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成宽;李荫良;陈松峰;郑永利;肖军;王林
生物瓣替换术后的衰败使病人面临再次换瓣手术,与第1次手术相比,再次换瓣操作困难,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增多.现报告我们为62例生物瓣失功病人再次换瓣的临床体会.
作者:刘中民;朱洪生;卢蓉 刊期: 1998年第05期
病人,女,20岁.乏力、盗汗、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4个月.3个月前诊为结核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抗痨治疗24天,症状减轻;半个月前上述症状又加重.查体:颈静脉充盈.
作者:王树华;汤继泉;邵长春;王恩田;齐玉华 刊期: 1998年第05期
病人男,34岁.气管肿瘤行气管环切对端吻合术后,在外院放疗后不久出现双侧主支气管狭窄,行金属支架内置术,缓解时间不长再次胸闷、气急、伴窒息感.
作者:胡定中;高成新;孙德魁;周允中;黄偶麟 刊期: 1998年第05期
1986年5月至1996年3月我们对65例食管癌根治量放疗后复发者进行再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中男54例,女11例;年龄32~72岁.
作者:段德溥;信德和;杨可贤;张绍明;张珩;任犹骏 刊期: 1998年第05期
例1女,6岁.室间隔缺损(VSD)并肺动脉高压.1994年11月在体外循环下手术.VSD为膜周型,直径1.5cm,补片修补.术中阻断循环40分钟,开放循环后心跳有力,平均动脉压10kPa(1kPa=7.5mmHg),经锁骨下静脉给予鱼精蛋白(批号:930404,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时,血压突然下降至5kPa,肺动脉压力增高,右心室明显发胀,立即停止注射,并迅速点滴多巴胺、副肾素及氟美松,血压不升.重新建立CPB并行循环120分钟,肺动脉压力不降,血压不升,心缩无力,终死亡.
作者:宋兵;高百顺;姚忠喜;张志芳 刊期: 1998年第05期
肺动静脉瘘或称肺动静脉畸形(pulmonary arteryvenous mafformation,PAVM)是临床上少见的肺内血管畸形.由于肺动静脉瘘造成肺动脉血液未经毛细血管氧合致血氧饱和度降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作者:徐敬;赵文增;白振祥 刊期: 1998年第05期
经检测采用抗生素灭菌、超低温(-196℃)方法保存同种异体血管效果可靠,可有效的保存动脉壁的组织结构和细胞活性.这种有活性同种异体血管可作为血管移植的代血管材料,与人工血管相比,有较多的优越性.1993年1月至1996年1月,我们为14例尿毒症病人应用有活性同种异体血管作透析移植血管搭桥术,近期效果令人满意.
作者:陈广明;王笑云;陈华群;邵永丰;吴延虎;骆金华 刊期: 1998年第05期
1989年6月~1996年3月,我们采用自制311散治疗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19例,治愈17例,治愈率89.5%,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9例中男13例,女6例.年龄38~79岁,平均62岁.
作者:李玉良;孟淑红 刊期: 1998年第05期
1985年3月至1995年12月我们手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1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9例.
作者:梁家立;张广福;姜冠华;杨文东;李凡东 刊期: 1998年第05期
1989年3月至1995年3月对41例病程为1周至3个月的急性及亚急性脓胸病人采用脓胸扩清纤维板刮除术,术中、术后脓腔冲洗、持续负压引流综合治疗(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王荣;徐毅春;席启;郭远林;史平旺;李朝晖 刊期: 1998年第05期
自1989年5月至1996年5月,我们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357例,死亡11例,死亡率3.1%;其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者30例,死亡6例,死亡率20%.可见影响VSD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合并重度PH.
作者:肖德绵;杨光;谷天祥 刊期: 1998年第05期
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替换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动态检测30例心脏瓣膜替换病人术前和术后1、3、7、14天多项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指标.结果显示:术后早期T、B淋巴细胞数目减少,亚群分布异常,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转化后白细胞介素2受体阳性表达细胞数低下;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血中免疫球蛋白浓度及其诱生能力低下,血中补体水平低下和C反应蛋白增高.结论:体外循环换瓣术后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是术后易发感染的主要原因,应强调围术期采用综合性预防感染措施的重要性.
作者:黄毅;蓝鸿钧;蔡俊坚;孙宗全 刊期: 1998年第05期
心脏外科的迅速发展,对体外循环中心肌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如下:心脏灌注方式冠状动脉顺行灌注(ACP)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经典的心肌灌注方法[1].
作者:石开虎;张镜芳 刊期: 1998年第05期
游离阻断14例中、晚期肺癌病人的单侧肺(或肺叶)主要血管,经肺动脉、肺静脉插管与心泵连接,建立与体循环隔离的体外肺循环.在肝素化预充液中加入超量表阿霉素和环磷酰胺,进行高温(41~43℃)灌注50~60分钟,停机关胸.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2年分别死亡2、5例,生存率分别为85.7%和50%,余7例均健在.术后10~12个月对肺部残存肿块在CT定向下穿刺活检均为纤维组织.证明此疗法杀灭肿瘤组织效果确切,对正常肺组织的损伤是轻微且可逆的.
作者:蒲斌;刘洪林;耿益文;李书用;叶广华;周忠岭 刊期: 1998年第05期
用带蒂大网膜作补片修补食管自发性破裂病人11例.发病至手术相隔13小时至18天,平均大于100小时,均获成功.并从大网膜的生理、解剖及其临床应用诸方面对本术式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结论:本方法是治疗各期食管自发性破裂的一种疗效可靠、简单易行的术式.
作者:魏效森;魏颖;曲宏民;李军;赵相聪 刊期: 1998年第05期
分析1992年1月至1996年1月,34例钝性胸部损伤病人胸部CT及X线检查(CXR)结果,探讨钝性胸部损伤CT检查的临床价值.
作者:郎宇璜 刊期: 1998年第05期
对43例风湿性二尖瓣病人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从大体Ⅰ型至Ⅲ型,瓣膜病变的范围和程度逐渐加重,镜下从甲型到乙C型瘢痕累及深度和范围也逐渐增加,两者间原则上存在着一致性.因此提出瓣膜切削术的可行性,并为风湿性瓣膜成形术预后的判断提供线索.
作者:叶丁生;李任远;余心如;陈军;倪一鸣;余国伟 刊期: 1998年第05期
病儿女,7岁.自幼易感冒,活动后心悸、气促,喜蹲踞.查体:口唇发绀、杵状指(趾),胸骨左缘2~4肋间可闻及3/Ⅵ级收缩期杂音伴震颤,P2减弱,SaO20.77.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右室增大肥厚,右房增大;室间隔缺损17mm,主动脉骑跨45%;右室流出道狭窄,第三心室21mm×18mm,肺动脉瓣环内径13mm;房间隔缺损22mm,左房内可见冠状静脉窦(内径15mm)回声,其内血流入左房;2条左肺静脉与左房相连,右上肺静脉与右房相连,右下肺静脉显示不清.心电图示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大.
作者:邓勇志;王伏生;李家成;王子林;马捷 刊期: 1998年第05期
病人男,38岁.骑摩托车摔伤颈部6天,当时神志清,无恶心、呕吐.伤后第2、3天左颈部进食时出现肿胀,食后可消退,局部逐渐出现红、肿、痛,再未进食.查体:颈前左侧有5cm×5cm局部隆起,红肿,触痛,有波动感.食管碘水造影显示食管平第7颈椎处有造影剂外溢,形成不规则团块影.
作者:王玉亭;王军;姜曰读 刊期: 1998年第05期
肺瘢痕癌临床报告少见.我们自1979年3月至1993年11月,手术治疗785例各类原发性肺肿瘤,其中瘢痕癌11例.
作者:高连增;许风莲;刘野樵;王炳印;姜德润;张友华 刊期: 199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