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薇;程阅凤
作者:吴波;王柏颖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不同方式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的术中护理配合.方法:对70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在关节镜下行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情况、术后回访进行总结.结果:在良好的护理配合下,膝关节镜下重建交叉韧带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缩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关节恢复较好.结论:准确熟练的手术配合可以提高手术效率,促进患者早日恢复.
作者:唐文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合并中枢性面瘫患者同时进行双侧颜面训练及单纯训练患侧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病人随机分成单侧治疗组及双侧治疗组各30人,单侧治疗组采用兴奋患侧颜面运动、抑制健侧颜面运动的手法,双侧治疗组颜面双侧采用同种方法训练,治疗1月后重新评价颜面运动.分析方法采用X2检验.结果:单侧训练组总有效率96.7 %;双侧训练组总有效率73.3%.2组之间有显者性差异(X2=6.53, P < 0.05) .结论:脑梗死后合并中枢性面瘫的患者单侧较双侧颜面训练疗效显著.
作者:何小花;张丽君;曾学清;王瑛;王雪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从心做起,听似简单,其实不简单,如何才能够从心出发把我们的护士工作做得更好呢?好,即完美,完美的工作就要求我们全心投入,真诚相待.
作者:王靖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心肺复苏(CPR),是指对呼吸、心跳骤停病人的抢救,使呼吸、心跳骤停的病人迅速恢复心肺脑功能所采取的抢救措施之一.在CPR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给药途径,使急救药物迅速发挥其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故应选择佳的给药途径及方法,下面就CPR时的给药途径及方法加以分析.
作者:王春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选择ASA I-II级病人120例,麻醉患者随机分成2组:3%盐酸氯普鲁卡因注射液硬膜外麻醉组(n=60),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硬膜外麻醉组(对照组,n=60).(理论上应与普鲁卡因对照,但普鲁卡因不用于硬膜外麻醉)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等指标及给药后不同时相心率、血压、呼吸、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以及中枢和全身等不良反应.结果显示,盐酸氯普鲁卡因注射液与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阻滞效能相当,但起效更快(p>0.05),痛觉消失与运动阻滞出现较早(p<0.05=,痛觉恢复相近,一旦痛觉恢复5分钟后痛感即比对照组明显(p<0.05),运动也几乎同时恢复.在临床验证过程中,2组病人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丁兆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通过对腹外科患者胃肠减压时,置入胃管的长度研究其能否保持有效胃肠减压.胃肠减压是降低胃肠压力、减轻腹胀、缝线张力及切口疼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的方法.那么,胃管置入的长度就是保持胃肠减压通畅的关键.以往由于身高的不同,插入深度很具盲目性.按教科书上规定插入的长度为45~55 cm,临床上多采用发际到剑突或耳垂至鼻尖再加鼻尖至剑突的长度.但两种方法均不能达到完全有效引流,因此我们对胃管置入的长度进行了改进和观察.
作者:郭茹;冯秀丽;郑玲;杨淑茵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巩膜层间填充羊膜及应用丝裂霉素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探讨术后并发症及预防.方法:采用巩膜层间填充羊膜及丝裂霉素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共30例31眼.并根据不同病因及眼压控制情况,采取相应的辅助治疗.术后追踪随访1~24个月.结果:术后平均眼压 15.26 mmHg 眼压≤21 mmHg 者占89.1 %.术后早期并发症有浅前房,短暂性前房积血及葡萄膜炎等.远期偶有滤过泡纤维化,白内障加速发展. 结论:巩膜层间填充羊膜应用丝裂霉素C 经济简便,远期效果好,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邱红;王兴民;张丽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银杏蜜环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可改善心脑缺血性症状.研究对象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属中风病中经络风痰血症患者.服后致消化系统毒性反应较少见,现有1例报告如下.
作者:姜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前宣教,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和良好手术效果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妇产科55岁以上需要做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平均年龄58.7岁(55~73岁),其中22例为卵巢囊肿,16例为子宫肌瘤,2例为子宫内膜癌,全部进行术前宣教.结果:3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一年,平均9个月.根据患者对手术的配合和康复情况,良好的35例,一般的2例,较差的1例,良好率为92.1%.结论:对老龄患者进行术前宣教能获得患者良好的配合和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顾秀丽;张春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及门脉高压患者中发生的一种功能性的肾损害,其预后极差,特别是Ⅰ型HRS,只有肝移植治疗才能获得长期疗效.但是,近期的有关HRS以及腹水的一些病理生理研究进展,推动了对HRS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慢性肝病患者出现进展性肝衰竭和门脉高压时,以肾功能不全、血管活性物质异常和动脉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在急性肝衰竭患者也可发生.HRS是严重肝病的常见并发症,一旦发生,病死率极高.本研究对HRS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讨论.
作者:程立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为眼底病诊断的主要检查手段之一,所用染料为20%荧光素钠,静脉注射的荧光素已高度提纯,排出药物杂质引起反应的可能,但仍有少数人对荧光素发生过敏反应.做好细致的询问解释工作,精心护理,严格制度,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2008年10月~2009年9月我院共进行眼底荧光造影1171例,仅42例发生轻度过敏反应,无重症病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都亚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急诊科是救治生命的前沿阵地,接治的患者多是突发性的急、危、重症患者,护患关系的特点是建立时间短、要求高、矛盾多.因为患者往往是起病急、患者家属心情急,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引起纠纷,许多纠纷的发生均与护患沟通障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急诊科护患沟通,提高急诊护士的沟通技巧,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对提高医院整体护理服务质量,减少医院护患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彩燕;袁琳;赵蕊;许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TO)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以及外周血白细胞和骨髓象的动态改变与临床意义.方法:对27例初诊和2例DA方案治疗复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给予ATO注射液10mg/d静脉滴注诱导治疗,治疗过程中每2周进行骨髓检查,对白细胞>50×109/L的病人加用小剂量羟基脲化疗.统计数据以SPSS11.5系统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9例病人经ATO诱导分化治疗26例获CR,CR率为89.7%;CR中18例出现白细胞增高,达高峰平均时间为9.2±2.4天,高峰持续时间平均为10.3±4.6天,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骨髓未出现增生受抑制的情况,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1),同时呈转化趋势,逐渐向中、晚幼粒细胞转化;并且骨髓中早幼粒细胞的下降与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细胞的上升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常规剂量浓度ATO治疗APL诱导治疗缓解率高,副作用轻.
作者:朱熙君;张华满;李梅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新时期,我军担负着国防、反恐和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等诸多军事使命.这些军事使命中,必不少的作业之一就是扫雷、排爆作业.众所周知,扫雷、排爆作业是随时都充满着危险的高风险作业,可以说是与死神共舞.
作者:周田华;徐永清;汤逊;郭传明;沙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腹腔穿刺有两方面临床应用,一是诊断性,二是治疗性.腹腔穿刺诊断不清的闭合性腹部损伤、急腹症或慢性腹部疾病有腹腔出血或积液者,如肝脾破裂,包性阑尾炎穿孔,多种原因引起的腹水等 ,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我院2003~2007年应用诊断性腹腔穿刺辅助诊断急腹症,腹部闭合性损伤158例,经手术证实,诊断准确率在90%以上.本文就诊断性腹腔穿刺术(以下简称腹穿)的临床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陶爱军;杨忠武;于硕;刘亚芝;刘照慧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浅度烫伤的临床特征为:局部红、肿、热、痛明显,部分有大小不等的水泡,可伤及发生层及真皮乳头层,笔者经临床实践发展,采用珍珠粉治疗浅度烫伤,效果明显,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刘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肺结核病人的细菌学检查是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确定结核病人诊断和化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考核疗效,评价防治效果的可靠标准,因此,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为提高痰结核杆菌阳性检出率,现对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邹春雷;辛宝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它可以对生物组织内部的微观结构进行高分辨率横断面层析成像.OCT的分辨率为l0μm~15μm,是血管内超声成像技术的10倍,因而有助于诊断各种早期的临床疾病,例如视网膜病变、早期肿瘤和皮肤癌等,在生物医学领域受到了广泛重视[1- 2].
作者:郝刚;于熙滢;李晓光;刘洋;魏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管理方法.方法: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合理调配人力并组织培训;加强健康教育,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结果:167例手足口病患儿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护理并发症和院内交叉感染,患儿家长满意.结论:通过严密的组织管理可以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传播.
作者:柳秀芝;宋淑华;权莉;孙艳君;贺亮;孙仲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