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预冲式导管冲洗对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影响

高静;褚丽敏;邓永敏;王立娜;李云;伊亚敏;王静

关键词:预冲式导管冲洗器, 患儿, 医院感染, 静脉留置针
摘要:目的:探讨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对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影响,旨在降低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400例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肺炎患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0例;观察组采用 BD 福徕喜预充式导管冲洗器进行封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生理盐水进行封管,分析静脉留置针输液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和病原菌分布。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堵管率和感染率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和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0例感染患儿共分离出2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6株占57.1%,革兰阳性菌10株占35.7%,真菌2株占7.2%;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5 d 和传统冲、封管方法是患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可以有效预防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住院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方法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分析应用抗菌药物和抗菌药物结合免疫调节方法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5月在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8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将其分为 A 组40例以抗菌药物结合免疫调节治疗和 B 组40例只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以及治疗前后免疫学参数。结果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总有效率 A 组为97.5%、B组为85.0%,A 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患儿咳嗽缓解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明显短于 B 组,治疗后 A 组呼吸道感染发作次数及发病天数明显低于 B 组,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患儿的 IgG 提高程度显著高于 B 组,A 组患儿 CD4+及 CD4+/C8+比值升高水平及CD8+下降程度与 B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菌药物结合免疫调节方法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芳;黄荣华;王淑莲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外科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了解干预前后外科各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评价干预措施效果,以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将2010年7-12月2508份出院病历作为干预前组,2011年7-12月2890份出院病历作为干预后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结果干预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0.9%、干预后为71.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8,P<0.05);围术期抗菌药物规范执行率干预前为96.2%、干预后为98.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P<0.05);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干预前为81.5%、干预后为63.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P <0.05)。结论采取的综合性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外科各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提高了围术期抗菌药物的规范执行率,降低了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

    作者:许建新;殷大云;李国平;郑才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结核病患者多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隔离

    目的:了解2011年3月-2013年3月医院结核病患者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的预防及隔离状况,为提高医院感染控制质量提供参考方案。方法对医院医务人员、检出 MDROs 感染的结核病住院患者相关知识及预防与隔离进行现场调查问卷,并调查预防隔离措施实施前后消毒隔离质量管理状况,对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师、护理人员及患者的 MDROs 感染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为100.0%、75.0%、2.0%,知晓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医师手卫生正确率、依从率均高于护理人员,分别为85.00%、50.00%和60.00%、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隔离措施后与实施前在医务人员管理、环境管理、医疗器械与用品管理的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医院结核病患者 MDROs 感染相关知识较缺乏,医护人员预防隔离措施的实施质量有待提高。

    作者:马景翠;李洪福;马丽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急性肺栓塞的病原学分析与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急性肺栓塞的病原学及临床治疗措施,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3年10月23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急性肺栓塞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表现、病原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以及诊治与患者预后。结果23例患者入院时 X 线片均有支气管肺炎的影像学表现,痰液标本共分离出2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占75.86%,革兰阳性菌6株占20.69%,真菌1株占3.45%;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均为0,对头孢哌酮、头孢唑林的耐药率高,分别为86.36%、95.45%;革兰阳性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低,均为0,对四环素、红霉素、青霉素的耐药率高,分别为83.33%、83.33%、100.00%;经积极治疗后,两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预后较良好。结论老年肺部感染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应根据病原学检验结果及早采取抗菌治疗方案,同时进行溶栓、抗凝为主的治疗。

    作者:韩芳;安学东;张伟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脓毒血症患者的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对于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意义,以判断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11月重症监护病房脓毒血症住院患者共62例,依据患者的预后将其分为死亡组22例、好转组40例,另外选取60名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人员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2 ml 送检,经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其与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准确的预后判断。结果脓毒血症患者 CD3+、CD3+ CD4+、CD19+、CD16+ CD56+比例以及 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淋巴细胞比例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脓毒血症死亡组患者的 CD3+、CD3+ CD4+、CD19+、CD16+ CD56+比例及 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好转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血症患者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可判断其预后,预测其死亡的准确度,其中 CD3+和 CD4+对于预测死亡预后的准确度较高。

    作者:龙涛;李智;白蓉蓉;黄磊;王雪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术前访视及术中切口保护对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研究

    目的:探究术前访视及术中切口保护对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9月于普外科及肿瘤外科住院择期手术的5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划分为优质干预组250例和常规对照组250例,对优质干预组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及术中切口保护等干预方案,对常规对照组则采取常规干预手段,通过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状况,医护人员的干预及手术操作技能水平等因素,探究术前访视及术中切口保护对接受开腹式手术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影响。结果常规对照组医护人员对感染防护相关理论知识及术中操作技能掌握的合格率分别为74.0%、70.8%,显著低于优质干预组98.0%和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质干预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8.4%低于常规对照组27.6%(P<0.05),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访视及术中切口保护有利于降低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率。

    作者:应秀环;孙艳斌;孙铭霞;张红娟;杨宝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患者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6月-2013年6月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创面脓液或分泌物送检的727份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病原菌鉴定,回顾性分析主要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采用 WHONET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727份标本检出350株病原菌,检出率为48.1%;革兰阳性球菌238株占68.0%,革兰阴性杆菌105株占30.0%,真菌7株占2.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3.5%、64.9%和57.8%,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哌拉西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1%,MRSA 对氨苄西林、利福平、环丙沙星、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 MSSA (P <0.05);MRCNS 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 MSCNS(P<0.05)。结论导致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病原菌仍以革兰阳性球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临床上抗感染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作者:毕晓东;宋明爱;翟磊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门诊和住院的708例尿路感染患者尿液标本检出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 ATB New 微生物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进行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708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6.1%,大肠埃希菌居所有病原菌的首位,占31.5%;革兰阴性杆菌特别是产 ESBLs 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普遍较高,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仍保持敏感,耐药率均<40.0%;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90.0%,对利奈唑胺、米诺环素、夫西地酸、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较低,均<20.0%;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结论尿路感染病原菌呈现多样性且耐药性较高,加强对尿路感染病原菌的耐药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彩萍;周茂亮;胡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不同抗病毒方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对比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时期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寻找乙型肝炎治疗的更优方案,提高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慢性乙型肝炎分期标准分为免疫清除期5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免疫耐受期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干扰素‐α法、恩替卡韦法及联合治疗3种不同的抗病毒治疗方法,疗程均为48周;观察两组患者采用3种方法治疗后肝功能、HBV‐DNA 定量及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等指标,对比3种方法的治疗效果,采用 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种方法治疗后24、48周观察组患者血清 HBV‐DNA 水平、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方法治疗后48周观察组患者肝功复常率及 HBV‐DNA 、HBeAg 转阴率均优于两种单独的治疗方案(P<0.05)。结论免疫清除期是接受治疗的重要时期,药物恩替卡韦和干扰素联合使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一种抗病毒药物的治疗,同时可以避免出现耐药性,因此选择免疫清除期采用联合给药方法有利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作者:应晓波;王丹民;吕国浦;盛玲慧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食管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食管癌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以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 SSI 发生。方法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13年1-12月食管癌手术患者填写统一表格,并通过现场查看手术切口、病原学检查、调阅相关病历、出院后电话随访等方式,了解 SSI 发生情况。结果2013年1-12月共监测食管癌手术患者318例,发生 SSI 9例,感染率为2.83%;手术危险指数(NNIS)主要集中在0分与1分,手术患者感染率分别为2.19%、4.54%;主刀医师甲、乙、丙、丁、戊经过 NNIS 校正后,手术患者感染率分别为9.38%、41.70%、19.68%、0、0(χ2=51.88,P<0.01);感染部位以器官腔隙为主,占66.67%;感染病例标本送检率100.00%,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6.92%;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越临近手术开始时间感染率越低,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者感染率高于术前使用抗菌药物者,延长抗菌药物术后使用时间并不能减少 SSI 的发生。结论实施目标性监测,加强危险因素管理,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 SSI 的发生率。

    作者:龚光明;徐俊炜;孙丽;周红芳;吴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持续性质量改进对肝癌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影响

    目的:评估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对肝癌行颈内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相关感染因素,为有效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243例住院治疗并行颈内静脉置管的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医院管理持续性改进的时间分为对照组145例(改进前)和干预组98例(改进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颈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98例患者中6例发生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6.12%,其中导管细菌定植3例、导管局部感染1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例;对照组患者中有31例发生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21.38%,其中导管细菌定植14例、导管局部感染10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7例,干预组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可以明显降低肝癌患者颈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李秀丽;陈秀芳;齐丽贞;邱花叶;刘百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品管圈在落实ICU多药耐药菌感染隔离措施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QCC)活动对落实 ICU 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隔离措施的作用,以控制 ICU患者 MDROs 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于2013年6月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共有圈员8名,确立活动主题,分析原因,设立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ICU 医务人员对 MDROs 感染的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率由活动前的24.30%下降至8.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4,P<0.01);每一名圈员的责任心、自信心、沟通协调力、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和谐度各方面均有显著提高。结论应用品管圈对提高 ICU医务人员落实 MDROs 感染隔离措施的依从性有良好的效果,同时提高了圈员参与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工具。

    作者:李欣影;钟慧婷;严彩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尿路结石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尿路结石患者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对724例尿路结石并尿路感染患者行中段尿培养,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 PhoeniX 100进行细菌药敏分析。结果724份标本共检出5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91株占68.9%;革兰阳性菌128株占22.5%,真菌49株占8.6%;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8.9%、99.6%、97.7%,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30.0%;粪肠球菌对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复方制剂、头孢西丁、左氧氟沙星等较敏感,≥93.7%;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较高,为59.4%~100.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也达到了14.1%。结论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为尿路结石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二者的耐药性明显不同,临床应依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徐述雄;罗湘容;石华;李凯;储铸钢;王元林;孙兆林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开腹手术患者术后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目的:分析开腹手术患者术后多药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MDROs)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205例开腹手术术后检出病原菌阳性患者的资料,分析发生感染的多种 MDROs 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布。结果在送检的标本中共培养出205株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39株占67.80%,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18.54%和13.66%;革兰阴性菌主要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及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革兰阳性菌主要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MDROs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普遍较低,革兰阳性菌 MRSA 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普遍耐药。结论开腹手术术后 MDROs 感染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丁志兰;刘波;张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恶性肿瘤患者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对血清降钙素原(PCT )检测在恶性肿瘤患者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展开研究分析,旨在提高对恶性肿瘤患者感染的诊断能力。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医院接收救治的100例恶性肿瘤患者,将其分成感染组和对照组,50例发生感染的患者为感染组,50例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采集静脉血采用荧光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检测血清中降钙素原浓度,将收集结果进行比较,对诊断资料与手术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CT 浓度感染组为(18.31±22.13)ng /ml 、对照组为(0.29±0.15)ng/ml ,感染组PCT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组患者 PCT <0.5 ng/ml 有4例、0.5~2.0 ng/ml 10例、2.0~10.0 ng/ml 20例、>10.0 ng/ml 16例,检测呈阳性患者46例,阳性率92.0%,对照组患者 PCT <0.5 ng/ml 48例、0.5~2.0 ng/ml 2例、PCT 检测呈阳性患者2例,阳性率4.0%,感染组 PCT 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T 可作为早期识别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实验室指标,PCT 检测对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何国强;张和平;党元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一定时期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病原菌检出及耐药性、抗菌药物使用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与病历管理 his 系统、微生物 Lis 系统等联网,对2012年8月14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各病区医院感染兼职医师负责该病区患者调查,调查的住院患者逐一在信息系统填写个案调查表,再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审核,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调查住院患者1450例,实际调查1450例,实查率为100.0%;医院感染40例、43例次,现患率2.8%、例次感染率为3.0%;感染率高的科室为儿科,占6.5%;感染部位前3位为下呼吸道、泌尿道、上呼吸道,分别占51.2%、18.6%、16.3%;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5.0%,治疗性用药送检率为40.4%;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1%,其中治疗性用药占59.7%,预防性用药占32.0%,治疗加预防性用药占8.2%。结论现患率调查真实地发现了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和人群,应针对性加强目标性监测,抗菌药物使用应合理。

    作者:王丽丽;季桂喜;赵方;赵丽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泌尿系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泌尿系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方法对医院2011年7月-2013年12月采集的2401份尿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并进行病原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采用 Whonet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401份尿液标本检出病原菌638株,阳性检出率为26.6%;检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452株占70.8%,革兰阳性菌159株占24.9%,真菌27株占4.3%;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类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均>49.0%,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 G 、红霉素普遍耐药,耐药率均>65.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结论重视泌尿系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的检测,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叶昶;刘小兵;祝存海;宋勇波;王进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妇科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研究

    目的:探讨妇科癌症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500例妇科癌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性,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发生医院感染30例,感染率6.00%;检出3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7.57%,革兰阳性菌占24.32%,真菌占8.11%;铜绿假胞菌对米诺环素及美罗培南较敏感,耐药率均为11.11%,对头孢他啶及哌拉西林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7.78%和88.89%;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考拉宁较敏感,耐药率均为0;假丝酵母菌属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 B 、酮康唑以及制霉菌素耐药率均为0,对氟康唑耐药率为100.00%。结论妇科癌症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治疗要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有效的提升临床疗效。

    作者:安强;杨炳;林振江;王明阳;向加林;黎兵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胰腺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介入治疗与生存率分析

    目的:研究胰腺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行介入治疗的疗效及生存率。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1月收治的94例胰腺癌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介入治疗,依据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对两组患者治疗之后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检测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Ⅳ(sTNFR‐Ⅳ)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率。结果患者治疗疗效率观察组为78.72%、对照组为48.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IAP 和 sTNFR‐IV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5、10个月后两组患者的 HBV‐DNA 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6个月的生存率为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胰腺癌合并乙型肝炎患者行介入治疗之后其疗效较好,具有较高的生存率。

    作者:肖金成;李靖;陈呈世;黎海亮;郭晨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超声引导介入对囊实性肿物手术感染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联合超声引导介入对各种囊实性肿物手术感染的影响,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入院诊治的卵巢囊肿患者120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试验组应用超声引导介入手术,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手术感染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囊肿清除率;术后常规随访一年,观察两组患者卵巢囊肿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6.67%、对照组为75.00%;手术感染率试验组1.67%、对照组23.33%;试验组手术时间为(27.7±10.5) min 、术中出血量为(5.7±2.8)ml 、住院时间为(3.5±1.4)d ,对照组分别为(36.2±9.3)min 、(43.9±6.6)ml 、(4.4±1.8)d ;试验组单次手术囊肿清除率为95.00%、对照组为71.67%;1年内囊肿复发率试验组为3.33%、对照组为3.33%。结论联合超声引导治疗各种囊实性肿物,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同时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治疗效果与单次手术囊肿清除率。

    作者:程荣;黎静;纪莉;朱莉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