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与致残的影响因素

任茂琼

关键词:社区重性精神疾病, 康复, 致残,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与致残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本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300例进行调查,统计精神致残的发病情况,同时纳入分析相关因素。结果:3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精神残疾患者258例,致残率为86.0%。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导致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为家庭收入、精神状况、被照顾情况等(P<0.05)。结论:重性精神疾病是一种高致残性的精神疾病,家庭收入、精神状况、被照顾情况为影响致残的主要因素,加强社区康复能有效缓解精神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脂蛋白(a)和胱抑素C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对胱抑素C和脂蛋白( a)在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治疗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体检中心选取的正常组进行胱抑素C和脂蛋白( a)检验,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并将2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2组检验结果之间的差异,概括两者在2型糖尿病诊断治疗中的价值。结果:观察组的胱抑素C水平和脂蛋白( a)水平与健康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胱抑素C和脂蛋白(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且胱抑素C与脂蛋白(a)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糖尿病患者的胱抑素C和脂蛋白( 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群,是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治疗的重要指标,对其进行联合检测能够有效监测糖尿病发展,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发生。

    作者:刘彬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观察改良颌垫式活动矫治器矫治儿童乳牙反的疗效

    目的:对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治疗儿童乳牙反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44例儿童乳牙反的患者,采取回顾性的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采取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经过矫正治疗,患者反的牙齿得到纠正,矫治总有效率为95.45%。结论:在治疗儿童乳牙反时采取改良垫式矫治器具有良好的校正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端平;白春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护理方法以及临床对策。方法:2013年4月我院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32例,搜集其临床护理方法。结果:32例患者经过临床积极治疗与有效护理,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0天,安全出院。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注意临床并发症的预防,积极配合临床医师的治疗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作者:李鲁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耳鼻咽喉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BL)”在耳鼻咽喉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2名护理专业实习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法,观察组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进行护理带教。结果:观察组学生的护理理论、护理操作、护理记录书写和综合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能显著提高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戴小容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与致残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与致残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本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300例进行调查,统计精神致残的发病情况,同时纳入分析相关因素。结果:3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精神残疾患者258例,致残率为86.0%。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导致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为家庭收入、精神状况、被照顾情况等(P<0.05)。结论:重性精神疾病是一种高致残性的精神疾病,家庭收入、精神状况、被照顾情况为影响致残的主要因素,加强社区康复能有效缓解精神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任茂琼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老年人用药问题的分析与指导

    老年人的身体新陈代谢过程减慢,其生理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⑴消化能力下降,食欲逐渐减退,容易出现身体营养方面的吸收障碍;⑵心脏生理性老化现象日益显现,心肌萎缩,冠状动脉出现生理性和病理性硬化,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⑶身体内分泌机能下降,机体代谢活动减弱,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延长;⑷肝肾功能减弱,肝脏的解毒功能下降,肝内代谢能力和肾脏排泄功能减退,随之造成药物转化速度减慢,血药浓度增加,药物半衰期延长,造成药物的副作用对老年人身体影响的加大【1】;⑸机体本身的免疫功能减退,患感染性疾病的几率增加。

    作者:韦娜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异丙酚靶控输注与七氟烷在婴儿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异丙酚靶控输注和七氟烷吸入2种麻醉方式在婴儿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ASAⅠ-Ⅱ级唇裂患儿30例分为2组,每组15例。 P组: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6u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ng/ml;S组:吸入七氟烷,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ng/ml。记录麻醉前、诱导后、手术开始即刻、术中30分钟、拔管后1分钟时各时间点血液动力学及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及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苏醒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及麻醉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诱导前相比P组术中30分钟MAP、HR均明显降低,S组拔管后1分钟MAP、HR均明显增高,2组BIS值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间比较拔管后1分钟MAP、HR、BIS均有明显差异(P<0.05)。2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P组术后躁动1例,S组有8例;恶心呕吐S组有1例。结论:异丙酚TCI组术后清醒质量高;七氟烷组术中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二者均能安全有效应用于婴儿唇裂修复术。

    作者:李艳清;杨狄;商春梅;骆龙坤;赵越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连续性血液过滤对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心肌细胞保护的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连续性血液过滤对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心肌细胞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诊治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应用连续性血液过滤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经连续性血液过滤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患者的血浆脑钠素( BNP)、Ⅲ型前胶原N末端肽( NPⅢ)、心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MB)、乳酸脱氢酶( LDH)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治疗前后各项数据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过滤对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心肌细胞保护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作者:付文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手术治疗肺转移30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在肺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文中将选取2008年3月~2009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4例肺转移瘤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患者的原发肿瘤部位、转移瘤体积、数量、手术方法及患者预后等情况。结果:(1)原发肿瘤部位:乳腺癌12例,结肠癌恶性肿瘤9例,直肠癌恶性肿瘤6例,肾癌4例,膀胱癌3例;肺转移瘤平均出现时间37.54±7.25个月,平均体积(1.33±0.42)cm ×(2.53 ;±0.71)cm;(2)本组患者在手术后未出现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病例,患者1年生存率为(85.35%,28/34),3年生存率为(38.24%,13/34),5年生存率为(38.24%,8/34)。结论:手术治疗是肺转移瘤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治疗安全性高、疗效确切,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术前准确的诊断及肺转移的切除是否彻底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陆江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综合儿科的护理管理的体会

    新疆地区护理人员由维族、哈族、回族、俄罗斯族、蒙古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组成,住院患者也均为不同民族。在护理管理中,我们要根据不同民族,结合地区特色,因地因人制宜。我科是综合儿科,患儿病重多、周转快、起病急、变化迅速,加上患儿年龄小,认知力差,陪护多,这就要求儿科护士不仅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较好的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自2011年以来我科通过加强对科室及护士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瑶;舒秋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字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与研究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在显微镜下,对205只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方法,观察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年,3例复发,失败1例。结论: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手术之后的复发率,具有简便快捷,创伤小,修复快,是目前医疗条件下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齐晓静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老年性痴呆患者的症状分析及护理措施

    目的:深入分析老年性痴呆患者的症状,加强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对老年性痴呆病人临床症状的认识。方法:采用认知功能方面MoCA量表对30例老年性痴呆患者和30例非老年性痴呆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探索老年性痴呆的症状特点和认知功能评分,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老年性痴呆患者MoCA量表评分结果远远低于对照组人群MoCA量表评分结果,经过t检验,P<0.05。结论:加强对老年性痴呆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视,提高对其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对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张桂红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及各种不同程度的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损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1],而中老年患者因多数合并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活动能力差更易发生溃疡和截肢风险,所以糖尿病足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影响十分重要。本文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诊治糖尿病并伴糖尿病足的患者70例,给与相应的护理干预,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蔚会凤;杨菊芬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甲状腺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对甲状腺瘤手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选取近3年前往我院行甲状腺瘤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2组,其中A组实施常规护理,B组以A组为基础增加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A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与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B组,其满意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增加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促进患者早日痊愈出院,还能够增加患者满意度,值得各大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刘丽萍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复方丹参联合乌司他汀治疗急性胰腺炎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胰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复方丹参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乌司他丁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以及血清炎症因子。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血清炎症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可以显著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华东;曹文杰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我国器官移植的现状及困境来源分析

    我国器官移植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器官移植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我国器官移植的发展现况不容乐观。通过道德、伦理、经济等多方面来阐述我国移植器官困境来源,从而为缓解器官移植的严峻现状提供研究之理论基础。

    作者:陈晓凡;单鸿剑;邱娜;刘婉;董洁;王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细胞凋亡在激素诱导性股骨头坏死中的研究进展

    目前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某些疾病如SARS、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白血病、器官移植后等的有效手段[1],已广泛使用于临床,因而激素的使用已成为目前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常见原因。激素诱导性股骨头坏死又称激素诱导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一种由于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大部分患者终不得不接受人工关节置换。如能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尤其在MRI发现之前,积极治疗后可防止股骨头塌陷,保护关节功能,控制和延缓病情发展,可显著减少致残率[2]。

    作者:王小龙;赵建民;刘瑞;王雪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心理护理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78例儿童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2组均给予常规的控糖治疗,此外,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比较2组控糖效果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39例血糖达标出院,对护理的满意率高达100%,对照组35例达标,4例未使用胰岛素,放弃治疗出院,对护理的满意率为76.92%(30/39)。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能稳定患儿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有利于血糖早日达标,同时还能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作者:蒋哲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睾丸微结石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睾丸微结石的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对45例睾丸微结石超声影像分析。结果:45例睾丸微结石( TM)患者中,42例双侧睾丸同时受累,3例一侧睾丸受累;25例分布稀疏,22例分布密集;其中42例有合并症者。结论:TM常无特殊临床表现和特征,其超声特征主要为睾丸内多发点状强回声,因此超声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元媛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多索茶碱、氨茶碱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多索茶碱、氨茶碱在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2例,A组进行多索茶碱治疗,B组给予氨茶碱治疗。观察各自的临床作用。结果:多索茶碱在改善患者肺功能,改善气喘优于氨茶碱,作用快、安全范围大。 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低于B组的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索茶碱在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小妮 刊期: 2014年第18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