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云峰;王冬冬;范珊珊
目的:了解现阶段肿瘤科护士输液过程中发生针刺伤的因素,为预防针刺伤制定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3年4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随机选取420名肿瘤科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护士输液过程中针刺伤的发生率、发生次数、刺伤原因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390份,回收率97.50%;肿瘤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为96.15%,平均被刺伤次数为(5.94±3.67)次,86.30%的护士针刺伤后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伤口;98.93%的护士针刺伤事件后未上报,主要原因为未被具有传染性的患者污染、针头未被污染。结论肿瘤科护士在输液环节中针刺伤的发生率仍较高,但上报率仍较低,建议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对所有静脉药物集中统一配置、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及完善针刺伤管理制度等措施,以降低针刺伤发生率,关爱护士。
作者:陈静;杨双;赵建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4年4月严重烧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465例,对其感染部位进行统计,分离菌株进行体外耐药性监测并统计多药耐药菌的耐药模式,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65例严重烧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以创面感染为常见,共发生310例占66.67%,其次是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46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米诺环素的耐药性高,耐药率为84.95%,其次是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及妥布霉素;26株多药耐药菌株中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为常见,耐药率42.31%,其次是对头孢吡肟+阿米卡星耐药率19.23%。结论严重烧伤患者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以创面感染为主,其次为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应采取必要措施积极预防感染发生,一旦发生感染可以阿米卡星或哌拉西林/他巴唑坦联合除头孢吡肟外的其他抗菌药物进行早期治疗。
作者:王公明;蔺景双;郝兴亮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研究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Cag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为其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21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情况A组(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组)71例、B组(Cag -幽门螺杆菌感染组)77例和C组(Cag+幽门螺杆菌感染组)70例,将3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 )、血脂指标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进行统计比较,数据采用 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组及C组的血清 Hcy、总胆固醇(TC)水平分别为(15.75±1.68)μmol/L、(4.79±0.41)mmol/L及(22.64±1.95)μmol/L、(5.80±0.47)mmol/L ,均高于A组的(10.21±1.36)μmol/L、(4.02±0.37)mmol/L ,C组则高于B组;B组及C组的冠状动脉双支及三支病变分别占32.47%、31.17%和42.86%、42.86%,均高于A组的16.90%、16.90%,C组则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ag+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较大,其可显著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应引起重视。
作者:韩宏毅;方文胜;张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医院就诊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3 d后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痊愈率为57.63%、总有效率为94.92%,对照组患儿痊愈率为28.81%、总有效率为81.36%;观察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2.16±1.15)d,咳嗽消失时间为(2.18±1.26) d ,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热毒宁注射液可缩短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情、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临床疗效优于利巴韦林注射液,且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方万芬;刘子龙;赵磊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了解海口市不同人群中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 ,TTV)的感染状况,为进一步探究T T V的传播途径提供基本依据。方法于2013年1-12月采用半巢试PCR技术对530例患者及116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TTV‐DNA进行检测,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6例不同人群的血清样本,共检测出TTV‐DNA 阳性160例,阳性率24.77%,其中静脉吸毒患者阳性率高,阳性率为41.38%,其次为性病高危人群,阳性率为37.35%,健康体检者的阳性率低,阳性率为10.34%;T T V与HBV合并感染常见,其次是 HCV ,单独T T V感染的阳性率为16.67%。结论海口市人群中存在较为广泛的 T T V感染,其中静脉吸毒者和性病患者是TTV感染的高危人群。
作者:王娇华;陈海波;周君霞;黄海妹;张运帝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调查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医院住院治疗的380例原发性消化道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感染因素,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医院感染100例、118例次,感染率为26.3%、例次感染率31.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共49例占41.5%,共检出5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37株占64.9%;患者年龄≥75岁、住院天数≥30 d、行放化疗、营养状态差、合并糖尿病、临床分期Ⅲ、Ⅳ期及有侵入性操作为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调查分析医院存在抗菌药物使用存在剂型不合适、经验用药多、联合用药多等问题。结论为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胡黎川;陈茂华;杨秀斐;叶发青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支原体属感染及对围产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进行产前检查的妊娠晚期孕妇1300例,对宫颈拭子标本进行支原体属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316例和阴性组984例,追踪观察并分析两组妊娠晚期孕妇的围产结局以及围产期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300例妊娠晚期孕妇有316例支原体属阳性,阳性检出率为24.3%;阳性组孕妇切口感染率高于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妇支原体阳性组围产儿并发症:小于胎龄儿、低体重儿、新生儿肺炎以及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阳性组新生儿畸形的发生率较阴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晚期支原体属感染可引起多种孕产妇及围产儿并发症,产前检查应注意严格筛查支原体属并给予及时有效治疗,以降低不良围产结局。
作者:刘秀香;陶会芹;黑国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与感染细胞百分比(PIC)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早期诊断中的参考价值,以指导早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做出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取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于医院接受机械通气>48 h且怀疑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诊断标准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28例,对两组患者的PCT水平和每百个吞噬细胞内PIC进行对比,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PCT水平和每百个吞噬细胞内PIC分别为(1.57±0.80)ng/ml和(1.17±0.31)%,观察组患者的PCT水平和PIC分别为(3.19±1.39)ng/ml和(3.03±1.43)%,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降钙素原与PIC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瓦永禄;孟建斌;华岚春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巨细胞病毒复发感染对预后的影响,以及巨细胞病毒对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0月烧伤总面积≥15%且巨细胞病毒(HCM V )IgG抗体阳性患者132例,根据其HCMV‐DNA是否阳性将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HCMV‐DNA阳性,B组为阴性;对两组患者脓毒血症发生率以及存活率进行统计,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发生脓毒血症的发生率A组为57.97%、B组为22.22%,A组患者脓毒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存活率A组为84.06%、B组为95.25%,A组患者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巨细胞病毒复发感染的烧伤患者脓毒血症及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因此对于烧伤患者应积极预防巨细胞病毒复发感染,一旦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则应积极给予敏感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谭静雷;张帆;王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2013年7月医院外科手术科室2137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所有调查人员经统一培训后参与调查,对每一份病历进行逐项查阅,并填写统一的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登记表和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统计分析其感染患者相关因素,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2137例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02例,感染率为4.77%,发生医院感染科室以普通外科患者感染率高,共37例达6.21%;术前患者ASA≥评分Ⅲ级、患有糖尿病及术前住院时间>3 d、术中患者手术时间≥3 h、应用全麻、切口长度>20 cm、术中出血量>300 m l及术后患者放置引流管及引流时间>10 d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P<0.05)。结论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需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降低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林小婷;吴美宁;谢小蔓;林福秀;符小婧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43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分离的病原菌进行培养鉴定,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并测定细菌耐药性,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143例患儿的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共分离培养出62株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43.36%,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32株占51.61%,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共30株,占48.39%;前3位病原菌依次是肺炎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5.81%、16.13%及16.13%;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全部耐药,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均不耐药;革兰阴性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高,占72.4%,对亚胺培南没有耐药菌株检出。结论分析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陈华;赵华;袁拥华;杜甦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应用快速生物监测法对植入型器械的灭菌效果进行监测,解决传统生物检测时间过长问题。方法自2010年9月-2013年12月医院应用3M290G快速生物监测阅读器、用1292自含式生物指示剂,对植入型手术器械灭菌进行快速生物监测618锅次,快速监测法每次培养3 h观察结果。结果对植入型器械高压蒸汽灭菌进行快速生物监测共618锅次,监测结果均合格;快速生物指示剂培养仅需3 h即可判断结果,而普通生物监测至少需要48 h才能出结果,由此得出快速生物监测明显缩短了出结果的时间。结论快速生物监测法3 h出结果,快速为植入型器械提供灭菌成功信息,保证植入型手术器械的快捷发放,安全使用,缩短手术患者等待手术的时间,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江燕琼;庄志明;黄闽湘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不同麻醉及镇痛方式对胃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探讨有效的方法降低呼吸道感染率。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手术胃癌患者86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43例;A组患者给予单纯全麻醉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 ),B组给予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及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 ),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VAS评分为(0.98±0.34)分,呼吸道感染率为32.56%;B组VAS评分为(0.97±0.35)分,呼吸道感染率为13.95%,经统计检验,两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感染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检出20株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5株占25.00%。结论与单纯全麻醉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相比,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及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可以降低胃癌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云峰;王冬冬;范珊珊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结核分枝杆菌(MTB)是导致结核病(TB)的病原菌,机体感染MTB后,有10.0%的机会发展成活动性TB;感染M TB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高龄、患有糖尿病、激素使用及酗酒等,同时可能与人类基因的多态性有一定联系;该综述分析了M TB感染诊断技术、感染因素及预防治疗措施等,研发早期诊断M TB感染技术及更有效且疗程更短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崔哲哲;林玫;刘飞鹰;林定文;刘慧慧;蓝如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孕妇巨细胞病毒感染载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为减少缺陷儿的出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月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PCR)定量检测1025例孕妇血清中巨细胞病毒的含量,并采用Bayley 婴幼儿发育量表(BSID)分析新生儿的发育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25例孕妇中检出巨细胞病毒感染113例,感染率为11.0%;97例孕妇具有异常妊娠史,检出活动性感染26例,感染率为26.8%,明显高于无异常妊娠史孕妇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巨细胞病毒载量检测3、4级孕妇宫内感染率为87.9%,明显高于0~2级孕妇的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感染MDI、PDI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体内高载量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是造成胎儿宫内感染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新生儿发育不良的重要因素,临床应做好相关防护工作。
作者:姚丽;张梅;郭先成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分析血液科住院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和预防对策,为临床减少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医院血液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医院感染52例,感染率34.67%;年龄≥60岁、住院时间≥15 d、使用二联抗菌药物、有化疗及有侵入性操作方面为感染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年龄≥60岁、住院时间≥15 d、使用二联抗菌药物、有化疗、有侵入性操作均为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液科的住院患者在临床上并发医院感染前应分析相应的危险因素,实施合理的预防对策,终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韩向梅;张帆;崔彬;芮春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针对外来器械在各医院间频繁流通的问题,改进传统的用后处理模式,以提高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及管理的有效性。方法抽查2012年1-10月外来器械300件,抽取150件流动水冲洗后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待洗涤的手术器械作为对照组,另抽取150件长期存放且已于手术结束后进行清洗机清洗消毒的器械作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清洗效果,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清洗前细菌检出率为32.00%、HBSAg阳性率为7.33%、潜血阳性率为43.33%,均高于清洗后的6.00%、0.67%、6.67%;试验组清洗前细菌检出率为6.67%、HBSAg阳性率为1.33%、潜血阳性率为5.33%,均高于清洗后的1.33%、0、2.00%,但清洗后对照组的细菌检出率和潜血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即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建立外来器械规范化流程管理,保证了外来手术器械质量,提高了手术安全性、高效性,为患者提供了及时、准确、安全、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应用效果良好。
作者:杨风;赵自云;杨杰书;李璟;江楠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与手术后医院感染相关性研究,为减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6例需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麻醉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各103例,对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身麻醉组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8例,感染率为7.77%;硬膜外麻醉组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4例,感染率为3.88%;两组医院感染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全身麻醉组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37.50%,硬膜外麻醉组患者无呼吸道感染发生,全身麻醉组显著高于硬膜外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全身麻醉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与其气管插管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与全身麻醉中未使用气管插管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风险较高,麻醉前要给予充分评估,对危险因素加以干预,以控制和降低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郑宏伟;房师荣;王瑞利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率,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经验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重症医学科二区收治的164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临床资料,API鉴定系统对痰液标本进行菌株的分离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数据采用Excel表格进行分析。结果164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46株,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97株占66.44%,常见的革兰阴性菌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较高,分别为100.00、93.75%,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耐药率低,均<30.00%;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敏感,耐药率分别为20.83%、16.678%,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3.33%、95.83%。结论老年重症肺炎仍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各菌株均表现出了较高的耐药性,多药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应该根据病原学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黄鹏;黄寨;秦文波;陆政;莫祖聪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如何做好医疗废物处置全过程管理和监督,指导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的正确分类,以保护医护人员安全。方法于2012年开始从环节质量控制入手,加强医院废物处置全过程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各级责任,规范医疗废物处置流程,加强医疗废物管理软硬件建设;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改变工作思路,加强重点部位和科室的督导和检查;不定时深入科室检查各个部门其分类、收集、运输、登记、交接等医疗废物处置的全过程,抓好环节质量控制,切实做到全程管理、有序管理。结果环节质量控制提高了各类人员正确分类、收集,规范处理医疗废物的自觉意识,减少其随意乱放和二次分类处置的机会,使医疗废物处置全过程规范、流畅,真正减少了再污染、再损害可能。结论各类人员高度重视医疗废物分类、处置、转运等过程的规范操作,所有处置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保护了工作人员自身安全,保护了环境。
作者:许玉冰;郭俊艳;赵江河;杨金燕;臧妍;郭光昂;邢玉斌 刊期: 201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