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云;吴铁英
目的 观察伏立康唑治疗骨科手术切口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析两所医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使用伏立康唑治疗骨科手术切口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全部12例患者切口分泌物均培养出真菌,主要为假丝酵母菌属,占83.3%,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5株、克柔假丝酵母菌及光滑假丝酵母菌各2株、热带假丝酵母菌1株,曲霉菌属占16.7%;伏立康唑治疗后总有效率为100.0%,有效时间为3~14 d,用药清除率达100.0%;共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3%,不良反应为眼部不适3例、皮疹和消化道反应各2例,全部患者均能够耐受.结论 伏立康唑是治疗骨科手术患者切口真菌感染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陈丰;郭智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医院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常规培养方法分离病原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鉴定系统及K-B琼脂扩散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应用WHONET5.5软件分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930株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574株占61.7%,革兰阳性球菌234株占25.2%,真菌122株占13.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8.5%、10.3%;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为19.8%、14.7%.结论 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真菌感染及细菌多药耐药是医院面临的重要问题,临床上应根据体外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石岚;杨媛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实时监测和回顾性分析普外科患者感染细菌的种类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应用VITEK AMS系统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普外病区患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共检出412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9.85%,革兰阳性球菌占20.15%,大肠埃希菌居首位,占35.92%;肺炎克雷伯菌次之,占13.59%,其后为奇异变形菌、丙二酸盐阴性柠檬酸杆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等;产ESBLs 大肠埃希菌检出69株,检出率为46.62%,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14株,检出率为25.00%;大肠埃希菌对8种抗菌药物敏感率>50.00%.结论 长期监测普外科病区病原菌种类及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率的变化,从而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应用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李爽;于晓园;李秋实;韩鲁浙;刘晓珑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现状及合理性,为抗菌药物的干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感染科病历93份,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有88份;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感染所患疾病主要是肺炎,占72.73%,其次是气管、支气管炎,占4.55%;抗菌药物使用费用占西药费用的59.62%,平均每例患者的日均抗菌药物费用为479.43元;254例次有用药指征,占100.00%;调查共涉及抗菌药物13类43种,使用较多的前3类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使用频次前5种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美罗培南;254例次应用抗菌药物病例中,符合用药指南的有201例次,符合率为79.13%;有相应的病原学检查的有145例次,送检率为57.09%;联合用药为58.27%;药物不良反应有4例次.结论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感染科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但仍然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用法用量、频繁换药、药敏试验等方面,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提高临床医师的用药水平.
作者:赵学群;王萍 刊期: 2012年第15期
我院针对医院感染已开展多项目标监测,在分析导致切口感染的手术室危险因素后,提出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和杜绝手术切口的感染.手术室导致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与应对措施:(1)手术室环境:层流手术间未严格按手术间级别安排相应的手术,专科手术间物品准备不充分,手术间卫生清洁不到位.
作者:王香兰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评估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改进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8月-2011年4月527例入住成人ICU患者的医院感染相关数据,采用渐进式的手卫生干预措施,具体包括对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告知、提醒、督导,并将监测结果进行反馈.结果 干预期间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有明显的提高;干预期间的医院感染率为18.3%,低于干预前的22.0%及干预后的2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尿道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及动静脉插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变化均不显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下降明显(x2=9.267,P=0.010);干预期间鲍氏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下降明显,鲍氏不动杆菌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时的插管天数较干预前后有所延长(t=-2.808,P=0.013).结论 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改进可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但干预效果的持续性较差,在今后手卫生干预研究中,仍有待于探索长效的多模式手卫生干预措施.
作者:程莉莉;张秀月;臧彬;李国福;于晓江;赵鹤;张丹晔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提高ICU患者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依从性的方法,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ICU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的患者分为培训前、后两组,比较培训前、后集束治疗24 h依从性的差异,包括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红细胞压积、气道内平台压、血糖控制,比较不同依从性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证(MODS)发生率以及<1个月病死率.结果 培训后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红细胞压积、气道内平台压及血糖控制的依从性分别为61.67%、73.33%、93.33%及80.00%,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从性高提高后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分别为(110.4±59.4)h、(16.4±10.5)d,患者MODS发生率及<1个月病死率也明显减低,分别为30.00%、38.33%.结论 通过对医护人员的系统培训,提高ICU患者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的依从性,同时降低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改善其预后.
作者:周森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多药耐药菌分布、耐药性及易感因素,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对2010年度监测到的全院多药耐药菌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同时追踪其易感因素.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1033株,其中多药耐药菌461株,检出率为44.6%;分离到的多药耐药菌主要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占42.5%、26.2%;多药耐药菌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结论 结合医院药物敏感试验,婴幼儿革兰阴性多药耐药菌感染宜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革兰阳性多药耐药菌感染宜选用夫西地酸、替考拉宁、万古霉素.
作者:方柯南;李蜀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泌尿生殖道患者解脲脲支原体(Uu)、人支原体(Mh)感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试验数椐.方法 对557例泌尿生殖道患者进行支原体属培养鉴定及14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557例患者中,支原体属阳性350例,阳性率为62.84%;Uu、Mh及Uu+ Mh混合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58.53%、2.87%及1.44%,男性感染率为43.17%,女性感染率为76.36%;支原体属对14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的是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加替沙星、甲砜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培氟沙星;药物敏感性较低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地红霉素和环丙沙星.结论 支原体属药敏结果各地均不完全相同,对于支原体属感染应尽量做培养及药敏试验,为临床提供帮助.
作者:易爱玲;刘建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评价2007-2011年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的变化趋势.方法 对5年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现患率由2007年的4.51%降至2011年的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日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07年的56.47%降至2011年的4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医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作者:张红梅;李永军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伏立康唑治疗非移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首次使用伏立康唑单药治疗IFI的156例血液病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8例患者(94.9%)为单一部位感染,以肺部(77.7%)为常见,另有8例患者为播散性真菌感染;76.9%的患者存在≥2个高危因素;确诊4例(2.6%),临床诊断45例(28.8%),拟诊107例(68.6%);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有效率为59.2%;拟诊患者中治疗成功率为78.5%;开始治疗后6周生存率为85.9%,12周生存率为80.8%;停药率为3.2%.结论 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有效率高,耐受性良好.
作者:黄蓓晖;李娟;李滢;商京晶;刘俊茹;陈媚 刊期: 2012年第15期
导管相关性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还增加了住院费用,故导管相关性感染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其相关预防措施:1 医护人员的教育教育和培训医护工作者如何置管与护理,有经验的医师能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韩璐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聚氨酯水凝胶敷贴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中的作用.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行PICC置管后不应用聚氨酯水凝胶,观察组行PICC置管后预防性使用聚氨酯水凝胶敷贴5~7 d.结果 观察组32例患者中,仅两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6.25%,而对照组为2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7,P<0.05);观察组两例患者均为Ⅰ级机械性静脉炎,对照组7例为Ⅱ级、1例为Ⅲ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0,P<0.01);观察组两例患者均为轻度疼痛;对照组1例为中度、7例为重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0,P<0.01).结论 PICC置管后预防性使用聚氨酯水凝胶敷贴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作者:周亚红;赵颜珍;赵丹;李谦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探讨预防措施,减少ICU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采取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08年9月-2009年3月ICU收治的1262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1262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92例次,例次感染率为7.29%,日感染率为39.4‰,日感染率调整率为11.29‰;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占67.39%;分离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0.76%、15.23%及12.46%.结论 ICU医院感染以肺部为主,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应加强病区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加强气道管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从而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陈靖;陈玉琴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研制可预防尿路感染的呋喃西林洗脱可降解涂层硅橡胶导尿管(新型尿管).方法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呋喃西林为抗菌物质,使用浸涂提拉法制造尿管涂层;采用改良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呋喃西林浓度,评估新型尿管的药物缓释效果.结果 以374 nm为紫外检测波长,测得浓度为8.00、24.00、40.00、56.00、80.00 μg/ml呋喃西林溶液的色谱峰面积分别为3.6621×106、10.8524×106、18.3275×106、26.9443×106和36.6285×106,回归方程为:A=4.6464×105C-4.5961×104,r=0.9990,线性关系良好;以该法测得新型尿管涂层连续释放7d的色谱峰面积分别为29.673×105、23.562×105、16.851×10 5、14.524×105、9.562×105、7.395×105和4.231×105,药物释放曲线符合2阶多项式:y=38320×X2-720661×X+4×106,r=0.9969,药物释放的色谱峰面积及相对药物保留浓度都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结论 以14d为界设计的尿管药物涂层缓释效果理想,有望用于预防短期留置尿管感染.
作者:朱元元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其预防控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0年1月-2011年3月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及前瞻性调查,并对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1月-2011年3月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30例、340例次,感染率为0.98%、例次感染率为1.01%;科室之间的医院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院感染前3位的为下呼吸道、术后切口、上呼吸道,感染率分别为50.00%、14.71%、8.63%,医院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8.47%;住院时间<15 d与>15 d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0例感染病例大部分接受侵入性操作和抗菌药物的使用.结论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适应证及操作规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周晓平;罗腾达;谭林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调查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情况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对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呼吸内科住院部15例MDROs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原菌分布及标本种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发生MDROs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间、使用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等有关;共检出病原菌17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占29.41%,大肠埃希菌5株,占29.41%,铜绿假单胞菌3株,占17.65%,肺炎克雷伯菌3株,占17.65%,鲍氏不动杆菌1株,占5.88%.结论 加强MDROs感染患者的监测,严格执行隔离措施、技术操作规程,加强手卫生及抗菌药物的合理有效应用,是预防MDROs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张江平;董杰;刘燕;李月婵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3种消毒方法对口腔石膏模型表面硬度的影响.方法 制作圆柱体金属模具,硅橡胶取模,分别灌注熟石膏、硬石膏和超硬石膏模型,分别用3种消毒方法对其消毒,包括微波加热、高温高压及紫外线照射,消毒后测定其表面硬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微波加热及紫外线照射对3种石膏模型消毒后,表面硬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温高压消毒处理后的熟石膏组、硬石膏组、超硬石膏组的表面硬度分别为(3.70±0.25)、(4.46±0.30)、(4.93±0.85)Pa,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微波加热及紫外线照射对石膏模型消毒后,在表面硬度方面对模型无明显影响.
作者:曹明国;吴世莲;陆林侦;查光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近年来,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真菌感染逐渐增多,病死率较高.我院应用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6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患者13例,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41~64岁.1.2诊断标准根据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制定的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
作者:刘彦琴;白颖;王吉刚;刘景华;周凡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褪色沙雷菌β-内酰胺酶的产生情况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分离的272株褪色沙雷菌进行药敏试验;用表型筛选及三维试验法进行ESBLs和AmpC酶检测;采用改良的Hodge试验,以厄他培南为指示药物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结果 褪色沙雷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80.0%,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10.0%;272株褪色沙雷菌中产ESBLs菌30株,检出率为11.0%,产AmpC酶菌41株,检出率为15.1%,同时产ESBLs和AmpC酶15株,检出率为5.5%;Hodge试验结果,有15株为阳性.结论 褪色沙雷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耐药性的产生与细菌产AmpC酶、ESBLs以及碳青霉烯酶有关,实验室应加强检测和监控.
作者:苏维奇;谢在海;朱元祺 刊期: 2012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