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军
目的:对胸外伤的急救效果和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改善急救护理措施,减少胸外伤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使临床治愈率有所提高。方法:以2012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80例重症胸外伤患者为例,通过对这80例患者实施有效的急救,并在急救后对患者实施程序化急救护理,观察患者预后情况,减少患者痛苦,加快患者康复速度。结果:患者全部采用程序化急救护理,对80例胸外伤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治愈患者68例,好转11例,因抢救无效死亡1例,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临床护理中,程序化急救护理的技术成熟,采用该方法能够准确地对伤者病情进行判断,及早发现病情变化、维持呼吸功能、有效组织抢救,使胸部外伤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减少各种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率,使临床治愈率有所提高,完善急救措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周银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4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密切监测和控制血糖,合理应用利尿剂,加强饮食指导及营养支持,注意低血糖反应的护理和运动指导。结果:39例患者症状好转出院,1例死亡,病死率为2.5%。结论: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同时,做好糖尿病护理,能够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患者病死率较低。
作者:杨伟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运用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方法,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眼科2013年1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126例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26名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观察组患者行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超声乳化手术方法予以治疗,对2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成效予以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对照组2组患者手术后视力<0.1的病例及眼数情况对比,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2个月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变化相对较小,相比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2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治疗高度近视并白内障病症,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缩减角膜内皮细胞,规避术后并发症的出现频率。
作者:张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关节外固定架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9例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44例,术前给予2组患者X线片检查,常规CT检查,开放性骨折患者应用抗生素进行感染预防。对照组患者采用有限内固定法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关节外固定支架。术后给予功能锻炼。结果:2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有限内固定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关节外固定架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马利阁;尹万乐;崔玉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侵蚀性葡萄胎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护理及特点。方法:对5例侵蚀性葡萄胎患者进行心理、药物、化疗后的不良反应等护理。结果:通过临床观察及护理使5例患者顺利完成化疗。结论:侵蚀性葡萄胎患者经过科学的合理化疗,精心的临床护理,使患者化疗成功率与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作者:周贺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对应用依达拉奉对患有脑栓塞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脑栓塞疾病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采用常规脑栓塞治疗方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在常规方案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脑神经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和临床用药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脑栓塞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依达拉奉对患有脑栓塞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潘晓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危机护理干预在放射护理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抽取我院放射科收治的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危机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护理纠纷、护理差错的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并利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评估其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分别为1.25%、0.0%均较对照组低,护理满意度为98.75%,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针对性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F-36评分为92.62±4.26分,较对照组评分78.03±5.28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危机护理干预在放射科中的应用,不仅能够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还有利于提高医院整体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丽;张荣恒;朱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药物对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2008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35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药物治疗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按不同病情分别采用相对的药物治疗,35例重症肌无力患者中34例患者均病情好转出院,1例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康复出院。药物治疗有效率97.14%。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患病年龄不同,病发的症状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充分了解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将有助于诊断和治疗。选择药物治疗重症肌无力是重要的手段。
作者:徐玉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痔:是痔病的总称,是一类常见的、多发的肛门疾病,是人类所特有的疾病,根据其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1关于痔的概念1.1传统的概念:痔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1.2现代的概念:痔是肛垫的病理性肥大、移位和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液淤滞形成的团块。1.3对上述2种概念的认识:就其定义的正确与否暂且不论,单从对某一疾病的定义上讲,显然存在着不合理性和片面性。不合理性:他们是把痔做为一个独立的疾病来加以定义,把发生在不同的解剖部位,不同的病理改变总结在一起,来定义某一疾病,显然是不合理。片面性:按既往痔的发生位置,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2种概念只能定义内痔和静脉曲张性外痔,不能解释其它性质的痔,显然两种痔的概念存在着片面性和不全面性。
作者:吕宝东;侯绪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眼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的眼科护理工作分为2个阶段,选取2013年1月~6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其进行传统护理服务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其按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对2组护理质量指标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健康知识知晓率均明显优于观察组( P<0.02)。结论:在眼科病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眼科护理服务的水平,降低诊疗护理服务成本,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落实,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推动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值得推广。
作者:张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针对直肠癌术后结肠造瘘患者,观察对其给予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直肠癌术后结肠造瘘患者52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所有结肠造瘘患者的随机分组。A2组(对照组26例):针对结肠造瘘患者选择常规护理的方法;A1组(观察组26例):针对结肠造瘘患者给予临床护理干预。对比2组结肠造瘘患者完成护理后在临床护理满意度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2组结肠造瘘患者全部成功完成手术,在A1组结肠造瘘患者中,表现为造瘘口坏死的患者1例,针对患者实施肠断切除术以及实施造瘘口重建手术,全部有效痊愈。于造瘘口周围表现出皮炎的患者1例,对患者实施局部皮肤护理以及换药后有效痊愈。在A2组患者中,表现为造瘘口坏死的患者6例,于造瘘口周围出现皮炎的患者5例,同A1组患者进行比较,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护理满意度方面,A1组结肠造瘘患者高于A2组患者明显(P<0.05)。结论:完成手术后针对结肠造瘘患者给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成功凸显临床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
作者:臧晓凤;李彩燕;曹馨媛;张晓颖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分析小儿临床水痘治疗护理方式。方法:我们将接收的水痘患儿进行隔离,使用炉甘石洗剂和阿昔洛韦软膏来对患儿的外部症状进行改善,若是存在瘙痒感,可以配合抗组胺药物口服治疗。并且对患儿提供全面的临床护理,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结果:42例患儿治疗7天后痊愈23例,痊愈率为54.76%,总有效33例,总有效率78.75%,治疗14天后痊愈37例,痊愈率为88.1%,总有效率42例,总有效率为100.00%。皮疹面愈合良好,无瘢痕形成。结论:为水痘患儿提供精心的护理,配合临床的外用药物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副作用少,也是目前治疗小儿水痘的优秀方法之一。
作者:潘文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高年资护士管理中实施护理管理的方法以及可行性。方法:通过对管理方法的实施,明确高年资护理管理岗位职责。且在护理过程中的相关工作中,比如:查房、护理等,采用人性化管理方式,以便更加合理的安排其护理工作。结果:高年资护士护理过程中对专业进行拓展,不但能体现护士护理专业的相关价值,还能在某种程度上充分保证护理质量。结论:高年资护士管理中实施的护理管理方法的运用,体现了护理价值和专业度,值得临床护理推广。
作者:陶风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9月本院心血管内科高血压冠心病患者28例,心肌梗死患者32例,供60例患者进行病历回顾,通过调查总结分析,总结并归纳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护理工作内容和患者自身的不安全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方法。结果:总结出来的改进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额不安全因素有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加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结论:安全护理的终极目标就是保证患者的安全,也渐渐成为衡量护理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所以,作为护理人员不仅要加强自身安全知识的学习,还应对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隐患进行正确的评估和分析,从而保障护理过程中的安全性。
作者:康荣叶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行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为临床治疗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对60例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部分趾长伸肌腱重建术,60例仅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随访8~24个月,平均13个月。根据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Baird和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疼痛、关节稳定性、行走能力、跑步能力、踝关节活动范围、踝关节X线测量)[1],重建组中优39例,良14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8.3%;非重建组中优31例,良9例,可14例,差6例,优良率66.6%。重建组疗效明显优于非重建组疗效( 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趾长伸肌腱重建下胫腓韧带术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贾福;白力承;孙瑞芬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在经腹胆囊切除术硬膜麻醉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70例行经腹胆囊切除术硬膜麻醉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例给予利多卡因和丁卡因混合诱导,观察组35例给予罗哌卡因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在呼吸、心率、脉搏氧饱和度、腹肌松弛、感觉神经阻滞节段数以及手术满意程度等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临床诱导30分钟和40分钟时,舒张压和收缩压均低于基础值,对照组临床诱导15分钟、20分钟和30分钟时,舒张压和收缩压明显低于基础值,且对照组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明显低于观察组,2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在经腹胆囊切除术硬膜麻醉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曹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手术麻醉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麻醉病人术中、术后HR、BP、EKG、SPO2和EtCO2平稳,术毕清醒快。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差,麻醉前仅应用阿托品即可满足要求,极小剂量的镇静药物即可引起严重副作用。
作者:高连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电击伤患者的观察与抢救。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电击伤患者10例抢救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抢救30分钟内恢复自主呼吸8例,80分钟恢复自主呼吸1例,死亡1例。结论:对电击伤患者的抢救必须分秒必争,诊断与抢救应同时进行。治疗原则为脱离电源,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压等紧急抢救,以及创面处理。
作者:王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心理调节技能训练在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的状况以及对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从2012年1月至今在我院进行抗精神病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60例。实验组在正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并对患者实施心理调节技能训练,对照组只进行正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9个月之后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依从性。结果:心理调节技能训练之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者PANS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2,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以及9个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0,P<0.05;x2=6.86,P<0.05;x2=6.76,P<0.05),患者临床疗效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4,P<0.05),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x2=7.98,P<0.05)。结论:心理调节技能训练联合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时,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疗效,还对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有了显著提高。
作者:张德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产生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腔隙狭窄引起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心肌出现暂时性缺血、缺氧,继而心前区出现疼痛感的一系列综合征。心绞痛具有前胸压榨性阵痛并伴有其他症状的特点,疼痛部位主要集中于胸骨后部,辐射区可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病在患者情绪激动或劳动时,持续时间大约几分钟,可通过休息或者服用硝酸酯制剂缓解或消失。常见诱因有劳累、饱食、受寒、情绪激动、机体循环衰竭等,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现今的治疗药物主要有硝酸酯类、钙通道拮抗剂、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等,但这些药物会对患者的已经衰弱的心脏造成进一步的损伤,有较大的副作用。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有效又无副作用的药物来缓解心肌缺血。
作者:郑效坤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