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部疑难疾病的纵隔镜检查

吴一龙;黄植蕃;戎铁华

关键词:纵隔镜检查术, 肺肿瘤, 胸部肿瘤, 鉴别诊断
摘要:为探讨纵隔镜检查术在胸部疑难疾病诊断上的作用,1992年10月至1995年9月对35例胸部疑难病例施行全麻下的纵隔镜检查术.经气管间隙人工隧道观察气管周围肿物和淋巴结并进行活检.结果显示,总确诊率为85.71%.左肺癌判断右侧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的敏感性为100%.仅临床诊断的病例检查后的病理确诊率为80%,其中良性病变比率占48%.位于气管前、气管旁、气管支气管拐角区、隆凸下的病变,纵隔镜检查的确诊率大于85%,位于气管后、前纵隔及距气管较远的纵隔其他部位为纵隔检查的盲区.病变直径<3cm者病理确诊率92.31%,>3cm的确诊率66.67%.1例并发颈部切口感染,发生率2.86%.总之,纵隔镜检查阳性率与病变部位有关(P=0.0129),而与病变大小无关(P=0.1661).胸部疑难病例常见的误诊病种是结核病和结节病,故试验性放、化疗的习惯作法需慎重.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循环期间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

    观察心内直视手术病人体外循环(CPB)前后血浆D-二聚体(D-D)的变化,了解其临床意义,应用国产单克隆抗体、ELISA法对45例CPB病人分别在全身肝素化后、转流8分钟和转流结束10分钟时检测D-D、HCT、ACT.结果:CPB中和CPB后D-D明显升高,显示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并与转流时间成正比(P<0.01),故应尽可能缩短CPB时间.D-D检测可做为CPB导致的DIC与术后外科性出血的鉴别诊断方法之一.

    作者:王庆善;张荣振;徐大庆;陈世洁;王文生;王琰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大咯血期间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手术定位的价值

    各种原因引起的反复大咯血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常需紧急手术.此时确定出血部位至关重要,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是术前有效的定位方法.我们对2例大咯血病人在咯血期间行纤支镜检查,确定了出血部位,紧急行肺叶切除取得成功,报道如下:

    作者:刘朝良;黄建果;阳永珍;张永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心脏室间隔异物2例

    1993年5月我们收治室间隔异物2例.现报告讨论如下:例1 男,24岁.机床操作时金属碎片击中左胸壁,当地医院急诊褥式缝合右室表面约1.0cm破裂口,未发现金属异物.术后半月X线胸片、CT片及超声心动图均提示室间隔下部金属异物.

    作者:胡坚;叶丁生;施丽萍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的手术治疗

    1988年11月至1995年5月我们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RVOTS)24例,占同期先心病手术总数的2.3%.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占明;赵希武;郑有仁;高峰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原发性心房肿瘤的外科治疗

    1983年1月至1995年10月我科共收治原发性心房肿瘤26例,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17~66岁,平均38岁.心悸、气短、头晕23例,窒息感、晕厥而须改变体位缓解者10例,心衰3例,慢性发热3例,体动脉栓塞史2例,荨麻疹1例.心功能Ⅲ~Ⅳ级者8例.心尖部舒张期杂音22例,收缩期杂音3例,双期杂音1例,杂音随体位改变18例.

    作者:崔识远;程兆云;买长江;王平凡;顾以茼;张晓林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深低温分侧脑供血行主动脉弓置换术

    主动脉弓置换手术难度高,开展较少.我们成功地完成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病人男,32岁.经磁共振成像,CT和彩超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型(Miller法).1995年12月行主动脉弓替换术.病人取仰卧位,左侧垫高15度,右侧桡动脉、股动脉分别测压,胸骨正中切口加左前胸外侧切口,第4肋间进胸.暴露整个瘤体、累及主动脉升部、弓部及降部.

    作者:张卫;邱兆崑;李寿勗;叶伟;丁之向;徐新根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右腋前外胸部小切口体外循环手术

    自1995年3月至1997年10月,我们经右腋前外胸部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55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清仁;姚建民;成杞润;卢宁;赵向东;张笑萌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胸部创伤703例

    胸部创伤无论平时或战时,都是常见的急症,其中一部分为复合伤,伤情多较严重而复杂,死亡率高.我院从1975年1月至1995年12月共收治胸部创伤703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马长华;徐全建;杨宝民;冯庆;蔡建荣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卡托普利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用兔体外循环心肌再灌注损伤模型,研究卡托普利(captopril,Cap)的心肌保护作用.20只兔随机均分为2组,建立体外循环后在主动脉阻断同时灌注4℃心脏停跳液,对照组为St.ThomasⅡ号液,实验组在St.ThomasⅡ号液中加入Cap(0.5mg/kg).心脏缺血90分钟和再灌注60分钟后结果显示,实验组心肌Ca++、丙二醛(MDA)、心肌酶(LDH,CPK)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Cap对缺血再灌注心肌起到了良好的保护效果.

    作者:郑世营;徐五音;朱蔚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95例先心病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我科自1983年至1995年对95例先心病并肺动脉高压病人进行外科治疗,现就有关问题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本组95例中男50例,女45例.年龄0.8~40岁,平均12.6岁.体重5.5~58kg,平均25.7kg.包括室缺47例、室缺并动脉导管未闭11例、房缺23例、房缺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和动脉导管未闭各1例、室缺并房缺2例、右心室双出口2例、室缺并主动脉窦瘤破裂1例、右心室双出口并动脉导管未闭4例、单心房1例、移行型心内膜垫缺损2例.

    作者:罗红鹤;孙培吾;童萃文;钟佛添;伍联近;王泰来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复合高频通气治疗外科急性呼吸衰竭30例

    我们自1988年以来应用复合高频通气(CHFV)治疗30例严重胸外伤所致急性呼吸衰竭(ARF)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承纯;滕占喜;李红;蒋立忠;隋大凯;赵立生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中老年房缺的外科治疗

    我科自1993年10月至1996年10月收治15例房间隔缺损(房缺)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中老年病人,现将手术治疗经验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刘中民;梁而慷;朱洪生;卢蓉;周嘉;叶清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自体心包治疗室缺伴霉菌性肺动脉瓣坏死缺损1例

    病人男,32岁.自幼确诊为先心病室间隔缺损(VSD).2年前出现高热,经抗感染治愈后自觉胸闷、气短,活动时加重.超声检查诊断为干下VSD.1996年4月行VSD修补术,经右室切口见干下VSD约0.8cm×1.0cm,肺动脉瓣前后瓣坏死缺损,只有少量纤维状薄膜,边缘有白色增厚的羽状赘生物.

    作者:高永顺;孙寒松;吴喜章;付红伟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体外循环后肺表面活性物质与肺功能的关系

    研究体外循环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影响,以及体外循环后PS异常与肺功能不全的关系.分别采用Bartlett法、Mason法、改良Lowry法测定10例非体外循环病人和20例体外循环手术病人气道吸出物中总磷脂、饱和卵磷脂、总蛋白的含量,并同步测定呼吸指数.结果显示,体外循环术后PS水平非常显著减低(P<0.01),呼吸指数非常显著增高(P<0.01),且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性(r=-0.87,P<0.01).而非体外循环手术后PS水平及呼吸指数未见明显变化(P>0.05).证实体外循环可明显降低PS的活性,体外循环术后PS异常与呼吸功能不全密切相关.应用外源性PS治疗体外循环术后呼吸功能不全,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作者:邢泉生;张善通;陈张根;孙波;汤顺荣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气管隆凸及支气管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1980年以来我们收治气管、支气管肺疾病行气管、隆凸及支气管成形术26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1例,女5例.年龄16~69岁.手术方式:颈段气管袖状切除成形术3例;左上肺叶及左支气管袖状切除,左下叶支气管-左主支气管吻合术9例;右上肺叶及右主支气管袖状切除,右中下叶支气管-右主支气管吻合术6例;右上肺叶及右主支气管楔状切除成形术2例;左全肺及气管隆凸切除、楔状切除,气管-右主支气管成形术各1例;右全肺及气管隆凸切除、楔状切除,气管-左主支气管成形术各2例.

    作者:蒋佩明;刘志勇;陈振强;杨丹宁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房间隔缺损合并巨大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

    病人女,34岁.发热1周伴头晕心悸2天.X线胸片示心影扩大,心胸比率0.66,肺血多,左室明显增大,肺动脉段隆起.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交替出现.超声心动图示Ⅱ孔房间隔缺损(ASD)、低位房间隔囊性扩张物,肺动脉高压.

    作者:刘晓非;叶大雄;芮志良;高峰;江龙;万峰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电化学治疗晚期食管癌梗阻和术后吻合口狭窄

    1991年3月到1992年4月应用电化学疗法(electro-chemical therapy,ECT)治疗有明显梗阻的食管癌病人248例和食管癌切除后吻合口狭窄病人36例.全组病例均经食管钡餐造影、食管镜检查和部分CT扫描确诊.应用ECT疗法是消除梗阻,使病人能进食,有效地改善营养状态,然后再根据具体需要辅以其它综合治疗,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248例食管癌梗阻的有效率为67.7%(168/248),36例吻合口狭窄的有效率为88.9%(32/36),两组平均有效率为70.4%(200/284).

    作者:辛育龄;刘德若;赵凤瑞;寿延宁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19例贲门癌术后食管腔内24小时pH监测结果分析

    为了解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对19例贲门癌作部分食管胃切除左胸弓下食管胃常规端侧吻合术后病人,作食管腔内24小时pH监测,资料由计算机软件处理.在监测期间病人能正常活动、休息、进食.结果:19例监测时间平均22小时42分.以DeMeester的评分标准17.96分为正常值,本组10例(占52.6%)属正常,无异常反流存在.9例有异常反流中8例>50分,属混合性反流.监测结果提示,常规手术方法术后反流发生率高且严重,在可能情况下应加作抗反流手术为宜.

    作者:陈文虎;蒋勇;周允中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右心室血管瘤1例

    病人女,23岁.胸闷、心悸、发热并发现心脏杂音半月.查体:体温38.8℃,无发绀,右下胸部叩诊浊音,右下肺呼吸音减弱,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2~3/Ⅵ级收缩期杂音,向上传导,P2减弱.X线胸片示右下肺野大片致密影,心胸比率0.46;X线胸透示右侧胸腔积液.心脏超声示右室腔内有-2.3cm×2.1cm大小强光团,回声欠均匀,与右室前壁相连之蒂长0.3~0.4cm,宽1.5cm(附图).

    作者:姚国庆;张殿堂;丁琴;张荣华;朱水波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食管手术后3例胃管拔出困难的处理

    1985年以来,断续发生食管手术后拔出胃管困难3例,均为胃食管吻合口缝合操作中误缝所致.因处理方法上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现总结经验、教训报告如下:

    作者:孔祥鸣;陆葆麟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