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8例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曲洪军

关键词:乳腺癌, 保乳术, 放射治疗, 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58例采用保乳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为观察组,另以50例采用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为参照对象,设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乳房美容效果,比较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3年生存率、转移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乳房美容效果总优良率为86.21%,乳房美容效果为“优”的患者比重均显著高于效果为“良”、“可”、“差”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3年生存率、转移率相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3年肿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保乳术、放射治疗乳腺癌不仅可保留患者乳房,维持乳房美观,还降低了肿瘤复发率,再加上具有较低的3年肿瘤转移率、较高的3年生存率和可耐受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良好。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肠镜检查中应用护理管理安全预防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胃肠镜检查中应用护理管理安全预防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9月80例于本院行胃肠镜检查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护理管理方案分2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护理管理安全预防,对比2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后SDS与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镜检查患者应用护理管理安全预防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基础上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雷贝拉唑、呋喃唑酮联合克拉霉素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探讨联合使用雷贝拉唑、呋喃唑酮、克拉霉素与单独使用奥美拉唑及雷贝拉唑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3月收治的300例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雷贝拉唑、呋喃唑酮联合克拉霉素)、奥美拉唑组及雷贝拉唑组,每组100例。采用x2检验对3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00%,奥美拉唑组为72.00%,雷贝拉唑组为71.00%。联合治疗组与奥美拉唑组及雷贝拉唑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呋喃唑酮联合克拉霉素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具有高疗效、高安全性等特点。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魏伦收;索智敏;王雪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孕妇学校培训对促进产妇自然分娩的效果

    目的:孕妇接受孕妇学校的定期教育培训,并探究分析其对自然分娩的影响。方法:将自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定期做孕检直至分娩的124例初产妇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平均每组62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健康指导与产前检查,观察组联合孕妇学校教育培训,将2组孕妇的自然分娩率、总产程时间以及疼痛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72.58%)明显高于对照组(35.48%),而观察组的剖宫产率(27.42%)明显低于对照组(64.5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产程367.8±166.7分钟,明显少于对照组439.2±176.3分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产妇实施孕妇学校培训相对于仅给予常规的产前检查与健康指导在促进自然分娩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提高自然分娩率,进而促进母婴的健康,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的价值。

    作者:李小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研究分析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8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分析患者在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所有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在护理后手术效果显著,对于护理满意度达到100.0%。均无并发症患者出现。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有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疗效和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游彩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于丹东市中心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100例,采用随机表格法分为A组(观察组)及B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扩冠、调脂稳定斑块等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2组患者均在发病12小时内进行急诊手术,然后分析对比2组病人的指标及情况。结果:A、B 2组病人在手术后的TIMI分级血流分别为92%(46/50)与84%(42/5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A(替罗非班)组LVEF56±8%比B (对照)组54±5%的治疗效果好,其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有效改善和提高手术后梗死血管的TIMI血流情况,也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几率,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具有安全、有效等特点,可见具有推广及应用等方面的意义。

    作者:卢晓操;刘亚宁;王晓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Biosplint和Superbond在松牙固定中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Biosplint纤维树脂和Superbond粘接系统夹板治疗下颌前牙松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基础治疗结束后,下颌前牙松动的慢性牙周炎患者58例,随机分为Biosplint纤维树脂组( A组)和Superbond粘接系统组( B组)。使用2种方法固定,在固定后6个月检查下颌前牙的治疗效果,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治疗6个月后A组和B组之间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Biosplint纤维树脂和Superbond粘接系统在治疗松动牙疗效没有差别。但是Superbond粘接系统操作更简便、更有利于菌斑控制。

    作者:张庆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肩胛松动术对类风湿患者肩关节功能障碍疗效的观察

    目的: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若配以肩胛胸壁关节松动术为主的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类风湿患者肩关节功能障碍,同时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观察肩胛胸壁关节松动术对类风湿患者肩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4月符合诊断标准的7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干预组利用常规治疗药物+蜡疗+肩胛松动术+主动运动;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药物+蜡疗+主动运动。治疗1~2个疗程,通过肩关节功能和临床疗效进行效果评定,观察肩胛松动术在类风湿患者肩关节功能障碍康复中的疗效。结果:干预组显效29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94.7%,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类风湿患者的肩功能障碍采用常规的治疗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如合并利用肩胛为主的肩关节松动术可以明显改善类风湿患者的肩关节功能障碍,同时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莉;赵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马斯洛需求理论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护理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5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护理工作中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结果:39例痊愈,5例好转,1例死亡,好转率为97.78%。结论:马斯洛需求理论在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合理运用,有助于患者建立抵抗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叶佩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子宫动脉栓塞术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子宫肌瘤临床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某院2013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通过采取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总有效率94%,与对照组92%相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抗生素药物使用时间、住院天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确切,二者之间疗效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可以在临床治疗工作中针对性推广使用。

    作者:鄂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脾脏血管介入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脾脏创伤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介入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Fast track surgery,FST)救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对照组15例诊断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行常规DAS脾动脉栓塞止血治疗,FST组15例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救治,观察患者术后进食时间,腹胀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30例均保留脾脏成功,进食时间早,术后恢复相对较快,其中4例出现术后发热。结论:DSA血管介入栓塞保留脾脏是一种简单,损伤小,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相关理念患者术后进食时间早,康复快,疼痛减轻,相对安全,住院费用降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刘兴东;蒋延美;赖景奎;杨波;刘洪;罗友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外伤导致昏迷患者的诊科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对外伤致昏迷患者采用诊科护理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人民医院收治的外伤致昏迷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护理方式划分,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5例采用诊科护理,对比2组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88.6%,死亡率为11.4%,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68.6%,死亡率为31.4%,2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x2=6.355)。结论:对外伤导致昏迷患者采用诊科护理效果明显,可促使抢救成功率得以提升,减少死亡现象,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丽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转移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并探讨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转移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肝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给予经肝动脉介入治疗。结果:50例患者中,共进行154次介入治疗,平均3.08次/人。经治疗后,患者总有效率54%。全部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1.8个月,乳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较长,其次为消化道来源,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短,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肝内转移瘤数目、肝内转移瘤血供情况、介入治疗后是否全身化疗、介入治疗前是否有其他转移病灶及原发肿瘤病理类型是独立预后因素,对患者生存期有影响。结论: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转移瘤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安全性高,其中肝内转移瘤数目、肝内转移瘤血供情况、介入治疗后是否全身化疗、介入治疗前是否有其他转移病灶及原发肿瘤病理类型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在治疗前应给予充分评估。

    作者:姚阳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解剖式肝段切除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解剖式肝段切除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就诊的左肝胆管结石患者40例,均采取解剖式肝段切除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实施效果及结石残留率,并分析患者具体手术情况。结果:40例左肝胆管结石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无死亡病例。手术平均时间245.6±48.2分钟,术后出血量89.6±36.4mL,术中未出现大出血。治愈率97.5%,1例患者左肝内叶胆管末支存在少量结石残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经相应治疗后治愈出院,患者住院时间18.9±3.4天。结论:解剖式肝段切除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疗效显著,可有效清除结石,并发症少。

    作者:王立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23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3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23例患者实施急救和护理,观察23例患者的急救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3例患者中,20例患者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急救,3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急救,实施急救后2例患者因救治无效死亡,3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临床给予对症治疗后康复,其余18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均痊愈,急救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尽早明确诊断,及时对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实施手术急救和护理,是成功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作者:张美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316例新生儿不良结局分析

    目的:分析新生儿不良结局与妊娠、孕周、分娩方式之间的关系及其分布。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0月出生的不良结局新生儿,主要指黄疸新生儿、转院新生儿及死亡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整个群体中,高胆红素血症(283例)与母亲合并疾病关系密切。其中GDM(妊娠期糖尿病)、患乙肝、甲状腺疾病、贫血疾病比例高。与妊娠并发症的关系上,疤痕子宫、羊水的代谢异常、妊高征成前3位因素。剖宫产儿所占比例高于顺产。母亲平均年龄29岁。转入NICU31例中,24例母亲合并多种疾病及产科并发症,以产科并发症突出。其次新生儿所患疾病种类多且复杂,以肺部疾病、早产、高胆红素血症位居前3位。结论:高胆红素血症与妊娠合并症关系密切,特别是代谢及内分泌疾病。在与妊娠并发症的关系上,疤痕子宫、羊水的代谢异常、妊高征关系密切。剖宫产增加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特别是孕周<39周。在新生儿严重疾病转院的群体中,与母亲妊娠合并多种高危因素关系密切,且多孕增加患病风险,同时剖宫产增加患病危险。新生儿所患肺部疾病以RDS常见,与孕周及选择性剖宫产关系密切。

    作者:董超群;王超;黄亚英;罗少敏;袁季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投稿与征订须知

    作者:《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联合入路治疗schatzker II型合并外后侧柱骨折

    目的:探究分析联合入路治疗schatzker II型合并外后侧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schatzker II型合并外后侧柱骨折患者62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31例,试验组患者采用前外侧和后内侧倒L型联合入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前侧入路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Neer评分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Neer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Neer评分为优(48.39%)及评分为良(41.94%)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2.90%;9.68%),且其手术治疗后,显效率(60.78%)和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9.41%、68.23%),P<0.0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外侧和后内侧倒L型联合入路治疗schatzker II型合并外后侧柱骨折并发症少见,较常规单纯前侧入路治疗术临床效果显著,其手术用时短,术中出血少,患者术后Neer评分情况良好,有一定的临床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周济虎;杜世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要点分析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参与本次研究,将92例病人平均分成综合组和一般组,采用消化内科常规护理模式对一般组病人实施护理,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综合组病人实施护理。结果:实施护理前,2组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SF-36)、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院意义(P>0.05),实施护理后综合组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一般组病人(P<0.05),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一般组病人(P<0.05),护理满意度为91.3%,与一般组病人的76.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病人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作者:刘长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治疗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治疗的影响。方法:将90例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感染消失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护理后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精神状态、社会功能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结论: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治疗中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较快康复。

    作者:李艳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糖尿病并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1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78例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的非合并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80例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2组相关数据显示,实验组的2小时PG,FPG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有糖尿病会加重疾病,提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应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作者:李景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