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堂雷;蔡伟耀;李宏为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栓塞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于1996年5月至1999年5月成功地进行了5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2例存在供肝动脉变异,经整形后成功地进行了吻合;术后采用肠溶阿司匹林、潘生丁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抗凝治疗.结果 无一例肝动脉栓塞发生;除第1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于术后7个月死于急性肝坏死合并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外,其余4例健康存活36,32,18和2个月.结论 妥善的血管吻合和合理的术后抗凝治疗是预防肝动脉栓塞的关键.
作者:徐峰;杨甲梅;严以群;陈汉;吴孟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肝脏结核是一种继发性疾病,临床上少见.1984~1998年,本院经手术证实共发现此类病人8例.
作者:王锦波;何振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抑制治疗的不断改进,临床移植技术日趋熟练和提高,使肝移植已成为一个有实用意义的终末期肝病病人的重要治疗方法.
作者:尹路;朱岳;JUAN Madariaga;Thomas E.Starzl;John J.Fung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期间的管理是肝移植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术后生存率.我院自1994年7月至1998年6月共进行了4例临床肝移植,其中3例获得长期生存,1例术后24h死于供肝原发性无功能.
作者:陈大志;韩明子;杨致富;陈昭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肝移植在临床大脏器移植中,手术难度大,但近年来发展迅速,据全球移植中心名录(WTCD)统计1992年底全球累积总数为26371例.1995年上升到48967例,到1998年底达72311例.
作者:夏穗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肝移植术后移植肝是否存活,是否发挥功能一直是影响肝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有5%~10%的病人因术后移植肝失活,其功能不足以维持生命活动而需再移植[1].
作者:邵堂雷;蔡伟耀;李宏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外科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清除氧自由基是减轻或预防肝脏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措施之一.体外实验表明盐酸氟桂利嗪(flunarizine,FLU)对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体系产生的O2-有抗氧化活性,对此药在体内对肝脏再灌注损伤的确切作用还不清楚.
作者:王金生;张文海;王鹤令;赵日省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 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调控机理.方法 采用胶原酶原位肝灌注法获取大鼠肝细胞,行原代培养,使用不同浓度甘氨鹅脱氧胆酸钠(GCDC)及蛋白激酶C激动剂PMA、拮抗剂白屈菜赤碱(chelerythrine)作用肝细胞后,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肝细胞的凋亡比率,用生物素-dUTP标记的TUNEL技术进行凋亡的原位检测.结果 随GCDC浓度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比率明显增加,150μM GCDC作用后肝细胞的凋亡率达到(38.23±1.58)%;随PMA浓度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增加,随白屈菜赤碱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减少.结论 胆盐致肝细胞的凋亡,这可能是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机理,蛋白激酶C信号通道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王剑明;邹声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用原位背驮式肝移植并肾移植术治疗先天性多囊病肝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并肾功能不全.方法 供肝取自同血型脑死亡供体;顺利切除原病肝,行原位再次背驮式新肝植入及右髂窝肾移植.结果 再次背驮式肝移植并肾移植手术成功,供肝、供肾功能良好;术后18d死于曲霉菌性腹膜炎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背驮式技术适用于再次肝移植;肝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并肾功能不全是联合肝肾移植的适应证.
作者:彭民浩;彭涛;卢榜裕;黎乐群;陈希纲;杨定华;郭雅;梁雄;孟柯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西北地区肝包虫病发病率较高,由于本病发病较隐匿,发病后无典型临床表现,就诊较晚,另由于肝脏所处特殊的解剖位置及受累后引起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故易引起邻近器官损害及相应病理改变.
作者:吐尔逊别克;阿合买提哈力;赵中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原位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5年内为18例终末期肝病病人实施原位肝移植手术,其中肝炎肝硬化15例,肝癌3例.结果 手术死亡5例,病死率27.2%.围手术期存活13例(77.8%).术后并发症:腹腔出血4例;胆瘘2例.随访期间2例胆瘘病人死亡(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8个月),现存活11例(61.1%)生存时间均超过5个月,长1例生存时间已5年半.结论 肝移植手术是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减少手术并发症,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再感染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长期生存的关键.
作者:谷川;郝明利;刘振文;何玉中;朱志军;潘澄;沈中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19%~40%的病例因黄疸就诊且多属晚期[1].多数情况下,黄疸是由肿瘤肝内广泛转移、侵犯肝门或由终末期肝功能衰竭引起,因此常为死亡先兆.
作者:陈干农;廖允军;胡继雄;熊寿芝;胡辅珍;张阳德;刘恕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胰母细胞瘤临床罕见,国内报道仅7例,均为未成年病人,本文报道1例成年病人,男,40岁,因皮肤、巩膜黄染1个月入院.查体: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触及肿大胆囊,肝脏于右锁骨中线肋缘下5cm,质地中等,边缘锐利,无节结及触痛.
作者:万叔良;杨继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衰肝性脑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暴发性肝衰肝性脑病病人行肝移植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衰肝性脑病1个月存活率75%(3/4),超过3个月存活率为50%(2/4).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暴发性肝衰肝性脑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暴发性肝衰肝性脑病不是肝移植手术的禁忌证.
作者:钱叶本;陈规划;何晓顺;朱晓峰;陆敏强;蔡常洁;王国栋;杨扬;黄洁夫 刊期: 2000年第04期
Fas/FasL介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在移植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睾丸及角膜等免疫赦免组织中均有持续的FasL表达[1],体内外实验也表明FasL可有效地诱导Fas+T淋巴细胞凋亡[2],故Fas/FasL相互作用产生的移植免疫耐受倍受移植界关注.
作者:孙倍成;王学浩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对于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正以8000例的速度开展此项手术,而且累计例数逐年增加;但肝移植术后肝原发性无功能(primary non-function,PNF)等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达15%~25%[1],是肝移植术失败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作者:赵浩亮;裘法祖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们通过复习文献,采用Park及Gagner等介绍的方法(Am J Surg,1997,173:126-130),进行了一例经侧腹壁入路的腹腔镜辅助脾切除术,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绍红;胡三元;王剑;毕明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探讨粘附分子在肝内胆管癌中表达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3种粘附分子CD54、E-钙粘素(E-cadherin)及CD44在29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进行了分析.
作者:郭琳琅;郭颖;梁欣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临床资料:病人,女,28岁,脾脏增大8年,反复黑便1年,皮下出血1个月入院;无肝炎及血吸虫病病史.
作者:潘万能;李荣祥;李劲;李金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1986年3月至1996年5月,我科对16例原发性肝癌切除后复发及32例转移癌肝切除术后复发病人行再次肝切除术.
作者:张永杰;冯延昌;崔来贤;崔庆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