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杂性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耐药性分析

王世华;潘娟;刘桂花;王晓青;刘月珍

关键词:复杂性骨折,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耐药性
摘要:目的:探讨复杂性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600例复杂性骨折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医院感染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采用 logistic 回归方程计算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00例复杂性骨折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1例,感染率5.17%;医院感染主要部位为手术切口11例占35.5%,其次为呼吸系统8例占25.8%;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出4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2株占46.8%,革兰阴性菌19株占40.4%,真菌6株占12.8%;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性较高,革兰阴性菌则对头孢唑林、庆大霉素、氨曲南、庆大霉素呈现较强的耐药性;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卧床时间>5 d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是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复杂性骨折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采取措施控制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患者癌旁黏膜炎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胃癌患者癌旁黏膜炎症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胃癌患者182例,分析比较患者 Hp 感染、类型、组织学类型、肿瘤生长部位、癌旁黏膜炎症等,所有数据采用 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肠型胃癌患者与弥漫型胃癌患者性别、生长部位及 Hp 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分型、组织病理分型胃癌患者间 Hp 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 感染率贲门癌为42.59%、胃窦及胃体癌为6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肠型与弥漫型胃癌患者间 Hp 感染率在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萎缩型胃炎、肠上皮化生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 感染常发生于非贲门癌患者,Hp 感染阳性慢性胃炎是发生肠型和弥漫型胃癌的基础病变。

    作者:吴艳林;蔡政;王文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分类与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与分析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和感染相关因素,以预防控制切口感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于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细菌学检验要求对患者手术切口感染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对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和分析,通过 logistic 线性回归分析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年中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共计2123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61例,感染率为7.58%,分离出病原菌161株,其中比例较高的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9.19%、铜绿假单胞菌占26.71%和大肠埃希菌占24.84%;年龄偏大、体质量偏重、Ⅱ类和Ⅲ类切口、手术持续时间和手术切口长度5个变量均为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险因素(P<0.05)。结论需针对医院外科感染病原菌进行密切检测,针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以降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

    作者:陈树环;李秀华;秦晔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外科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了解干预前后外科各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评价干预措施效果,以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将2010年7-12月2508份出院病历作为干预前组,2011年7-12月2890份出院病历作为干预后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结果干预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0.9%、干预后为71.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8,P<0.05);围术期抗菌药物规范执行率干预前为96.2%、干预后为98.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P<0.05);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干预前为81.5%、干预后为63.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P <0.05)。结论采取的综合性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外科各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提高了围术期抗菌药物的规范执行率,降低了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

    作者:许建新;殷大云;李国平;郑才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治疗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216例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慢性胃炎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观察组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5,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2,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复发率观察组为4.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9,P<0.05)。结论相比单纯西医三联疗法,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治疗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更好,复发率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元英;佘久宁;周习武;马志强;朱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磷霉素联合4种抗菌药物对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体外活性研究

    目的:探讨磷霉素(FOS)与4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强临床分离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XDRAB)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 XDRAB 50株,采用微量肉汤法和棋盘法测定 FOS 与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4种常用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低抑菌浓度(MIC),计算其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用扫描电镜对比观察药物单用和联用时细菌形态变化。结果4种抗菌药物与 FOS 联合使用在体外对 XDRAB 抗菌活性较单用增强,FOS 联用美罗培南 FIC 值显示协同与相加作用分别占32%和46%;FOS 联用左氧氟沙星(LVX)占58%和26%;FOS 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CFS)占32%和54%;FOS 联用阿米卡星(AMK)则占44%和38%;FIC 值显示 FOS 与4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协同与相加作用约占80%;扫描电镜观察到1/4MIC 浓度的 FOS 单用时,细菌肿胀变形,而与其他4种抗菌药物1/4MIC 联用时,细菌变形坏死。结论联合使用 FOS 能增强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4种抗菌药物对 XDRAB 的抗菌活性。

    作者:温汉春;陈一强;黄宏;孔晋亮;晏奎;闵利;梁宏洁;李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加强环节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控制医院感染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中加强环节管理,以提高无菌物品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要求,于2012年在消毒供应中心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加强各环节管理,随机调查2011-2013年实施环节管理前后的消毒灭菌包各10000例,对器械包合格率和医院感染发生率等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对其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成立质控小组、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后,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器械合格率提高到98.45%,医院感染发生率降至0.17%。结论在消毒供应中心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加强各环节管理,能发挥潜能,改进团队合作,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裕;黎珍妹;丁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持续性质量改进对肝癌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影响

    目的:评估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对肝癌行颈内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相关感染因素,为有效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243例住院治疗并行颈内静脉置管的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医院管理持续性改进的时间分为对照组145例(改进前)和干预组98例(改进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颈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98例患者中6例发生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6.12%,其中导管细菌定植3例、导管局部感染1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例;对照组患者中有31例发生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21.38%,其中导管细菌定植14例、导管局部感染10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7例,干预组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可以明显降低肝癌患者颈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李秀丽;陈秀芳;齐丽贞;邱花叶;刘百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以降低其感染率。方法分析2012年5月-2013年6月80例患者标本分离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感染因素。结果耐药率低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占25.00%;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亚胺培南58.75%、头孢哌酮/舒巴坦48.7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8.75%、左氧氟沙星36.25%、头孢他啶32.50%;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患者药物治疗以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为多,其中亚胺培南占65.00%,而头孢哌酮/舒巴坦占50.00%,氨基糖苷类占40.00%,且有20.00%患者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氨基糖苷类治疗,联合治疗效果相比单药治疗较好;感染因素主要为机械通气、静脉插管、机械通气联合静脉插管以及抗菌药物的应用。结论对确诊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以提高疗效。

    作者:王丽莉;栗振;刘业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复杂性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复杂性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600例复杂性骨折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医院感染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采用 logistic 回归方程计算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00例复杂性骨折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1例,感染率5.17%;医院感染主要部位为手术切口11例占35.5%,其次为呼吸系统8例占25.8%;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出4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2株占46.8%,革兰阴性菌19株占40.4%,真菌6株占12.8%;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性较高,革兰阴性菌则对头孢唑林、庆大霉素、氨曲南、庆大霉素呈现较强的耐药性;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卧床时间>5 d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是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复杂性骨折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采取措施控制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王世华;潘娟;刘桂花;王晓青;刘月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替考拉宁与去甲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替考拉宁与去甲万古霉素治疗 ICU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为治疗 MRSA 肺部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1月-2013年9月 ICU 收治的73例 MRSA 肺部感染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患者给予替考拉宁治疗,对照组36例患者给予去甲万古霉素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采用 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9%、病原菌清除率为91.8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44%、病原菌清除率为72.2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治疗组总有效率、病原菌清除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考拉宁与去甲万古霉素均可有效治疗 ICU 患者 MRSA 肺部感染,但替考拉宁的疗效更佳,清除率较高,不良反应少。

    作者:谢宇曦;张军伟;程爱斌;习瑾昆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手术室空气净化消毒方法的选择

    目的:比较手术室空气净化消毒方法的效果,选择出佳手术室空气净化消毒方式,以有效降低感染率。方法调查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不同手术室进行手术的3000例患者流行病学及感染情况,按照手术室消毒方法的不同分成3组进行比较,分别为单纯紫外线消毒组、空气净化机消毒组及层流组,每组各1000例患者。结果层流手术组感染率低0.9%,其次空气净化消毒机组为3.4%,紫外线消毒组感染率高9.5%,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低的均为层流手术室组,分别为0、5.4%;紫外线消毒组感染率高,分别为6.3%、6.1%;在控制诸多因素情况下,手术室消毒净化方式仍然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层流手术室净化以及空气净化机消毒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室室内空气净化消毒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

    作者:唐葶婷;雷凤琼;卞红强;罗万军;朱小宁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早期复发转移与感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早期复发转移与感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3例干细胞性肝癌患者,根据术后复发转移的时间分为早期复发组38例和非早期复发组35例,对两组患者的肝炎状态、术中肿瘤进行记录,采取 ELISA 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抗‐HBc 水平,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因素和肿瘤因素,观察两组患者血清抗‐HBc 的阴阳性情况。结果早期复发组与非早期复发组患者的肝硬化以及 ALT 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期肝硬化程度为阳性的患者占81.58%,明显多于非早期复发组肝硬化程度为阳性患者的54.29%,ALT ≥80 U /L 的早期复发组患者占47.37%,显著多于非早期复发组患者的17.14%;早期复发组与非早期复发组患者的微血管侵犯以及肿瘤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肿瘤直径≥5 cm 的早期复发组占81.58%,明显高于非早期复发组的34.29%,有微血管侵犯的患者早期复发组占34.21%,显著高于非早期复发组的5.71%。结论肝细胞性肝癌早期复发转移危险因素有多种不同样,尤其是 HBc 作为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指标,为此需要在术后对患者保持密切的随访,提高术后复发转移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禹康;张韬;彭小萍;张跃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调查

    目的:总结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的防治经验,为控制患者肺部感染提供试验数据,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对2009-2013年住院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216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对病原学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调查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病原菌培养与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 K‐B 法进行操作和结果判断。结果216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161例,发生率74.5%;痰培养出54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398株占73.7%,其中大肠埃希菌146株,占27.0%,肺炎克雷伯菌78株,占14.4%,铜绿假单胞菌52株占9.6%,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度较高;共检出革兰阳性菌142株占26.3%,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2株占11.5%,MASA 检出率为53.2%。结论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病原菌的来源主要是外源性,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应及时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低临床感染发生率。

    作者:余果;王尔松;姚慧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结肠癌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监测

    目的:研究结肠癌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结肠癌急性肠梗阻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48例患者,采集切口感染样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并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4925例患者有248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占5.03%,248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34株,革兰阴性菌检出125株,占53.42%,革兰阳性菌检出98株,占41.88%,白色假丝酵母菌11株,占4.70%;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以及头孢哌酮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5.20%、92.80%以及88.00,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及头孢拉唑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10.40%和9.60%;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敏感率极高,分别为97.96%及92.86%,对青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8.16%、7.14%。结论治疗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术后感染患者,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

    作者:谢晓;司剑炜;李好朝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阑尾区注入聚维酮碘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讨入腹腔前阑尾区注入聚维酮碘对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指导临床预防阑尾炎术后感染。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76例,将其分为试验组90例和对照组86例,试验组患者在阑尾切除手术入腹腔前阑尾区注入聚维酮碘溶液冲洗浸泡5 min ,对照组不经该项处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切口愈合及感染率,同时对切口感染患者感染的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88例、乙级愈合2例,切口感染率为2.22%,对照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75例、乙级愈合9例、丙级愈合2例,切口感染率为12.79%,试验组患者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培养鉴定,共分离出70株病原菌,其中试验组分离出5株,均为大肠埃希菌,对照组分离出的6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7株占41.54%,革兰阴性菌38株占58.46%;所有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占41.54%,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0.0%。结论在阑尾切除术入腹腔前阑尾区注入聚维酮碘,能杀灭多种导致切口感染致病菌,该方法能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值得在临床实施阑尾切除术中推广。

    作者:刘郁;于亮;耿加敏;段绍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一定时期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病原菌检出及耐药性、抗菌药物使用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与病历管理 his 系统、微生物 Lis 系统等联网,对2012年8月14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各病区医院感染兼职医师负责该病区患者调查,调查的住院患者逐一在信息系统填写个案调查表,再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审核,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调查住院患者1450例,实际调查1450例,实查率为100.0%;医院感染40例、43例次,现患率2.8%、例次感染率为3.0%;感染率高的科室为儿科,占6.5%;感染部位前3位为下呼吸道、泌尿道、上呼吸道,分别占51.2%、18.6%、16.3%;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5.0%,治疗性用药送检率为40.4%;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1%,其中治疗性用药占59.7%,预防性用药占32.0%,治疗加预防性用药占8.2%。结论现患率调查真实地发现了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和人群,应针对性加强目标性监测,抗菌药物使用应合理。

    作者:王丽丽;季桂喜;赵方;赵丽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食管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食管癌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以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 SSI 发生。方法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13年1-12月食管癌手术患者填写统一表格,并通过现场查看手术切口、病原学检查、调阅相关病历、出院后电话随访等方式,了解 SSI 发生情况。结果2013年1-12月共监测食管癌手术患者318例,发生 SSI 9例,感染率为2.83%;手术危险指数(NNIS)主要集中在0分与1分,手术患者感染率分别为2.19%、4.54%;主刀医师甲、乙、丙、丁、戊经过 NNIS 校正后,手术患者感染率分别为9.38%、41.70%、19.68%、0、0(χ2=51.88,P<0.01);感染部位以器官腔隙为主,占66.67%;感染病例标本送检率100.00%,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6.92%;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越临近手术开始时间感染率越低,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者感染率高于术前使用抗菌药物者,延长抗菌药物术后使用时间并不能减少 SSI 的发生。结论实施目标性监测,加强危险因素管理,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 SSI 的发生率。

    作者:龚光明;徐俊炜;孙丽;周红芳;吴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老年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病原学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病原学特征与生存状况,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提供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10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年龄>6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临床和病原学特征,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分析影响感染性内膜炎老年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100例患者的病变位置左心82例占82.0%、右心5例占5.0%、左右心均出现病变的患者7例占7.0%,不明确病变位置的6例占6.0%;100例患者中伴有心脏基础疾病41例占41.0%;动脉血培养呈阳性47例占47.0%,检出病原菌47株,以酿脓链球菌为主24株占51.0%;医院感染、血红蛋白<90 g /L 是影响老年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生存的危险因素,手术治疗是保护性因素。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老年患者的主要病原菌为酿脓链球菌,应预防控制其危险因素,手术治疗是保护性因素。

    作者:宋艳玲;麦华德;顾申红;李丽娟;昌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留置深静脉导管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监测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留置深静脉导管后医院感染病原菌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为医院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4年12月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400例患者临床资料,调查医院感染率及感染病原菌分布,采用非条件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导致医院感染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00例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共有44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11.0%;共分离出7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占64.6%,革兰阴性菌22株占27.8%,真菌6株占7.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导管留置时间>7 d 、住院时间>2周、卧床时间>14 d 、广谱抗菌药使用时间>7 d 、合并基础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感染率显著上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导管留置时间>7 d 、广谱抗菌药使用、合并基础疾病是导致深静脉导管留置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留置深静脉导管后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临床上需要针对危险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王珍;邱爱燕;魏国敏;孙艳;石天亭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急性肺栓塞的病原学分析与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急性肺栓塞的病原学及临床治疗措施,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3年10月23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急性肺栓塞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表现、病原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以及诊治与患者预后。结果23例患者入院时 X 线片均有支气管肺炎的影像学表现,痰液标本共分离出2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占75.86%,革兰阳性菌6株占20.69%,真菌1株占3.45%;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均为0,对头孢哌酮、头孢唑林的耐药率高,分别为86.36%、95.45%;革兰阳性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低,均为0,对四环素、红霉素、青霉素的耐药率高,分别为83.33%、83.33%、100.00%;经积极治疗后,两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预后较良好。结论老年肺部感染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应根据病原学检验结果及早采取抗菌治疗方案,同时进行溶栓、抗凝为主的治疗。

    作者:韩芳;安学东;张伟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