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留斌;彭淑牖;彭承宏;刘颖斌;孟兴凯;杨德同;嵇振岭;陈怀仁
目的研究常用化学药物对大肠癌细胞HT-29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端粒酶重复扩增实验(TRAP)结合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测定HT-29细胞经过几种化学药物(顺铂、阿霉素、吡柔比星、丝裂霉素、5-FU)不同浓度和时间作用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当各种药物大剂量处理细胞4 h后再祛除药物培养20 h,顺铂对酶的活性完全抑制,丝裂霉素,吡柔比星,阿霉素和5-FU无明显抑制作用;而未经20 h再培养则无作用;小剂量药物处理细胞6 d,其结果同大剂量相似.结论顺铂对大肠癌HT-29细胞端粒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其他几种化学药物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鞠晓明;徐文怀;万远廉;朱静;王智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中期因子(Midkine,MK)转录物及其蛋白产物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定位情况与表达特点.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33例人HCC组织、10例良性肝肿瘤组织及其配对瘤旁肝组织进行了MK mRNA及蛋白的定位与表达研究.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原位杂交结果具有一致性(χ2=0.500,P>0.05).MK在HCC组织中呈高表达.MK mRNA及蛋白的阳性信号聚集于HCC细胞质.在HCC细胞外组织中亦有MK表达,尤以血管密集处明显.HCC MK表达率与肝癌组织学类型、分级等临床病理学特点无相关性.结论 HCC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表达MK增加,并可能与促进HCC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罗祥基;殷正丰;康晓燕;吴宗娣;张柏和;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辅助性原位活体肝部分移植治疗Willson′s 病的可行性.方法受体女性,20岁,O型血,因肝豆状核变性而接受辅助性原位活体肝部分移植.供体男性,21岁,A型血.手术切除受体病肝左外叶260 g,取供体左外叶肝脏295 g原位移植于受体.因供受体血型不同,术前行血浆置换,术后以FK506、激素、环磷酰胺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结果受体术后15 d出现肝动脉血塞形成,予以溶栓治疗后出现腹腔内出血,术后17 d开腹止血,清除血肿,术后发生腹水,肺不张,胆瘘等,均治愈.至今患者已生存1年3个月,并恢复正常生活,铜蓝蛋白水平正常.移植肝脏体积明显增大,手足震颤明显减轻.结论辅助性原位活体肝部分移植是治疗Willson′s病可行的方法.
作者:窦科峰;管文贤;李开宗;高志清;付由池;陈勇;李海民;岳树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钙通道阻滞药维拉帕米对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对切除肝叶或肝段的患者,肝门阻断前经胃网膜右静脉缓慢推注维拉帕米5 mg/2 ml.结果术后实验组血清酶(GPT、GOT)和血清吲哚氰绿滞留试验(ICGR15)的升高幅度、以及动脉血酮体比值(AKBR)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复常时间早;肝门阻断后,对照组肝细胞内游离钙定量为(299±32) nmol/L,实验组为(214±41) nmol/L,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光学显微镜检查,实验组肝细胞病理损伤程度比对照组轻.结论肝门阻断前经门静脉应用钙通道阻滞剂对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铁;王曙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自1990年11月至1999年7月我科共诊治结直肠脂肪瘤1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跃;于恩达;孟荣贵;金国祥;金黑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院1988年12月~1999年12月共收治阑尾原发性恶性肿瘤6例,均经手术和病理学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翔宇;布拉夏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无水酒精局部注射(PEI)术治疗复发性肝癌对癌细胞血行播散的影响.方法应用巢式RT-PCR检测复发性肝癌患者PEI术前后周围静脉血液中肝癌细胞的变化.结果 29例复发性肝癌患者PEI术前有14例(48%)周围血液中肝癌细胞阳性者;PEI治疗4次(1个疗程)后阳性者减至2例(7%).结论 PEI治疗复发性肝癌可以有效地预防或阻止肝癌再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发生.
作者:刘扬;宗明;张柏和;钱光相;杨甲梅;杨广顺;陈汉;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冷冻的肝癌疫苗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s-TIL)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方法2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s-TIL治疗,并检测治疗前后其CD3、CD4、CD8、CD4/CD8比值、自然杀伤细胞(NKC)活性和血清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计算1、2、3年生存率,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应用s-TIL患者,其第19天、30天的CD3、CD4、CD4/CD8比值和NKC活性分别为55±3、76±5;28.3±1.6、44.6±2.3;1.19±0.22、2.21±0.36;9.8±1.2、17.4±2.2.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而CD8和血清sIL-2R明显下降,分别为24.9±1.4、21.1±1.2;569±90、150±31(P<0.01).其3年生存率为88%,与对照组(57%)比较明显升高(P<0.05).结论应用s-TIL治疗原发性肝癌,能明显地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远期疗效.
作者:李挺;刘剑勇;刘剑仑;韦长元;杨南武;张力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2000年6月肝癌和门静脉高压症同期手术治疗28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11/28).术后1、3、5年生存率为91%、61%、48%.术后上消化道出血9例,随访中死亡13例,死亡原因:肝癌复发6例,肝功能衰竭2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其中1例于术后1个月内死亡.结论合理选择术式可延长生存期,减少术后并发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防止术后再出血效果较好.肝癌体积较大时,宜简化手术操作.肝癌伴门静脉高压症时应慎用化学药物栓塞.
作者:杨威;王国俊;丁思勤;刘青光;潘承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介入加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分析我院1997年6月至1999年7月收治的36例原发性肝癌行介入加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情况,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经肝动脉给予灌注化学药物治疗(TAI),CF 300 mg,5-FU 1 000~1 500 mg,CDDP 60~80 mg,ADM 60~80 mg(或MMC 10~20 mg).TAI后或2次TAI之间给予粒体定向放射治疗.分割剂量视情况为5~8 Gy,总次数5~8次不等,70%~90%的等剂量线包括靶区,立体定向放疗DT 40~50 Gy.结果 3个月后病变达CR 9例,PR 25例,NR 1例,PD 1例,总有效率为94%.6个月后复查CT示:CR 11例,PR 24例,NR 0例,PD 1例,总有效率为97%.1年生存率为85%,2年生存率为68%.直径5 cm以下癌灶完全缓解(CR)达91%(10/11),5 cm以上者CR为1/25.10例患者AFP值在治疗后6个月内下降至正常,P<0.01.WHO Ⅰ、Ⅱ级骨髓抑制发生率为47%,急性胃肠道放射反应占54%.结论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经介入加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达到满意的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作者:于甬华;于金明;郭守芳;尹勇;李文武;陈延条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本研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联用细胞角蛋白(CK)、膜上皮抗原(EMA)、癌胚抗原(CEA)单克隆抗体对结直肠癌骨髓微转移进行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沈康强;何双梧;刘宝华;王代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的防治经验.方法对20年间收治的16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既往未做过手术,9例为内引流术后癌变.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其中12例表现为化脓性胆管炎,4例为上腹部包块,16例均伴乏力、消瘦.7例既往无手术史的癌变患者中5例行ERCP检查,其中4例合并胆胰管合流异常.手术方式包括剖腹探查术4例,T管引流术4例,囊肿切除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囊肿部分切除,肝左外叶切除2例,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3例.癌变主要位于囊壁者14例,术后病理结果腺癌占多数(13例).术后生存期为4~31个月,平均12.7月.结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预后极差,行内引流术后更易癌变.应以预防为主,对先天性胆管囊肿患者推荐行囊肿完全切除术.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有助于确诊,对浸润至胰腺的病例应考虑行囊肿切除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作者:史留斌;彭淑牖;彭承宏;刘颖斌;孟兴凯;杨德同;嵇振岭;陈怀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时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本组3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 1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 19例.观察入院后第1、3、5、7日急性生理和既往健康评分(APACHEⅡ)、Balthazar CT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和IL-12的变化.结果入院第1日MAP组APACHEⅡ评分和Balthazar CT评分分别为(5.6±2.1)和(1.5±0.6),SAP组为(13.6±4.3)和(6.3±1.5),2组APACHEⅡ评分和Balthazar CT评分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值均<0.01);入院第1日MAP组患者血清IL-6、IL-8、IL-10、IL-12的水平分别为(9±3) pg/ml、(41±16) pg/ml、(7.9±2.3) pg/ml、(129±30) pg/ml,SAP组分别为(64±14) pg/ml、(51±18) pg/ml、(6.9±1.7) pg/ml、(64±14) pg/ml,2组IL-10/IL-6、IL-12/IL-6、IL-12/IL-8的比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值均<0.01).结论 IL-6、IL-8和IL-10、IL-12的表达水平与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度有关,综合Balthazar CT评分、APACHEⅡ评分和血清中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比值对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度进行评估更准确.
作者:尚东;关凤林;陈海龙;李克军;王锋;刘忠;王春敏;胡爱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们回顾性地研究了直肠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直肠癌组织中的原位凋亡,并且用Ki67标记指数评定肿瘤增殖能力.探讨直肠癌血管生成与癌细胞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术前介入化疗对它们的影响.
作者:李为苏;刘福坤;陈忠豪;孙桂勤;黎介寿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科于1995~2000年收治创伤性腹主动脉-左肾静脉瘘、腹主动脉门静脉瘘,左髂外动静脉瘘各1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超;张强;罗英伟;张平;孙长成;段志泉;董雨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MAGE-1抗原肽治疗肝细胞肝癌(HCC)的可行性.方法接受MAGE-1抗原九肽NYKCRFPEI孵育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3 000 rad的射线照射后用作抗原呈递细胞(APC),每隔7 d刺激HCC病人自体的PBMC 1次,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s),共4次后作为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应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分析法检测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从培养的第1周至第4周,淋巴细胞共增加至原细胞数的32倍;在效应细胞∶靶细胞(E∶T)为10∶1时,CTL对MAGE-1 抗原九肽NYKCRFPEI孵育的自体淋巴母细胞的杀伤效应为62.5%,对MAGE-1阳性、HLA-A24阳性的HCC细胞株BEL7405的杀伤效应为40.2%,两者均明显高于对自体淋巴母细胞的杀伤效应(17.9%)、和对MAGE-1阳性,HLA-A24阴性的HCC细胞株HLE的杀伤效应(19.6%),及对MAGE-1阴性、HLA-A24阴性的HCC细胞株QGY 7701的杀伤效应(1.6%);在E∶T为3.3∶1时,CTL对肽孵育的自体淋巴母细胞的杀伤效应为53.6%,明显高于对自体淋巴母细胞的杀伤效应(15.6%)、对HLE的杀伤效应(13%)和对QGY7701的杀伤效应(1%).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应用MAGE-1抗原肽NYKCRFPEI,能在体外从HCC病人的PBMC中有效地诱导出具有特异性杀伤能力的CTL.
作者:吕建锋;冷希圣;彭吉润;牟东成;庞学雯;尚小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术前超选择性动脉造影及栓塞的意义.方法对1995~1999年间收治的11例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后再行手术切除.结果经动脉栓塞后再行瘤体切除,术中平均出血量350 ml,与未行动脉栓塞组出血量650 ml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同时栓塞后的瘤体均可一期切除.结论颈动脉体瘤术前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提高肿瘤切除率.
作者:李松奇;叶财盛;林勇杰;常光其;吕伟明;王深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