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纤维蛋白原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间的关系

满伟;满红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纤维蛋白原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溶栓后冠脉再通的关系。方法:入选52例发病12小时以内的并有溶栓适应证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给予溶栓治疗后,根据冠脉是否再通分为再通组和未通组,分别统计并比较2组间的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冠脉再通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要高于溶栓后冠脉未通组(3.31±1.21 VS2.42±0.83);血清纤维蛋白原≥3g/L组的溶栓后冠脉再通率高于血清纤维蛋白原<3g/L组冠脉再通率。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高者,其接受药物溶栓后冠脉再通可能更大。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院前急救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影响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5月~2013年2月间收治的76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行院前急救患者40例(院前组)和家属自行送院急救患者36例(入院组)的疗效和死亡率。结果:2组在好转(x2=4.21)、死亡(x2=4.92)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组比入院组的好转率高,且死亡率低。结论:院前急救对于抢救脑出血患者非常重要,及时对症治疗,可以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作者:程雪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麻醉苏醒室全麻患者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目的:探讨麻醉苏醒室全麻患者常见并发症及护理进行综述,保障病人安全,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医疗质量。方法:分析相关文献,通过对全麻术后麻醉恢复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临床评估并统计分析并总结经验。结果:患者术后并发症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患者安全平稳渡过麻醉恢复期。结论:全麻手术结束后早期,由于各种麻醉药的作用未完全清除。是各种术后并发症的高发期。患者循环、呼吸功能尚未稳定。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呕吐、躁动、低或高血压等并发症。苏醒室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为术后患者安全平稳过渡提供保障。

    作者:赵曼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评价其优点。方法:对住院患者672例有计划、有目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结果: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增强了护士的整体服务意识,提高了住院患者的满意度。结论:产科应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周凤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IL-6和IL-17在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IL-6和IL-17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45例干燥综合征患者及15名正常健康人血清中IL-6、IL-17的水平,并分析初发组、复发组、稳定组与健康人血清中有无差别。结果: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IL-6、IL-17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初发组IL-6、IL-17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组IL-6、IL-17水平与复发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燥综合征患者体内细胞因子IL-6及IL-17存在异常表达,且与疾病复发进展相关,提示IL-6、IL-17在干燥综合征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韩丹;史丽璞;刘志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术前诊断叶状肿瘤对病理诊断及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诊断叶状肿瘤对病理诊断及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对比分析经钼靶拍片怀疑为乳腺叶状肿瘤的13例病例的手术结果,主要分析术前诊断叶状肿瘤的重要性。结果:13例经数字化乳腺钼靶片怀疑乳腺叶状肿瘤的病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叶状肿瘤的为8例,诊断率为61.5%(8/13),误诊率为38.5%(5/13),误诊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纤维腺瘤4例,乳腺癌1例。结论:对病变认识不够、临床触诊、问诊不够仔细,乳腺纤维腺瘤和叶状肿瘤在数字化钼靶片上诊断和鉴别困难时造成漏诊和误诊的主要原因,影像诊断医师应熟练掌握乳腺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紧密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不断提高诊断准确率,以提示临床手术医师和病理诊断医师做好鉴别诊断,保证手术方式准确,达到彻底切除叶状肿瘤的目的。

    作者:路瑶;孙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护理

    目的:总结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3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6例患者中,治愈133例;占97.8%,死亡3例,占2.2%。结论:通过优质护理,可提高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治愈率。

    作者:曹莉;张玉;许宗菊;杨倩;李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86例

    脑梗死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症状体征。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急性期处理尤为重要[1]。近年来,我院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血液灌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护理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 , HSP)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见于成人的急性坏死性血管炎。主要累积皮肤、肾脏、胃肠道和关节,表现为紫癜性皮疹、腹部疼痛、紫癜性肾炎和关节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小血管炎是HSP的主要免疫病理机制[1]。血液灌流能针对性的清除抗体及免疫复合物、炎症介质,大大降低炎症介质在HSP的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损害。我科有12例患儿选用了HA280血液灌流器进行过敏性紫癜的治疗及护理,现报告如下。

    作者:顾菁;戴婷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病的护理体会

    目的:对接收蓝光治疗的新生儿黄疸病患者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4月~2013年5月收治新生儿黄疸病患者76例,所有患儿均接受我院蓝光治疗,对其临床资料与护理措施展开回顾性分析,探讨这些护理措施在新生儿黄疸病治疗中的意义。结果:76例患儿均康复出院,其中61.84%患儿1次治愈,28.95%患儿2次治愈,6.58%患儿3次治愈,28.95%患儿4次治愈。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5%,7.89%黄疸消退后在4.0~7.6小时有轻微黄疸反弹,在2天后消退。结论:在新生儿黄疸病治疗中,蓝光照射治疗具有确切疗效,安全性高,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进行精心护理,对于新生儿身体健康及成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红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18例小儿手足口病病例监测分析

    目的:监测分析218例手足口病( HFMD)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探讨防治策略。方法:对2008~2010年接到本县县医院报告的218例HFMD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危重程度及转归进行监测。结果:流行病学:男女比例1.45:1,发病年龄1~3岁居多(占61.0%),春夏季高发(占60.6%),生活环境农村高于城市(分别占56.0%、44.0%);临床特征:发热患者占54.6%,皮肤粘膜损害占99.1%,并发症发生率31.2%;危重程度及转归:危重23例(占10.6%)、其中死亡18例(占78.3%),重型49例(占22.5%)、其中死亡8例(占16.3%)。结论:本县HFMD发病符合HFMD流行的一般规律,以春夏季节1~3岁农村散居男孩为高发人群。临床表现普遍较重,并发症多,重型及危重型死亡率高,值得重视。对于高发人群积极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张金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临床工作中用笔污染的细菌检测研究及改进措施

    目的:探讨洗手前和洗手后使用笔,笔上的细菌是否有差异,并提出改进措施来减少医用笔传播细菌,减少通过医用笔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危害。方法:将100支用低温消毒的笔分为2组,实验组为接触患者后洗手,洗完手再使用笔,对照组为接触患者后使用笔,用完后再洗手,然后检测2组笔所带细菌的个数。结果:洗手消毒后用笔细菌阳性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洗手可以减少医用笔所带的细菌,从而减少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危害。

    作者:杨秀菊;周秀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关于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病的探讨

    我院于2001年3月~2005年9月期间收住内科103例经X线或胃镜确诊的60岁以上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具有症状不典型,病情凶险,并发症多,顽固难治,死亡率高的临床特点,应予以高度重视,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荣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

    目的:研究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的效果。方法:使用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21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为16~65岁,平均年龄38.3岁。按照Denis分型,1型4例,2型14例,3型3例,术中,在双侧沿髂脊外缘的髂后上嵴做一3~5 cm长的弧形切口,然后将钢板通过皮下通道从切口一端植入到达对侧。结果:平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3 cm、45.2分钟和160.8 ml。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3个月,平均16.3个月。没有发现切口感染、术中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不愈合或明显的下肢长度不均等。根据Majeed评分系统,功能恢复情况中:优为6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结论: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以及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王瑞江;李路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死与CYS-c、Hcy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与CYS-c(胱抑素C)、Hcy(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1月~2013年4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2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的CYS-c、Hcy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Hcy23.31±1.72μmol/L,Cys-C1.34±0.37mg/L,显著高于对照组Hcy、Cys-C水平(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Cys-C与Hcy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AMI患者Cys-C及Hcy水平显著升高,检测Cys-C及Hcy水平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低视力患者的康复训练与指导

    目的:通过助视器和日常生活功能训练尽可能恢复阅读、书写能力,基本做到生活独立,参加社区活动,享受晚年。方法:对132位低视力患者佳视力眼进行研究和跟踪,根据患者个人需要,分别使用单眼望远镜、放大望远镜、显微镜、视频放大器等训练项目。(1)视觉刺激练习、空间定位练习、手眼协调练习;(2)各种阅读方法识别和训练;(3)认知功能如视觉记忆或逻辑推理等诱发训练。结果:指导和训练后73例视力增加了1行以上(55.3%)41例(31%),能借助助视器进行有效的阅读工作,18例(13.6%)保持不变。结论:通过开发低视力周边的视觉功能进行视觉功能康复,助视器配合功能训练,可以提高低视力患者的部分视觉功能。

    作者:许慧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引入妇产科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校2010级专科护生为对照组,2011级专科护生为实验组,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班采用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比较2组教学效果差异。结果:实验组学生理论考核得分89.9±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理论考核得分72.3±8.1分,差异显著(t=13.3041,P<0.05);实验组学生模拟问诊考核得分86.2±6.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模拟问诊考核得分76.5±5.1分,差异显著(t=9.9562,P<0.05)。结论:核心能力培养模式通过个案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设置、导演式带教等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改善了教学质量。

    作者:常颖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的护理配合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有效的护理配合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对180例经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手术、护理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80例患者术中维持适宜腹内压,无1例发生并发症,术中配合及护理均顺利,手术均获成功,未中转开腹。术后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有效的手术护理配合对于保证腹腔镜手术成功,避免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邓莉曼;蔡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比较

    目的:对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妇科手术治疗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甲组30例接受单纯全麻,乙组32例接受硬膜外复合全麻,观察2组麻醉效果。结果:乙组患者清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甲组(P <0.05)。甲组插管时患者SBP、MAP、HR均显著高于麻醉前(P <0.05),乙组患者无明显波动,2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接受治疗时,应用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相对较小,术后可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皮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尿毒症患者动静脉造瘘术前与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尿毒症患者动静脉造瘘术前与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尿毒症患者动静脉造瘘术前与术后的临床资料。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动静脉瘘的准确率为92.15%,25例动静脉瘘发生血栓2例,瘘管血管旁软组织血肿1例,静脉瘤样扩张1例,21例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动静脉瘘患者术前造瘘血管的选择和术后血管监测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卓;申志扬(通讯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基层医院对脊椎骨折的X线平片与螺旋CT诊断评价(附80例报告)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X线平片、螺旋CT对脊椎骨折病例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0例脊椎骨折的X线平片、螺旋CT、MRI影像学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80例椎体骨折病例均有脊椎曲度改变,X线平片、螺旋CT均能全部显示;对椎体骨折线、椎体骨折的显示,CT轴位图像结合MPR及3D重建、X线平片的显示率分别71%、31%、CT优于X线平片。结论:X线平片是急性脊椎骨折的基础检查方法;螺旋CT的横轴位、多平面重建及3 D的联合应用能明确损伤部位、程度,立体直观,有利于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

    作者:周忠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