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作新;程波;叶明福
体外循环术后渗血原因复杂,其中血小板功能损伤及数量减少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血小板的保护一直受到临床研究的关注[1].本研究旨在探讨止血环酸抑制纤溶酶活性,从而保护血小板、减少术后出血,评价其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马松峰;乔峻;张立生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病人女,51岁.缩窄性心包炎,活动后心悸10余年.查体:全身水肿,呼吸困难.心律不齐,心音遥远,肝肋下10cm,脾下缘向前高翘、切迹平脐,肝颈回流征阳性.化验室检查示全血细胞减少,低血钾、低血钠、血白蛋白35g/L,肝功能指标正常.心电图示心房纤颤、电轴右偏.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无食管静脉曲张.X线心脏三位相示肺动脉段突出,心胸比率0.56.胸部CT示纵隔有小的钙化淋巴结,心包少量积液,左心房左心室增大.下腔静脉造影示下腔静脉通畅.术前经利尿、输人血白蛋白350ml(7次)等调治近3个月后,在全麻下行脾切除、心包剥脱术.术前放腹水1200ml.
作者:刘东棋;李福义 刊期: 1998年第02期
1984年5月至1995年7月我们对10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的手术疗效进行分析并讨论如下:
作者:耿希刚;李兆志;黄庆恒;孙立;侯立业 刊期: 1998年第02期
为了提高周围型肺部肿块的活检阳性率,我们自1995年3月以来,采用CT引导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做肺活检(CT-TBLB)共24例,辅以毛刷、针吸和灌洗,使活检的阳性率提高,现报道如下:
作者:施凌方;刘铁;邱东华;叶莲莲;崔恩海;毛伟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改良Fontan手术是治疗各类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术式,尤其是近年全腔-肺动脉连接术的应用,使其手术方法及效果得到明显的改进和提高.但临床中仍有部分Fontan手术高危因素病人不能得到有效治疗.我们自1991年11月以来,采用双向腔肺分流术治疗9例不适合Fontan手术病人,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斌;李晓辉;郭权;石静;张毓平;崔宏伟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病人男,43岁.左上胸部疼痛10天.查体:左锁骨上可触及一1cm×2cm大小肿块,质硬、固定、无压痛;左腋下可触及一2cm×3cm×2cm大小肿块,质硬、界清、不易活动、无压痛.X线胸片示左上肺叶尖段一3cm×4cm×5cm大小半月形肿块,左第1前肋破坏.胸部CF疑诊左肺上沟癌.
作者:楼正龙;崔健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病儿女,3岁.经超声心动图和左、右径心血管造影诊断为完全性大血管错位合并房间隔缺损.
作者:杨辰垣;蓝鸿钧;张凯伦;刘成硅;黄毅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病人男,46岁.体检X线胸片发现右肺占位病变.查体:右肺上部呼吸音减弱、叩诊浊音.CT示右肺上叶一8.6cm×10.2cm×6.8cm大小囊状、低密度块影,边界清楚,CT值为30.5Hu.X线电视透视示该肿物与纵隔呈锐角关系,胸腔加压试验可见病变形态改变,对食管及气管无压迫迹象.
作者:雷衡阳;马小槟;徐辉栋 刊期: 1998年第02期
1989年至1995年我们对185例行根治术的食管癌病人,术中常规作胃左血管周围淋巴结清除并送病理检验,以探讨其在食管癌转移中的规律和意义.
作者:李先锋;王炳宇;方彦忠;热夏提·阿不都拉;马金山;努尔兰·别克 刊期: 1998年第02期
1994年10月至1996年10月期间我们共完成3例自体肺动脉瓣替换病变的主动脉瓣手术,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例病人中男2例,女1例.年龄14~49岁.心功能Ⅱ~Ⅳ级;心胸比率0.51~0.68;超声心动图均表现为心脏扩大,左室明显增大,射血分数0.28~0.74;心电图均示左室肥厚,ST-T段改变明显.术前诊断:1例为主动脉瓣及瓣上狭窄,2例为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并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作者:程沛;周其文;陈英淳;韩玲;曹嘉湘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急性左心衰后心肌胶原网架结构的变化及左旋精氨酸(L-Arg)对心肌细胞及间质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探讨心衰机制及围手术期心肌保护方法.方法:16只犬随机均分为两组,通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法制造急性左心衰模型,离心泵行左心辅助120分,辅助期间实验组加L-Arg300mg/kg,分别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心肌超微结构、血浆ET-1.结果:实验组在辅助循环期间室颤发生率及死亡率较低,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ET-1心衰后明显高于心衰前,辅助后实验组有所下降.心肌超微结构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心肌胶原网架在急性心衰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L-Arg对急性缺血心肌及间质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奇;李功宋;李佳春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报告两种伸展型支架治疗食管、贲门良恶性狭窄122例次结果.其中包括食管、贲门术后吻合口狭窄、晚期食管癌贲门癌、食管癌放疗后狭窄、食管化学烧伤后狭窄、食管癌性食管气管瘘和贲门失弛症者,效果良好.置管术可在内镜、X线下或剖胸探查术中进行,能有效地解除梗阻,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结论:伸展型支架较传统置管术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并发症少,是食管外科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胡晓民;张祖艮;王国辉;马戎;范志宁 刊期: 1998年第02期
1988年1月至1995年2月采用人工血管包绕术治疗3例颈静脉扩张病人,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毛志福;姚震;高尚志;夏军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病儿男,2岁.体重9kg.反复腹泻水样便1年余,每日4~5次,无腹痛及恶心呕吐,治疗无效;近2个月咳嗽、憋气.X线胸片及CT片示右后纵隔软组织5.7cm×4cm阴影,中央有少许钙化,包膜光滑与脊柱右侧缘关系密切.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
作者:赵春燕 刊期: 1998年第02期
例1男,18岁.右季肋部痛2年,近来咯少量鲜血.查体:右胸下部叩浊.X线胸片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肿物,10cm×11cm大小,周边光滑.1979年4月手术,术中见肿物占据右肺下叶,暗紫色,肺门、纵隔无淋巴结转移.行右肺下叶切除.病理报告:血管外皮肉瘤.未进行放疗和药物治疗.术后6个月死于同侧肺内复发.
作者:李玉;殷洪年;胡永校;付志民;姜宗源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病儿女,5.5岁.自幼发现有心脏杂音,平时无明显症状.查体:心界向左侧扩大,律齐,胸骨左缘第3肋间可闻及3/Ⅵ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P2固定分裂.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及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X线胸片可见肺血增多,右心室大.
作者:杨世虞;卢文娜;卢秀芬 刊期: 1998年第02期
1984年1月至1994年12月收治上腔静脉综合征病人47例,其中34例施行了手术治疗.病变原因为纵隔肿瘤12例、纵隔炎症7例、静脉炎14例、良性病变12例和异位升主动脉压迫及原因不明各1例,同时伴下腔静脉病变8例.手术方法包括:各种转流术,肿瘤切除加上腔静脉重建或松解术,经右房、经球囊导管下腔静脉扩张术和上腔、无名静脉内血栓内膜切除加心包补片等.术后平均随访32.5个月,显效58.6%,改善24.1%,无效3.5%,复发率为3.4%,死亡10.3%.结论:手术的选择以病变切除和经胸转流优于经皮下转流;带外支持环PTFE人工血管经胸骨后行颈静脉-下腔静脉转流对缓解症状前景颇好.双侧大隐静脉-颈内静脉转流优于单侧.伴下腔静脉阻塞时,解决单侧病变,可能达到病人可接受的效果.而上腔静脉、无名静脉血栓内膜切除加补片移植和大网膜静脉与颈内静脉吻合为疑难病例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作者:汪忠镐;谷涌泉;汪秀杰;王仕华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病儿男,10岁.2个月前偶然发现腹部肿块.查体:脐周可触及约9cm×8cm搏动性肿块及震颤并闻及收缩期杂音.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示:腹主动脉中下段一直径约6cm球样扩张,左肾动脉2cm×1cm梭状扩张.1994年10月手术,术中见肾动脉3.5cm以下腹主动脉8cm×6cm瘤样扩张,左肾动脉1.5cm×1cm、左髂总动脉起始部5cm×3.5cm及右髂总动脉末端1cm×0.5cm梭状扩张.剖开腹主动脉瘤其内无血栓,瘤壁厚薄不均,累及血管全周;左髂总动脉瘤内少量血栓,瘤体累及前外2/3周血管壁.管腔均通畅.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及左髂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成形术.术后15天顺利出院.
作者:李跃华;宋惠民;苏润毅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病人女,26岁.咳嗽胸闷、心慌1个月.近2年来有间断心悸史.查体:心界向左右扩大,心率110次/分,律齐,心音低钝,二尖瓣区有3/Ⅵ级收缩期杂音.X线胸片及胸部CT均示左下纵隔有一密度均匀的巨大阴影,心脏向右移位.超声心动检查示纵隔内占位性病变,心脏明显受压,收缩舒张功能受限,二尖瓣少-中量反流,三尖瓣少量反流,心室扩大,左胸腔少量积液.初步诊断:左下纵隔巨大肿瘤.
作者:董绍安;孙玉鹗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累及气管的T4食管癌切除后气管修复成形术中OB胶的作用.方法:9头成年杂种猪宰杀后即刻取其完整气道,在气管/支气管上作切开/切除-缝合/修补模型共36处,比较OB胶加固前后气管成形处的耐压差;并观察OB胶的固化过程;总结15例临床应用经验.结果:OB胶加固后气管成形处的耐压程度明显高于单纯缝合处:切开缝合处分别为18.0±5.0kPa,2.0±0.5kPa;切除修补处分别为14.0±3.0kPa,1.0±0.2kPa;OB胶与组织紧密结合形成一固化的半透明膜填堵缝合间隙.临床应用OB胶加固食管癌切除后气管破口修补15例,效果良好,无毒副作用,无死亡,无相关并发症发生,近期疗效满意.结论:OB胶加固累及气道的食管癌切除后气管修补处,方法简单方便、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增加了此手术的安全性,拓宽了食管癌的手术指征.
作者:陈克能;师晓天;梅平 刊期: 199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