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可以引起严重的胆道并发症。胆源性胰腺炎是指由于胆石症而并发的胰腺炎,在我国占到了胰腺炎发病率的30%。胆源性胰腺炎主要的症状(约95%的患者)多为突发性上腹或左上腹持续性剧痛或刀割样疼痛,上腹腰部呈束带感,常在饱餐或饮酒后发生,伴有阵发加剧,可因进食而增强,可波及脐周或全腹。常向左肩或两侧腰背部放射。
作者:张修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对外伤致昏迷患者采用诊科护理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人民医院收治的外伤致昏迷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护理方式划分,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5例采用诊科护理,对比2组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88.6%,死亡率为11.4%,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68.6%,死亡率为31.4%,2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x2=6.355)。结论:对外伤导致昏迷患者采用诊科护理效果明显,可促使抢救成功率得以提升,减少死亡现象,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丽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自发性气胸患者术后疼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5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将其按照数字表分组法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常规组31例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综合组34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常规组患者手术后的6小时、24小时的疼痛分级高于综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常规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高于综合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综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自发性气胸患者术后疼痛效果,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高海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防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留置导尿相关性感染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后留置导尿管的女性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式。比较2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总有效率及患者的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2天后感染率和5天后感染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防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留置导尿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留置尿管期间的舒适度。
作者:盛学相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在小儿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肾病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肾内科护理,观察组予以中医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肾病中应用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邹勃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使用关节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36例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骨科收治的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其中简单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粉碎性骨折患者使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固定。观察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64.8±12.4分钟,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进行前抽屉实验、Lachman实验均为阴性。 X片显示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其中治疗显效21例,治疗有效14例,治疗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2%;Lysholm评分平均为94.2±3.8分,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关节镜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效果显著,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穆臣会;郭氧;卓爱国;林山;黄晓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微创与传统切开椎弓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62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予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研究组予以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治疗相关性指标及影像学测量情况。结果:研究组优良率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80.65%,手术时间等治疗相关性指标值以及术后伤椎高度等影像学测量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李荣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并探讨在对产妇进行孕后期新生儿护理技能培训结合常规的母婴床旁常规护理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随机选择的于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156例分为接受常规母婴床旁护理的对照组孕产妇78例,在前者基础上给予孕后期新生儿护理技能互动学习的实验组孕产妇78例。分别统计2组孕产妇的满意度及新生儿疾病发生率。结果:孕产妇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97.4%和80.8%。两者新生儿发病率分别为20.5%和41.0%。在2组数据的比较中实验组均占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孕产妇的新生儿护理技能培训,在提高孕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新生儿的整体健康水平方面均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王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出血患者144例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在院的血糖正常的脑出血患者80例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脑出血量,血脂,尿素氮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脑出血量≤20ml、脑出血量>20ml且≤30ml、脑出血量>30ml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出血的患者相比较正常脑出血患者,存在脑出血量多,神经损伤严重,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且预后效果较差。
作者:贾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讨论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80例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保肝护肝、补充白蛋白,观察组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口服治疗,分别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对其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并计算各组患者HBV-DNA转阴率。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是80.0%和57.5%,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肝功指标及HBV-DNA转阴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同时发挥迅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和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肝功能恢复的作用,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何秀岩;段海霞;郭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应用于胫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65例胫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内钉组(n=25)、钢板组(n=20)和支架组(n=20),内钉组患者予以闭合复位胫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钢板组患者予以有限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支架组患者采取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胫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有限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以及外固定支架均可以用于治疗胫骨粉碎性骨折,效果良好,在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可以广泛的推广应用。
作者:言学鸿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四肢创伤骨折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80例在我院就诊的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比较2组患者疼痛情况、睡眠情况、镇痛药使用情况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VAS评分及睡眠时间比较均存在较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镇痛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对四肢创伤骨折患者实施干预,可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同时通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还可改善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有利于改善患者与医护人员间的关系,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张雪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1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78例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的非合并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80例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2组相关数据显示,实验组的2小时PG,FPG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有糖尿病会加重疾病,提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应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作者:李景凯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