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理干预对初产妇产程情况及分娩结局的影响研究

熊霞

关键词:心理干预, 初产妇, 产程, 分娩
摘要:目的:探讨在初产妇采取心理干预对产程和分娩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就诊于我院自然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产程情况和分娩结果。结果:观察组总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的出血量、产褥期的感染率及分娩后的卧床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以缩短产程和改善初产妇分娩的结局,缓解不良情绪,具有较积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盐酸苯海索治疗帕金森病及其综合征效果研究

    目的:分析探讨盐酸苯海索治疗帕金森病及其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神经内科治疗的患者48例,将其分为帕金森病组和帕金森综合征组,每组患者24例。对其使用盐酸苯海索药物治疗方式,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wbester量表评分情况。结果:帕金森病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稍高于帕金森综合征组患者,但帕金森病组、帕金森综合征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金森、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若无其他禁忌,均可采用盐酸苯海索药物治疗方式。

    作者:王欣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镇痛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髋部骨折对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

    目的:研究镇痛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方法:我院于2012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对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2组患者都接受口服阿司匹林镇痛治疗,其中对研究组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记录2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1天、3天、6天的全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变化、血浆D-二聚体浓度变化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做好对比。结果:研究组全血细胞分析和凝血功能分析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患者入院时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942.18±241.26ng/ml、931.26±242.68ng/ml(P>0.05);研究组采用镇痛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的1天、3天、6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464.25±192.64ng/ml、312.02±110.66ng/ml、102.36±25.12ng/ml,对照组单纯采用镇痛治疗后的1天、3天、6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878.46±209.45ng/ml、617.21±178.56ng/ml、527.31±106.1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层次发生率是6.67%,而对照组是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使用镇痛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的研究组全血细胞分析和凝血功能分析结果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层次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所以我们认为,镇痛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能有效减少髋部骨折老年患者的全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血浆D-二聚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普及和推广应用。

    作者:李铭夫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浅析不同血液检验指标用于冠心病患者检测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患者的检查中使用不同血液检测指标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2013~2014年我院的70例冠心病患者来进行探讨,共有40例心绞痛患者和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择同期的40例健康检查者来进行对照分析。测量3组人群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结果:3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为,心绞痛组13.67±0.57%,心肌梗死组14.23±0.67%,对照组12.99±0.52%。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该项指标比健康者要高;全部患者的MPV、PCT、PDW、PLT指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cTnI、cTnT、CK-MB、hs-cTnT几项指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高,均要高于其余2组。在检查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cTnI指标上升快速。结论:临床中冠心病患者接受实验室检查时,以心肌肌钙蛋白I作为诊断的表现,具有非常可靠的价值,可以作为患者心肌受损情况的一个分析依据,患者血小板参数发病后各阶段会出现变化。

    作者:李鸣;史好巍;郭玮;李瑶;谢晓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长疗程间歇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针对神经性皮炎患者采用长疗程间歇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神经性皮炎患者116例,均经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3周后获得短期治愈效果,再将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8例,分别开展不同药物的长疗程间歇治疗,对照组采用无激素尿素霜,观察组给予糖皮质激素复方氟米松软膏。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8周的SCORAD评分为1.1±0.6分,停药后8周的SCORAD评分为5.2±2.0分,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为13.8%,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神经性皮炎患者采用长疗程间歇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抑制相关症状加重,缓解治疗后高复发几率,且在药物停用后仍具良好改善作用。

    作者:陈艳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异丙酚静脉麻醉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异丙酚静脉麻醉应用于人工流产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录的80例自愿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早孕孕妇,根据其临床手术是否进行围手术期麻醉,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孕妇均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方法实施全身麻醉的条件下进行人工流产手术,对照组孕妇则在未进行麻醉的条件下进行人工流产手术,对比2组孕妇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40例孕妇中,术中无1例患者出现疼痛情况,平均手术时间约为3.32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约为18.4mL,其中仅有5例孕妇出现呕吐、恶心等轻微不良反应;对照组40例孕妇中,有6例孕妇于术中出现一般疼痛,其余34例孕妇均出现剧烈疼痛,平均手术时间约为8.47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约为19.1mL,其中有11例孕妇出现临床手术不良反应(P<0.05)。即观察组孕妇的临床手术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孕妇的临床手术效果。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应用于人工流产中,可显著提高手术效果,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兰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临床观察

    氯胺酮是经典的小儿基础与全身麻醉用药[1],在小儿临床麻醉上普遍应用,它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但单独应用时,由于氯胺酮的“分离麻醉”效果,会有不自主体动,影响手术的进行。丙泊酚起效快、镇静作用强而确切,与氯胺酮复合麻醉,可以取长补短,在不需要肌松的小儿短小手术应是合理的组合。本文回顾性总结我院近3年来对患儿实施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421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立伟;杨春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外伤导致昏迷患者的诊科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对外伤致昏迷患者采用诊科护理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人民医院收治的外伤致昏迷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护理方式划分,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5例采用诊科护理,对比2组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88.6%,死亡率为11.4%,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68.6%,死亡率为31.4%,2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x2=6.355)。结论:对外伤导致昏迷患者采用诊科护理效果明显,可促使抢救成功率得以提升,减少死亡现象,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丽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治疗肺癌手术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8月~2014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治疗的38例肺癌患者设为评价组,将同一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的38例肺癌患者设为常规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枚数、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临床资料发现,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淋巴结清扫枚数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评价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患者(P<0.05),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患者(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3.2%,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的31.6%(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治疗肺癌患者,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张显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32例,设为实验组。选取同期收治的32例无肝源性糖尿病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设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保肝治疗的同时配合短效的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进行保肝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表现为肝病症状的同时出现极少的糖尿病症状,对照组患者仅有肝病症状。2组对比出现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肝性脑病、感染发生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糖尿病症状表现不明显,诊断时容易出现漏诊情况。临床治疗时要进行保肝治疗配合血糖控制以减少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并发症。

    作者:姜昆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探讨老年妇女低骨密度骨折患者的循证护理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妇女低骨密度骨折患者接受循证护理的临床护理情况,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1年我院的120例老年女性低密度骨折病例来进行分析,这些患者作为对照组,不使用循证护理,以2012年的120例同类疾病的女性作为观察组,采取循证护理。行持续随访,并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及生存质量测定简式量表(WHOQOL-BREF)对患者的护理前和出院1年后的抑郁情况、生活情况、运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HAMD、BI、FMA及WHOQOL-BREF量表评分在护理前没有统计学差异性;在护理后1年随访结果显示,均要比护理前优秀,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更加优秀。结论:老年妇女低密度骨折患者接受循证护理的效果比较突出,出院后的生活改善较明显,因此可以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作者:孙颖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浅析儿科护理潜在的护理风险与防范对策

    目的:探究不同的护理方法下儿科疾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探讨解决方案。方法:我院对儿科护理工作进行分段护理方法安排,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与2013年5月~2014年5月2个阶段的儿科护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的解决对策进行研究。结果:在护理的第1阶段中共出现了90例护理风险事件,其中60例由于医护工作人员疏忽造成,占总风险的66.6%;20例由于医护人员擅自离岗造成,占总护理风险的22.2%;其他10例。第2阶段中仅出现了30例护理风险事件。2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儿科患者而言,因为年纪普遍较小需要医护人员的耐心护理,所以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当保证自身护理的责任,将风险出现的几率降至低。儿科护理风险的出现不仅威胁到儿童的安全,更使医患关系变得紧张,也为后续护理工作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有助于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作者:曲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纳入研究范围,按照手术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50例患者分成全切组(78例)和次全切组(72例),全切组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术治疗,次全切组患者行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VAS)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全切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次全切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次全切组患者,2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复发率低,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腹腔镜诊断与治疗妊娠合并卵巢囊肿108例分析

    目的:分析采用腹腔镜诊断与治疗妊娠合并卵巢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卵巢囊肿患者108例,作为观察组,接受腹腔镜诊断与治疗;并选取我院2013年3月前收治的妊娠合并卵巢囊肿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病历资料中均接受常规开腹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流产率。结果: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流产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合并卵巢囊肿患者,采用腹腔镜进行诊断与治疗,可以减少患者所受创伤,加快患者康复,并对保护患者的妊娠成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作者:王淑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使用阿托伐他汀联用缓释烟酸对出血性脑梗死病人治疗效果及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5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地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每天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研究组使用阿托伐他汀联用缓释烟酸,每天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和烟酸缓释片1000mg。比较治疗前后2组血清总胆固醇( TC)、血清甘油三酯( 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 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 HDL-C)水平。分别记录2组不同方式治疗后,患者有关活动度的恢复情况。结果:发现采用阿托伐他汀联用缓释烟酸的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8.4±2.0天,临床治愈时间12.6±2.0周,研究组无并发症出现, Matta功能优良率为92.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经过6个月治疗,2组患者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而HDLC水平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较对照组升高更加显著,2组TC、TG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缓释烟酸对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治疗效果好于单纯的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

    作者:蒋文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护理对策。方法:我院肿瘤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恶性肿瘤患者318人,其中66发生医院感染,对他们采取了针对性护理对策,加强了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和骨髓抑制的护理。结果:本组患者顺利度过了感染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加强护理措施,感染可防可控。

    作者:胡铁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护理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到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进行功能锻炼、并发症预防、心理护理等护理方式,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为92.68%,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只有78.05%,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并改善医患之间的矛盾,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汪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浅析骨膜诱导技术治疗大段骨缺损患者的护理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大段骨缺损患者采取骨膜诱导技术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2012~2014年的22例大段骨缺损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共有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对此次的研究知情且同意参与,我们收集了患者的临床资料,提供骨膜诱导技术治疗,针对性的采取心理、疼痛、功能等多方面的护理内容。结果:全部22例患者在接受3~8个月的治疗后,进行了8~20个月的跟踪随访,患者的骨缺损平均愈合时间为8~20个月,共有18例患者的骨折愈合十分良好,愈合率是81.8%,切口愈合是甲级,能够负重行走,有2例病例愈合不佳,有畸形情况出现。结论:大段骨缺损患者使用骨膜诱导技术来治疗的效果比较突出,结合个性化护理,临床并发症比较少,患者的痛苦比较少。

    作者:张美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舒芬太尼与丁丙诺菲用于小儿先心病术后镇痛效果对比

    目的:探讨丁丙诺菲以及舒芬太尼在小儿先心病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月丹东市中心医院麻醉科已确诊87例择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采用随机数据表法分2组,观察组46例采用舒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对照组41例采用丁丙诺菲进行术后镇痛,分析对比2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以及2组患者术后婴儿和儿童疼痛评估的FLACC量表评分比较。结果:2组患者各时段的MAP和HR均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时段FLAC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先心病术后镇痛中丁丙诺菲和舒芬太尼均有一定的效果,但舒芬太尼的效果更加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晓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联合入路治疗schatzker II型合并外后侧柱骨折

    目的:探究分析联合入路治疗schatzker II型合并外后侧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schatzker II型合并外后侧柱骨折患者62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31例,试验组患者采用前外侧和后内侧倒L型联合入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前侧入路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Neer评分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Neer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Neer评分为优(48.39%)及评分为良(41.94%)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2.90%;9.68%),且其手术治疗后,显效率(60.78%)和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9.41%、68.23%),P<0.0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外侧和后内侧倒L型联合入路治疗schatzker II型合并外后侧柱骨折并发症少见,较常规单纯前侧入路治疗术临床效果显著,其手术用时短,术中出血少,患者术后Neer评分情况良好,有一定的临床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周济虎;杜世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护理要点分析

    目的:分析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糖尿病的56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予以皮肤健康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患者临床中的护理效果。结果:在护理过程中,对照组皮肤损伤的发生率31%,高于观察组皮肤损伤发生率6.7%,对照组患者皮肤损伤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16, P<0.05),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61.5%,低于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30,P<0.05)。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皮肤进行护理干预,能降低患者的皮肤损伤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以在临床的护理中广泛的应用。

    作者:李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