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1Tl吸收指数与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生存相关性的研究

李光宇;郭宗泽;陈东;仇波;夏名飞

关键词:复发胶质瘤, 生存时间, 201Tl吸收指数
摘要:目的:评估201Tl吸收指数是否可以作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评估的指标.方法:33例复发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经历了铊201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201TlSPE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肿瘤兴趣区与对侧头皮的比值用于定量肿瘤201Tl的吸收.所有患者被随访至死,比较了201Tl吸收指数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201Tl吸收指数与患者的生存期呈明显的负相关(r=-0.697,P<0.01).若以吸收指数3.1作为域值,可将患者分为2个不同的预后组,低吸收组(n=13)平均生存期为9.9个月;高吸收组(n=20)平均生存期仅为5.2个月.结论:201TlSPECT对于恶性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术后腹腔热灌注联合全身化疗的临床应用

    为研究胃癌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的治疗效果.对14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腹腔热灌注化疗组(n=72)和全身化疗组(n=68).腹腔热灌注化疗组患者在全身化疗同时应用腹腔热灌注化疗,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不良反应、术后生存率及腹腔复发率.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热灌注化疗组和全身化疗组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1%(62/72)、60.2%(41/68)和58.3%(42/72)、29.4%(20/68)(P<0.05).腹腔热灌注化疗组和全身化疗组术后3、5年腹腔复发率分别为5.6%(4/72)、27.8%(19/68)和20.6%(15/72)、53%(3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胃癌术后腹腔热灌注联合全身化疗可有效控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提高胃癌术后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陈军;苏妍;宋钊;林黎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原发灶不明颈部转移性鳞癌的诊治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5%,可以分为转移性鳞癌和转移性腺癌,至今仍是临床诊治的一个难题.由于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癌的临床治疗只能以治标为主,治疗效果不佳.所谓原发灶不明,其实是有原发灶,由于病灶较小、部位隐匿或位于黏膜下等原因而不易发现;且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又较恶劣,较早发生淋巴结转移.

    作者:吴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TGF-β1小干扰RNA影响人腹膜间皮细胞黏附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研究

    目的:观察人腹膜间皮细胞转染TGF-β1小干扰RNA后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黏附的变化,探讨其治疗腹膜转移的作用.方法:使用线性化的pcPUR β icassette质粒构建针对TGF-β1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采用胰蛋白酶-EDTA消化法,从人的腹膜组织中分离腹膜间皮细胞.将TGF-β1-siRNA载体转染人腹膜间皮细胞,以半定量RT-PCR和Western蛋白印迹方法检测转染后间皮细胞中TGF-β1表达水平的变化,以3H-TdR掺入实验测定腹膜间皮细胞和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之间的黏附变化.结果:电泳、DNA测序证实合成的siRNA基因序列正确并已准确克隆入pcPURβicassette载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腹膜间皮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表达阳性,而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第Ⅷ因子相关抗原阴性.与对照组比较,TGF-β1-siRNA载体能显著下调TGF-β1mRNA(0.779±0.091 vs 0.503±0.064,P=0.013)和蛋白(77.67±5.69 vs 29.33±6.03,P=0.001)在腹膜间皮细胞中的表达,间皮细胞黏附胃癌细胞的能力减弱.结论:载体介导的RNAi技术可成功地干扰TGF-β1在腹膜间皮细胞中的表达.同时,降低了间皮细胞黏附肿瘤细胞的能力,有望减少胃癌腹膜转移的发生.

    作者:吴涛;高娜;苏忠;于淼;姜成钢;徐惠绵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周剂量艾素联合顺铂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观察

    为观察周剂量艾素(国产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副反应.32例经细胞学或病理学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周剂量艾素加低剂量顺铂联合化疗,每3周重复,WHO标准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32例患者均可进行疗效评价,其中CR 1例,PR 14例,SD 13例,PD 4例,总有效率48.4%.主要毒副反应为脱发明显、血液学毒性和轻微消化道反应.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国产多西紫衫醇周剂量联合低剂量顺铂化疗,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明显,毒副反应轻,耐受性好.

    作者:赵利红;刘德生;赵晶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腹膜后脂肪肉瘤CT诊断价值的研究

    24例经手术确诊且CT检查资料完整的病例中,男10例,女14例.发病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6岁,中位年龄58.5岁.其中发生于肾周围囊者13例,肾周围囊外11例.单发者22例,多发2例.肿瘤直径>10 cm者23例,<10cm者1例.瘤体内含有脂肪组织密度者20例,其中10例呈均匀脂肪密度改变,9例可见脂肪组织与条片状或块状肌肉样组织混合存在,1例以肌肉样改变为主.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9例.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含有脂肪组织密度的巨大腹膜后肿块是诊断本病的可靠征象,CT扫描能准确地判断腹膜后肿瘤的大小、范围、术后复发及周围组织受侵程度等.

    作者:李长勤;付建斌;李云;谢元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HBV感染与肝癌组织CDKN2A基因甲基化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HBV感染和CDKN2A异常甲基化之间的潜在关联及其相互作用在肝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44例肝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CDKN2A甲基化状况、血清HBV感染标志物等到进行了检测分析.血清HBV、HCV感染标志物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进行检测.采用酚、氯仿法抽提组织DNA,用CDKN2A甲基化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检测特异性产物.患者按HBV感染情况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CDKN2A甲基化产物在肝癌组织中的总检出率为70.5%(31/44).其中,HBV相关肝癌组和非病毒相关肝癌组CDKN2A甲基化率为90.6%(29/32)和16.7%(2/12),P=0.000.对HBV相关肝癌进一步分组分析,HB-sAg+/HBeAg+、HBsAg+/HBeAg-及HBcAb+/HBcAb三组,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8).经非参数相关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D-KN2A甲基化与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R2=0.11,P=0.650),而与HBV感染,特别是HBsAg密切相关(R2=0.37,P=0.02).结论:在肝癌形成过程中,HBV可能通过促进抑癌基因,如CDKN2A等的异常甲基化,使CD-KN2A失活,肝细胞正常的生长调控机制失常,形成肝癌,这也可能是HBV导致肝癌形成的机制之一.

    作者:张吉才;余宗涛;吕军;李海平;冯景;吴健民;胡丽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E-cadherin与粘着斑激酶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E-cadherin、粘着斑激酶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肝细胞癌、13例正常肝细胞中E-cadherin、粘着斑激酶的表达.结果:1)E-cadherin在正常肝细胞、癌旁组织及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2%(10/13)、25.00%(24/32)、23.80%(10/42).肝癌组织与前二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00).2)粘着斑激酶在正常肝细胞及癌旁组织中多数呈阴性表达,在肝癌细胞粘着斑激酶阳性表达率为71.42%(30/42),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3)高侵袭转移组与低侵袭转移组间,E-cadherin阳性率分别为27.27%(6/22)和60.00%(12/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粘着斑激酶阳性率分别为59.09%(13/22)和25.00%(5/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E-cadherin在肝癌细胞表达缺失、粘着斑激酶在肝癌细胞高表达与肝细胞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有关.

    作者:王刚成;高阳;孔烨;闫慧颖;韩广森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无血清培养基与完全培养基对体外诱导扩增CIK细胞及抗肿瘤活性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无血清培养基AIMV与完全培养基对体外诱导扩增CIK细胞的效果.方法:分别用AIMV及完全培养基加入4种细胞因子(IFN-γ、IL-2、IL-1及OKT3)将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NCs)诱导成CIK细胞,比较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表型、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几个方面.结果:与完全培养基比较,无血清培养基AIMV培养的CIK细胞增殖高峰较晚(14~17d),但增殖倍数高(倍),在细胞表型、对三株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不同效靶比诱导细胞凋亡方面两种培养基培养的CIK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血清培养基AIMV可代替完全培养基.

    作者:蒋永新;李高峰;王熙才;金从国;陈晓群;李佳;伍治平;李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经颈总动脉穿刺灌注替尼泊甙治疗脑胶质瘤35例临床分析

    胶质瘤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疗及化疗.我院2001年开始应用经颈总动脉穿刺灌注替尼泊苷(Vm-26)化疗治疗大脑半球胶质瘤35例,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子厚;张继伟;杜宇鹏;周学平;王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手区软组织肉瘤的治疗

    手区软组织肉瘤临床较少见,发病率低,其临床表现早期隐匿、多变,明确诊断较为困难,但其危害性很大,可致肢体残疾、危及生命.临床调查表明手区软组织恶性肿瘤治疗后复发率高,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率[1],以往的治疗多是超关节截肢.将我院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的14例手区软组织肉瘤的病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赵军;宋金纲;杨蕴;程明;张瑾;陈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雌激素缺乏对大鼠腹主动脉瘤模型形成的影响

    目的:建立雌激素缺乏的动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模型,研究雌激素缺乏对AAA形成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切除卵巢)和对照组(假手术)分别于术后1周用弹性蛋白酶灌注肾下腹主动脉制成AAA模型.14d后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E2的含量,用免疫组化及Real-Time RT-PCR测定动脉瘤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和MMP-9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雌激素水平显著降低,P<0.01.其动脉瘤扩张率分别为(160.52±18.38)%和(101.30±6.73)%,P<0.01;MMP-2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28±0.070和0.014±0.006,P<0.01;MMP-9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0±0.43和0.33±0.11,P<0.01;MMP-2的表达率分别为(48.51±9.63)%和(25.33±3.15)%,P<0.01;MMP-9的表达率分别为(46.46±5.91)%和(24.78±2.30)%,P<0.01.结论:在AAA形成的过程中雌激素缺乏可导致MMP-2和MMP-9的mRNA表达增强,MMP-2和MMP-9合成及炎性细胞浸润的增加,进一步促进AAA的形成.

    作者:吴晓飞;张健;辛世杰;段志泉;张弓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内皮抑素基因治疗对小鼠肿瘤组织内新生血管形成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内皮抑素基因治疗对小鼠肺肿瘤组织内部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皮下注射2×106LLC细胞至C57BL/6小鼠背部建立小鼠肺癌种植瘤模型,2周后瘤内注射2×109pfu内皮抑素腺病毒载体治疗.免疫组化检测内皮抑素在肿瘤组织的原位表达,观察治疗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免疫组化标记计数肿瘤内部血管密度,观察治疗对肿瘤血管的影响.结果:Ad-mendostatin治疗从第2周起就可明显减缓肿瘤生长速度,P<0.05.免疫组化显示治疗组肿瘤组织内皮抑素蛋白强阳性表达,对照组阴性或痕量表达.Ad-mendostatin治疗组、空载体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肿瘤血管密度用CD31和CD105抗原标记分别为37.5±4.6、65.2±5.8、68.5±4.5和10.5±3.2、39.7±5.6、42.4±4.8.治疗组与两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载体对照与阴性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病毒介导的内皮抑素基因治疗可抑制小鼠皮下种植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肿瘤内部新生血管的生成,应用CD105抗原标记可准确反映新生血管的变化.

    作者:隋刚;徐志飞;孙耀昌;刘永靖;乌立晖;秦雄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

    根据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寻求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有效措施.回顾性分析25例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资料,治疗按个体差异分为姑息治疗组、小剂量HA化疗组及标准剂量联合化疗组,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及临床特征;姑息治疗组3例,CR率为0;小剂量HA化疗组7例,CR率28.6%;标准剂量联合化疗组15例,CR率33.3%.标准剂量联合化疗组的CR率及平均存活期均高于小剂量HA化疗组,而诱导期死亡率则低于小剂量HA化疗组,但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老年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化学治疗应个体化,并辅以积极的综合治疗,才能有望提高疗效.

    作者:黎永谦;刘元生;庄春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对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的影响

    目的: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rhIL-11)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影响.方法:对65例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3例,化疗当天开始,每天皮下注射rhIL-11 1.5mg,连续7d;对照组32例,为单纯化疗组.每周观察rhIL-11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连续3周.结果:实验组化疗后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分别达到(86.00±16.21)×109L-1和(11.43±2.48)fL,对照组为(79.45±15.46)×109L-1和(10.69±2.33)fL,rhIL-11开始使用后1周,实验组血小板计数上升至(92.05±2.14)×109L-1,2周后血小板计数上升至正常水平(150.87±49.74)×109L-1.与对照组比较,rhIL-11可提高化疗后患者血小板计数并能预防化疗后患者血小板的减少;而rhIL-11对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没有明显影响.结论:rhIL-11可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的减少,并能促进化疗后血小板的恢复.

    作者:张振勇;吴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干扰素-β对不同胶质瘤细胞系的生长抑制及对其他细胞因子表达调节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干扰素-β(IFN-β)对胶质瘤细胞系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及其对细胞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分别用IFN-β基因和蛋白刺激胶质瘤细胞系SK-MG-1和T-98,通过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IFN-β基因和蛋白可明显抑制SK-MG-1细胞增殖,诱发细胞凋亡,但对T-98细胞系的作用很弱.SK-MG-1细胞的对照组不能检测出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在48h达到42.8±8.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IFN-β基因刺激后24 h其表达达到10±2.1,P=0.001;IFN-β基因刺激后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在12 h一过性降低(0.2±0.1),P=0.001,在48 h其表达升高(9.7±1.3),P=0.000.T-98细胞的对照组不能检测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在刺激48 h达到5.7±2.7;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IFN-β基因刺激后12 h表达达到6.8±1.1,P=0.002;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在IFN-β基因刺激后,24 h升高(2.8±0.4),P=0.030.结论:IFN-β基因和蛋白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诱发细胞的凋亡,可以调节其他细胞因子的表达.但是在不同的细胞系中有不同作用.

    作者:李光宇;郭宗泽;赵彦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七例报告

    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的临床特征及整形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89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7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的临床资料.1例分次切除+植皮手术,1例采用部分瘤体皮肤回植,皮片成活好.2例采用预置扩张器+二期皮瓣修复手术,效果好.其余3例在四肢者,采用邻近皮瓣或岛状皮瓣修复.随访1~3年无复发.按整形外科原则利用合适的组织移植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较好的外科方法.

    作者:王一兵;曹永倩;王法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重组人可溶性凋亡素-2在人喉癌株中表达及其体外诱导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凋亡因子TRAIL结合端粒酶启动子对肿瘤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刺激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提取总RNA.采用RT-PCR扩增IL-2信号肽基因和TRAIL基因的融合基因,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GL3-181hTERT肿瘤特异性端粒酶启动子的下游,构建TRAIL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GL3-181hTERT/TRAIL.用Western b10t鉴定喉癌细胞株Hepa2中表达产物.将该重组载体经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入人喉癌细胞株Hepa2中,用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技术(FCM)分析转染后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PCR扩增得到了613 bp的cDNA片断.与GenBank中报道的IL-2信号肽和TRAIL凋亡诱导功能区cDNA序列完全一致,成功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GL3-181hTERT/TRAIL.Westem blot结果显示,获得的瞬时转染TRAIL在喉癌细胞Hepa2中特异表达,且能诱导其凋亡.结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GL3-181h-TERT/TRAIL的成功构建,为肿瘤基因治疗的靶向性提供了可行的理想工具.

    作者:陈剑秋;成诗银;张慧中;朱春生;贡振扬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45例疗效观察

    我们应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45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维浩;王绍奎;王增强;胡茂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疼痛的疗效分析

    为了探讨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引起疼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将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疼痛的160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78例,采用唑来膦酸4 mg静脉滴入(15 min以上),每4周重复1次;对照组82例采用帕米膦酸钠90mg静脉滴入6 h,每4周重复1次.结果提示疼痛缓解总有效率在治疗组、对照组各为92.3%和82.9%,P=0.073.疼痛缓解后复发时间,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16.4、12.6 d,P=0.184;两组不良反应轻微,对照组发热发生率略高于治疗组.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唑来膦酸对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不良反应少.

    作者:杨文;唐武兵;古伟光;伍楚蓉;罗海涛;张复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鼻咽癌放疗后程配合化疗临床研究

    为探讨鼻咽癌放疗后程配合化疗在治疗中晚期鼻咽癌中的价值,将1997年6月~2000年4月经病理确诊的首治鼻咽癌130例,随机分为放射治疗+后程化疗组(研究组)85例,和单纯放射治疗组(对照组)45例,分析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示,研究组1、3年局控率分别为97.6%(83/85)、89.4%(76/85),高于对照组的88.9%(40/45)、75.6%(34/45),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98.8%(84/85)、70.6%(60/85),高于对照组的95.6%(43/45)、62.2%(28/45),但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毒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及口咽部黏膜反应,研究组发生Ⅲ级以上口咽部黏膜反应的概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鼻咽癌放疗后程配合化疗对提高鼻咽癌治疗的局控率有潜在性的增益.其对远期生存率的影响将进一步随访.

    作者:陈传本;潘建基;林少俊;郑崴;陈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