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加强推拿科医院感染管理

舒琴;占桂香

关键词:推拿科, 医院感染, 管理
摘要:1推拿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1.1防护意识薄弱 由于科室病员的病情都是颈痛、腰腿痛等,大多医护人员认为无传染性,清洁消毒的意识淡漠了,只重视以推拿专业治疗患者,忽视了隐含的某些传染源,从而轻视医院感染管理.1.2治疗室环境污染 推拿科治疗室不同于其他临床科室,其他临床科室的患者是分散在各个病室治疗,而推拿科是所有患者集中在大病室推拿、牵引、按摩,人员密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病员素质参差不齐,个人身体卫生差.患者家属陪护人员和医护人员同于一室,空气混杂,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及呼吸系统疾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恶性肿瘤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 观察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对医院102例恶性肿瘤并发HAP患者的合格痰标本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病原菌分布特点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102例恶性肿瘤并发HAP检出病原菌121株,革兰阴性杆菌占60.3%,前5位细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41.2%,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45.5%,对常用抗菌药物显示较高的耐药率,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或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较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占22.3%,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75.0%,MRCNS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2.5%,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耐唑胺敏感率达100.0%;真菌占17.4%,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占绝大多数.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及真菌感染比例越来越高,且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病原学及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作者:王伟华;郑逸华;周爱新;林雪梅;毛娟华;李振华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360例肺部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

    目的 总结肺部术后预防肺部并发症的护理体会,为保证患者康复顺利的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7月-2011年6月360例肺部手术患者(年龄17~80岁)进行预防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指导,对促进有效排痰方法及重要意义进行讨论分析.结果 360例患者无一例肺部并发症,仅有3例因胸腔积液发热.结论 术前正确的指导,术后评估,有效的排痰,护患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栩轶;张艳;吴献华;赵明媚;王丹;栾树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2010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革兰阳性菌耐药监测

    目的 总结全国2010年临床分离革兰阳性菌耐药性.方法 用常规方法培养分离革兰阳性菌;采用纸片法、微量稀释法或E-test法测定细菌药物敏感性;用WHONET 5.6软件,对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所属129所医院2010年临床分离革兰阳性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共分离83 195株革兰阳性菌,葡萄球菌属51 570株,占62.0%,肠球菌属20 315株,占24.4%,链球菌属9004株,占10.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4.9%、79.4%和88.7%;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葡萄球菌属;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8%和0.8%,未发现耐利奈唑胺肠球菌属.结论 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革兰阳性菌仍有很高抗菌活性,葡萄球菌属中甲氧西林耐药率仍然较高,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属分离率仍很低.

    作者:郑波;吕媛;王珊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综合性ICU病原菌临床分布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综合性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4株病原菌的资料,分析其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种类分布.结果 154株病原菌主要来源于痰液、导管和血液,分别占53.9%、15.6%、11.7%;科室分布以呼吸内科、胸外科、神经外科及骨科为主,分别占29.9%、18.2%、14.3%及13.0%;共分离出革兰阴性菌107株、革兰阳性菌41株和真菌6株,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占27.9%、22.1%、17.5%.结论 ICU感染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重较大,临床应加强重点科室的检测.

    作者:邵朝朝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变迁

    目的 了解医院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变迁,为合理治疗尿路感染和医院感染控制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尿液培养阳性病原菌的分布及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ECO)的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Phoenix100微生物鉴定系统及其配套复合板对细菌进行鉴定,并测定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同时对ECO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结果 820株尿路感染病原菌中,检出率高的是ECO,占38.0%;产ESBLs ECO的检出率由2008年的47.3%增至2009年的56.6%;对ECO耐药率>50.0%的抗菌药物由2008年的8个上升至2009年的11个.结论 ECO是尿路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其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医师应该重视病原菌的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林菲菲;毛剑锋;金晶;王朋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手术器械保湿剂的应用效果观察

    清洗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去除物品表面的污物,使用后手术器械如果不能尽快回收清洗,污物干涸,清洗难度增加;另一方面就是要去除物品上的锈迹,去除锈迹费时费力,除锈不彻底,会影响灭菌效果.作者自2010年2月使用器械预浸泡保湿剂,取得较好效果.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思泰瑞(上海)PRE-KlenzTM器械预浸泡保湿剂,CIP200器械除锈剂,EnzyCARE2多酶清洗剂,Hinge-Free器械润滑油,昆山牌全自动清洗机,可重复使用的不锈钢器械.1.2试验方法将阑尾手术器械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套共计200件器械,连续10 d(共计2000件).试验组器械使用清水冲洗后,将所有器械轴节打开,立即喷洒器械预浸泡保湿剂,关节、齿槽等重点部位要重点处理,对照组器械使用清水冲洗后置器械回收箱内,消毒供应中心于使用后1、2、6、10 h进行回收.

    作者:刘巧莲;杨爱华;杨海宁;黄德利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贵州省120所医院手术器械及腹腔镜清洗灭菌管理模式调研

    目的 调查贵州省手术器械及腹腔镜清洗灭菌管理模式,有效实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行业标准.方法 按照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卫生行业标准》,对贵州省各级医疗机构医院手术器械及腹腔镜清洗灭菌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120所医院中85所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84所医院清洗地点为手术室,2所医院有独立的腔镜清洗间;14所医院的手术器械由消毒供应中心全程清洗灭菌,106所医院均在手术室清洗,55.8%医院缺乏相关清洗设备、39.2%为专业欠缺;具备全自动清洗机的医院有6所、有超声清洗机的5所、有水气枪29所.结论 各医疗机构手术器械及腹腔镜管理与卫生部要求的集中管理差距很大:主要是受到设备的投入及专业限制,应加强管理,增加投入,规范培训,尽早实现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建设.

    作者:徐艳;石春怀;王萍;牟霞;杨怀;陈京;杨锦玲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b-DNA技术在诺如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b-DNA技术在诺如病毒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医院2009年6-10月肠道门诊就诊腹泻患者204例,分别采用RT-PCR和b-DNA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结果 在所检测的204例腹泻患者标本中,RT-PCR法检出26例,阳性率为12.7%,b-DNA法检出33例,阳性率为16.2%,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由于b-DNA技术无需抽提纯化RNA、反转录和PCR扩增,操作步骤简单,所需实验设备条件少,具有广阔地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贾宁;谢丽君;索继江;邢玉斌;高岩;何蕾;刘运喜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颅脑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颅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调查2010年1-12月205份颅脑清洁手术患者住院病历,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100.00%,使用多的是头孢菌素类,占43.71%,其次为青霉素类,占31.11%,平均使用(2.74±0.88)种;术前30 min~2 h使用抗菌药物占97.07%,抗菌药物平均使用(9.31±2.95)d;联用抗菌药物占48.29%,88.29%的病例在预防使用过程中更换了抗菌药物.结论 颅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抗菌药品种选择欠妥、联用不当,疗程过长,剂量大,品种更换频繁等问题,需加强规范化管理.

    作者:马建丽;卫晋菲;周亮;曾妙甜;王明媚;李晓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手术室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及管理对策

    目的 了解手术室环境卫生现状,探讨管理对策.方法 调查2007-2010年手术室环境卫生学检测结果.结果 手术室无菌物品及环境卫生学监测样品共539份,对7类项目进行检测,合格525份,合格率为97.4%,均未检出致病菌,除呼吸气囊外,监测结果符合质控标准.结论 加强各项管理措施,严格手术室消毒制度,专人负责,职责明确,重视可能导致污染的每一个环节,是保证手术室环境质量的重要对策.

    作者:丁宏萍;王华琴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析及预防治疗

    目的 了解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特征及耐药性,提出预防治疗措施.方法 对6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对患者的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统计分析.结果 60例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2.6%,真菌占第2位,占14.1%,前4位的病原菌依次是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1.2%、19.5%、11.5%、6.2%;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唑林、头孢哌酮、氨苄西林、氨曲南、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的耐药率均>50.0%.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性高;临床应根据药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给予早期高压氧治疗,加强呼吸道管理,防止医院感染,以利于肺部感染控制.

    作者:许立民;孔磊;盘晓荣;俸道荣;黄剑平;樊秋萍;谢金萍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耐万古霉素溶血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目的 了解耐万古霉素溶血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红霉素以及糖肽类耐药相关基因存在情况.方法 采用PCR技术,对耐万古霉素溶血葡萄球菌WY05株分别扩增mecA、aac(6′)/aph(2″)、aph(3′)-Ⅲ、ant(4′,4″)、erm、tetM、vanA、vanB、vanC基因,并对van基因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 从WY05菌株中检出vanA、mecA、acc(6′)/aph(2″)、erm、tetM 5种耐药基因,vanA基因扩增产物经测序、BLASTn比对分析,与屎肠球菌vanA序列一致.结论 WY05株除了携带vanA基因外,还携带mecA、acc(6′)/aph(2″)、erm、tetM基因,表型与遗传学特征均支持该菌株具有多药耐药特征;该vanA基因序列与美国纽约州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临床分离株所携带Tn1546转座子内vanA部分序列一致.

    作者:王敬华;虞培娟;王守立;姚辉华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PICU导管相关性泌尿系感染的预防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在重症监护患儿留置导尿中的效果,大限度减少泌尿系统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将2008年6月-2009年6月住院的46例留置导尿患儿作为对照组,2009年6月-2010年6月住院的67例留置导尿的患儿作为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常规方法行留置导尿;对照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对患儿进行规范化的护理;两组患儿留置导尿前均进行评估,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结果 观察组有1例患儿在住院期间发生泌尿系统医院感染,感染率1.49%,1例患儿在拔管后不能自行排尿,再次插管,再次插管率为1.49%;对照组有6例患儿在住院期间发生泌尿系统医院感染,感染率13.04%,4例患儿在拔管后不能自行排尿,再次插管,再次插管率为8.70%;观察组护理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方法有利于重症监护患儿留置导尿的护理,减少了留置导尿患儿拔管后不能自行排尿而再次插管的风险,能有效地减少导管相关性泌尿系统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饶钒;冉茂勤;任冬婷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加强推拿科医院感染管理

    1推拿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1.1防护意识薄弱 由于科室病员的病情都是颈痛、腰腿痛等,大多医护人员认为无传染性,清洁消毒的意识淡漠了,只重视以推拿专业治疗患者,忽视了隐含的某些传染源,从而轻视医院感染管理.1.2治疗室环境污染 推拿科治疗室不同于其他临床科室,其他临床科室的患者是分散在各个病室治疗,而推拿科是所有患者集中在大病室推拿、牵引、按摩,人员密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病员素质参差不齐,个人身体卫生差.患者家属陪护人员和医护人员同于一室,空气混杂,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及呼吸系统疾病.

    作者:舒琴;占桂香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开放性手损伤细菌污染调查分析

    随着医院手显微外科的发展,为了解开放性手损伤细菌污染等的处理,为日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我院手显微外科对住院开放性损伤患者伤口进行细菌污染处理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减少治疗的盲目性.我科近2年来对手损伤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病例共计198例,其中男性138例,女性60例,平均年龄18~58岁.包括切割伤30例、机器辗压伤28例、车祸致伤30例、刀割伤18例、锐器伤20例、挤压伤40例、钝器伤18例、火器伤14例.其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如下.

    作者:张伟;武瑞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2010年贵州省108所医院感染感染率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贵州省医院感染基本情况,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全省医院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参加调查且资料上报可用医院108所,共调查患者29 368例,医院感染1025例,感染率为3.49%,重症监护病房的感染率高,为41.03%;医院感染部位高为下呼吸道感染,占35.09%;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49%,细菌送检率为13.84%.结论 病原学送检率过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高,以经验用药为主,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作者:张骥;王翀;李琦;陈京;刘玮;石春怀;徐艳;郑金鼎;牟霞;杨怀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部队医院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主要流行克隆谱系的分析

    目的 了解我国部队医院中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主要流行克隆谱系,揭示分子流行的趋势.方法 基于鲍氏不动杆菌的靶标基因ompA、csuE和blaOXA-51-like设计2组特异性引物,并建立了基于序列分型的多重PCR方法;进一步选用该方法鉴定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主要流行克隆谱系.结果 分离自我国6所部队医院的194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以Group 1序列型为主,所古的比例高达73.7%除了Group 1序列型外,还发现了属于Group4、Group5、Group8、Group9、Group10序列型的菌株.结论 我国部队医院的流行克隆谱系与欧洲克隆谱系Ⅱ具有高度的同源性;该实验研究中未发现属于Group 2和Group3的菌株,说明在我国部队医院中还未发现存在有属于欧洲克隆谱系Ⅰ和Ⅲ的菌株.

    作者:董喆;丁志平;徐雅萍;闫中强;沈定霞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2008-2010年丽水市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腹泻分析

    目的 了解丽水要幼儿A群轮状病毒(RV)感染腹泻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利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试剂对2008-2010年来医院门诊就诊的腹泻要幼儿进行RV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测了8102例腹泻患者,RV阳性2339例,阳性率为28.86%;RV感染的主要对象为<24个月的婴幼儿,占96.67%;发病高峰出现在7-12月份,以10、11月份为明显;高感染率出现在11月份,为48.56%.结论 RV是丽水要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在高发季节应做好预防工作.

    作者:丁友法;陈瑛;刘五高;叶振斌;陈佳琦;吴伟平;邱海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乏力与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相关性研究

    目的 调查癌症相关性乏力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癌症相关性乏力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方法 评估2009年1-12月120例晚期NSCLC患者癌症相关性乏力及生活质量,检测各项细胞免疫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109例发生乏力,发生率为90.83%,其中轻度乏力18例,占16.51%,中度乏力64例,占58.72%,重度乏力27例,占24.77%;癌症相关性乏力与生活质量(QOL)呈负相关;乏力程度与细胞免疫水平低下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癌症相关性乏力在晚期NSCLC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细胞免疫水平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乏力水平.

    作者:王季颖;蔡勇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2006-2008年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的研究

    目的 了解耐药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机制的时间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3月-2008年11月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共6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多种耐药基因,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指标和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除对亚胺培南敏感外,耐药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β-酰胺类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和基因突变、消毒剂和灭菌剂相关基因、可移动元件遗传标记基因均有检出;2007年大多耐药基因检出率低于其他两年;qacE△1和intI1存在时间上的差异(P=0.045),2008年的检出率是高的;3年间膜孔蛋白突变率、teha和mdfa检出率均为100.0%;聚类分析发现intI1和qacE△1、tnp513和ISCR1相对稳定,但质粒traA、trbC和插入序列IS26、ISEcpl的位置不固定;2008年菌株的同源性更明显.结论 耐药基因时间变化特征不明显,但耐药机制同可移动遗传元件紧密相关.

    作者:金辉;赵旺胜;翁幸鐾;麋祖煌 刊期: 2011年第2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