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近期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赵永斌;胡卫列;邓志雄;张利朝;王尉;邱晓拂;沈文;肖远松;刘俊;张长征

关键词:输尿管镜取石术, 穿孔, 尿外渗, 经皮肾穿刺造瘘
摘要:目的 总结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并发症的处理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7年12月660例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术中发生25例并发症的临床资料. 结果 输尿管穿孔22例:13例顺利将结石击碎并将双J管越过穿孔处一端置入肾盂内;4例手术取石并修补输尿管;5例拒绝开放手术,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腰痛、血尿等症状,3例经皮肾穿刺造瘘后症状好转,2例经皮穿刺肾造瘘失败待病情稳定后行开放手术治疗.输尿管撕断2例,术中开放行输尿管端端吻合术.输尿管下段穿孔至盆腔卵巢静脉血管出血1例,术中开放手术结扎破裂的血管.25例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均痊愈出院.术后2个月顺利拔除双J管,术后1年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无输尿管狭窄、梗阻. 结论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后近期输尿管损伤通过输尿管内支架引流管或经皮穿刺肾造瘘改道处理,可降低再次手术发生率;果断及时的开放手术可以避免更为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治疗胃及小肠来源胃肠道间质瘤9例临床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胃肠道非上皮源性的间充质肿瘤,多呈外生膨胀性生长,而非弥漫浸润性生长,极少累及淋巴结,绝大多数通过局部切除可达到治愈.腹腔镜技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佳等优势在消化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蓬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胃肠外科医师更乐于采用微创技术处理胃肠道间质瘤.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们对9例GIST实施腹腔镜手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7例,福建省级机关医院2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进伟;尹慕军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宫腔镜诊断宫腔内病变的临床价值

    目的 评价宫腔镜检查对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因B超发现宫内异常光团而行宫腔镜检查185例,统计分析不同临床表现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 差异,并将术中宫腔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做对照分析. 结果 因体检行B超检查发现宫内异常光团97例,39例病理结果 为子宫内膜息肉,14例为黏膜下肌瘤,良性病变居多;异常阴道出血61例,1例病理结果 为子宫内膜癌,3例为腺体不典型增生.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 比较,宫腔镜术中诊断各种宫腔内病变的准确率均高于97%;除子宫内膜增生外,术中诊断各种疾病的特异性均高于99%;敏感性差异较大,诊断宫颈管息肉的敏感性为80%,诊断腺体不典型增生的敏感性仅为33.3%,诊断其他疾病的敏感性均在97%以上.其中子宫内膜息肉、宫颈管息肉、腺体不典型增生宫腔镜下各有2例诊断与病理不符. 结论 宫腔镜检查对诊断和鉴别宫腔内病变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宫腔内疾病首选的诊断方法 .

    作者:於永爱;刘伟;狄文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术后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面肌痉挛术后并发症原因及处理. 方法 对2000年12月~2007年3月我院207例面肌痉挛行MVD术后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观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恢复情况.结果 无一例死亡, 15例(7.2%)在术后1周内出现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给予加压包扎(13例),穿刺抽吸后加压包扎并头高脚低位(2例)处理后出院时积液基本消失,48例(23.2%)出现面瘫,20例(9.7%)出现听力下降,12例(5.8%)出现耳鸣.术后随访1~7.3年,(4.2±2.7)年,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面瘫及耳鸣患者全部恢复,10例(4.8%)仍有听力障碍,其中6例(2.9%)为耳聋. 结论 脑脊液漏、皮下积液、面瘫、耳鸣、听力下降是MVD的主要并发症,脑脊液漏、皮下积液、面瘫、耳鸣可逆转,听力障碍是远期主要的并发症,术中注重操作技巧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倪红斌;梁维邦;姚亮;徐武;韦永祥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660例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 评价椎管内肿瘤的病理及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2月 ~ 2007年12月660例共676个椎管内肿瘤.肿瘤位于颈段231个,胸段202个,腰段159个,骶管内9个,16个位于颈胸段,42个位于胸腰段,17个位于腰-骶段间.共施行手术699次,其中后路经双侧椎板切除入路599次,经半椎板切除入路71次,经椎板成形术行肿瘤切除6次,经侧方入路行哑铃形肿瘤的椎管外部分切除23次. 结果 髓外肿瘤占76.5%(517/676),神经鞘瘤和脊膜瘤常见,全切除率92.3%(477/517).髓内肿瘤占23.5%(159/676),以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常见,全切除率67.3%(107/159).围手术期死亡率1.7%(11/660).出院时运动功能障碍77.8%(357/459)得以改善,感觉障碍改善率为79.2%(397/501),括约肌功能障碍改善率为72.4%(215/297),自发性疼痛93.3%(361/387)缓解或消失.582例平均随访时间5.9年(0.5~15.1年),87.8%(499/568)患者神经功能ASIA分级E级. 结论 椎管内肿瘤以髓外-硬膜下多见,神经鞘瘤及脊膜瘤居多.手术应在MRI影像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案.总体椎管内肿瘤手术效果满意.

    作者:谢京城;王振宇;马长城;李振东;刘彬;陈晓东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宫腔镜用于子宫内膜癌诊断的进展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总癌症的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1].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Ⅰ期子宫内膜癌5年生存率81%~91%,如累及宫颈,则下降为67%~77%[2].因此,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前提.近年来,随着宫腔镜在临床的应用与普及,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率显著提高[3].但宫腔镜检查时膨宫介质和膨宫压力是否会造成子宫内膜癌细胞腹腔内播散及播散的子宫内膜癌细胞是否会增加内膜癌患者的生存风险,一直是临床上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此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李莉;王玉珏;高雪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后腹腔镜下肾切除术的关键——肾蒂处理的体会

    目的 总结后腹腔镜下肾切除术中肾蒂处理的经验. 方法 根治性肾切除术66例,单纯性肾切除术52例,活体供肾切取术2例,术中注意肾蒂的快速寻找、及早控制和适当的处理方法 三要点. 结果 116例后腹腔镜手术成功,4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65~180 min,平均103 min.术中出血量50~150 ml,平均70 ml,病人均未输血.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3~5 d下床活动,恢复顺利,无并发症.105例随访2年未发现异常. 结论 肾蒂快速寻找、及早控制和适当的处理方法 是后腹腔镜下肾脏切除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胡卫列;赵永斌;张利朝;邱晓拂;沈文;邓志雄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经皮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目的 探讨经皮克氏针联合外固定之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3年9月~2007年9月采用经皮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43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按AO分类均属C型骨折:C1型10例,C2型21例,C3型12例.术中先在桡骨桡背侧及第二掌骨上打入2枚外固定之架螺钉,C形臂透视下手法复位后,安装外固定之架.对于关节面或骨块间不平整、有明显碎骨块且无法通过手法牵引复位者,用克氏针在透视下撬拨骨折片,若骨折块复位后不稳定,经皮克氏针固定.对有骨缺损者,小切口植骨. 结果 43例术中全部达到解剖复位.手术时间43~121 min,平均62.4 min.术中出血量6~30 ml,平均15.3 ml.术后住院时间3~14 d,平均5.5 d.43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骨折愈合且对位良好,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疗效依照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30例,良8例,可5例,优良率88.4%(38/43). 结论 经皮克氏针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作者:闫军;朱淑昌;胡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小骨窗显微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6例体会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主要危害中老年人,在脑血管病中约占1/3,但其病死率却居脑血管病的首位[1].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高.外科手术能挽救生命,减轻后遗症,提高生存质量[2].影响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因素很多,如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清除血肿,解除脑受压,尽可能减少正常脑组织的损害,术后无出血等是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我科2001年3月~2008年10月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6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姚永平;吴鹏;张德辉;张光强;郭家杏;姚瑞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150例报告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 方法 全麻下经膀胱镜先向患侧逆行插入输尿管导管,俯卧位,在B超或X线引导下,向目标肾盏穿刺,建立皮肾通道,肾镜下用气压弹道联合超声腔内碎石机碎石取石. 结果 单通道取石137例,双通道取石11例,三通道取石2例;一次取石119例,二次取石27例,三次取石4例.手术时间(88±34)min.1例术后当晚发生感染性休克,经抗休克治疗后缓解;2例术后2周继发出血,保守治疗后缓解.术后3个月结石取净率为84.7%(127/150);23例残余结石中,术后10例行ESWL治疗,其中7例结石排净,余13例口服排石药,术后6个月随访结石排净率为89.3%(134/150). 结论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效率高,安全有效,损伤小,可以解决开放手术难以处理的复杂性肾结石.

    作者:郭剑明;王国民;徐志兵;朱延军;胡晓轶;王翔;刘宇军;张建平;徐叶青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宫腔镜双极汽化电切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456例分析

    目的 探讨宫腔镜双极汽化电切黏膜下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 1998年1月~2007年12月经宫腔镜联合B超诊断为黏膜下子宫肌瘤456例,其中0型241例,Ⅰ型138例,Ⅱ型77例,肌瘤大小:1.0~2.0 cm 341例,2.1~4.0 cm 86例,4.1~6.0 cm 29例,行宫腔镜下双极汽化电切术,341例<2 cm肌瘤经微型电极切割,115例>2 cm肌瘤应用环形电极切割(其中16例B超监护下完成手术). 结果 手术时间9~55 min,(32.9±16.7)min;切下组织重量5~55 g,(30.2±8.2)g;出血量5~100 ml,(48.1±12.7)ml.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431例(94.5%),经期缩短,经量减少;5例(1.1%)有部分残留肌瘤,均为Ⅱ型子宫肌瘤.术后24个月42例有生育要求者15例术后妊娠,206例贫血术后贫血得到纠正,血红蛋白均升至正常范围;81例痛经者,42例症状消失,19例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20例无变化. 结论 宫腔镜双极汽化电切处理黏膜下子宫肌瘤安全、有效.

    作者:张青;施永鹏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高龄患者腹腔镜辅助胃癌、直肠癌联合根治并胆囊切除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81岁,因腹痛、腹胀伴黏液血便2个月,胃镜、纤维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直肠癌,B超诊断萎缩性胆囊炎,胆囊多发性结石,于2007年2月7日住院.胃癌为胃窦小弯侧近胃体溃疡型高分化腺癌,病灶2 cm×1.5 cm×0.8 cm,距幽门6 cm;直肠癌为2 cm×2.5 cm×2 cm,质硬、菜花状肿物,距肛门12 cm,为中低分化癌.经CT检查,肝、肺及后腹膜未见明显转移灶.肿瘤学指标除癌胚抗原(CEA)20 μg/L(正常值0~5 μg/L)外,其他糖链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9-9(CA19-9)及铁蛋白均正常.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7年,B超诊断萎缩性胆囊炎,胆囊多发性结石,胆囊壁厚0.4 cm.

    作者:罗衡桂;俞学军;方孙阳;邱海江;杨应林;牟一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全凭静脉麻醉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IVA)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方法 138例妇科腹腔镜手术随机分为七氟烷(Sev)组、七氟烷-恩丹西酮(Sev-O)组及丙泊酚TIVA组,每组46例.Sev组和Sev-O组:术中以持续吸入50% N2O和七氟烷维持麻醉,Sev-O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给予恩丹西酮8 mg;TIVA组:术中以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麻醉.记录术后24 h内发生恶心呕吐及额外需要止吐药情况. 结果 TIVA组术后0~2 h恶心呕吐发生率[22%(10/46)]低于Sev组[54%(25/46), χ2=10.376,P=0.001]和Sev-O组[50%(23/46), χ2=7.986,P=0.005].Sev-O组术后2~6 h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Sev组[22%(10/46) vs 46%(21/46), χ2=5.887,P=0.015].TIVA组术后0~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Sev组[57%(26/46) vs 80%(37/46), χ2=6.093,P=0.014).3组分别有13例(28%)、6例(13%)、6例(13%)术后需要额外止吐药. 结论 与七氟烷吸入麻醉比较,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可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作者:耿志宇;胡晓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32例报告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手术要点. 方法 2005年9月~2007年9月,应用腹腔镜行胃间质瘤切除术32例.19例肿瘤位于胃体、胃底部前壁,术中胃镜定位,线形切割吻合器(Endo-GIA)在距肿瘤边缘2~3 cm处将肿瘤从胃壁完整切除;8例肿瘤位于胃体或胃底后壁,术中胃镜定位,在肿瘤对应的前壁打开胃腔,与胃镜配合找到肿瘤后,将后壁肿瘤从胃前壁切口提出,用Endo-GIA在距肿瘤2~3 cm处切除;2例肿瘤位于胃前壁,距贲门口<2 cm,直径分别约3.0 cm、2.5 cm,术中胃镜定位,打开对应的胃前壁浆膜,将肿瘤切除;1例肿瘤位于胃窦部前壁,直径约5.0 cm,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次全切除术;2例肿瘤位于胃体上段小弯侧,距贲门口<2 cm,直径分别约6.0 cm、4.0 cm,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 结果 32例均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82 min(52~185 min),平均出血量60 ml(30~210 ml),无中转开腹.手术标本病理切缘均为阴性,其中5例肿瘤大直径>5 cm,术后病理报告为胃恶性间质瘤,余27例病理均为胃间质瘤、低度恶性倾向.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8~25个月),X线、B超及CT检查均无复发及远处转移. 结论 术前行胃镜、超声胃镜和CT等检查,以确定肿瘤来源、大小、部位.术中用胃镜、腹腔镜联合定位,根据肿瘤部位及大小不同,采用不同术式,以取得好的疗效.

    作者:黄峰;应敏刚;周东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

    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血)的出血原因是子宫内膜基底层与子宫浅基层之间的微小血管瘤破裂,以及子宫内膜动静脉瘘.治疗功血的关键是止血,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ies embolization, UAE)治疗功血可以有效解决药物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影响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避免出现更年期症状.2002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采用UAE治疗24例功能性子宫出血,现报道如下.

    作者:毕凤玲;孙红霞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laparoscopic supracervical hysterectomy, LSH)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7月~2007年9月78例LSH与59例开腹子宫次全切除术(abdominal supracervical hysterectomy,ASH)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术后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 结果 LSH组术中出血量(65.1±25.5)ml与ASH组(72.9±23.6)m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830,P=0.069);LSH组手术时间(80.3±29.6)min明显长于ASH组(62.4±13.1)min(t=4.332,P=0.000);LSH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6.5±8.5)h明显早于ASH组(30.9±6.7)h(t=-3.232,P=0.001);LSH组术后下床时间(32.8±6.7)h明显早于ASH组(40.4±9.7)h(t=-5.421,P=0.000);LSH组术后住院时间(7.1±0.6)d短于ASH组(7.9±0.5)d(t=-8.291,P=0.000).2组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LSH较ASH的优势明显,如果腹腔镜下操作技巧熟练,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是一种理想的术式.

    作者:胡超峰;王海娜;蒋优芬;何纳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宫腔镜、腹腔镜在辅助生殖中的应用

    自1978年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iques,ART)在不孕症治疗中的应用日渐广泛,但是,ART的妊娠率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多数生殖中心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的妊娠率徘徊在35%左右[1],究其原因多种多样,且甚为复杂.宫腔镜、腹腔镜检查早已作为不孕症诊治的常规项目,且在ART中应用日渐广泛,不少研究表明其在明确不孕症的原因和评估其他诊断方法、制定助孕方案、寻找ART失败的原因,以及作为ART的辅助治疗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作者:全松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有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persistent ectopic pregnancy,PEP)的发生原因及预防. 方法 2003年1月~2008年12月,因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540例,术后发生PEP 16例(2.96%).对年龄、停经时间、术前β-hCG值、包块直径、术式、术中是否清除妊娠黄体、术中是否使用甲氨蝶呤、≥1 cm的组织标本是否灌袋取出等项目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 结果 以下情况PEP发生率高:停经时间<40 d[5.5%(9/163)vs 停经时间40~60 d 1.9%(7/377), χ2=5.316,P=0.021],输卵管胚胎吸除/挤出术[17.6%(6/34)vs 输卵管切开取胚胎术 2.0%(10/506), χ2=22.034,P=0.000],术中未清除妊娠黄体[4.3%(14/328)vs 清除妊娠黄体 0.9%(2/212), χ2=4.951,P=0.026],术中未使用甲氨蝶呤[6.0%(11/183)vs 术中使用甲氨蝶呤 1.4%(5/357), χ2=8.944,P=0.003]及≥1 cm的组织标本未灌袋取出[5.5%(7/128)vs 灌袋取出 0.9%(2/232), χ2=5.416,P=0.020]. 结论 PEP的发生与停经天数、手术方式、术中是否清除妊娠黄体、术中是否使用甲氨蝶呤、≥1 cm的组织标本是否灌袋取出等有密切关系.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保守手术时彻底清除妊娠组织,有妊娠黄体时同时行妊娠黄体清除,局部注射甲氨蝶呤以及≥1 cm的组织标本灌袋取出可能有效避免PEP的发生.

    作者:吴云燕;史娅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后腹腔镜手术切除巨大肾上腺肿瘤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手术切除巨大(≥6 cm)肾上腺肿瘤的可行性. 方法 2002年6月~2008年6月对30例直径≥6 cm巨大肾上腺肿瘤行后腹腔镜切除手术.采用健侧卧位,用自制的气囊扩张后腹腔,分别在腋后线肋缘下、腋中线髂嵴上2 cm及腋前线肋缘下穿刺,置入trocar.肿瘤切除后用标本袋取出肿瘤,留置引流管. 结果 30例后腹腔镜手术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65~18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80 ml(50~250 ml).30例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8.5月,无局部复发. 结论 对于无明显禁忌证的肿瘤,后腹腔镜手术切除巨大肾上腺肿瘤可行、安全,肿瘤直径并不是手术的决定性因素.

    作者:王浩;徐丹枫;刘玉杉;崔心刚;高轶;车建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一期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双侧上尿路结石

    目的 一期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双侧上尿路结石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4年7月~2008年12月,在X线或超声定位下采用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双侧上尿路结石35例,其中双肾结石18例,一侧肾结石、一侧输尿管结石10例,双侧输尿管结石7例.截石位膀胱镜或输尿管镜下单侧或双侧输尿管留置输尿管导管,经皮肾镜手术均采用俯卧位,经输尿管导管注射生理盐水人造肾积水,在腋后线和肩胛下线之间第12肋上下区域行肾穿刺造瘘,建立F16~F32皮肾通道,在灌注泵生理盐水持续冲洗下,用输尿管镜或经皮肾镜,配合气压弹道或钬激光将结石粉碎.单个通道不易清石完全的肾多发结石或铸形结石,可以同样方式定位建立第2或第3条通道. 结果 本组35例70侧上尿路结石,单通道取石49侧,双通道取石18侧,三通道取石3侧.手术时间(单侧PCNL):20~185 min,平均66 min.一次手术结石取净率为80%(56/70).再次手术取石8侧,三期手术取石3侧,3侧肾结石少量残留未再次手术碎石取石.手术后总的结石清除率为91.4%(64/70),其中输尿管结石24侧结石清除率100%(24/24),肾结石46侧结石清除率87%(40/46).无胸腹腔损伤、肠穿孔等周围脏器损伤的并发症.住院时间5~30 d.术后随访3~6个月,B超及KUB+IVP检查,未见结石复发. 结论 双侧上尿路结石采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治疗,安全、有效;在条件允许和技术成熟的前提下,可以施行一期治疗双侧上尿路结石.

    作者:肖春雷;卢剑;马潞林;黄毅;张树栋;庄申榕;田晓军;侯小飞;张荣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改良入路显微内镜下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率为5%~11%[1].近年来,随着显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microendendoscopic discectomy,MED)的开展,结合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我院2002年6月~2008年6月应用直视下建立通道,MED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衡德峰;李伟;彭光军;周国庆;禇鸿珺;蒋磊;白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