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松涛;陈璧;陶克;韩军涛;王洪涛
目的 探讨当归挥发油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凋亡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及凋亡,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胶原合成.结果 低浓度(≤4 mg/L)当归挥发油促进细胞增殖(P<0.05),降低G0/G1期细胞且增加S期细胞(P<0.05),降低凋亡率(P<0.05),而高浓度(≥16 mg/L)时抑制增殖(P<0.05),增加G0/G1期细胞且减少S期细胞(P<0.05),增加凋亡率(P<0.05).当归挥发油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细胞合成胶原(P<0.05或0.01).结论 当归挥发油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呈低浓度刺激高浓度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但对胶原合成呈抑制效应.
作者:刘凯;张选奋;张瑾;曹明华;钟琳;樊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自1993年至今我们共对7例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采用手术彻底切除病变组织,结合阴股沟皮瓣修复创面的方法,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宋建星;白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前臂游离皮瓣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移植的多功能游离皮瓣[1],2001年以来我院用其修复面部创面18例,随访1个月至2年,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连波;高庆国;王冰;张广;尹维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残耳软骨细胞在体外扩增时生物学特性的变化,以及软骨源形态发生蛋白(cartilage-derived morphogenetic protein-1,CDMP-1)对残耳软骨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方法 在体外培养残耳软骨细胞,通过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甲苯胺兰染色方法,研究CDMP-1对残耳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通过MTT法在酶标仪上测定CDMP-1对残耳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MP-1对残耳软骨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残耳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时随代数增加呈异染性的糖胺多糖减少,加入CDMP-1实验组Ⅱ型胶原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当CDMP-1的浓度为100 ng/ml时促细胞增殖效应大.结论 CDMP-1对体外培养的残耳软骨细胞有促进增殖和维持细胞表型的作用.
作者:全玉竹;庄洪兴;刘暾;薛峰;潘博;赵延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将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引入皮瓣缺血组织中,初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在皮瓣缺血组织中促血管发生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从人脐血中分离培养CD133+内皮祖细胞,将体外扩增的EPC局部注射于裸鼠超长皮瓣模型中,观察EPC转归及参与皮瓣血管重建的情况;通过观察皮瓣坏死面积及微血管增生情况,评价EPC在皮瓣缺血组织中再血管化能力.结果 EPC组皮瓣坏死面积明显小于空白组(P<0.05)、真皮下层组织灌流量大于对照组(P<0.05);荧光示踪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EPC参与皮瓣血管重建.结论 EPC参与血管重建,具有促进血管新生,加速缺血组织血管化的作用.
作者:谢松涛;陈璧;陶克;韩军涛;王洪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缺失对创面愈合率和创面愈合过程中新生血管化程度的影响,并分析其机理.方法 取GMCSF基因缺失小鼠(GMCSF-/-)和野生小鼠(WT)各30只,麻醉后背部致创(0.8 cm×0.8 cm),伤后在不同时相点摄像并取创面标本.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计算创面愈合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通过测定创面CD31的阳性表达来计算新生血管数目.结果 GMCSF基因缺失的小鼠创面愈合率从伤后3 d起就明显低于野生小鼠.伤后第7天起,GMCSF-KO组小鼠CD31的阳性率明显低于WT组.结论 GMCSF基因缺失影响创面的新生血管化能力,进而影响创面的愈合.
作者:方勇;龚圣济;王莹;徐英华;包士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鼻筛窦道假性三鼻孔畸形的发病原因、诊断标准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3年2月至2006年3月13例先天性鼻筛窦道假性三鼻孔畸形从发病原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手术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窦道切除、重建再造筛窦开口、鼻表浅肌肉腱膜瓣移植、鼻唇沟皮瓣移植、鼻翼软骨肌肉环修复重建等综合手术方法一期整形修复.结果 13例术后均自觉症状消失,双侧对称,外形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窦道切除、再造重建筛窦开口、鼻唇沟皮瓣移植、鼻表浅肌肉腱膜瓣移植及鼻翼软骨肌肉环修复重建等综合手术方法一期整形修复,是治疗先天性鼻筛窦道假性三鼻孔畸形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仇树林;徐金秀;张培培;韩胜;李兵;王晓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脂肪瓣延迟术后瓣内脂肪细胞移植成活率和成活时间.方法 以兔为模型,在腹股沟处形成脂肪瓣.12 h时,用Elisa法检测瓣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21 d后把瓣内脂肪剪成颗粒状移植至兔的背部,移植后1、3、6、9和12个月取出移植脂肪组织,进行肉眼观察,称重和组织切片检查,用CD34染色检测血管增生情况.结果 在脂肪瓣形成12 h后VEGF显著增高(P<0.05),移植后1和3个月,实验组移植脂肪血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成活率未见差异(P>0.05),但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瓣内脂肪细胞在移植后12个月仍然存活,而对照组6个月时已基本吸收.结论 脂肪瓣延迟术后移植瓣内脂肪细胞能增加成活率及成活时间,可为临床脂肪移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钟晓春;倪有娣;何晓升;戚富琴;杨天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坚强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升支矢状劈开术打下基础.方法 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及ANSYS有限元软件在计算机上建立下颌骨三维实体模型,修改下颌骨模型,模拟升支矢状劈开,根据内固定系统的规格建立内固定模型,对以上各组分别网格化,建立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坚强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小型钛板和双层皮质螺钉内固定模型施加100N前牙咬合力,计算下颌骨及内固定系统的应力情况.结果 建立了含牙齿的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小型钛板和双层皮质固位螺钉的内固定模型.在前牙咬合时,上缘钛板固定情况下,远心骨段和近心骨段的近中螺钉固位处应力值较大;双层皮质螺钉固定时,颌骨的大应力位于远心骨段上缘近中螺钉固位处的内侧面.结论 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几何及物理相似性,可以作为研究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坚强内固定的原始模型.
作者:许崇涛;孙庚林;周健;王鹏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前,对于预构皮瓣的构建方法基本成熟,多种预构皮瓣已经在临床上应用,带来了更加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是,预构皮瓣的形成依靠血管再生,转移前皮瓣成熟程度判断的困难,影响了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如何有效地诱导血管的再生,加快血管化进程,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昝涛;李青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我科自2002年起,采用肿胀麻醉技术在门诊行胸大肌下假体隆乳术共32例,收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韦强;陈石海;殷国前;刘庆丰;廖明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2004年6月开始,我们应用异体脱细胞真皮修复4例扩张皮肤破溃、扩张器外露,效果良好.
作者:赵穆欣;李养群;杨明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评价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社会不同人群对整形美容外科的认知现况,并提供一些原始数据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遵循临床统计学原则,根据预调查调整设计了一份简明具体的调查问卷.并按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同一地区随机抽取了4组1 100个不同性别、民族、年龄、文化水平以及不同职业社会背景的人群为调查对象,对其回复问卷用国际通用统计软件包SPSS 11.5进行分类统计学卡方检验分析.结果 4组共收回问卷946份(总回应率86%).统计结果表明:目前乌鲁木齐地区社会人群普遍对整形外科的认知程度偏低,大部分对整形外科的现状和未来持消极态度.结论 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在人群中开展整形美容外科知识普及势在必行.
作者:高伟成;于扬;马少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将颈外静脉包含在颈阔肌肌皮瓣内修复口腔癌切除后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 先形成蒂在颌缘下包含颈外静脉的颈阔肌肌皮瓣,待口腔肿瘤切除后,将肌皮瓣经口底隧道引入口腔修复缺损.结果 临床应用17例,肌皮瓣均无血运障碍,100%存活,其中有2例发生口面瘘,经换药后瘘口完全闭合.结论 将颈外静脉包含在颈阔肌肌皮瓣内有助于肌皮瓣血循环的改善和存活率的提高.
作者:牙祖蒙;赵运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面部轮廓改型或面部轮廓重塑是近年来美容外科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它的兴起使美容外科得以向纵深发展.
作者:陈小平;宋建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随着诊断技术和综合治疗的进步,为保乳手术的开展提供了机会和保证.但国人乳房相对较西方人小,在局部扩大切除后如不适当地进行填充修复常可出现局部凹陷畸形,造成保乳术后乳房外观上的缺陷.我们采用背阔肌带蒂微小肌瓣即时转移的方法进行保乳术后乳房塑形32例,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刘鹏熙;钟少文;陈前军;王一安;赖熙雯;林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一种保留胸大肌功能的改良胸大肌肌皮瓣的制作方法.方法 根据胸大肌肌皮瓣的解剖学特点设计皮岛,将胸大肌肌皮瓣的血管蒂完全解剖出来而不携带肌肉,使肌皮瓣成为名副其实的岛状瓣,从而完整保留了胸大肌的锁骨部分以及胸大肌外侧大部分肌纤维.结果 2003至2005年采用该方法制做改良胸大肌肌皮瓣29例,其中20例修复口内缺损,4例修复颈部缺损,3例修复腮腺区缺损,2例修复下咽部缺损.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至2年,所有患者术后进食、吞咽功能良好,语言功能大多恢复良好.结论 改良胸大肌肌皮瓣应用于头颈外科克服了传统的胸大肌肌皮瓣的缺点,提高了肌皮瓣血供的可靠性,大程度地保留了胸大肌的功能和胸部的外形.
作者:王朝晖;李春华;王薇;陈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一种较好的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 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时,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颞顶浅筋膜岛状瓣,沿同侧发际线切开,在耳后乳突区皮下剥离,形成适当大小的囊腔,将颞顶筋膜瓣转移至囊腔内,适当固定,于筋膜瓣下放置皮肤扩张器;扩张完毕后,取出扩张器,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耳后乳突区预制岛状筋膜皮瓣,用于面部皮肤缺损的修复.结果 自1999年以来,临床应用9例,其中面部黑痣2例,面部血管瘤2例,面部瘢痕5例.颞顶筋膜岛状皮瓣蒂长5.5~7 cm,平均6.2 cm,筋膜瓣面积4 cm×3 cm~7 cm×7 cm,平均5.7 cm×4.9 cm,预制筋膜皮瓣面积为5 cm×5 cm~8.0 cm×7.5 cm,平均6.4 cm×6.1 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者5例,另行皮片移植修复者4例.结论 颞顶筋膜皮瓣血管蒂长,转移方便,血运丰富,耳后乳突区皮肤在质地、色泽、厚度等方面均与面部皮肤为接近,是一种良好的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作者:刘元波;范金财;焦鹏;唐欣;刘立强;王黔;田佳;甘承;杨增杰;张卓南;陈玉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制性能稳定的系列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方法 ①珊瑚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与磷酸氢二铵反应,反应后分析三组转化材料的物相组成和晶体构型.②观察反应产物生物降解情况.进行金属元素分析,了解毒性元素的含量,并对其进行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和骨相容性实验.结果 ①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水热反应,生成不同碳酸钙/羟基磷灰石比例的梯度材料.②此梯度材料保持了多孔网状结构的特点,其小梁超微结构可见表面有一薄层致密的物质.③转化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结论 ①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可形成梯度珊瑚羟基磷灰石材料.②转化材料保持了多孔网状结构,表面有一薄层羟基磷灰石.③转化材料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作者:高瞻;毛天球;陈富林;何黎升;侯锐;杨耀武;吴小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足部远端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较佳方法.方法 采用足底深支或(和)第1跖背动脉逆行足背岛状皮瓣对6例足部远端软组织缺损创面进行修复.结果 6例患者均一次性修复,软组织缺损大面积8 cm × 6 cm,术后随访1~4年,足部功能与外观均较满意.结论 足底深支或(和)第1跖背动脉逆行足背岛状皮瓣血管解剖比较恒定,操作简单,是修复足远端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作者:章祥洲;袁振奋;杨蔚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