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的手术治疗

胡盛寿;吴洪斌;朱晓东;萧明第;宋云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 室间隔穿孔, 手术治疗
摘要: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的手术时机选择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16例急性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病人接受了手术治疗.平均年龄54.5岁.术前合并心源性休克5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伴肺水肿11例.1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8例,多支病变6例,合并室壁瘤13例.急症手术4例,择期手术12例.行穿孔直接缝合2例,补片修补13例,双侧补片修补1例;同期冠脉搭桥9例,室壁瘤切除或折叠13例.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者8例.2例急症手术者早期死亡.结论:室间隔穿孔应先行内科治疗控制心源性休克,包括应用IABP或左心室辅助等,使病人能坚持到穿孔48小时后再积极手术.分流量小者应延至3~6周后手术.心源性休克是影响术后早期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支架内置术治疗双侧多段支气管狭窄

    病人男,34岁.气管肿瘤行气管环切对端吻合术后,在外院放疗后不久出现双侧主支气管狭窄,行金属支架内置术,缓解时间不长再次胸闷、气急、伴窒息感.

    作者:胡定中;高成新;孙德魁;周允中;黄偶麟 刊期: 1998年第05期

  • 475例高原地区急慢性脓胸治疗体会

    我院自1982年6月至1996年6月共收治各种急慢性脓胸475例,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75例急慢性脓胸中男342例,女133例.

    作者:高哲俊;夏拉;曹智理;郭玉林;杨林江 刊期: 1998年第05期

  • 肺上沟瘤的外科治疗

    自1981年至1990年我们手术治疗7例肺上沟瘤病人,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7例均为男性,年龄44~64岁.

    作者:魏成宽;李荫良;陈松峰;郑永利;肖军;王林 刊期: 1998年第05期

  • 法乐四联症合并单心房、永存左上腔静脉及肺静脉畸形引流1例

    病儿女,7岁.自幼易感冒,活动后心悸、气促,喜蹲踞.查体:口唇发绀、杵状指(趾),胸骨左缘2~4肋间可闻及3/Ⅵ级收缩期杂音伴震颤,P2减弱,SaO20.77.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右室增大肥厚,右房增大;室间隔缺损17mm,主动脉骑跨45%;右室流出道狭窄,第三心室21mm×18mm,肺动脉瓣环内径13mm;房间隔缺损22mm,左房内可见冠状静脉窦(内径15mm)回声,其内血流入左房;2条左肺静脉与左房相连,右上肺静脉与右房相连,右下肺静脉显示不清.心电图示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大.

    作者:邓勇志;王伏生;李家成;王子林;马捷 刊期: 1998年第05期

  • 肺瘢痕癌11例

    肺瘢痕癌临床报告少见.我们自1979年3月至1993年11月,手术治疗785例各类原发性肺肿瘤,其中瘢痕癌11例.

    作者:高连增;许风莲;刘野樵;王炳印;姜德润;张友华 刊期: 1998年第05期

  • 有活性同种异体血管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经检测采用抗生素灭菌、超低温(-196℃)方法保存同种异体血管效果可靠,可有效的保存动脉壁的组织结构和细胞活性.这种有活性同种异体血管可作为血管移植的代血管材料,与人工血管相比,有较多的优越性.1993年1月至1996年1月,我们为14例尿毒症病人应用有活性同种异体血管作透析移植血管搭桥术,近期效果令人满意.

    作者:陈广明;王笑云;陈华群;邵永丰;吴延虎;骆金华 刊期: 1998年第05期

  • 体外循环围术期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的变化

    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期间,可引起体内各重要脏器的生化及病理生理改变.1995年2月至1995年5月我们对20例CPB手术病人术前、术后血中糖、淀粉酶、胰岛素及C肽进行了测定,试图探讨CPB对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20例病人中男9例,女11例.年龄6~45岁.

    作者:陈琳;徐建军;陈朋;余茜;胡大仁 刊期: 1998年第05期

  • 肺隔离高温药物灌注治疗肺癌(附14例报告)

    游离阻断14例中、晚期肺癌病人的单侧肺(或肺叶)主要血管,经肺动脉、肺静脉插管与心泵连接,建立与体循环隔离的体外肺循环.在肝素化预充液中加入超量表阿霉素和环磷酰胺,进行高温(41~43℃)灌注50~60分钟,停机关胸.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2年分别死亡2、5例,生存率分别为85.7%和50%,余7例均健在.术后10~12个月对肺部残存肿块在CT定向下穿刺活检均为纤维组织.证明此疗法杀灭肿瘤组织效果确切,对正常肺组织的损伤是轻微且可逆的.

    作者:蒲斌;刘洪林;耿益文;李书用;叶广华;周忠岭 刊期: 1998年第05期

  • 食管癌肉瘤的外科诊治

    食管癌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食管中段.我们15年间手术治疗食管癌3234例,遇到食管癌肉瘤5例,发生率为0.15%,现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例中男4例,女1例.年龄55~69岁.

    作者:刘炳学;李迎新;周广华;张申;高连方 刊期: 1998年第05期

  • 肺曲菌病手术治疗2例

    例1女,15岁.阵发性咳嗽,咳白色粘痰伴右肩部刺痛半月.X线胸片诊断为右上肺空洞型肺结核.抗痨治疗4周后复查,X线胸片提示右上肺仍可见一约4cm×4cm的圆形空洞.1991年8月全麻下行剖胸探查,术中行右肺上叶后段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右肺上叶后段曲菌病.随访5年,恢复良好,无复发.

    作者:哈米提;王争信;彭冬梅 刊期: 1998年第05期

  • 闭合性颈部外伤致食管破裂1例

    病人男,38岁.骑摩托车摔伤颈部6天,当时神志清,无恶心、呕吐.伤后第2、3天左颈部进食时出现肿胀,食后可消退,局部逐渐出现红、肿、痛,再未进食.查体:颈前左侧有5cm×5cm局部隆起,红肿,触痛,有波动感.食管碘水造影显示食管平第7颈椎处有造影剂外溢,形成不规则团块影.

    作者:王玉亭;王军;姜曰读 刊期: 1998年第05期

  • 肺母细胞瘤误诊为肺脓肿1例

    病人男,63岁.咳嗽、痰中带血丝1年,右胸阵发性痛40天,伴持续性发热37.5~38℃.查体:右肺下野呼吸音略低,余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王光义;柳金岳;徐保东 刊期: 1998年第05期

  • 体外循环手术中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

    心脏外科的迅速发展,对体外循环中心肌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如下:心脏灌注方式冠状动脉顺行灌注(ACP)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经典的心肌灌注方法[1].

    作者:石开虎;张镜芳 刊期: 1998年第05期

  • 生物瓣失功再次换瓣的临床实践

    生物瓣替换术后的衰败使病人面临再次换瓣手术,与第1次手术相比,再次换瓣操作困难,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增多.现报告我们为62例生物瓣失功病人再次换瓣的临床体会.

    作者:刘中民;朱洪生;卢蓉 刊期: 1998年第05期

  • 4例先天性肺发育不全的外科治疗

    近10年来我们共收治4例先天性肺发育不全病人,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例中男3例,女1例;年龄8~38岁,平均19岁;病史0.5~6年.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咳嗽、咳痰,寒冷季节发作频.

    作者:赵惠民;郝玉增;高茹;靳传义 刊期: 1998年第05期

  • 氨基酸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研究天门冬氨酸或(和)谷氨酸强化血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效果.将24只出生3~4周新西兰幼兔随机均分成4组:Ⅰ组为冷血停搏液组,Ⅱ组天门冬氨酸(20mmol/L)强化组,Ⅲ组谷氨酸(20mmol/L)强化组,Ⅳ组谷氨酸加天门冬氨酸(各20mmol/L)强化组.结果表明,心功能指标心输出量(CO)恢复百分率Ⅳ组、Ⅱ组明显少于Ⅰ组(P<0.01);左室收缩压(LVSP)恢复百分率Ⅱ、Ⅲ、ⅡⅤ组明显少于Ⅰ组(P<0.01);左室舒张压(LVDP)及左室压力微分(-dp/dt)恢复百分率Ⅱ、Ⅲ、Ⅳ组优于Ⅰ组(P<0.05).乳酸脱氢酶(LDH)和磷酸肌酶(CK)漏出量(U/L)中,LDH漏出量Ⅱ组优于Ⅰ组(P<0.05),Ⅲ、Ⅳ组明显优于Ⅰ组(P<0.01);CK漏出量Ⅲ、Ⅳ组明显优于Ⅰ组(P<0.01).Ⅱ、Ⅲ、Ⅳ组心肌含水量(%)明显优于Ⅰ组(P<0.01).Ⅱ、Ⅲ、Ⅳ组心肌结构保护明显优于Ⅰ组.结论:谷氨酸或(和)天门冬氨酸强化血停搏液能明显增强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氨基酸强化组间之所以差别不显著可能与模型有关.

    作者:陈惠文;苏肇伉;祝忠群;陈恩;黄惠民;俞小青 刊期: 1998年第05期

  • 冠状动脉肌桥的临床意义

    回顾性查阅我们1986~1996年所做761例冠状动脉造影电影,共检出孤立的、未伴有固定性狭窄的肌桥12例,占1.5%,但此12例均引起了严重的临床后果.

    作者:高长青;杜洛山;朱朗标;余翼飞;李伯君;杨庭树 刊期: 1998年第05期

  • 心肺联合移植的进展

    心肺联合移植(combined heart-lung transplantation,CHLT)现已被公认是治疗终末期心肺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苏业璞;赵砚丽;陈伯銮 刊期: 1998年第05期

  • 9例食管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我们自1965年1月至1995年12月共收治9例食管囊肿病人,均经手术治疗和病理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全组9例中男7例,女2例.

    作者:王福顺;王晓玲;田子强;王其彰;吴国祥 刊期: 1998年第05期

  • 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的外科治疗(附31例报告)

    报告1980年至1996年10月手术治疗31例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的结果.31例占同期手术治疗120例重症肌无力之25.8%.按Masaoka分期属Ⅰ期7例,Ⅱ期8例,Ⅲ期15例,Ⅳ期1例,术后15例发生危象,均采用气管切开及辅助呼吸,1例死于危象.随访半年至8年,平均37个月,5年内死亡6例,其中Ⅲ期4例,Ⅱ期2例.结论: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术后危象的发生率远较未合并胸腺瘤者高,及时气管切开行辅助呼吸是处理的关键;胸腺瘤的Masaoka病理分期与预后明显相关,肌无力的严重程度对预后亦有重要影响.

    作者:蒋耀光;王如文;范士志;陈建民;雷军 刊期: 1998年第05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