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华;王春生;洪涛;陈昊;丁文军;郑佳予;赖颢
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随着操作技术的成熟,适应证的扩大,技术难度的提高,各种并发症也相继出现,现分析我们2 100例VATS病例的临床并发症,探讨合理对策,以推动VATS的发展.
作者:郭剑波;朱成楚;叶敏华;马德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合并房室通道的手术经验,为术中处理此类疾患提供借鉴.方法 2001年至2005年治疗8例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合并房室通道病人,其中完全型房室通道2例,部分型房室通道6例,均合并中至重度肺动脉高压.均为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直接汇入左房(LA),即完全型冠状窦间隔缺损(Ⅰ型).手术采用心外管道连结PLSVC至右心耳4例,心内隧道重建冠状窦顶3例,直接结扎PLSVC 1例.结果 全组无死亡,远期效果满意.结论 房室通道合并PLSVC时,要警惕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的存在.根据PLSVC汇入左房的位置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作者:蒋雄刚;吴龙;张凯伦;周诚;孙宗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低体重儿和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 2001年1月至2005年3月、完成36例低出生体重儿心脏手术.孕期31~40周,平均34周,其中24例为早产儿,出生体重700~2 500 g,平均2010 g.手术时日龄4~68 d,平均15.5 d;手术时体重900~2500 g,平均2120 g.动脉导管未闭15例,室间隔缺损10例,肺动脉闭锁5例,主动脉缩窄3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1例.18例需要在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 4例(11.1%)术后早期死亡.体外循环72~198 min,平均(99±31)min;主动脉阻断46~158 min,平均(76±18)min;深低温停循环6~35 min,平均(19±8)min;术后机械通气12~240 h,平均(74.4±96.2)h. 8例术后并发症,2例需再手术或介入治疗.结论 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实施简单或复杂的先心病手术都是安全和有效的;低体重儿可实施早期手术治疗;对强心、利尿等心功能支持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早期实施根治性手术效果优于延期手术或减状手术.
作者:贾兵;孙勇;陈张根;张善通;李炘;叶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分析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的死亡原因.方法 收集15例围手术期死亡的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尸检病例,复查病理资料,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 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围手术期病死率为28.6%,尸检率为62.5%.临床与尸检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67%,主要死因包括心脏原因(9例),肺部感染(4例)及应激性肾上腺出血(2例).结论 加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的心肺保护,加强尸检意识,有助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刘蕾;王红月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主动脉弓动脉瘤是指累及主动脉弓的动脉瘤,可分为主动脉弓近端动脉瘤、主动脉弓远端动脉瘤和横跨主动脉弓的动脉瘤.主动脉弓动脉瘤约占胸主动脉瘤的10%[1].主动脉弓动脉瘤因其特殊的解剖部位,涉及弓上三大血管(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手术操作复杂,难度大,术中、术后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
作者:袁链;张小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在主动脉缩窄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1例主动脉缩窄病人用屏气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行3D CE-MRA检查,工作站上三维重建.6例同期行心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21例中单纯主动脉缩窄6例,伴其他心血管畸形或病变15例.3D CE-MRA所显示的主动脉缩窄部位、程度及长度与手术所见一致,并能准确显示心外大血管病变,也易于进行手术前后评价.结论 3D CE-MRA能无创、准确诊断主动脉缩窄.对主动脉缩窄整体全貌及侧支血管的显示,有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对主动脉缩窄心外大血管病变的诊断可基本取代心血管DSA检查,可作为主动脉缩窄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作者:刘崎;陆建平;王飞;王莉;田建明;金爱国;汪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病人 男,66岁.口中有肉状物吐出3年入院.有时吐出舌状异物达口腔外,可回纳,不伴吞咽困难.术前消化道造影和胸部CT见食管全程扩张明显,内有充盈缺损,增强后管腔内异常影强化明显(图1).
作者:李厚怀;张庆震;邱宁雷;许林;李明;徐新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解剖不同种属煮熟的心脏,研究心肌带结构的普遍性和一致性.方法 65个不同种属的心脏,分为猪心组(15个)、牛心组(10个)、羊心组(10个)、兔心组(20个)和鼠心组(10个)共5组.不同种属的心脏按不同时间煮熟后,以Torrent-Guasp等人所描述的解剖方法进行解剖.使心肌带整体处于自然伸展状态下拍照测量心肌带各段的长度,并将心肌带切断,为各段分别测量重量.结果 按照相对固定的解剖方法,各组的心脏均可解剖为一个完整的心肌带,包括2个环和4个段;各组心肌带各段占整体的长度、重量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各组中均是升段的长度百分比大(P<0.05),降段的重量百分比大(P<0.05).结论 心肌带结构在不同种属的心脏中具有一致性,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基本心肌结构,对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高长青;张涛;李力兵 刊期: 2006年第06期
2004年2月至10月,我们在Nikaidoh手术基础上,用改良术式治疗2例大动脉转位(TG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和肺动脉狭窄(PS)的病儿,以解决术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重建后右室流出道非生长性的难题,手术取得了很好的近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盛寿;李守军;王欣;王立清;熊辉;李立环;王旭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自2004年6月至2006年3月间连续完成原位同种心脏移植手术5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30d),现总结临床经验如下.
作者:胡盛寿;宋云虎;郑哲;黄洁;王巍;杨克明;李立环;刘平;石丽;龙村;刘明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解剖并还原煮熟的兔心,研究心肌带结构的空间走行情况.方法 正中开胸法制取10个兔心,煮熟后按心肌带标准方法解剖,在心肌带各段中由起点向终点放入标记(直径0.1mm的铜丝),之后按解剖时的逆顺序将心肌带还原为未解剖前状态,将已标记的还原心肌带固定于立方形塑料盒中,从3个方向X线照像.结果 心肌带整体螺旋、缠绕为两个环,即基底环和尖端环:尖端环的两个段(降段和升段)在室间隔位置处反方向相交,其夹角约为90°;室间隔部位包括3层,即基底环的右室段、尖端环的降段和升段.结论 正常心脏中心肌带降段和升段的夹角约为90°,室间隔部分由3层心肌构成.
作者:张涛;高长青;李力兵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支气管胸膜瘘(BPF)是指肺泡、各级支气管与胸膜腔交通的窦道.2004年以来我们采用经纤维支气管镜注射医用吻合胶(OB胶)加持续胸腔闭式引流或间断残腔冲洗治疗BPF6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傅毅立;李辉;胡滨侯;生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叶型肺癌应指发生在一叶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超过叶间胸膜,侵及相邻肺叶的肺组织而言.资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们1986至2000年间肺癌病人手术资料,除外术后病理证实的小细胞肺癌(SCLC),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T1N0~2M0组、Ⅲb期、Ⅳ期及围手术期放化疗者,并排除不完全切除病例.其中跨叶型肺癌26例;依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定义为T3病例组35例;T2病例组132例.
作者:胡崇明;宋先忠;吴明拜;赵路保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肺减容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对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分别于术前、术后5~7 d、术后12~14 d、术后1个月、3个月测定26例接受肺减容术病人的右心收缩、舒张功能.结果 右心收缩功能:术后5~7 d心率(HR)、右心每搏输出量(RVSV)、右室射血分数(RVEF)、右室面积变化指数(FAC)降低(P<0.01);肺动脉平均压(PAP)、总肺血管阻力(TPR)增加(P<0.05),术后12~14 d上述指标除RVEF外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RVEF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右室舒张功能:术后5~7 d舒张早期快速充盈峰值流速(E),E峰流速积分(ETVI)、E/A下降,舒张晚期快速充盈流速(A),A峰流速积分(ATVI)增加(P<0.01),术后3个月除E/A外与术前比较无差异.结论 肺减容术后右心血流动力学指标可出现短暂变化,术后5~7 d右心泵功能、舒张功能下降,肺动脉压及总肺血管阻力升高;收缩功能很快恢复,舒张功能恢复较慢.
作者:马方;杨琳;颜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病人 女,48岁.反复干咳1月余.查体:左胸中下部听诊呼吸音明显减低,未闻及干湿性罗音.术前胸部CT示左下肺一12 cm× 14 cm类圆形块影,侵及肺动脉,肿块密度不均,内部密度较低,未见明显分叶和毛刺(图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左侧上叶及下叶支气管口外压性狭窄,刷检阴性.经皮肺穿刺未见肿瘤细胞.术前诊断:左下肺癌可能侵及肺动脉.考虑肿块边界清,无明显分叶、毛刺,不排除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可能.
作者:何文新;姜格宁;张容轩;谢博雄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3月至2005年12月,19例贲门失弛缓症病人行胸腔镜辅助下Heller手术.结果 无中转开胸者,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09.5±7.5)min,胸腔引流(2.5±0.5)d,术后住院(6.5±0.5)d.术后1年以内和1年后病人症状评分由术前2.7±1.1降为1.6±0.7和1.7±0.8,食管末端直径由术前(6.1±1.7)cm降为(4.0±1.1)cm和(3.8±1.1)cm,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LESP)由术前(28.9±4.1)mm Hg降低到(20.1±3.6)mm Hg和(19.9±3.3)mm Hg,食管末端pH由术前3.4±0.9上升至4.9±1.3和5.0±1.3,同术前相比,4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远期(> 1年)与近期(≤1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辅助Heller手术技术可行、疗效肯定,值得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推广,但其长期疗效和抗反流作用仍需要大规模的病例和长期随访观察.
作者:何泽锋;王建军;王家顺;潘永成;李劲松;汪文东;赵峰;丁静民;杨光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特异性Na+/H+交换抑制剂卡立泊来德(cariporide)在不同pH停搏液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6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8组(每组8只),对照组4组,停搏液为pH值分别为6.2、7.0、7.4、7.8的改良St.ThomasⅡ停搏液;实验组4组,停搏液为加入cariporide,pH值分别为6.2、7.0、7.4、7.8的改良St.Thomas Ⅱ停搏液.离体鼠心在改良Langendorff灌注模型上30 min预灌注,60min停搏,30min再灌注,监测心脏缺血前及复灌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心肌酶CK-MB、LDH变化,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评价心肌保护效果.结果 再灌注后,实验组不同pH值停搏液与对照组相应pH值停搏液比较,可显著促进低温缺血心肌的功能恢复,降低心肌酶CK-MB、LDH的漏出(P<0.05或P<0.01),明显减轻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实验组中pH值分别为6.2、7.0、7.4的停搏液与pH值7.8的停搏液相比,低温缺血心肌功能恢复更好,心肌酶CK-MB、LDH的漏出量更低(P<0.05或P<0.01),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更小,尤以pH值为7.0的更佳.对照组中,pH分别为6.2、7.0、7.4的停搏液比pH值7.8的停搏液更有助于低温缺血心肌的功能恢复,降低心肌酶CK-MB、LDH的漏出量(P<0.05),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较轻.结论 特异性Na+/H+交换抑制剂cariporide加入弱酸性的St.ThomasⅡ停搏液更有助于低温缺血心肌的功能恢复,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更强.
作者:柯俊;孙宗全;付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电视胸腔镜手术为食管癌病人提供了微创治疗方法,有利于康复.1997年7月至2005年10月我们为120例食管癌病人行胸腔镜手术并进行随访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成楚;陈仕林;叶中瑞;郭剑波;叶敏华;马德华;叶加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病儿 女,15岁.间断吞咽困难伴呕吐3年,进行性加重1个月.门诊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示食管下段明显扩张,左胸腔下部高密度块影(图1),考虑左肺占位病变并食管外压,入院.查体:左肺呼吸音低.X线胸片显示左肺下野内带一约7 cm×5cm类圆形高密度块影,肿块外缘呈分叶状改变,内缘与心左缘分界不清(图2).
作者:周栋;邹良建;金海;邹榕江;杨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近年来我们采用经右无名动脉插灌注管的体外循环方法在主动脉弓部手术时行脑保护,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资料和方法 2003年至2005年,我们收治34例需行主动脉弓部手术的病人,男25例,女9例;年龄21~71岁,平均(51.2±11.3)岁;体重53.6~86.3 kg,平均(63.4±20.3)kg.包括Ⅰ型夹层动脉瘤33例,主动脉弓部动脉瘤1例;2例合并冠心病.本组病例术前均经超声检查确诊,28例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左心室扩大,29例术前经CT或MRI进一步检查确诊.并在术前检查中明确右无名动脉无夹层形成、无粥样斑块及狭窄.
作者:姬尚义;杨建安;陈长春;谭敏;叶晓青;王小雷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