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并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分析

李景凯

关键词:糖尿病, 急性脑卒中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并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1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78例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的非合并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80例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2组相关数据显示,实验组的2小时PG,FPG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有糖尿病会加重疾病,提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应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3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3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23例患者实施急救和护理,观察23例患者的急救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3例患者中,20例患者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急救,3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急救,实施急救后2例患者因救治无效死亡,3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临床给予对症治疗后康复,其余18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均痊愈,急救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尽早明确诊断,及时对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实施手术急救和护理,是成功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作者:张美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人参粉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频发室性早搏6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减轻症状,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心源性猝死;观察人参粉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原有疾病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中医按心悸辨证分型治疗的汤药,并适当配合人参粉每次2g,每天2次口服;对照组第1周加用胺碘酮0.2g 每天3次口服,第2周胺碘酮减量至0.2g/次每天2次口服,第3周减为维持量0.2g每天1次口服。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包括治疗前后病人的自觉症状、中医症候、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所显示的心率、早搏、ST-T等改变,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5%,治疗组自觉症状及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ST-T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粉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疗效肯定、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冯晓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外伤导致昏迷患者的诊科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对外伤致昏迷患者采用诊科护理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人民医院收治的外伤致昏迷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护理方式划分,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5例采用诊科护理,对比2组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88.6%,死亡率为11.4%,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68.6%,死亡率为31.4%,2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x2=6.355)。结论:对外伤导致昏迷患者采用诊科护理效果明显,可促使抢救成功率得以提升,减少死亡现象,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丽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氨溴索减少早产低体重儿对氧气依赖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氨溴索能否减少早产低体重儿的吸氧时间。方法:将61例需吸氧的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2例,对照组2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氨溴索,观察记录2组早产低体重儿平均吸氧时间,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均吸氧时间观察组为7.2±1.3天,对照组为8.1±1.6天,观察组平均吸氧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P<0.05),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吸氧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氨溴索能改善呼吸道症状,刺激肺泡Ⅱ型细胞内细胞发育,促进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和分泌,促进肺发育成熟,缩短早产低体重儿的吸氧时间,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广大医院中推广此种治疗方法。

    作者:蔡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浅析儿科护理潜在的护理风险与防范对策

    目的:探究不同的护理方法下儿科疾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探讨解决方案。方法:我院对儿科护理工作进行分段护理方法安排,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与2013年5月~2014年5月2个阶段的儿科护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的解决对策进行研究。结果:在护理的第1阶段中共出现了90例护理风险事件,其中60例由于医护工作人员疏忽造成,占总风险的66.6%;20例由于医护人员擅自离岗造成,占总护理风险的22.2%;其他10例。第2阶段中仅出现了30例护理风险事件。2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儿科患者而言,因为年纪普遍较小需要医护人员的耐心护理,所以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当保证自身护理的责任,将风险出现的几率降至低。儿科护理风险的出现不仅威胁到儿童的安全,更使医患关系变得紧张,也为后续护理工作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有助于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作者:曲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58例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58例采用保乳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为观察组,另以50例采用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为参照对象,设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乳房美容效果,比较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3年生存率、转移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乳房美容效果总优良率为86.21%,乳房美容效果为“优”的患者比重均显著高于效果为“良”、“可”、“差”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3年生存率、转移率相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3年肿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保乳术、放射治疗乳腺癌不仅可保留患者乳房,维持乳房美观,还降低了肿瘤复发率,再加上具有较低的3年肿瘤转移率、较高的3年生存率和可耐受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良好。

    作者:曲洪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心内科老年患者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心内科老年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在心内科收治的90例老年患者均分为对照、观察2组。其中,对照组45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另45例观察组患者则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不同护理后,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7.8%,远高于对照组(77.8%);在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中,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临床护理路径措施的观察组满意度为100%,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80%)。结论:将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应用于心内科老年患者中,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其效果较好,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杨兰;孙妮;王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10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医学分组方法分成干预组和一般组,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一般组患者实施消化内科常规护理,对干预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与一般组患者的76.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前,2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SF-36)上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周期结束后,一般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干预组患者(P<0.05),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2.2%,明显高于一般组患者的70.6%(P<0.05)。结论:将护理干预应用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林君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甲巯咪唑长期治疗甲亢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甲巯咪唑( MMI)长期治疗甲亢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72例甲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6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口服治疗剂量甲巯咪唑,症状有所改善后停止服用,复发时以此方法继续治疗。实验组口服剂量甲巯咪唑,待症状有所改善时继续保持MMI剂量进行长期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免疫情况。结果: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免疫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巯咪唑长期治疗甲亢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盖丽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探讨

    目的: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2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1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盐酸丁咯地尔+丹参注射液+氯化钠溶液(或葡萄糖溶液)联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制剂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82%,明显高于对照组88.23%,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作者:郑微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解剖式肝段切除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解剖式肝段切除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就诊的左肝胆管结石患者40例,均采取解剖式肝段切除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实施效果及结石残留率,并分析患者具体手术情况。结果:40例左肝胆管结石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无死亡病例。手术平均时间245.6±48.2分钟,术后出血量89.6±36.4mL,术中未出现大出血。治愈率97.5%,1例患者左肝内叶胆管末支存在少量结石残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经相应治疗后治愈出院,患者住院时间18.9±3.4天。结论:解剖式肝段切除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疗效显著,可有效清除结石,并发症少。

    作者:王立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中医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7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骨科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施以中医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结果:经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且均痊愈出院。中医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1.87%(34/37),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82.85%(29/35);中医护理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2.37±1.32天,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患者16.58±2.57天;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中医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韩晓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探析剖宫产子宫切口撕裂的临床分析及防治

    目的:探析剖宫产子宫切口撕裂的临床分析及防治。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剖宫产的患者900例,其中60例女性出现子宫切口撕裂,分析切口撕裂的原因,提出预防对策。结果:60例出现切口撕裂的患者中,枕后位切口撕裂的情况多;孕妇切口距离膀胱子宫腹膜返折<2cm的时候,孕妇子宫切口不会出现撕裂,或极少数患者出现撕裂,当距离>3cm的,则容易出现切口撕裂,并且撕裂率高;胎儿的体重<4000g,孕妇发生切口撕裂的情况较少,胎儿如果体重>4000g,孕妇出现切口撕裂的情况较高,p<0.05。结论:只有更加细心严谨的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方法,对孕妇做好平时的监护工作,选择合理的手术实际以及配合熟练的操作及时,才能够有效防止孕妇剖宫产后出现切口撕裂的情况。

    作者:张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肺结核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本文为中药结核丸联合异烟肼( H)利福平( R)吡嗪酰胺( Z)乙胺丁醇( E)应用,为抗结核治疗的合理联合提供参考。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肺结核患者为例,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结核丸联合2HRZE/4HR,对照组只用2HRZE/4HR系统治疗6个月,观察病人病灶吸收情况以及空洞缩小情况。结果:用2HRZE/4HR方案加结核丸治疗肺结核病人,全程系统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病灶吸收率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空洞缩小率亦有明显差异。结论:以西药为主,加以中医药辩证论治,辅助治疗二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提高疗效。

    作者:梁鹏;陈玉玲;刘茵;姜爱波;刘蓓蓓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便秘的影响。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AMI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进行评估采用针对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8周后的排便情况及死亡率情况。结果:入院时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大便通畅率及排便异常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护理8天后大便通畅率、排便异常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充分评估糖尿病合并AMI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后给予针对性护理,可有效降低便秘的发生率,改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王璀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马斯洛需求理论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护理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5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护理工作中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结果:39例痊愈,5例好转,1例死亡,好转率为97.78%。结论:马斯洛需求理论在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合理运用,有助于患者建立抵抗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叶佩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蛇药调和麻油外涂治疗静脉泵入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蛇药调和麻油外涂治疗静脉泵入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疗效研究。方法:选取我院通过静脉泵入胺碘酮后发生静脉炎的患者12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6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蛇药调和麻油外涂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50%硫酸镁湿敷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局部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均有改善,但实验组的总显效率65.0%,显著高于对照组30.0%,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泵入胺碘酮引起的静脉炎采用蛇药调和麻油外涂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宋丽卡;黄颖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护理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到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进行功能锻炼、并发症预防、心理护理等护理方式,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为92.68%,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只有78.05%,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并改善医患之间的矛盾,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汪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32例,设为实验组。选取同期收治的32例无肝源性糖尿病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设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保肝治疗的同时配合短效的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进行保肝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表现为肝病症状的同时出现极少的糖尿病症状,对照组患者仅有肝病症状。2组对比出现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肝性脑病、感染发生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糖尿病症状表现不明显,诊断时容易出现漏诊情况。临床治疗时要进行保肝治疗配合血糖控制以减少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并发症。

    作者:姜昆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国产左旋氨氯地平与进口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的比较

    目的:评价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高血压病人100例,随机分为2组。50例给予左旋氨氯地平片(试验组)5mg/d,50例服用进口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照组),5mg/天,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行血压测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血生化检验、血常规、心电图。结果:左旋氨氯地平片与进口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总有效率分别为94%和96%,经统计学分析,2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并且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服药后4周的24小时、白昼和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服药4周后相同时间点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均无重大不良反应。结论:左旋氨氯地平片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值得推广。

    作者:张晓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