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手术的麻醉处理

高连凤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手术治疗, 麻醉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手术麻醉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麻醉病人术中、术后HR、BP、EKG、SPO2和EtCO2平稳,术毕清醒快。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差,麻醉前仅应用阿托品即可满足要求,极小剂量的镇静药物即可引起严重副作用。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宫颈癌根治术21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观察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对我们医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1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出现1例切口感染,2例尿潴留。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精心的术后护理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云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咳嗽50例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本院2013年9月~2013年12月期间儿童咳嗽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人。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的西医治疗方式进行治疗。2组就治疗效果及疗程进行对比观察、研究。结果:25例试验组儿童咳嗽,有24例治愈,1例无效,有效率为96%;平均疗程为7~8天。25例对照组中,22例治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8%;平均疗程为10~11天。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咳嗽疗效显著,并且能缩短疗程,此法值得推广。

    作者:胡殿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护理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8例糖尿病足患者分成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中医结合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可明显提高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桂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电视胸腔镜手术时患者呼吸的管理及麻醉处理分析

    目的:研究电视胸腔镜手术( VATS)患者呼吸管理与麻醉处理的有效方式。方法:以148例VATS患者为研究对象,数字表格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各74例,均以气管插管全麻进行手术,观察组另外给予针对性的呼吸道管理,观察麻醉效果及记录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结果:2组在感觉/运动阻滞时间及手术时间等指标对比上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术中、术后MAP(平均脉动压)及HR(心率)变化幅度小,而对照组术中、术后2指标明显较术前变化幅度大,2组MAP、HR在术前、术后MAP、HR对比差异不显著( P>0.05),但术中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TS采取气管插管全麻术的同时应配合有效的呼吸管理,以此提高VATS手术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实现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衬云;张曙;黄德辉;何炳华;胡笑明;郭庆聪;叶玉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强化重心转移训练对脑卒中后偏侧空间忽略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强化重心转移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侧空间忽略患者,忽略程度,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1月住院康复患者68例,均为脑卒中伴偏侧空间忽略( Unilateral spatial neglect USN)患者,随机分成强化组和对照组2组,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强化组在常规康治疗基础上,增加强化重心转移训练内容。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估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应用线段等分试验( line-bisection test ),线段删除试验( line cross-out test ),画钟试验( clock drawing test )评估4周后2组USN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的BBS,MBI以及线段等分试验,线段删除试验,画钟试验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2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强化重心转移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侧忽略患者的忽略程度,平衡功能以及ADL。

    作者:郭天龙;刘景隆;郭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新型抗心绞痛药物雷诺嗪的研究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产生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腔隙狭窄引起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心肌出现暂时性缺血、缺氧,继而心前区出现疼痛感的一系列综合征。心绞痛具有前胸压榨性阵痛并伴有其他症状的特点,疼痛部位主要集中于胸骨后部,辐射区可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病在患者情绪激动或劳动时,持续时间大约几分钟,可通过休息或者服用硝酸酯制剂缓解或消失。常见诱因有劳累、饱食、受寒、情绪激动、机体循环衰竭等,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现今的治疗药物主要有硝酸酯类、钙通道拮抗剂、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等,但这些药物会对患者的已经衰弱的心脏造成进一步的损伤,有较大的副作用。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有效又无副作用的药物来缓解心肌缺血。

    作者:郑效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子宫全切与次全切对女性性生活质量及盆底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子宫全切与次全切对女性性生活质量及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院进行子宫手术的84例患者进行跟踪随访,根据手术方式将84例患者分成2组,全切组与次全切组,每组42例,比较2组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及术后盆底脏器脱垂(POP)及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发生率。结果:全切组患者术后性快感增强的发生率为0,次全切组术后性快感增强的发生率为1.92%,2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全切组不变的发生率为7.69%,次全切不变的发生率为44.23%,全切组不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次全切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全切组减弱的发生率92.31%,次全切减弱的发生率为53.85%,全切组减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次全切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全切组的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发生率为26.92%,盆底脏器脱垂(POP)的发生率为44.23%,次全切组的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发生率为7.69%,盆底脏器脱垂(POP)的发生率为23.08%,全切组的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发生率为及盆底脏器脱垂(POP)的发生率为明显较次全切组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次全切可降低手术对女性性生活质量及盆底功能的影响,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作者:李颖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肠梗阻保守治疗及手术时机选择

    目的:探讨肠梗阻保守治疗及手术时机佳选择时间。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救治的156例肠梗阻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和手术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本组156例患者急诊手术治疗25例,其中绞窄性肠梗阻18例,黏连性肠梗阻5例,结肠癌导致的肠梗阻2例。保守治疗131例,其中经保守治疗治愈101例,中转开腹手术治疗30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治愈。结论:对于肠梗阻治疗,要认真检查,针对单纯性肠梗阻要给予保守治疗,多数患者能够治愈,对于在保存治疗12~24小时,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者,应抓紧进行手术。对于保守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不缓解或反复发作,应采取手术治疗。对诊断或怀疑为绞窄性肠梗阻的患者和肿瘤导致的肠梗阻患者应立即进行手术,不能拖延或采取保守治疗。

    作者:尹井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个体化护理用于血液透析诱导期间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个体化护理在血液透析诱导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1日~2014年1月30日期间我院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临床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试验组患者个体化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干预结果,并统计患者的的临床满意度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患者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70.00%),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高于对照组(33.33%),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个体化护理在血液透析诱导中的效果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透析护理中可考虑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张艳;杨蕊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左主干急性闭塞15例分析

    目的:探讨左主干急性闭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13年大庆油田总医院15例由左主干急性闭塞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结果:入选的15例患者术中均植入IABP辅助治疗,3例在IABP的支持下急诊行PCI术,1例存活,2例死亡,1例患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搭桥术术后24小时内死亡。11例冠状动脉造影后在IABP支持下准备择期行PCI术,等待过程中2例死亡,1例未行PCI术存活出院,8例择期行PCI术,其中3例死亡,5例存活出院。结论:左主干急性闭塞的死亡率极高。对于无保护的左主干急性闭塞患者,治疗上建议首先植入IABP辅助治疗,待病情相对稳定后行PCI术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而对于有保护的左主干急性闭塞的患者,建议在IABP辅助治疗下行急诊PCI术,急诊冠脉搭桥术是一种选择,但手术要求高,死亡率高。

    作者:刘胜全;李琪;伊洪艳;李彦红;刁秀娟;黎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脊椎旁病灶切除结合固定、负压封闭引流冲洗治疗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感染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性脊柱感染合并脓肿形成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2月~2014年6月收治25例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合并脓肿形成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25例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布鲁氏菌病效果不良的患者;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存在神经受损体征。影像学显示椎间隙感染和邻近椎体骨髓炎征象,椎体及周围脓肿形成。实验室检查血沉和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布鲁氏菌凝集试验阳性。给予行抗炎足量的基础上,脊柱后侧入路,视情况椎弓根固定处置,于病变重侧行椎旁进入,视情况切除部分小关节,切除感染的病灶组织,达到脓肿形成处,给予减压病灶切除后反复冲洗处置,于深部置2~3枚引流及冲洗管处置,关闭切口应用生物半透膜外敷处置,术后行负压冲洗引流处置,术后继续系统抗炎治疗。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治疗效果均达到优良。结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合并脓肿形成,可以通过手术椎旁进入、病灶清除、固定、冲洗联合术后冲洗、抗炎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提高患者下床时间。

    作者:李殿发;尹世琦;陆江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干化学法检测肝素抗凝血浆与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干化学法检测抗凝血浆与血清生化指标的差异,探讨急诊生化检验应用干化学法检测肝素抗凝血浆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全自动干化学生化分析仪分别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急诊科进行治疗的98例患者的肝素抗凝血浆及常规血清标本的23项常规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对2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98例标本都顺利完成检验,23项生化指标中有DBIL ,ALT ,TP ,ALB ,CHOL,TG,ALP LDH等13项指标的结果存在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其余AST, TBIL,GLU,CREA,CK,CHE,LDLC,BUN,NA,CL等10项指标无明显差异( 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13项有差异的指标进行临床可接受判断,其中DBIL,ALT,K等3项的检测结果临床一致性较差,其余项目为临床可接受。结论:干化学法检测肝素抗凝血浆进行生化检测时,分离血浆较快,检测结果与常规检查存在差异,但大部分在临床可接受范围,更适合急诊患者需求,但对于ADBIL,ALT,K等3项干化学检测时可重新建立血浆参考范围。

    作者:马冬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出血18例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介入疗法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产后出血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实施介入疗法即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出血。结果:18例产后出血患者中成功止血15例,失败3例,行子宫切除术。结论:介入疗法治疗产后出血具有止血快、创伤小、保留子宫及生育能力等特点,可作为治疗产后出血的首选方法。

    作者:宋桂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直肠癌术后结肠造瘘口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针对直肠癌术后结肠造瘘患者,观察对其给予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直肠癌术后结肠造瘘患者52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所有结肠造瘘患者的随机分组。A2组(对照组26例):针对结肠造瘘患者选择常规护理的方法;A1组(观察组26例):针对结肠造瘘患者给予临床护理干预。对比2组结肠造瘘患者完成护理后在临床护理满意度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2组结肠造瘘患者全部成功完成手术,在A1组结肠造瘘患者中,表现为造瘘口坏死的患者1例,针对患者实施肠断切除术以及实施造瘘口重建手术,全部有效痊愈。于造瘘口周围表现出皮炎的患者1例,对患者实施局部皮肤护理以及换药后有效痊愈。在A2组患者中,表现为造瘘口坏死的患者6例,于造瘘口周围出现皮炎的患者5例,同A1组患者进行比较,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护理满意度方面,A1组结肠造瘘患者高于A2组患者明显(P<0.05)。结论:完成手术后针对结肠造瘘患者给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成功凸显临床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

    作者:臧晓凤;李彩燕;曹馨媛;张晓颖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护理干预对开胸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开胸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开胸术后并留置引流管的98例患者分成2组,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胸腔引流管的留置时间。结果:干预组的留置时间为74.5±8.9小时,对照组的留置时间为95.7±10.8小时,干预组的留置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缩短血气胸术后胸腔引流管的留置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崔晶;张统水;于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护理干预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成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住院天数及再出血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住院天数,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降低住院天数及再出血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陈晓晖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G试验对霉菌性鼻窦炎患者诊断价值初探

    目的:探讨血浆G试验检测对诊断霉菌性鼻窦炎( Fs)的价值。方法:Fs确诊患者35例和健康对照组10例,取患者外周血分离血浆,用G试验方法检测各组血浆(1,3)-β-D葡聚糖( BG)浓度。结果:32例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中,28例BG平均浓度37.6±12.9pg/ml,阳性率为87.5%,4例检测值<5 pg/ml;1例急性暴发型检测值为835.2pg/ml,2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检测值分别为335.2 pg/ml、695.2 pg/ml。对照组及FS术后检测均<5 pg/ml。结论:FS患者血浆B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提示G试验可作为FS的诊断指标。

    作者:唐婷婷;吉飞跃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高年资护士管理中实施护理管理的方法及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高年资护士管理中实施护理管理的方法以及可行性。方法:通过对管理方法的实施,明确高年资护理管理岗位职责。且在护理过程中的相关工作中,比如:查房、护理等,采用人性化管理方式,以便更加合理的安排其护理工作。结果:高年资护士护理过程中对专业进行拓展,不但能体现护士护理专业的相关价值,还能在某种程度上充分保证护理质量。结论:高年资护士管理中实施的护理管理方法的运用,体现了护理价值和专业度,值得临床护理推广。

    作者:陶风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对内固定手术在踝关节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内固定手术在踝关节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踝关节骨折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借鉴以及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88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疗程资料。结果:在选取的88例患者中,无效患者5例,显效患者13例,有效患者22例,痊愈患者有48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1%。对所有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未发现存在骨折不愈合以及畸形愈合情况。结论:内在踝关节骨折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固定手术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加上手术后的康复指导,使治疗效果更加的明显。正确选择手术方法以及手术时间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踝关节骨折的远期效果。

    作者:杨灵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

    目的:探讨对比动力髋螺钉( DHS)与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3年5月我科收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6例中,45例患者应用DHS内固定,41例患者应用PFNA内固定,对比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DHS组2例螺钉穿出股骨头,3例钢板螺钉松动致髋内翻;PFNA组1例延期愈合。2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PFNA组优于DHS组。结论:DHS及PFNA均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PFNA较DHS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操作微创,术后恢复快,PFNA优于DHS。

    作者:王斌;余进伟;陈旭;郭甲瑞;李德荣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