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鹏
目的:分析急性湿疹患者的临床康复护理体会.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4月~ 2014年11月诊治的90例急性湿疹患者,患者均经过医院确诊为进行湿疹,所有患者平分研究组和对比组,对比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而研究组在对比组的基础上使用康复护理,分析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满意度为97.8%,对比组的满意度为77.8%,研究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比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以人为出发点,满足患者的各项综合要求,增加心理、生活上的满意度,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田爱敏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肱骨踝间骨折患者50例,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数量均为2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双侧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完成后均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观察组患者在关节功能的恢复方面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在愈合时间上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在此过程中所有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对于肱骨踝间骨折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通过手术切开复位双侧重建钛板内固定的方法对患者实施治疗能够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长永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痛采用腕踝针与康复疗法配合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痛患者100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单用康复疗法(对照组,n=50)与联用腕踝针(观察组,n=5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2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在治疗前疼痛评分、Fugl-Meyer关节活动度评分、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评分均有下降,活动度评分、ADL评分均有上升高,但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肩痛患者,在康复疗法应用基础上,联用碗踝针治疗,对缓解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义显著.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远期生存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罗霞;刘连秋;孙晓燕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前臂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于我院的86例前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平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前臂骨折的效果显著,骨折愈合快,恢复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永兴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多平面成像在踝关节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可疑骨折患者,DR检查均未见明确骨折线,经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确诊的隐匿性骨折的影像学资料,总结X线漏诊原因及平面重建的诊断优势.结果:所选患者中,DR检查均未发现明确骨折线,经64排螺旋CT扫描,发现颈椎骨折2例,骨盆骨折3例,跟骨骨折5例,骶尾部骨折5例,踝关节骨折6例,腕骨骨折7例,胸骨骨折2例,颅骨骨折2例.结论:多排螺旋CT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中优于DR检查,对DR不能确诊的骨折线能做出准确判断,其3D重建技术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有指导意义.
作者:高巍;金鑫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第2趾胫侧皮辩修复手指指腹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7月~2013年6月,共收治手指中、末节指腹缺损8例,对8例指腹缺损患者采用游离第2趾胫侧皮辩修复,采用指-趾血管断端吻合法,对临床疗效进行随访观察.结果:8例皮瓣全部成活(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全部存活.术后获随访6~24个月,皮肤色泽、质地良好,外形满意,指端的两点辨别觉为6~10mm,平均为8mm;皮瓣的两点辨别觉为8~10mm,平均为9mm.足部无瘫痕挛缩及植皮区破溃,足部功能活动无明显影响.结论:游离第2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成活率高,手指功能及外形满意,临床效果较好.
作者:王道德;王波;杨魏;杨良军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内瘘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血液透析内瘘术患者12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锻炼依从性以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根据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锻炼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6.67% (P <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血液透析内瘘术患者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锻炼依从性并降低内瘘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金宁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分析康复锻炼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脑性瘫痪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康复锻炼治疗,观察组给予康复锻炼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对比2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治疗后各项发育指数、治疗前后智力和运动功能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适应行为和社交能力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智力和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康复锻炼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促进患儿各项指标发育,改善智力和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翟巧玲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对比研究脑出血患者进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传统开颅手术2种治疗方法治疗后的临床差别.方法:在我院随机选取140例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接受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平均分为有70例患者的试验组和对照组,采取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方案的为试验组,采取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方案的为对照组,对比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在临床上取得的总有效率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采取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方案的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取得的总有效率为(92.86%),术后30天内并发症的发生率是(3.48%);采取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方案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取得的总有效率为(65.71%),术后30天内并发症的发生率是(32.75%),2组数据均有很大差值,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采取手术伤口小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方案比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方案取得的总有效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对比明显,临床可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贾作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评定肠癌患者的失眠状况,研究对肠癌患者失眠的护理干预模式.方法:住院肿瘤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阿森斯失眠量表评估患者失眠质量.对失眠患者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护理,治疗组除常规护理外实施护理干预.结果:肿瘤患者失眠发生率为56.67%;女性患者失眠数多于男性(P<0.05),失眠指数与患者对失眠的不良认知、心理状况呈显著正相关(P<0.01).治疗组的失眠好转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肠癌患者失眠发生率高,好发于女性.肠癌患者的失眠质量与其对失眠的认知态度显著相关,护理干预可让失眠患者减少负性情绪,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作者:王丽;肖志英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对其的康复护理方法及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43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康复护理效果.结果:参与本次研究的43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在康复护理后,治愈16例(37.20%),好转23例(54.03%),无效4例(1.03%),总有效率为92.26%.结论:临床上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时,给予患儿全面、系统的康复护理,能有效提升小儿脑性瘫痪患儿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王素珍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整体性护理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4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2组患者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整体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以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高,更愿意配合治疗,同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金一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外科治疗效果及术式选择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均给予影像学检查,根据病变类型选择对于的手术方式,评价手术效果.结果:34例采用部分胰腺切除术,17例行胆管引流术,9例行胰尾空肠吻合术.60例患者术后随访显效47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0%.未见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对于慢性胰腺炎外科治疗而言,应根据诊断病变情况、手术适应证等选择适宜的术式,切实纠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加快术后康复.
作者:赵辉;徐秀丽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手术应用于泌尿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78例泌尿外科手术患者均为我院在2014年7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将其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取小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只进行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7.34±4.38分钟和46.94±5.38ml;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77%,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2.86±16.34分钟和189.37±22.87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手术应用于泌尿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微创、恢复快、安全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霍自豪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86例)的治疗方法,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并发症,加强支持及对症治疗,早期留置胃管、早期鼻饲,常规监测胃液PH值和胃液潜血试验,预防性静脉应用质子泵抑制剂,一旦发现应激性溃疡出血,暂停鼻饲,给予凝血酶、云南白药、氢氧化铝凝胶等胃管注入;加大质子泵抑制剂剂量;静脉应用止血药物;贫血严重或休克者输血治疗等.结果:86例患者中57例临床治愈,29例死亡,死亡率达33.7%.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机率高,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后死亡率高,应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李少锋;彭宇晓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不同的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护理结束后,比较、分析2组病患的便秘及心脏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便秘发生率以及心脏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便秘的发生率,减少心脏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沈楠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异位胰腺内镜微创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我院消化内科2008年元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例异位胰腺患者,根据胃镜、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确定病变的起源、部位、大小及隆起高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行电圈套器直接切除9例,结扎环套扎部份切除8例,内镜下粘膜切除(EMR)6例,内镜隧道粘膜下切除(ESD)5例,内镜隧道粘膜下切除(STER)4例.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施行了内镜微创治疗,所有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但无1例出现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异位胰腺内镜微创治疗并发症少、费用低、术后恢复快、手术创伤小、患者依从性好,完全可以取代外科手术.
作者:王必信;谭福碧;张莉;王玲;彭蕊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三级综合防治管理措施在高血压疾病中的实践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社康中心普查出的120名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法与健康宣教,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三级综合防治管理措施干预.结果:研究组干预6个月后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33% (P <0.05).结论:通过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措施干预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且降低了并发症概率,保障了健康质量,适于应用与推广.
作者:黄延平;张旭雅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在急性脑血管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接收并治疗的急性脑血管患者62例,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分析2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呈明显下降趋势,而ADL评分呈明显上升趋势,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且研究组下降、上升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3.55%,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4.19%,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在急性脑血管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冀景芳;张德河;路法枝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实施适宜社区康复干预对60例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卫生服务中心所辖社区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人,即观察组和对照组,为观察组实施适宜的社区康复训练,授予患者简易且有效的康复治疗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即定期随访.1个月后、3个月以及6个月后,利用简式Fugl-Meyer量袁(FMA)与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定2组患者其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FMA评分及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实施适宜社区康复干预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美华 刊期: 2016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