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疟疾的临床治疗及预防

井立华

关键词:疟疾, 临床症状, 红细胞内期, 疟原虫, 体内发育, 免疫状况, 寄生, 感染程度, 发作规律, 周期性, 细胞外, 脾肿大, 反应性, 定时性, 传染病, 增殖, 退热, 贫血, 机体, 高热
摘要: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贫血和脾肿大为特点。因原虫株、感染程度、免疫状况和机体反应性等差异,临床症状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1]。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增殖分为两个时期,即寄生于肝细胞内的红细胞外期和寄生于红细胞内的红细胞内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护理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目前我们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病程长,大部分患者愈后不良,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或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危害患者的心理健康,可以说脑卒中也是一种身心疾病,精神、心理、情绪影响患者的病情、病程、疗效和转归,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修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诊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疗法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2组间疗效的差异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73.3%,2组临床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安全有效。

    作者:张金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肌肉痉挛的发生原因及护理

    肌肉痉挛是透析中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20%。症状为肌肉痉挛性疼痛,一般持续10分钟,患者焦虑难忍,严重者使血液透析治疗不能顺利进行,从而影响患者血液透析的充分性。通过对2011年5月~2013年10月在我科透析时发生肌肉痉挛的21例的观察和护理作回顾性分析,现将发生原因及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迎春;魏东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肾结石的微创治疗的疗效观察

    老年患者由于一般身体条件较差,且常常合并其他疾病,因此在对结石的处理上比较棘手,一些开放性的手术常常不能耐受,因此在临床上选择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的手术方式是研究的重点。自腔镜手术开展至今技术已相对成熟,由于其出血量少,恢复快等特点适合于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1~4]。我院自2006年11月~2011年11月在我院进行微创经皮镜取石术( MPCNL)治疗的50例老年肾结石患者,现将病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齐政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厄贝沙坦预防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全球范围内,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 ARB)类药物在预防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尚未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厄贝沙坦在预防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自2008年10月~2010年3月我院内科2型糖尿病患者58例,年龄30~75岁,2型糖尿病病程<3年,应用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8.0mmol/L,HbA1c<7%,均无高血压病病史。排除急性炎症、恶性肿瘤、严重肝肾疾病。均告知研究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应用厄贝沙坦组(研究组)及未应用厄贝沙坦组(对照组)。研究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28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作者:封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上应用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诊治的133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痰热清+常规治疗组)67例及对照组(常规治疗组)66例,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比较2组毛细支气管炎小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82.1%,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平均为2.6±1.1天、临床体征缓解平均时间为3.3±1.2天,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以上差异明显,P均<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未0.0%,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用药基础上给予中药制剂痰热清注射液能够显著增加治疗效果,同时不明显增加药物副作用,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高真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德赛恩治疗深Ⅱ度烧伤的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德赛恩治疗深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2组患者均常规消毒清创,观察组外用德赛恩液体敷料,对照组外用磺胺嘧啶锌软膏,疗程均为28天,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7天和14天时的创面完全愈合率和疼痛评分,并观察2组患者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天、14天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天、14天的创面愈合率则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长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德赛恩治疗深Ⅱ度烧伤患者能更有效减轻疼痛,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愈合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CT和X线在脊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总结分析CT与X线在脊椎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外伤性脊椎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和X线检查,分析2种检查手段的诊断准确性。结果:CT扫描诊断准确率100.00%明显高于X线诊断准确率88.33%,差异显著( P<0.05);CT扫描平均评分6.95±1.56分明显高于X线平均评分3.71±1.12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CT检查对脊椎损伤的诊断准确性及检出率均高于 X线诊断,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赵利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价值及意义

    目的: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输血治疗的1028例患者,对其展开不规则抗体筛查,并对筛查结果阳性者展开进一步鉴定与分析。结果:经统计,本组研究对象共筛查出不规则抗体阳性者23例,阳性率为2.24%;其中抗-cE所占比例高,其次为抗-cE+自身抗体、抗-E等。结论:在临床输血前展开相应的不规则抗体筛查将提高输血安全,对溶血性输血反应可展开积极预防,值得关注。

    作者:侯春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对于高龄患者慢阻肺的心理护理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慢阻肺患者的心理护理方式和效果。方法:2011年~2013年我院共有94例老年慢阻肺患者,将他们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的是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住院前2组患者的SAS、SDS、PaO2、PaCO2进行比较,P>0.05,差异性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住院后2组患者的SAS、SDS、PaO2、PaCO2进行比较,P<0.05,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平均住院11.2±2.4天,对照组平均住院18.2±3.1天,2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进行比较,对照组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慢阻肺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容易产生各种心理情绪,需要对其提供心理护理,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治疗效果提升。

    作者:李姣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18例小儿手足口病病例监测分析

    目的:监测分析218例手足口病( HFMD)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探讨防治策略。方法:对2008~2010年接到本县县医院报告的218例HFMD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危重程度及转归进行监测。结果:流行病学:男女比例1.45:1,发病年龄1~3岁居多(占61.0%),春夏季高发(占60.6%),生活环境农村高于城市(分别占56.0%、44.0%);临床特征:发热患者占54.6%,皮肤粘膜损害占99.1%,并发症发生率31.2%;危重程度及转归:危重23例(占10.6%)、其中死亡18例(占78.3%),重型49例(占22.5%)、其中死亡8例(占16.3%)。结论:本县HFMD发病符合HFMD流行的一般规律,以春夏季节1~3岁农村散居男孩为高发人群。临床表现普遍较重,并发症多,重型及危重型死亡率高,值得重视。对于高发人群积极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张金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米非司酮配伍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2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采用米非司酮配合中药治疗观察其生命体征及腹痛情况,监测β-HCG下降情况,定期复查阴超,监测附件包块大小变化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62例患者中56例治愈,失败6例,治愈率90%。结论:米非司酮配伍中药治疗早期异位妊娠疗效可靠,服用安全方便,值得我们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贺雪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浅谈对重症监护患者压疮预防护理的体会

    目的:及时应用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可大大降低压疮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对14例神志清醒的重症监护室压疮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从14例患者护理中,均全部治愈,获得满意效果。结论:良好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是减少压疮发生率及压疮愈合损伤的重要措施。

    作者:周春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七氟醚联合骶管麻醉在小儿肠套叠手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肠套叠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随机分为A组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和B组基础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各30例,观察麻醉前后血压、脉搏、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的变化程度及术中牵拉反应、术后呕吐。结果:在T0时刻,A组和B组患儿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和T2时刻, A组患儿的MAP和HR未有明显变动,而B组患儿的MAP和HR显著升高,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的肢体活动发生率、苏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A组患儿的术后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对小儿肠套叠手术麻醉的应用价值较大。

    作者:张瑞权;陈祖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是病因未十分明确的以体循环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又称为高血压病。它占所有高血压的95%左右,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尚瑞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移植手术的护理措施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根本的方法。肝移植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3年,美国移植学家Starzl实施了世界首例临床肝移植。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CsA、FK506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体外静脉转流技术、新型器官保存液的应用和相关学科的发展,肝移植的疗效稳步提高。目前肝移植病人1年的生存率已达80%~90%,5年生存率达70%~80%。1临床资料:回顾我院从2011年6~12月期间收治的7例该病患者,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在44~6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1.4岁。

    作者:单卫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外科治疗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2月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19例,本组患者全部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通过对这些患者的临床护理,19例患者全部达到了康复。结论:我院在甲状腺亢进的外科治疗中,采用科学的护理措施以及对患者的知识指导,是取得临床护理佳效果的关键,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丽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杵针疗法在社区医疗中的发展运用及分析

    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是我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推广安全有效、成本低廉、适合本地区使用的中医药技术和方法,我院门诊部东高地社区卫生服务站率先开展了杵针疗法。杵针疗法,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仲愚教授家传十四代的治病秘法。此疗法特点是针具不刺入皮肤肌肉之内,无疼痛伤害之苦,无相互感染之虚,兼针刺与按摩之长,病人易于接受,老弱妇孺皆无惧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物理疗法。杵针疗法使用专门的工具(一套杵针工具共有4件,包括:七曜混元杵、五星三台杵、金刚杵和奎星笔),并具有自己独特的穴位,如八阵穴、河车路、八廓穴等。杵针疗法利用杵针作用在人体穴位上,通过施行各种手法,促进人体气血运行,畅通经脉,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作者:王佳琪;尹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有机磷农药中毒至中间综合征、喉头水肿的诊治体会

    目的:对导致中间综合征及喉头水肿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气管插管和使用呼吸机治疗时机,拔管及撤机时间的把握。方法:对急诊科抢救治疗100余例有机磷农药中毒中出现中间综合征及喉头水肿10例患者的诊治体会进行经验总结。结果:通过对10例中间综合征及喉头水肿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总结经验,从而制定了有效的抢救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结论:进行气管插管和使用呼吸机的中毒患者,把握好拔管和撤机时机,大大地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和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王远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外科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老年胆结石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老年胆结石的外科手术联合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2013年7月进行治疗的84例老年胆结石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32例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52例患者实施外科手术联合胆结石片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为98.1%,对照组为81.3%,其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排气时间、止痛药使用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的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结合药物治疗老年胆结石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可以有效的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蔡仕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