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急性肺栓塞的病原学分析与临床治疗

韩芳;安学东;张伟东

关键词:老年患者, 肺部感染, 急性肺栓塞, 病原学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急性肺栓塞的病原学及临床治疗措施,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3年10月23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急性肺栓塞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表现、病原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以及诊治与患者预后。结果23例患者入院时 X 线片均有支气管肺炎的影像学表现,痰液标本共分离出2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占75.86%,革兰阳性菌6株占20.69%,真菌1株占3.45%;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均为0,对头孢哌酮、头孢唑林的耐药率高,分别为86.36%、95.45%;革兰阳性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低,均为0,对四环素、红霉素、青霉素的耐药率高,分别为83.33%、83.33%、100.00%;经积极治疗后,两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预后较良好。结论老年肺部感染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应根据病原学检验结果及早采取抗菌治疗方案,同时进行溶栓、抗凝为主的治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早期复发转移与感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早期复发转移与感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3例干细胞性肝癌患者,根据术后复发转移的时间分为早期复发组38例和非早期复发组35例,对两组患者的肝炎状态、术中肿瘤进行记录,采取 ELISA 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抗‐HBc 水平,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因素和肿瘤因素,观察两组患者血清抗‐HBc 的阴阳性情况。结果早期复发组与非早期复发组患者的肝硬化以及 ALT 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期肝硬化程度为阳性的患者占81.58%,明显多于非早期复发组肝硬化程度为阳性患者的54.29%,ALT ≥80 U /L 的早期复发组患者占47.37%,显著多于非早期复发组患者的17.14%;早期复发组与非早期复发组患者的微血管侵犯以及肿瘤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肿瘤直径≥5 cm 的早期复发组占81.58%,明显高于非早期复发组的34.29%,有微血管侵犯的患者早期复发组占34.21%,显著高于非早期复发组的5.71%。结论肝细胞性肝癌早期复发转移危险因素有多种不同样,尤其是 HBc 作为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指标,为此需要在术后对患者保持密切的随访,提高术后复发转移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禹康;张韬;彭小萍;张跃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脓毒血症患者的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对于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意义,以判断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11月重症监护病房脓毒血症住院患者共62例,依据患者的预后将其分为死亡组22例、好转组40例,另外选取60名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人员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2 ml 送检,经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其与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准确的预后判断。结果脓毒血症患者 CD3+、CD3+ CD4+、CD19+、CD16+ CD56+比例以及 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淋巴细胞比例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脓毒血症死亡组患者的 CD3+、CD3+ CD4+、CD19+、CD16+ CD56+比例及 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好转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血症患者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可判断其预后,预测其死亡的准确度,其中 CD3+和 CD4+对于预测死亡预后的准确度较高。

    作者:龙涛;李智;白蓉蓉;黄磊;王雪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尿毒症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达到早期预防目的。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9月接受治疗的63例尿毒症发生肺部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接受治疗的50例无肺部感染的尿毒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和血清肌酐含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营养状况较差,感染严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 C‐反应蛋白及血清肌酐迅速上升,住院时间较长,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着年龄增大,感染率也随之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减弱、营养状况不良和住院时间过长等,是引起尿毒症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早做好相关预防工作,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作者:卢蓉;刘俊峰;金威;周国勇;刘颖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留置深静脉导管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监测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留置深静脉导管后医院感染病原菌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为医院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4年12月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400例患者临床资料,调查医院感染率及感染病原菌分布,采用非条件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导致医院感染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00例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共有44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11.0%;共分离出7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占64.6%,革兰阴性菌22株占27.8%,真菌6株占7.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导管留置时间>7 d 、住院时间>2周、卧床时间>14 d 、广谱抗菌药使用时间>7 d 、合并基础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感染率显著上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导管留置时间>7 d 、广谱抗菌药使用、合并基础疾病是导致深静脉导管留置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留置深静脉导管后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临床上需要针对危险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王珍;邱爱燕;魏国敏;孙艳;石天亭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预冲式导管冲洗对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影响

    目的:探讨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对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影响,旨在降低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400例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肺炎患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0例;观察组采用 BD 福徕喜预充式导管冲洗器进行封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生理盐水进行封管,分析静脉留置针输液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和病原菌分布。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堵管率和感染率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和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0例感染患儿共分离出2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6株占57.1%,革兰阳性菌10株占35.7%,真菌2株占7.2%;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5 d 和传统冲、封管方法是患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可以有效预防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住院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高静;褚丽敏;邓永敏;王立娜;李云;伊亚敏;王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C-反应蛋白及前白蛋白与降钙素原检测在患儿感染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 )、C‐反应蛋白(CRP)和前白蛋白(PA)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感染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方法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80例感染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血清学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细菌组44例和病毒组36例,并选取正常体检儿童5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儿童的 CRP 、PA 和 PCT 水平。结果感染组患儿的 CRP(t =12.39,P<0.01)、PCT (t =16.17,P<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 PA(t =14.66,P<0.01)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菌组患儿的 CRP(t=11.05,P<0.01)、PCT(t=24.75,P<0.01)均显著高于病毒组,而 PA(t=18.29,P<0.01)显著低于病毒组。结论 CRP 、PA 、PCT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高对感染尤其是细菌性感染的诊断特异性和灵敏性。

    作者:张玲;黄华;朱芸;蒲元林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血浆脂多糖检测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讨利用血浆脂多糖检测的方法判定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可行性与感染菌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6例疑似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根据确诊分为感染组71例与非感染组35例,应用动态比浊法回顾性分析其血浆中脂多糖的含量,并将患者痰液、血液收集物做细菌培养,将细菌培养结果与血浆脂多糖检测结果做比较。结果106例疑似患者中脂多糖检测阳性69例,阳性率达65.1%,细菌培养法检测的阳性患者56例,阳性率达52.8%;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患者检测到的血浆脂多糖含量为(147.84±79.37)pg/ml ,而非感染组脂多糖含量仅为(9.38±4.69)pg/ml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血浆脂多糖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以细菌培养法作为标准,血浆脂多糖检测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43%、50.94%、78.26%。结论用血浆脂多糖法检测的敏感性高于细菌培养法,对于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患者具有早期快速特异性诊断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鹏龙;王毅;平永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复杂性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复杂性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600例复杂性骨折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医院感染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采用 logistic 回归方程计算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00例复杂性骨折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1例,感染率5.17%;医院感染主要部位为手术切口11例占35.5%,其次为呼吸系统8例占25.8%;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出4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2株占46.8%,革兰阴性菌19株占40.4%,真菌6株占12.8%;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性较高,革兰阴性菌则对头孢唑林、庆大霉素、氨曲南、庆大霉素呈现较强的耐药性;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卧床时间>5 d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是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复杂性骨折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采取措施控制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王世华;潘娟;刘桂花;王晓青;刘月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医院感染病原菌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病原菌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降低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住院的1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资料,记录患儿医院感染率、病原菌特征;探讨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共有1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0.9%;其中下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及手术部位感染分别占58.4%、25.0%、8.3%及8.3%;共分离出3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3株占58.9%,革兰阳性菌15株占38.5%,真菌感染1株占2.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岁、机械通气时间>5 d 、抗菌药物使用>7次、心脏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 、存在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30 d 患儿是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性菌;年龄、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蓝莹;曾小燕;蒋晓梅;宋敏;姜琳;陈洋;蔡小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分析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感染状况,并分析其预防及治疗策略,促使患者早恢复关节功能。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85例204个关节,采用回顾调查分析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结果185例患者中术后切口感染和假体周围感染7例,感染发生率为3.78%;肺部感染4例,感染率为2.16%,泌尿系统2例,感染率为1.08%;术后感染时间4~30 d ,平均(11.27±3.18)d ;治疗后6个月Harris 评分为(84.51±3.96)分,高于治疗后1个月为(73.48±4.10)分,治疗后 Harri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的(57.16±4.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010-2013年创伤科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类型较多,及时对术后切口和假体周围急性感染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一期翻修手术或清创术、彻底清除感染病灶,能促进关节功能良好恢复。

    作者:刘兆成;王九现;隋玲玲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1,3)-β-D-葡聚糖对普外科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分析

    目的:评估血浆(1,3)‐β‐D‐葡聚糖对普外科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为普外科患者深部感染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5年2月普外科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184例及40名健康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真菌感染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与传统真菌培养结果比较;采用 ROC 曲线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1,3)‐β‐D‐葡聚糖法检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阳性43例,阳性率为23.37%,传统真菌培养法检测阳性32例,阳性率为17.40%,(P=0.035),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 系数 K =0.617(P<0.001);(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88.82%;当以(1,3)‐β‐D‐葡聚糖=16.59 pd/ml 为临界值时,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达到大,灵敏度为92.03%、特异度为83.17%。结论(1,3)‐β‐D‐葡聚糖可作为普外科深部真菌感染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效率,可为其诊治赢得宝贵时间。

    作者:王毅;朱冠保;饶尚锐;王中林;何杰;黄节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宫颈鳞癌患者放化疗前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变化

    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在宫颈鳞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前后阳性率变化,以及对引发宫颈鳞癌的主要高危型 HPV 亚型的探讨。方法对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278例患者按照数学随机抽选的方式选取94例进行同步放化疗,在治疗前后10个月,采集宫颈内脱落细胞并检测计算其高危型 HPV的阳性率;在入院时已确诊为高危型 HPV DNA 阳性患者中随机抽选68例进行检测,分析其 HPV 亚型。结果94例患者中治疗前 HPV‐DNA 阳性90例,其中高危型高达86例,阳性率为91.5%;在治疗后10个月的94例患者复查中,4例阴性患者无改变仍为阴性,而86例高危型 HPV‐DNA 阳性患者中有71例转阴,余15例仍为阳性且为高危型,经过治疗后高危型 HPV‐DNA 阳性率仅为16.0%;在68例高危型 HPV‐DNA 阳性患者的检查中发现 HPV16和 HPV18较高,分别占72.0%和13.2%。结论经过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高危型 HPV‐DNA 阳性率明显降低,HPV16是引发宫颈鳞癌的主要高危型 HPV 亚型。

    作者:胡国志;武英蕾;肖颖;杨宏;李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了解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研究数据。方法对14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腹水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并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治疗后评价治疗效果;采用 SPSS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腹水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6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4株占70.81%,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3株占20.49%,以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主,真菌14株占8.70%,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产 ESBLs 大肠埃希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非产 ESBLs 大肠埃希菌;治疗后,显效41例、好转51例、无效5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2.59%。结论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不明显,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其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治疗,应进行腹水标本的采集和病原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有利于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红玲;瞿婷婷;李世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替考拉宁与去甲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替考拉宁与去甲万古霉素治疗 ICU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为治疗 MRSA 肺部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1月-2013年9月 ICU 收治的73例 MRSA 肺部感染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患者给予替考拉宁治疗,对照组36例患者给予去甲万古霉素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采用 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9%、病原菌清除率为91.8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44%、病原菌清除率为72.2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治疗组总有效率、病原菌清除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考拉宁与去甲万古霉素均可有效治疗 ICU 患者 MRSA 肺部感染,但替考拉宁的疗效更佳,清除率较高,不良反应少。

    作者:谢宇曦;张军伟;程爱斌;习瑾昆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后路手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患者腰椎后路清除病灶以及减压引流手术治疗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3年5月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42例,研究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以及诊断要点,其中行保守治疗的19例为保守组,行后路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为后路组,将治疗的相关结果进行记录总结,疗效分析指标以使用抗菌药物的天数、绝对卧床时间、临床症状减轻及住院时间和 X 线片的相关指标恢复时间等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保守治疗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平均时间为47.6 d ,绝对卧床时间为122.7 d ,治疗后腰痛症状减轻较慢,15~18 d 后症状消失,平均住院时间为81.1 d ,且 X 线片显示椎间隙平均融合时间为257.9 d ;而经后路组内患者平均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为15.4 d ,平均卧床时间为47.6 d ,住院时间平均为27.5 d ,X 线片显示患者的椎间隙平均融合时间为164.5 d ,且手术后腰痛症状减缓速度较快,6~9 d症状消失,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汉文;高书明;李民;李书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感染科病房人苍白杆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人苍白杆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1月-2012年12月从感染科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26株人苍白杆菌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人苍白杆菌标本分布以血液标本为主占84.6%;人苍白杆菌对β‐内酰胺类及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80.0%,但对碳青霉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敏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美罗培南100.0%、米诺环素100.0%、左氧氟沙星96.2%、环丙沙星96.2%、亚胺培南92.3%、庆大霉素88.5%、妥布霉素84.6%。结论人苍白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高,治疗可首选碳青霉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作者:郭玉香;朱以军;范顺富;徐叶进;吴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产妇围产期医院感染临床特征与病原菌监测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孕妇围产期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及病原菌耐药性,为控制医院围产期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11月医院分娩的1800例产妇临床资料,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采用 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800例产妇发生医院感染32例,感染率1.8%;医院感染主要发生部位为呼吸道8例占25.0%,手术切口6例占18.8%,会阴伤口5例占15.6%,泌尿道5例占15.6%;阴道手术产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阴道自然分娩和剖宫产(P<0.05);32例医院感染患者分离出7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7株占38.0%、革兰阴性菌41株占57.8%、真菌3株占4.2%;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耐药率为0。结论妊娠期孕妇产后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了解产妇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及病原菌耐药率,并制定预防措施降低产妇医院感染率,从而提高产妇及新生儿预后。

    作者:袁琦文;庄圆;陈勇;洪婷;姜芳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冠心病肺部感染患者双源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探讨双源 CT 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e ,CTA )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1月 CHD 合并肺部感染患者65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为 CHD 且均在双源 CT 行冠状动脉的 CTA 扫描,分析冠状动脉 CTA 的图像质量和血管的病变。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肺部感染的临床症状;CTA 图像质量达到1级的46例占70.8%、2级的有11例占16.9%、3级7例占10.8%、4级1例占1.5%;148支主要血管出现不同程度狭窄,其中轻度狭窄的有8例占12.3%,21例呈中度狭窄占32.3%,36例呈重度狭窄占55.4%;26例以钙化斑块为主占40.0%,12例以脂斑为主占18.5%,27例以混合斑块为主占41.5%;24例以右心冠状动脉状动脉作为主病变血管占36.9%,39例以前降支作为主病变血管的占60.0%,2例以左回旋支作为主病变血管占3.1%。结论肺部感染可加重 CHD 的症状,双源 CTA 可明显降低肺部感染对图像质量和诊断的影响。

    作者:朱丙烟;付风魁;朱荣广;尹洪花;陈斐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妇产科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妇产科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感染相关因素等,便于加强监测和预防,减少甚至避免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方法将2009年10月-2013年10月妇产科58例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病原菌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种类及使用时间、侵入性操作等感染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及手术切口感染为主,分别占46.55%、22.41%及18.97%;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62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40.32%、16.13%、11.29%、14.52%。结论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和长期使用是引起多药耐药菌感染的主要因素,加强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管理与控制、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是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有效手段。

    作者:杨欣慰;崔华英;陈贤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一定时期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病原菌检出及耐药性、抗菌药物使用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与病历管理 his 系统、微生物 Lis 系统等联网,对2012年8月14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各病区医院感染兼职医师负责该病区患者调查,调查的住院患者逐一在信息系统填写个案调查表,再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审核,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调查住院患者1450例,实际调查1450例,实查率为100.0%;医院感染40例、43例次,现患率2.8%、例次感染率为3.0%;感染率高的科室为儿科,占6.5%;感染部位前3位为下呼吸道、泌尿道、上呼吸道,分别占51.2%、18.6%、16.3%;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5.0%,治疗性用药送检率为40.4%;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1%,其中治疗性用药占59.7%,预防性用药占32.0%,治疗加预防性用药占8.2%。结论现患率调查真实地发现了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和人群,应针对性加强目标性监测,抗菌药物使用应合理。

    作者:王丽丽;季桂喜;赵方;赵丽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