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FK506与心脏移植

孟旭;陈宝田

关键词:免疫抑制效应, 移植物存活时间, 肝移植术后, 有效浓度, 体外实验, 链霉菌属, 基础研究, 抗霉素, 环孢素, 代谢物, 制用, 验证, 学者, 土壤, 提取, 日本, 美国, 动物
摘要:FK506是土壤链霉菌属提取的抗霉素代谢物.日本学者[1,2]首先做了基础研究报道;多项体外实验表明FK506有良好的免疫抑制效应,其免疫抑制有效浓度(IC50)为0.1nmol/L,是环孢素A(GsA)IC50(10nmol/L)的1%[3];动物实验证实FK506能有效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4].1994年FK506在美国获FDA批准为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用药.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伸展型食管支架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

    报告两种伸展型支架治疗食管、贲门良恶性狭窄122例次结果.其中包括食管、贲门术后吻合口狭窄、晚期食管癌贲门癌、食管癌放疗后狭窄、食管化学烧伤后狭窄、食管癌性食管气管瘘和贲门失弛症者,效果良好.置管术可在内镜、X线下或剖胸探查术中进行,能有效地解除梗阻,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结论:伸展型支架较传统置管术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并发症少,是食管外科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胡晓民;张祖艮;王国辉;马戎;范志宁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源自迷走神经的右前上纵隔神经纤维瘤1例

    病人男,46岁.体检X线胸片发现右肺占位病变.查体:右肺上部呼吸音减弱、叩诊浊音.CT示右肺上叶一8.6cm×10.2cm×6.8cm大小囊状、低密度块影,边界清楚,CT值为30.5Hu.X线电视透视示该肿物与纵隔呈锐角关系,胸腔加压试验可见病变形态改变,对食管及气管无压迫迹象.

    作者:雷衡阳;马小槟;徐辉栋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小儿漏斗胸矫形中年龄与术式选择关系的探讨

    1991年以来我们对不同年龄组的漏斗胸病儿进行了不同术式的观察,以比较不同年龄的生理特点对矫形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江伟富;雷学锋;孙劲松;田俊严;刘志强;贺延儒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颈静脉扩张的外科治疗

    1988年1月至1995年2月采用人工血管包绕术治疗3例颈静脉扩张病人,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毛志福;姚震;高尚志;夏军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高压气体冲击致食管破裂2例

    例1男,15岁.救生圈破裂高压气体冲击头面部,致胸闷、呼吸困难6小时.查体:颈部增粗,右皮下气肿,右肺呼吸音低.X线胸片示纵隔气肿、右液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24小时后发现有食物残渣,口服美蓝证实食管破裂.1990年7月行剖胸探查,术中见胸中段食管右侧壁有一长5cm纵形裂口,分层缝合修补,并用周围胸膜覆盖.行高位空肠造瘘,术后维持胃肠营养.切口一期愈合,进食无不适感,1个月后钡餐检查食管扩张好,无异常.

    作者:马胜军;乔以泽;尹刚;邹胜鲁;董铭锋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新生儿巨大淋巴管瘤1例

    病儿男,9天.出生时即有颈、胸、腋部肿块.查体:右颈、胸、腋一巨大肿块,上起右颈项部,下至右腋中线第7、8肋间,前达右锁骨中线内侧2cm,后至右肩胛骨脊柱缘.肿块大小约20cm×15cm×12cm,表面肤色、温度正常,质软,有波动感,透光试验阳性,穿刺抽出淡黄色清亮浆液.诊断为淋巴管瘤.

    作者:杨生明;汤力武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CT引导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周围型肺部肿块

    为了提高周围型肺部肿块的活检阳性率,我们自1995年3月以来,采用CT引导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做肺活检(CT-TBLB)共24例,辅以毛刷、针吸和灌洗,使活检的阳性率提高,现报道如下:

    作者:施凌方;刘铁;邱东华;叶莲莲;崔恩海;毛伟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支气管隆凸血管成形术治疗肺癌96例疗效分析

    为探讨支气管、隆凸和血管成形术治疗肺癌的疗效,对96例中心型肺癌分别施行支气管、隆凸和血管成形术64、20和30例次.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51%、48%;接受支气管、隆凸、血管成形术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7%、20%、31%.结论:支气管、隆凸、血管成形术可以扩大肺癌的手术适应证、大限度地保存肺功能,疗效不亚于单纯肺切除术.

    作者:马富锦;史宁江;高昕;滕洪;曲家骐;侯维平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食管憩室合并巨大结石1例

    病人男,47岁.间断性进食发噎20年,加重月余,伴呕吐、胸痛.上消化道X线造影发现食管中下1/3交界处食管右后壁有一约4.5cm×4.5cm类圆形囊状致密影,密度不均,似有钙化,相应内壁处显示不规则龛影、僵硬.

    作者:林桦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法乐四联症根治术后低心排综合征诊断标准探讨

    我们通过严密的观测,对法乐四联症(TOF)根治术后各项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应用超声心动图连续监测心脏指数,以建立TOF根治术后低心排综合征(LCO)的定性定量诊断标准.报告如下:

    作者:石艳芬;梁平;宁寿葆;林其珊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管状消化道吻合器治疗食管癌和贲门癌

    我们于1980~1995年间应用上海产GF~Ⅰ型管状消化道吻合器共治疗食管癌和贲门癌300例,效果较好.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崔刘保;张挽强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全腔肺动脉连接术在复杂先心病手术中的应用

    1992~1993年为9例复杂先心病病人行全腔肺动脉连接术.均在心脏跳动下作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1例作上腔静脉近心端与右肺动脉侧侧吻合,8例作右房上腔静脉开口与主肺动脉端端吻合.心房内管道置入5例,复合性内通道2例,心房内分隔2例.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30分钟,平均心肌温度10℃,全部心脏自动复跳,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复杂的先心病,全腔肺动脉吻合术的姑息性效果较其它改良Fontan术式要好,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和评估.

    作者:秦斌;颜江瑛;解士胜;万士杰;Daenen W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泵管血氧饱和度在体外循环中的应用

    我们试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POM)监测体外循环(CPB)动脉供血泵管出口处血氧饱和度(StO2),并以手指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对照,认为StO2可较好地反应CPB中氧合情况,现介绍如下:

    作者:康林斌;凤旭东;张斯;景卫山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房室管畸形的手术治疗

    为提高房室管畸形手术疗效,总结1982年1月至1994年12月纠治房室管畸形130例,其中部分性房室管畸形(PAVC)88例,完全性房室管畸形(CAVC)42例.PAVC手术方法采用间断缝合二尖瓣裂缺,心包补片关闭原发孔缺损;本组PAVC手术无死亡,1例术后3年发生二尖瓣重度反流,再次手术时死亡.CAVC采用单片心包补片方法;本组CAVC手术死亡1例,死亡率2.4%,死因为重度肺动脉高压;远期死亡2例,均为二尖瓣反流,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结论:PAVC如无明显二尖瓣反流,手术可在3~4岁时做,而CAVC为了防止肺血管阻塞性病变,应该在6月龄内手术,迟不要超过1岁.

    作者:丁文祥;苏肇伉;徐志伟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肺包虫病345例的诊断和治疗

    我们从1968年1月至1995年3月手术治疗证实肺包虫病345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86例,女159例.年龄3~69岁,14岁以下小儿肺包虫病101例(29.28%).均有3年以上居住于包虫流行区史.

    作者:马彦清;王存;李旭东;祖农;努尔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3例肺原发血管外皮肉瘤

    例1男,18岁.右季肋部痛2年,近来咯少量鲜血.查体:右胸下部叩浊.X线胸片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肿物,10cm×11cm大小,周边光滑.1979年4月手术,术中见肿物占据右肺下叶,暗紫色,肺门、纵隔无淋巴结转移.行右肺下叶切除.病理报告:血管外皮肉瘤.未进行放疗和药物治疗.术后6个月死于同侧肺内复发.

    作者:李玉;殷洪年;胡永校;付志民;姜宗源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1984年5月至1995年7月我们对10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的手术疗效进行分析并讨论如下:

    作者:耿希刚;李兆志;黄庆恒;孙立;侯立业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止血环酸对体外循环中血小板的保护作用

    体外循环术后渗血原因复杂,其中血小板功能损伤及数量减少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血小板的保护一直受到临床研究的关注[1].本研究旨在探讨止血环酸抑制纤溶酶活性,从而保护血小板、减少术后出血,评价其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马松峰;乔峻;张立生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先天性心房憩室1例

    病人女,26岁.咳嗽胸闷、心慌1个月.近2年来有间断心悸史.查体:心界向左右扩大,心率110次/分,律齐,心音低钝,二尖瓣区有3/Ⅵ级收缩期杂音.X线胸片及胸部CT均示左下纵隔有一密度均匀的巨大阴影,心脏向右移位.超声心动检查示纵隔内占位性病变,心脏明显受压,收缩舒张功能受限,二尖瓣少-中量反流,三尖瓣少量反流,心室扩大,左胸腔少量积液.初步诊断:左下纵隔巨大肿瘤.

    作者:董绍安;孙玉鹗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改良Senning手术矫正完全性大血管错位

    病儿女,3岁.经超声心动图和左、右径心血管造影诊断为完全性大血管错位合并房间隔缺损.

    作者:杨辰垣;蓝鸿钧;张凯伦;刘成硅;黄毅 刊期: 1998年第02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