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合并盆底疝的影像学诊断

王志会;唐华;蒋鹏程;赵鸿雁;郝磐石;姜静;马建月;何子鹏;廉锦燕

关键词:侵袭性, 血管黏液瘤, 盆底疝, 彩色多普勒超声, 影像学诊断, 医科大学, 临床资料, 朝阳医院, 病例报道, 首都, 京西, 附属, 北京
摘要:现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收治3例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合并盆底疝病例报道如下,并对其临床资料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其他影像学诊断进行分析总结。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网塞远期致结肠穿孔一例

    患者男,84岁。主因“突发上腹部持续性绞痛7 h”入院。患者伴有恶心、发热,无呕吐,发病以来未排便,有便秘史。入院前于急诊行X线检查示:右膈下新月形游离气体,考虑“上消化道穿孔”。既往患者十年前曾行左侧腹股沟手术,家属无法提供具体手术原因及手术方式等相关资料。入院后查体:左侧腹股沟区可见长约6 cm陈旧性手术瘢痕,全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全腹压痛,有反跳痛,肝浊音界缩小,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2次/min。急诊于全身麻醉下行开腹探术,探查胃、十二指肠、小肠、肝脏、胰腺、胆囊、脾脏未见异常;见腹腔内混浊渗液及乙状结肠穿孔。于膀胱左侧与左侧腹股沟韧带之间可见一质硬肿物,活动度差,与膀胱及腹股沟韧带关系密切,界限不清与左侧腹肠管有接触。完整切除膀胱左前方质硬肿物,肿物呈圆锥形,长约3 cm,直径约1.5 cm。剖开肿物可见内部为单丝纤维结构。考虑为前次手术放置的人工材料并且侵蚀所致乙状结肠穿孔(图1~2)。遂行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并乙状结肠近端造口术。术后病理回报:乙状结肠,镜下见肠壁水肿伴中心炎反应,部分肠管变薄破裂,浆膜面见炎性肉芽组织及灶性异物细胞反应,肠系膜充血、水肿。膀胱肿物,纤维结缔组织及肌组织内检见异物伴炎症及异物巨细胞反应。术后诊断为乙状结肠穿孔,考虑疝修补塞状人工材料侵蚀所致,左侧腹股沟充填修补术后。

    作者:郭春利;任冰冰;孙惠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如何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查询本刊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收治的高龄腹股沟疝患者160例,均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手术配合。结果下床活动时间6~16 h,平均(10±2)h;本组患者住院时间3~7 d,平均(3±1)d。术后出现尿潴留10例,慢性疼痛15例,肺部感染3例。结论手术护理路径应用于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能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作者:冯贺军;卢建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腹腔镜在儿童对侧隐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疗儿童隐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内环口直径>2 cm及手法无法复位的嵌顿性腹股沟疝患儿32例,均行开放手术疝囊高位结扎,前壁加强的同时从疝囊置入30°腹腔镜探查对侧腹股沟管内环口,如发现对侧腹股管内环口未闭或者开放的窦道为隐匿性疝则同时行内环口关闭术。结果本组共32例均行切开手术,术中发现隐匿性疝15例。术中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疝时,手术时间延长5~10 min。术后均无切口感染或睾丸炎等并发症,术后出现阴囊水肿5例,阴囊抬高后自行好转。术后2~5d出院。术后随访1个月至1年,无复发及睾丸回缩等。结论儿童隐匿性斜疝发病率较高,可从疝囊置入腹腔镜探查对侧并同时处理,可减少脐部切开探查,减少再次麻醉及手术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

    作者:阿布都赛米·阿布都热依木;李凯;阿孜古丽·买买提;玉苏甫;李水学;克力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老年人腹股沟疝反复发作致小肠广泛粘连二例

    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老年人肌肉萎缩,腹壁薄弱,而腹股沟区更加薄弱,内有血管、精索或者子宫圆韧带穿过,给疝的形成提供了通道[1]。此外,老年人因咳喘、便秘、前列腺增生症导致的排尿困难等疾病,致使腹压升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疝出腹壁外,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2]。包块突出时,向上轻轻推挤有轻微阻力感随即很快消失。有时同时听到咕噜声。此外,肿块突出时患者有下坠感,伴有胀痛或牵扯性腹痛。如发生疝嵌顿或绞窄则出现腹痛、腹胀等肠梗阻症状和体征。若疝内容物能很容易地完全回纳腹腔,并反复发作称易复性疝。小肠疝反复发作,容易引起小肠广泛粘连。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并小肠广泛粘连老年患者2例,经及时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现通过文献复习,分析老年人腹股沟斜疝并小肠广泛粘连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进;孟庆良;谢光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第八届年会暨2015年北京疝和腹壁外科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双侧闭孔疝同时性嵌顿一例

    患者女,65岁,因腹痛、腹胀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不畅4d入院。以下腹部及脐周疼痛为主,呈持续性胀痛,无阵发性加剧,不伴恶心、呕吐,无发热。既往无类似发作史,无其他疾病史记载,无手术史。门诊腹部X线透视提示肠梗阻。入院查体:T 35.7℃,BP 125/85 mmHg (1 mmHg =0.133 kPa),一般情况可,皮肤黏膜无黄染,心肺未闻及异常,腹部明显膨隆胀气,未见肠型,全腹肌软,脐周及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叩诊鼓音,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双侧腹股沟区未见异常。入院诊断: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考虑为粘连、肿瘤、肠扭转可能。入院后给予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输液、抗炎、抑酸治疗,急诊腹部X线示膈下未见游离气体,小肠胀气扩张,可见数个长短不一、高低不平呈阶梯状液平,双侧腰大肌影及腹脂线清晰(图1),提示小肠梗阻;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少量淡黄色渗液,小肠明显扩张积气,距回盲部约60 cm小肠嵌入左侧闭孔内,扩张疝环,持续缓慢均匀用力将小肠回纳腹腔,发现系小肠肠壁部分嵌入(图2~4),局部血供差,同时手法还纳时小肠壁部分浆膜撕裂,决定行部分小肠切除+小肠端端吻合术,左侧闭孔内口用丝线缝合2针关闭缺损;准备关腹前再次检查发现右侧闭孔小肠肠壁嵌入,同样手法回纳小肠,嵌顿小肠距回盲部约20 cm,嵌入肠壁血供可(图5~6),无明显血运障碍,行右侧闭孔丝线间断缝合关闭;术中证实为双侧闭孔疝同时嵌顿,两处闭孔内口大小约小指尖。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作者:何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单孔腹腔镜与腹横纹切口手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腹横纹切口手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就诊的腹股沟斜疝患儿600例,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380例,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对照组220例,采用传统腹横纹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比较二组患儿的术中、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切口较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3、2.451、2.472,P均<0.05)。观察组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7,χ2=6.435、30.746,P均<0.05)。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术后康复快、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安全可靠等优点,术中可同时发现并处理对侧腹股沟区隐匿性疝,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付焱;李恒;黄东;刘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Miles术后造口旁疝发生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分析Miles术后造口旁疝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Miles术158例患者资料,其中经腹直肌旁造口46例,经腹直肌造口83例,经腹膜外造口29例;16例术后出现造口旁疝,其中经腹直肌旁11例,经腹直肌5例;对造口旁疝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0例经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后痊愈,6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未出现复发病例;1例发生切口感染,经换药和充分引流、抗感染后痊愈;1例慢性疼痛,给予对症治疗;未出现严重的补片相关并发症。结论本组患者造口旁疝的发生与造口方式、手术操作、腹压增加有关,根据病情采用保守或手术治疗。

    作者:王有财;韩广森;王松涛;王刚成;任莹坤;李剑;王兆洲;杨永威;润增慈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钳式针辅助单孔腹腔镜微创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的护理

    小儿腹股沟疝是儿童常见疾病和多发病,80%的患儿于出生后3个月发病[1],斜疝发病率较高,约99%。属于先天性疾患,其病因主要是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或闭合不全所致,治疗仅需要做疝囊高位结扎便能达到治愈目的。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其治疗术式从传统开放手术逐渐转为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自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采用钳式针辅助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06例,戳孔小,痛苦少,无复发,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程莉丽;商玉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自固定补片在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

    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乐山市人民医院外一科开展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健;朱明杰;李亚平;杜波;但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年主题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单切口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嵌顿斜疝121例

    目的:探讨单切口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嵌顿斜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首都儿科研究所行单切口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嵌顿斜疝121例。术前诊断右侧嵌顿疝89例,左侧嵌顿疝32例。经脐切口置入trocar建立气腹,置入腹腔镜、无损伤钳,探查患侧疝内容物类型、嵌顿程度。腹腔镜下辅以体外手法复位将嵌顿疝复位,观察嵌顿脏器损伤情况。如嵌顿脏器无损伤,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探查对侧如存在隐性疝则同时处理。结果12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单孔腹腔镜手术。术中探查发现合并对侧隐性疝34例。嵌顿疝内容物90例为肠管,20例为卵巢,11例为网膜。手法协助复位均顺利还纳,镜下观察5 min,121例嵌顿脏器均血运良好。单侧疝(87例)手术时间为9~15 min,平均12 min;双侧疝(34例)手术时间为15~28 min,平均24 min。麻醉清醒后进食,疼痛均能耐受。术后平均12 h出院。随访1~15个月,无切口感染,无阴囊水肿、血肿等并发症,无复发。结论单切口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嵌顿斜疝不破坏腹股沟管解剖结构,可高位结扎,直视下探查嵌顿疝内容物损伤情况,探查对侧有无隐性疝。该技术安全、有效、微创,值得推广。

    作者:张军;魏延栋;杨轩;刘树立;张金山;李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食管裂孔疝误诊为冠心病32例

    目的:探讨症状酷似冠心病的食管裂孔疝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该病误诊或漏诊的发生。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市普仁医院诊断的伴有胸痛的食管裂孔疝3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诱因与缓解方法、心电图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食管裂孔疝的诊断采用电子胃镜检查及X线上消化道造影二种方法。结果32例患者的首先给予药物治疗以抑酸剂促进食管、胃排空药物等。24例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好转出院。8例患者上述药物治疗效果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食管裂孔疝的症状与冠心病相似,对于中老年胸痛患者,除了考虑冠心病以外,应及时行X线检查或胃镜检查,可提高食管裂孔疝的检出率,以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作者:翟英慧;郝咏刚;李海涛;安萍;邹文;尹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腹壁巨大切口疝修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运用组织隔离式网片行腹腔镜下腹壁巨大切口疝修补手术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和围手术期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26例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运用组织隔离式网片行腹腔镜下腹壁巨大切口疝修补术,围手术期给予精心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2.6 h;住院时间10~16 d,平均13.4 d。术后切口感染2例,均经换药后愈合。随访6~60个月,无严重慢性疼痛、膨出、复发及死亡患者。结论对巨大腹壁切口疝接受修补术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干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复发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朱华;郭莹;刘美凤;林明霞;石玉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腹腔异物致腹壁脓肿一例

    患者男,45岁,因“吞食金属异物后一年半,腹痛伴腹壁肿块形成10 d”于2014年2月19日入院,既往10年前因“幽门梗阻”行手术治疗,具体术式不详。入院查体:心肺检查无异常,腹平、软,左下腹腹壁可见大小约6 cm ×6 cm隆起肿块,局部皮肤红肿,皮温升高,肿块边界欠清,位置固定,有压痛,余腹部检查无异常。术前腹平片提示:中腹部平3、4、5腰椎水平可见长约15.5 cm致密金属影,考虑腹部异物。腹部CT示不除外内瘘形成可能。2012年6月21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发现索条状金属异物,直径约0.5 cm,长约15 cm自胃体前壁穿出,达腹壁下并形成腹壁脓肿,未见活动出血,未见结肠小肠损伤及腹腔脓肿形成。同时证实该患者十年前“幽门梗阻”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毕I氏吻合术。取出金属异物,缝补胃壁,剔除炎性窦道,缝合缺损腹膜,于左结肠旁沟放置引流管1根后关腹,沿腹壁脓肿长轴作长约5 cm切口行脓肿切排,排出黄色脓液300 ml,予以碘仿纱条填塞脓腔,敷料外盖,术毕。术后2周患者痊愈出院,随访1个月,无并发症发生。

    作者:章由贤;沈阳;何小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儿童腹股沟疝个体化治疗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腹股沟疝个体化治疗方法在临床的应用,为儿童腹股沟疝的外科治疗提供相对合理的方案。方法2009年3月至201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共对765例腹股沟疝患儿开展个体化治疗方案,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参数,观察并分析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访观察14~66个月,未出现伤口感染、戳孔血肿、戳孔疝、慢性疼痛或异物感,无疝复发病例。小儿腹股沟疝组术后发生阴囊积液45例,青少年腹股沟疝组发生阴囊积液25例。结论儿童腹股沟疝个体化治疗,目前是一种有效且相对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助于疾病的佳治疗,且对患儿的创伤相对较小,利于临床的推广。

    作者:叶晋生;申英末;陈杰;刘素君;王明刚;孙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医学科技论文中缩略语的使用原则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李金斯坦无张力疝修补术140例

    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常见病。随着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方式的不断改变,术后复发率依然达到10%~15%[1-2]。Lichtenstein等提出无张力疝修补的概念[3],使得术后复发率控制在1%以内[4]。经过多年的推广应用,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理念逐渐被基层医师所接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3年5月,山东省胶州市人民医院行Lichtenstein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4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大鹏;盛歆寐;匡如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开放式前入路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627例

    目的:总结开放式前入路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进行手术的627例(708侧)患者,应用局部麻醉下的开放式前入路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结果单侧平均手术时间(37±11)min。患者术中疼痛评分平均3.63分,术后2 h疼痛评分3.13分,术后1周疼痛评分2.12分。术后需用镇痛药物13例(2.1%),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术后1年复发6例(1.0%),3年7例(1.1%),5年7例(1.1%);腹股沟区感觉异常53例(8.4%),腹股沟区不适感56例(8.9%),慢性疼痛3例(0.5%);浆液肿35例(5.6%);血肿13例(2.1%),尿潴留8例(1.3%),切口感染5例(0.8%),肠梗阻1例(0.2%)。结论开放式前入路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花荣;姚琪远;陈浩;丁锐;何凯;许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