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绍安;孙玉鹗
病儿男,10岁.2个月前偶然发现腹部肿块.查体:脐周可触及约9cm×8cm搏动性肿块及震颤并闻及收缩期杂音.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示:腹主动脉中下段一直径约6cm球样扩张,左肾动脉2cm×1cm梭状扩张.1994年10月手术,术中见肾动脉3.5cm以下腹主动脉8cm×6cm瘤样扩张,左肾动脉1.5cm×1cm、左髂总动脉起始部5cm×3.5cm及右髂总动脉末端1cm×0.5cm梭状扩张.剖开腹主动脉瘤其内无血栓,瘤壁厚薄不均,累及血管全周;左髂总动脉瘤内少量血栓,瘤体累及前外2/3周血管壁.管腔均通畅.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及左髂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成形术.术后15天顺利出院.
作者:李跃华;宋惠民;苏润毅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总结小儿室间隔缺损(VSD)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的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随访82例VSD伴AI病儿的诊治和预后情况,并对多种影响因素进行t检验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儿VSD合并AI发生率约为7.07%,其中干下型VSD伴AI占总数的19.58%;膜周型为4.18%.本组82例中64例单纯行VSD修补术,18例行VSD修补加主动脉瓣成形术.术后随访5个月~12年,无并发症,无近远期死亡,残余反流无1例较术前加重.结论:AI的程度、VSD类型及术前心胸比率等对选择手术方法有指导意义,且对主动脉瓣成形术的疗效有着重要影响.
作者:邢泉生;张善通;陈张根;曹金红;王人荣;贾兵 刊期: 1998年第02期
评价无支架异种生物瓣膜主动脉瓣替换术后2年左室功能的变化.将80例同期施行主动脉瓣替换病人分为2组,50例(年龄69.3±9.3岁)应用Toronto SPVTM瓣;30例(年龄71.6±7.7岁)作为对照组接受支架人工瓣膜替换.术前、术后1、6、12及24个月间记录M型及Doppler超声心动图,采用计算机图像数字分析,定量测定左室功能的变化.随访期间,Toronto组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为0.8±0.6kPa(6.0±4.5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2.3±0.9kPa(17.3±6.8mmHg);术后1个月,左室心肌质量下降25%,左室+Vcf及-Vcf明显增加(2.0±0.8/1.4±0.3s-1,P<0.01;2.8±1.2/1.8±0.7s-1,P<0.01).术后6个月,左室功能进一步改善,心室肥厚的消退更趋完全,该变化在其后的随访期间保持稳定.结论:与支架瓣膜相比,无支架异种生物瓣膜具有较大瓣口开放面积及低跨瓣压差,这促进了术后左室功能的恢复及病理性肥厚的逆转.
作者:张中明;Jin XY;Gibson GD;Pepper JR 刊期: 1998年第02期
为探讨支气管、隆凸和血管成形术治疗肺癌的疗效,对96例中心型肺癌分别施行支气管、隆凸和血管成形术64、20和30例次.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51%、48%;接受支气管、隆凸、血管成形术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7%、20%、31%.结论:支气管、隆凸、血管成形术可以扩大肺癌的手术适应证、大限度地保存肺功能,疗效不亚于单纯肺切除术.
作者:马富锦;史宁江;高昕;滕洪;曲家骐;侯维平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病人男,34岁.反复咯血6个月,曾疑诊支气管扩张.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发现隆凸上方4cm处气管左侧壁有一直径为0.5cm带蒂球形肿物,表面有出血.诊断气管息肉并出血.
作者:韩荣兴;陈炳文;张平;冉德春;张国起;万发义 刊期: 1998年第02期
应用Kaneko兔异位心肺移植模型[1],在晶体心肺保存液中添加5%羟乙基淀粉(HES)以研究胶体物质HES对兔心肺联合保存的作用及机制.现报告如下:
作者:邱罕凡;廖崇先;陈道中 刊期: 1998年第02期
1984年5月至1995年7月我们对10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的手术疗效进行分析并讨论如下:
作者:耿希刚;李兆志;黄庆恒;孙立;侯立业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病人男,46岁.体检X线胸片发现右肺占位病变.查体:右肺上部呼吸音减弱、叩诊浊音.CT示右肺上叶一8.6cm×10.2cm×6.8cm大小囊状、低密度块影,边界清楚,CT值为30.5Hu.X线电视透视示该肿物与纵隔呈锐角关系,胸腔加压试验可见病变形态改变,对食管及气管无压迫迹象.
作者:雷衡阳;马小槟;徐辉栋 刊期: 1998年第02期
13只犬肺切除后支气管残端采用液氮行冷冻处理,观察7天~7个月(平均3.5个月).结果见冷冻的支气管残端均有坏死,随观察时间的延长逐渐形成纤维瘢痕.全组均未发生残端破裂或支气管胸膜瘘.其原因是冷冻坏死发生缓慢,纤维组织对冷冻的耐受性较强,使坏死组织不致很快脱落;肺切除手术污染轻,冷冻的支气管残端无感染溃烂;覆盖支气管残端的胸膜因冷冻而较快发生粘连和纤维组织增生.
作者:路作新;程波;叶明福 刊期: 1998年第02期
例1男,15岁.救生圈破裂高压气体冲击头面部,致胸闷、呼吸困难6小时.查体:颈部增粗,右皮下气肿,右肺呼吸音低.X线胸片示纵隔气肿、右液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24小时后发现有食物残渣,口服美蓝证实食管破裂.1990年7月行剖胸探查,术中见胸中段食管右侧壁有一长5cm纵形裂口,分层缝合修补,并用周围胸膜覆盖.行高位空肠造瘘,术后维持胃肠营养.切口一期愈合,进食无不适感,1个月后钡餐检查食管扩张好,无异常.
作者:马胜军;乔以泽;尹刚;邹胜鲁;董铭锋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我们通过严密的观测,对法乐四联症(TOF)根治术后各项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应用超声心动图连续监测心脏指数,以建立TOF根治术后低心排综合征(LCO)的定性定量诊断标准.报告如下:
作者:石艳芬;梁平;宁寿葆;林其珊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报告两种伸展型支架治疗食管、贲门良恶性狭窄122例次结果.其中包括食管、贲门术后吻合口狭窄、晚期食管癌贲门癌、食管癌放疗后狭窄、食管化学烧伤后狭窄、食管癌性食管气管瘘和贲门失弛症者,效果良好.置管术可在内镜、X线下或剖胸探查术中进行,能有效地解除梗阻,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结论:伸展型支架较传统置管术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并发症少,是食管外科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胡晓民;张祖艮;王国辉;马戎;范志宁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急性左心衰后心肌胶原网架结构的变化及左旋精氨酸(L-Arg)对心肌细胞及间质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探讨心衰机制及围手术期心肌保护方法.方法:16只犬随机均分为两组,通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法制造急性左心衰模型,离心泵行左心辅助120分,辅助期间实验组加L-Arg300mg/kg,分别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心肌超微结构、血浆ET-1.结果:实验组在辅助循环期间室颤发生率及死亡率较低,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ET-1心衰后明显高于心衰前,辅助后实验组有所下降.心肌超微结构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心肌胶原网架在急性心衰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L-Arg对急性缺血心肌及间质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奇;李功宋;李佳春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病人女,51岁.缩窄性心包炎,活动后心悸10余年.查体:全身水肿,呼吸困难.心律不齐,心音遥远,肝肋下10cm,脾下缘向前高翘、切迹平脐,肝颈回流征阳性.化验室检查示全血细胞减少,低血钾、低血钠、血白蛋白35g/L,肝功能指标正常.心电图示心房纤颤、电轴右偏.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无食管静脉曲张.X线心脏三位相示肺动脉段突出,心胸比率0.56.胸部CT示纵隔有小的钙化淋巴结,心包少量积液,左心房左心室增大.下腔静脉造影示下腔静脉通畅.术前经利尿、输人血白蛋白350ml(7次)等调治近3个月后,在全麻下行脾切除、心包剥脱术.术前放腹水1200ml.
作者:刘东棋;李福义 刊期: 1998年第02期
为提高房室管畸形手术疗效,总结1982年1月至1994年12月纠治房室管畸形130例,其中部分性房室管畸形(PAVC)88例,完全性房室管畸形(CAVC)42例.PAVC手术方法采用间断缝合二尖瓣裂缺,心包补片关闭原发孔缺损;本组PAVC手术无死亡,1例术后3年发生二尖瓣重度反流,再次手术时死亡.CAVC采用单片心包补片方法;本组CAVC手术死亡1例,死亡率2.4%,死因为重度肺动脉高压;远期死亡2例,均为二尖瓣反流,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结论:PAVC如无明显二尖瓣反流,手术可在3~4岁时做,而CAVC为了防止肺血管阻塞性病变,应该在6月龄内手术,迟不要超过1岁.
作者:丁文祥;苏肇伉;徐志伟 刊期: 1998年第02期
1994年10月至1996年10月期间我们共完成3例自体肺动脉瓣替换病变的主动脉瓣手术,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例病人中男2例,女1例.年龄14~49岁.心功能Ⅱ~Ⅳ级;心胸比率0.51~0.68;超声心动图均表现为心脏扩大,左室明显增大,射血分数0.28~0.74;心电图均示左室肥厚,ST-T段改变明显.术前诊断:1例为主动脉瓣及瓣上狭窄,2例为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并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作者:程沛;周其文;陈英淳;韩玲;曹嘉湘 刊期: 1998年第02期
1991年以来我们对不同年龄组的漏斗胸病儿进行了不同术式的观察,以比较不同年龄的生理特点对矫形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江伟富;雷学锋;孙劲松;田俊严;刘志强;贺延儒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病儿女,3岁.经超声心动图和左、右径心血管造影诊断为完全性大血管错位合并房间隔缺损.
作者:杨辰垣;蓝鸿钧;张凯伦;刘成硅;黄毅 刊期: 1998年第02期
体外循环术后渗血原因复杂,其中血小板功能损伤及数量减少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血小板的保护一直受到临床研究的关注[1].本研究旨在探讨止血环酸抑制纤溶酶活性,从而保护血小板、减少术后出血,评价其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马松峰;乔峻;张立生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改良Fontan手术是治疗各类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术式,尤其是近年全腔-肺动脉连接术的应用,使其手术方法及效果得到明显的改进和提高.但临床中仍有部分Fontan手术高危因素病人不能得到有效治疗.我们自1991年11月以来,采用双向腔肺分流术治疗9例不适合Fontan手术病人,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斌;李晓辉;郭权;石静;张毓平;崔宏伟 刊期: 199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