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观察改良颌垫式活动矫治器矫治儿童乳牙反的疗效

张端平;白春丽

关键词:改良, 垫式活动矫治器, 儿童乳牙, 反, 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对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治疗儿童乳牙反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44例儿童乳牙反的患者,采取回顾性的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采取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经过矫正治疗,患者反的牙齿得到纠正,矫治总有效率为95.45%。结论:在治疗儿童乳牙反时采取改良垫式矫治器具有良好的校正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护理方法以及临床对策。方法:2013年4月我院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32例,搜集其临床护理方法。结果:32例患者经过临床积极治疗与有效护理,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0天,安全出院。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注意临床并发症的预防,积极配合临床医师的治疗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作者:李鲁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地左辛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男性膀胱镜检查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男性膀胱镜检查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男性膀胱镜检查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对照组给予单纯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2组患者的可唤醒时间、不良反应及丙泊酚用量。记录插镜、可唤醒及留观时间,麻醉诱导后、进镜至膀胱时及手术结束时的监测无创血压(NBP),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呼吸(R)及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随访患者满意度,作麻醉效果分级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丙泊酚用量、术中肢动及呼吸暂停例数、苏醒时间、麻醉效果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效果好,安全性高,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无痛男性膀胱镜检查的麻醉方法。

    作者:陈明坤;张慧敏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对助产士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化培训后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助产士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化培训后对新生复苏成功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5~12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2120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5~12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2016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新生儿的助产士未进行窒息复苏培训,观察组新生儿的助产士规范化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观察2组新生儿窒息率及复苏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30例,占1.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4例占3.67%。观察组复苏成功率28例占93.3%,显著高于对照组60例占81.08%。结论:对助产士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有利于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提高复苏成功率,对提高新生儿存活率,降低其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彩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髓内固定与钉板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分析髓内固定与钉板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8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4例,接受髓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41例,接受钉板系统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在随访末期对患者进行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并进行相应的疗效评价,现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1)观察组、对照组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67.5± ;15.9分、66.8±15.3分,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疗效评价,2组患者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固定与钉板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相当。

    作者:李朝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围产期缺氧和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时心肌酶谱的变化

    目的:根据新生儿围产期窒息及高胆红素血症时心肌酶谱的变化的对比,分析其引起心肌损害的严重程度。方法:统计我院2008年收治的围产期缺氧40例,及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30例,对其心肌酶谱的变化予以对比。结果: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谷丙转氨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窒息缺氧对心肌损害较大。

    作者:陈锐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重症哮喘实施人性化护理对预后影响探讨

    目的:研究分析人性化护理在重症哮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临床体会。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接收诊治的100例重症哮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方式的差异,将其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普通护理,干预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干预组采用人性化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护理满意度达96%,较对照组满意度84%具有显著优势。此外,干预组患者对哮喘知识的掌握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哮喘患者,人性化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春英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分期综合保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280例报告

    目的:观察分期综合保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Altman分期基础上将膝骨性关节炎分为4期,针对不同分期患者分别采用股四头肌等长功能锻炼、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玻璃酸钠注射液关节腔注射、小针刀松解及中药熏蒸治疗原发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280例。本组患者Ⅰ期31例,Ⅱ期68例,Ⅲ期193例,Ⅳ期8例。其中男113例,女167例。年龄40~79岁,平均64岁。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年,优160例,良116例,差4例,优良率98.5%。结论:分期综合保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的近期治疗效果。

    作者:李永军;刘明勋;王广超;吕志刚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睾丸微结石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睾丸微结石的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对45例睾丸微结石超声影像分析。结果:45例睾丸微结石( TM)患者中,42例双侧睾丸同时受累,3例一侧睾丸受累;25例分布稀疏,22例分布密集;其中42例有合并症者。结论:TM常无特殊临床表现和特征,其超声特征主要为睾丸内多发点状强回声,因此超声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元媛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中药包敷配合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35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骨痹康)包敷配合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选择标准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透明质酸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制痛痹5号方中药包敷治疗,2组疗程均为5周。观察临床症状、体征、ESR和CRP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关节肿痛减轻时间、晨僵时间显著缩短,功能活动改善明显。其中治疗组第3次中药包敷配合关节腔注射治疗后,膝关节肿痛较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中药(骨痹康)包敷配合关节腔注射进行治疗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作者:李文魁;侯惠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探讨40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

    随着我国面临老龄化问题,老年患者也逐年增多【1】。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方面变化,对血液透析治疗的耐受性差的特点【2】,在透析中更易发生并发症,给治疗护理增加了难度,因此做好老年患者护理,对于提高老年患者透析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陆菊萍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优势分析

    目的:观察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优势。方法: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6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四联疗法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9%和78.1%,2组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主要为呕吐、腹泻、头痛,对症处理后好转,2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与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莉莉;孔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手术室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

    手术室作为医院的极其重要的工作区域,其手术过程中护理工作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率及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在手术过程中注重护理工作与治疗工作的配合度,提高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效果,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整体治疗水平。

    作者:刘凤芹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硬膜下血肿的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法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9月于我院进行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的39例患者采用钻颅引流手术, B组的49例患者采用微创血肿穿刺术。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术后残余液量、住院时间、治愈率、并发症、复发率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经统计比较发现,B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术后残余液量、住院时间、治愈率、并发症明显低于A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A组和B组的引流时间和复发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微创穿刺术在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中具有操作简便、恢复快、损伤小点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明洪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综合儿科的护理管理的体会

    新疆地区护理人员由维族、哈族、回族、俄罗斯族、蒙古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组成,住院患者也均为不同民族。在护理管理中,我们要根据不同民族,结合地区特色,因地因人制宜。我科是综合儿科,患儿病重多、周转快、起病急、变化迅速,加上患儿年龄小,认知力差,陪护多,这就要求儿科护士不仅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较好的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自2011年以来我科通过加强对科室及护士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瑶;舒秋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牙周病的正畸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牙周病正畸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临床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24例牙列拥挤伴牙周炎患者的正畸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牙周病症状好转,恢复牙周健康。结论:在矫治中要维护和保持其原有的健康牙周组织及牙槽骨,稳定的咀嚼功能系统及患者易于维护的口腔环境。

    作者:曲大利;姜群;孙云云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应用组配式S-ROM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

    目的:评估应用组配式髋关节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7年1月~2011年1月,对7例(8髋)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应用组配式髋关节假体( S-ROM)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CroweⅢ型2髋,CrowIV型6髋。术前和术后随访时应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影像学检查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平均随访30个月(12~4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的良好的随访,Harris评分从平均52.5分提高到平均82.5分。所有股骨柄假体均获得稳定的固定,有5例表现出骨长入和3例纤维长入,部分转子下截骨均达到骨性愈合。直至末次随访没有发现假体周围骨溶解及进行性透亮线,所有患者术后半年均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7髋(占87.5%)显示良好的随访结果。结论:严重的DDH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使用组配式髋关节假体( S-ROM),术中操作方便,中远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作者:杨中锋;陈洪亮;郑强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脂蛋白(a)和胱抑素C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对胱抑素C和脂蛋白( a)在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治疗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体检中心选取的正常组进行胱抑素C和脂蛋白( a)检验,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并将2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2组检验结果之间的差异,概括两者在2型糖尿病诊断治疗中的价值。结果:观察组的胱抑素C水平和脂蛋白( a)水平与健康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胱抑素C和脂蛋白(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且胱抑素C与脂蛋白(a)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糖尿病患者的胱抑素C和脂蛋白( 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群,是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治疗的重要指标,对其进行联合检测能够有效监测糖尿病发展,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发生。

    作者:刘彬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微创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0例

    目的:评价微创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9年1月~2014年1月股骨转子间骨折30例,所有患者均在微创操作下使用PFNA进行内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情况、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4个月~28个月随访,29例骨折愈合,1例转子下粉碎性骨折未愈合,无髋内翻及内固定物疲劳断裂的发生,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93.33%。结论:微创PFNA治疗转子间骨折方法简单,固定稳定,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且骨折愈合时间短,愈合率高。

    作者:陈剑锋;刘红伟;崔党亚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子午流注穴位低频治疗仪加针刺治疗肩周炎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穴位低频治疗仪加针刺激痛点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对64例肩周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32例。每组选穴相同,只是治疗组使用子午流注穴位低频治疗仪加针刺激痛点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使用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每周3次,2周1疗程,3疗程后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1.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1次疼痛程度减少2格,治疗组17(53.1%)例,对照组4(12.5%)例,2组在疼痛缓解程度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结论:子午流注穴位低频治疗仪加针刺激痛点治疗肩周炎疗效理想,在社区使用安全、方便、有效、省时、无任何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周涛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与致残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与致残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本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300例进行调查,统计精神致残的发病情况,同时纳入分析相关因素。结果:3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精神残疾患者258例,致残率为86.0%。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导致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为家庭收入、精神状况、被照顾情况等(P<0.05)。结论:重性精神疾病是一种高致残性的精神疾病,家庭收入、精神状况、被照顾情况为影响致残的主要因素,加强社区康复能有效缓解精神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任茂琼 刊期: 2014年第18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