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梅
射频消融治疗(RFA)是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RFA术后感染可以引起脓肿、败血症,甚至死亡.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2年6月78例在CT引导下进行RFA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术后感染的原因,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小西;吕银祥;季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对心内科病房近年临床血流感染的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hVISA)检测及临床和分子特征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MET法和PAP-AUC法对hVISA进行检测,并以PCR和测序技术对SCCmec、agr、spa、MLST进行分型.结果 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MRSA,其中2株为hVISA;VSSA以SCCmecⅢ型(88.9%)、agr1型(88.9%)多见;2株hVISA均为SCCmecⅢ型、agr1型,MLST分型均为ST239,spa分型中1株菌为t030,另1株菌为t037.结论 临床和实验室紧密配合是有效抗感染治疗的关键.
作者:田锐;许宏涛;柳宏;陈东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97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拉米夫定组和阿德福韦酯组,分别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阿德福韦酯10mg/d、拉米夫定100 mg/d、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疗程48周;观察治疗前后3组ALT、HBV-DNA、TBiL的改变,比较3组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H BeAb转化率和耐药率.结果 治疗后3组的ALT、HBV-DNA和TBiL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阿德福韦酯组和拉米夫定组比较3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联合组的3项指标与另外两组比均明显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和耐药率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HBeAg/HBeAb转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德福韦酯组和拉米夫定组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另3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较单药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耐药率更低、HBV-DNA转阴率更高,能更明显改善肝功能.
作者:姜宏伟;王哲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闭环肌松注射系统在老年全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以预防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进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全麻手术(ASA Ⅰ-Ⅱ级)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为AEP闭环肌松注射系统组,B组为传统经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数值,记录肌松药总量、诱导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与肺部感染情况.结果 A组在Copper评级、麻醉医师、手术医师满意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8例,感染率16.0%;B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1例,感染率22.0%.结论 闭环肌松注射系统在老年全身麻醉中可有效指导麻醉期间肌松药的合理应用,并减少术后残余肌松的发生率及术后感染率,从而提高老年患者全麻安全性.
作者:刘俊;杜建龙;包梅芳;吴纯西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为制定干预措施加强预警机制,促进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医院干预前2009年11月-2010年10月实施的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300例(对照组),总结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 2月干预后的病例210例(干预组),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58.72%下降至42.13%,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率由干预前的25.32%提升至干预后的51.43%,基本合理率由干预前的21.34%上升至干预后40.95%,不合理用药率由干预前的53.34%下降至干预后的7.62%.结论 通过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专项治理措施,每月开展处方病例点评,制定超常预警控制,开展合理性评价警示教育及经济干预措施,强化临床监测管理措施,促进医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抗菌药物用药安全水平.
作者:王天海;王建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护理队伍人才老化与更新需要医院每年从工作出色的优秀护士中选拔科室护士长.护士长作为科室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病区护士长在医院感染工作中的重要性1.1 护士长的职能作用 护士长工作在临床科室第一线,要实施面对面的管理、督导、教育与培训,落实清洁、消毒、灭菌隔离制度等,直接影响到防止医院感染发生的效果.
作者:郭立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护理特点,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骨科手术1536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发生无菌手术切口感染者269例,感染率为1.75%;感染部位主要分布在下肢、脊柱、上肢;骨科手术发生感染时间主要为等待手术8~14 d,发生率为53.9%,发生低为2~7 d,可见住院等待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率越高.结论 严格加强手术室管理,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加强病区管理,使医院感染概率降至低.
作者:杭灵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麻醉和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降低肺部医院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外科手术患者4173例,统计其性别、年龄、科室、麻醉方式、麻醉时间以及是否患有基础疾病、发生术后感染等信息,分析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4173例患者中,发生术后肺部感染者247例,感染率为5.92%;>60岁患者感染率6.86%,显著高于<60岁患者感染率5.23%;神经外科术后感染率7.39%,高于其他科室;不同麻醉方式中,全身、神经阻滞椎管内、局部浸润麻醉感染率分别为6.96%、5.13%、2.85%;患有基础病患者术后感染率8.42%,显著高于未患基础病者感染率4.30%;急诊手术感染率9.55%显著高于择期手术感染率4.53%(P<0.05);麻醉时间>3 h感染率明显高于<3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以上危险因素进行预防与控制,对降低肺部感染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狄华君;官正东;徐春丽;杨燕青;王娜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口腔科诊室常见污染区域的污染现状,探讨ATP生物荧光检测法监测物体表面污染程度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取牙周科诊室20组物体表面,在消毒前、后分别用ATP荧光检测系统进行监测,同时用常规菌落计数法做平行试验,记录合格率.结果 消毒前口腔科诊室物体表面用ATP检测和用国标菌落计数法检测,合格率分别为0和38.3%,消毒后合格率分别为50.0%和100.0%,消毒前后测定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毒前ATP法与菌落计数法相比,其测定光度值(RLU)的对数值与菌落计数法所测的菌落形成单位(CFU)对数值具相关性(R=0.504,P<0.01);消毒后ATP法与菌落计数法相比,其RLU的对数值与菌落形成单位(CFU)对数值无相关性.结论 ATP法用于监测口腔科物体表面污染程度,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方便、快速的特点,但其与菌落计数法的相关性还待进一步探讨,而且其并不能进行菌落鉴定,因此不能取代菌落计数法.
作者:赵红;苏静;刘晓勇;李善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儿童感染耐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并分析其临床资料,以了解儿童耐碳青霉烯肠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 通过药敏分析筛选出医院患儿的多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采用PCR法检测编码碳青霉烯酶的耐药基因与编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耐药基因;回顾性分析耐碳青霉烯酶肠杆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 分离出6株来自感染患儿送检标本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药敏试验显示,对几乎所有碳青霉烯类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仅对部分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敏感;均携带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与1~2种ESBLs耐药基因;6例患儿长时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均存在相应感染部位;其中4例由外院转诊;收入院时5例病程迁延较长;5例存在基础疾病;除1例死亡和1例失访外,3例痊愈,1例反复感染间断接受治疗.结论 儿童耐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菌株临床感染病例大多存在基础疾病、较长时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特别是碳青霉烯类)等,可能为其高危因素,尽早明确病原耐药变化,并根据药敏试验选择适宜抗菌药物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永建;周华;舒赛男;陈中举;汪玥;方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和肽素(Copeptin)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后中的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而收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疑诊为VAP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测定Copeptin、前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计算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及APACHEⅡ评分.结果 总共42例机械通气患者入选,其中确诊VAP 24例;VAP组Copeptin(55.6±18.8) pmol/L、PCT血浆水平(1.6±0.5)μg/L及APACHEⅡ评分(22±4.2)显著高于非VAP组(32.4±13.6) pmol/L、(0.5±0.2)μg/L、(16.3±3.6);VAP死亡组Copeptin(78.5±12.0) pmol/L及PCT血浆水平(1.8±0.6)μg/L显著高于VAP存活组(55.8±8.6)pmol/L、(1.2±0.2)μg/L;以40 pmol/L为截断值,Copeptin预测VAP死亡的敏感性为0.67,特异性为0.67,AUC值为0.70高于CPIS和CRP.结论 血浆Copeptin水平判断VAP预后,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优于CPIS、CRP.
作者:华锋;王斌;崔恩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葡萄糖酸锌联合喂养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以缩短腹泻的病程.方法 将105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按住院号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微生态制剂)和腹泻一般喂养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葡萄糖酸锌进行联合喂养,比较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纠正脱水时间、治愈时间.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2%;对照组总有效率81.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纠正脱水时间(2.40±0.32)d,治愈时间(5.40±0.65)d;对照组纠正脱水时间(2.75±1.15)d,治愈时间(5.85±1.2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葡萄糖酸锌联合喂养能较早纠正脱水,缩短腹泻病程,提高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效果.
作者:章迎儿;杨素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我院针对走廊加床患者易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采取了积极的管理对策,现介绍如下.1 易感因素(1)走廊加床的病床、床头柜和应急设施如吸引器、供氧装置、电源线、插线板等均为临时放置,消毒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走廊两端多为封闭式导致空气不流通.(2)人员流动性大,患者个人防护意识淡薄易造成交叉感染.
作者:余凤娇;熊梅玲;夏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将167例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3例给予头孢他啶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84例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痰培养细菌清除率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经痰培养共分离病原菌167株,其中头孢他啶组细菌清除率66.3%,头孢哌酮/舒巴坦组细菌清除率达88.1%,两组细菌消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孢他啶组患者痊愈率为32.5%,总有效率为75.9%,头孢哌酮/舒巴坦组患者痊愈率为47.6%,总有效率为9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疗效好,可作为治疗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经验用药.
作者:孙艳;李平;陈春枝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尘肺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0-2011年尘肺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痰标本检出的269株病原菌进行回顾性分析,药敏判断采用CLSI标准.结果 269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177株占65.8%、革兰阳性球菌70株占26.0%、真菌22株占8.2%;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等,革兰阳性球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达63.0%;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为4.3%~18.2%,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耐药率为25.8%~51.6%,其他耐药率均较高为50.0%~100.0%;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9.7%、8.7%、17.1%和18.2%,对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5%、4.3%、14.3%和18.2%;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54.8%和65.2%;革兰阳性球菌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菌株,其他抗菌药物除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外耐药率均较高为57.7%~96.3%.结论 尘肺病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患者个人防护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曹子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老年肿瘤患者医院肺部感染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并总结预防对策,为控制老年肿瘤患者医院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3月治疗的90例老年肿瘤患者医院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中,自身及病理因素的有53例占58.9%、滥用抗菌药物有34例占37.8%、侵入性手术操作有23例占25.6%、医务人员的失误有16例占17.8%、病房环境因素引起的有6例占6.67%;针对以上因素,进行科学的预防对策,新入院60例老年肿瘤患者发生院内肺部感染仅7例,发病率11.7%,与之前的29.8%相比显著下降;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滥用抗菌药物、医务人员的操作失误、过多的侵入性医疗操作和污浊的病房环境是引起医院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增强患者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消毒制度及无菌操作、缩短住院时间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预防医院肺部感染.
作者:范少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病原学分布及其主要诱因,寻找有效预防与控制泌尿外科医院感染的方法,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对收治的1127例住院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感染部位构成、病原菌检查结果等,并分析导致医院感染的诱因.结果 1127例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51例,医院感染率为4.52%,其中医院感染中老年患者、术前使用过抗菌药物、住院>14 d、导尿>3d、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分别占56.86%、86.27%、80.39%、88.24%、35.29%及43.14%;感染部位主要以泌尿道、手术切口、呼吸道为主,分别占35.29%、25.49%、21.57%;病原菌分布主要以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与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21.57%、17.65%、15.69%、11.76%与11.76%;患者的住院、导尿天数是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诱因.结论 泌尿外科承担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重要部分,泌尿外科临床人员应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刘铸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围手术期用药情况,观察不同时间应用抗菌药物对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09年-2010年1172例妇产科剖宫产手术患者进行调查,使用Excel 2003及SPSS13.0统计软件对剖宫产围手术期用药、用药种类及频度、用药天数、联合用药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院1172例剖宫产患者平均住院6.9d,平均用药2.36d,抗菌药物应用率100.0%;其中应用1种药物1117例占95.31%,二联用药54例占4.52%,三联用药2例占0.18%,单用头孢曲松1085例,占剖宫产围手术期病例的92.58%;2009年组术中用药率44.47%,2010年组术中结扎脐带后给药率99.47%,术后平均切口感染率0.17%,两组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院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绝大多数合理,剖宫产术预防用药时间可在术中结扎脐带后静脉给药,有利于尽早实施母乳喂养,保障母婴安全.
作者:刘妹莲;邱丽心;张世阳;连羡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医院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11年10月患者痰标本,采用K-B琼脂扩散法和ESBLs确证试验进行ESBLs的检测,医院感染产ESBLs菌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 共检出肠杆菌科细菌946株,其中产ESBLs细菌238株,检出率2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OR=2.66,P=0.021)、基础疾病(OR=2.76,P=0.023)、机械通气(OR=6.72,P=0.013)、三代头孢菌素应用(OR=3.88,P=0.024)、住院时间(OR=2.11,P=0.031)全部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年龄、基础疾病、机械通气、三代头孢菌素应用、住院时间为医院感染产ESBLs菌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制定合理的个性化的预防方案对于控制和减少肺部感染产ESBLs菌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冯春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医院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状况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临床收治的394例疑似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的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94例患者中支原体属感染189例,阳性率47.97%,其中解脲脲支原体(Uu)阳性率为31.22%,人支原体(Mh)阳性率2.28%,两者混合感染阳性率14.47%;支原体属感染中,Uu单独感染占65.08%,Mh单独感染占4.76%,Uu+Mh混合感染占30.16%;对Uu单独感染敏感率>90.00%的药物有交沙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克拉霉素,对Mh单独感染敏感率>90.00%的药物有交沙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对Uu+ Mh混合感染敏感率>90.00%的药物有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结论 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可作为治疗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的首选药物,临床上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朱春芳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