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状腺肿瘤组织中p14ARF基因纯合性缺失及其产物表达状况的研究

田桂红;马金龙;王家耀;冯建华;赵跃然;周玲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病理学, 基因, 抑制, 肿瘤, 基因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检测甲状腺肿瘤组织中p14ARF基因变异及其产物的表达,探讨此基因与甲状腺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双重PCR和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20例甲状腺腺瘤和28例甲状腺癌组织中p14ARF基因纯合性缺失及其蛋白表达状况.28例甲状腺癌包括11例甲状腺滤泡癌,12例乳头状癌,4例髓样癌以及1例未分化癌.结果:1)p14ARF基因在甲状腺腺瘤及癌中的纯合性缺失率分别为5.0%(1/20)和42.9%(12/2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6.2)p14ARF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0%(18/20)和35.7%(10/2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结论:甲状腺肿瘤中p14ARF基因的纯合性缺失是其蛋白表达失活的重要机制之一,与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14ARF可能是甲状腺肿瘤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可作为鉴别甲状腺腺瘤与滤泡癌的辅助指标.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员报名表(复印有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青年胃癌269例分析

    目的:分析青年胃癌(≤45岁)的发病特点、病理类型和,临床特征,为青年胃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胃癌数据库对22年间2 158例胃癌资料数据进行筛选和研究,并对青年胃癌的发病特征、病理学情况和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年胃癌以高度恶性弥漫型为主,好发部位为胃窦部和胃体胃角部.男女性比例接近,女性发病年龄低于男性,受遗传因素影响明显,男性更易累及.青年胃癌缺乏特异症状和体征,首次就诊至确诊时间平均为8.7个月,误漏诊率高达65.4%.经胃镜和X线钡餐诊断为胃癌的占66.5%,诊断时进展期占96.7%,仅31.9%可行根治性手术治疗,随访的193例患者2年生存率仅17.1%.结论:青年胃癌以高度恶性弥漫型为主,与遗传关系密切.青年胃癌误漏诊率高,确诊时多为进展期,预后差,临床上应提高警惕,特别是对于具有家族背景的高危人群、出现警惕症状者和病程较长的青年患者,应行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以排除胃癌.

    作者:汪海丹;邱莉莉;任军;斯晓明;张燕军;黄若宇;张联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超声引导乳腺微创立体旋切系统治疗乳腺纤维腺瘤

    目的:验证超声引导监控乳腺微创立体旋切系统(Mammotome)治疗乳腺纤维腺瘤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应用AlokaSSD-4000高频超声显像仪引导监控,使用Mammotome对50例大径线为0.8~2.7cm的瘤体行乳腺微创手术.结果:50例乳腺纤维瘤被完全切除,超声引导监控清晰,瘤体切除完全.经过7~19个月随访,未见复发.结论:Mammotome治疗乳腺纤维腺瘤技术安全可靠、创伤小、美容效果好;超声监控实时方便,定位准确,利于手术进行.

    作者:钱静;左文述;赵月环;王永胜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康莱特注射液联合NP方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将40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分入康莱特注射液加NP方案化疗组(试验组)和单纯NP方案化疗组(对照组).试验组有效率(CR+PR)为45%(9/20),对照组有效率为35%(7/20),略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临床获益率(CR+PR+SD)却明显提高,P=0.041 5.化疗的毒副反应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贫血等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4级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引起的疲倦、食欲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17 7和0.028 5.试验组生活质量(KPS)明显改善,P=0.034 7.康莱特无明显的毒副反应,偶见皮疹、低热,因全部患者采用了颈内静脉置管,无静脉炎的发生.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康莱特联合化疗对于NSCLC患者具有增效减毒的功效,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李朝晖;吕金芳;周立中;李彬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肿瘤血管生长抑制因子与肝细胞癌关系研究进展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对于调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的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血管生成受正、负调控因子的双重作用,目前发现的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有关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有血管生成抑制素(AS)、内皮抑素(ES)、干扰素(IFN)、血小板反应素(TSP)、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2(IL 12)、肿瘤坏死因子(TNF)、血小板因子4(PE4)及纤溶酶原抑制因子(PAI)等.其作用机制为:抑制内皮细胞的分裂和迁移,降低内皮细胞的活性,促进内皮细胞的凋亡或直接杀伤内皮细胞,干扰基底膜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抑制蛋白水解反应和内皮细胞的黏附运动,下调各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等.这些因子具有抗HCC血管生成治疗药物的潜在意义.

    作者:于德新;高志芹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恩格菲对放疗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评价恩格菲对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112例恶性肿瘤患者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实行常规分割根治性治疗,对照组不加用任何生物制品,治疗组从开始治疗的第1天起肌肉注射恩格菲400U/d,30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指标比较:治疗前CD3+59.04±2.67,CD4+38.62±2.31,CD8+33.94±2.08,CD4+/CD8+1.14±0.66;治疗后CD3+62.53±2.75,CD4+41.55±2.36,CD8+31.36±2.52,CD4+/CD8+1.32±0.68.比较CD3+、CD4+升高和CD8+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CD3+60.02±2.13,CD4+38.83±2.09,CD8+34.02±2.99,CD4+/CD8+1.14±0.70;治疗后CD3+42.33±2.02,CD4+28.87±2.06,CD8+42.02±2.13,CD4+/CD8+0.68±0.31.比较CD3+、CD4+、CD4+/CD8+下降和CD8+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恩格菲能明显抵抗放疗引起的机体免疫指标下降.

    作者:王建华;丁维军;杨海华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与癌性贫血关系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癌性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水平与血红蛋白(Hb)水平之间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癌性贫血.方法:对135例癌症患者检测血清EPO及血常规,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EPO含量,以直线相关分析EPO水平与Hb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人血清EPO水平为(18.0±7.36)U/L;癌症患者血清EPO中位数(四分数)为26.50(15.9,56.5)U/L;癌症贫血患者血清EPO中位数(四分数)男性为35.7(1 6.55,74.55)U/L,女性为44.6(17.3,86)U/L.癌性贫血患者组血清EPO水平高于不伴贫血的癌症患者组和正常人群对照组,P=0.000.肿瘤患者血清EPO与同时检验的Hb水平存在负相关性,r=-0.576.癌症贫血患者EPO水平与1周后Hb升高值之间进行直线相关分析,r=0.381,呈正相关.结论: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高于正常人群血清EPO水平,反映机体自身调节功能,监测EPO对于临床应用人rh-EPO治疗癌性贫血有指导意义.

    作者:庞丹梅;卫光宇;李精明;陈泽程;唐溢聪;梁剑苗;招丽蓉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手术辅以放化疗治疗颅内转移瘤52例报告

    颅内转移瘤患者预后差,多采用保守治疗.我们收治颅内转移瘤患者52例,取得较理想的疗效,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刁兴涛;王永秀;朱军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随着介入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用介入方法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为子宫肌瘤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一条有效、微创的新途径.我们自2000年开始通过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患者36例,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贾心红;亓淑玲;柏秀芳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共刺激分子B7和CD28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28表达阳性的T细胞数量和患者胃癌组织细胞表面B7的表达水平,以探讨胃癌患者共刺激通路是否异常.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28阳性T细胞与胃癌患者组织细胞B7分子的表达,并与胃良性疾病患者和正常人作比较.结果:胃癌患者CD28阳性的T细胞数为(38.18±5.83)%,明显低于对照组(52.99±4.75)%,f=11.05,P=0.03.胃癌患者组织细胞表面B7表达水平为(50.60±7.48)%,低于对照组(64.51±5.93)%,P=0.04.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低表达CD28分子,胃癌细胞低表达B7分子,从而影响B7-CD28共刺激通路,使T细胞不能有效地清除肿瘤.

    作者:迟小伟;张玲;刘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甲状腺肿瘤组织中p14ARF基因纯合性缺失及其产物表达状况的研究

    目的:检测甲状腺肿瘤组织中p14ARF基因变异及其产物的表达,探讨此基因与甲状腺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双重PCR和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20例甲状腺腺瘤和28例甲状腺癌组织中p14ARF基因纯合性缺失及其蛋白表达状况.28例甲状腺癌包括11例甲状腺滤泡癌,12例乳头状癌,4例髓样癌以及1例未分化癌.结果:1)p14ARF基因在甲状腺腺瘤及癌中的纯合性缺失率分别为5.0%(1/20)和42.9%(12/2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6.2)p14ARF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0%(18/20)和35.7%(10/2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结论:甲状腺肿瘤中p14ARF基因的纯合性缺失是其蛋白表达失活的重要机制之一,与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14ARF可能是甲状腺肿瘤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可作为鉴别甲状腺腺瘤与滤泡癌的辅助指标.

    作者:田桂红;马金龙;王家耀;冯建华;赵跃然;周玲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瘤性体液中肿瘤血管生长因子的提取和检测

    目的:建立科学有效的提纯、检测肿瘤血管生成因子(tumor angiogenesis factor,TAF)的方法.方法:应用中空纤维超滤、超速离心、层析和电泳等方法,对肺癌及卵巢癌患者的胸腔积液、腹水中TAF进行提纯和分析;建立动物模型,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法检测其生物活性.结果:肺癌及卵巢癌患者的胸腔积液和腹水活性检测结果显示,87例中96.55%呈阳性,3.45%为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纯化的TAF经电泳后谱带清晰,相对分子质量为(4.6~4.8)×103,且具有生物活性,经免疫试验,抗体效价可达1 6.50.结论:所建立的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检测的方法稳定、有效,可用于观测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的药效或生物疗法的效果.

    作者:肖伟;于德泉;赵维诚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乳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研究

    乳腺癌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近年来,乳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愈来愈倍受人们的关注.从生命质量的内容、测量工具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研究现状.

    作者:吕翠霞;刘言训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顺铂腹腔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治疗进展期胃肠道肿瘤近期疗效观察

    为观察并评价顺铂(DDP)腹腔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治疗进展期胃肠道肿瘤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将54例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患者分成两组:单纯化疗组26例,其中胃癌14例采用HELF方案,大肠癌12例采用OLF方案;联合组28例,其中胃癌15例,大肠癌13例,先给予DDP腹腔灌注化疗,1周后加静脉化疗.静脉化疗方案同单纯化疗组.结果示,单纯化疗组CR 1例,PR 7例,NC 10例,PD 8例,有效率为30.8%(8/26);联合组CR 2例,PR 15例,NC 7例,PD 4例,有效率为60.7%(17/28).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系统毒性及骨髓抑制.初步研究结果提示,DDP腹腔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治疗进展期胃肠道肿瘤近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研究.

    作者:王燕;何秀玲;王秀萍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Kikuchi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观察Kikuchi病(Kikuchi disease,KD)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疑难病例的诊治对策,减少误诊.方法:观察40例经病理确诊的KD患者的组织学、免疫组化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患者男10例,女30例.年龄14~42岁,中位年龄28.0岁.临床表现为发热38例(多数38℃~39℃),淋巴结肿大40例,肿物大直径1.0~2.0 cm,平均1.5 cm.轻度肝脾肿大13例.白细胞减少20例[(3.0~3.8)×109L-1],血沉轻度增快22例,骨髓多数表现感染象.病理分型:增生型11例,坏死型21例,黄色瘤样型8例.35例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13例同时服用中成药,6例服用升白细胞药.37例逐渐好转、治愈,病程4~32周(平均5周).1例因累及骨髓及误诊恶性给予化疗致造血严重障碍死亡;另2例因误诊恶性淋巴瘤化疗后死亡.结论:KD是一种良性特发性自限性疾病,部分病例具有假恶性的临床病理特征,临床上应谨慎应对,病理诊断中应认真鉴别,避免误诊为恶性淋巴瘤,导致临床过治疗.

    作者:姜惠峰;于玲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肿瘤患者静脉滴入卡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国产卡铂(CBP)的临床药代动力学.方法:20例肿瘤患者静脉滴入CBP 400mg,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CBP浓度;按WHO的标准作疗效评定.结果:用药结束时平均血药浓度(Co)为(54.79±11.81)mg/L,消除半衰期(T1/2β)为(143.12±49.41)min.有8例部分缓解(PR),12例稳定(NC)或进展(PD).有效组(PR)和无效组(NC+PD)的Co分别为(61.03±9.28)和(52.14±12.77)mg/L,T1/28分别为(191.27±26.92)和(119.00±35.3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2~10 h内,有效组血清CBP浓度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静脉滴入CBP的血药浓度存在明显个体差异,疗效与血药浓度和消除快慢有关.

    作者:党和勤;高岩;刘燕琳;高松;史桂云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拓扑替康联合顺铂治疗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拓扑替康(topotecan,TPT)联合顺铂(DDP)治疗小细胞肺癌(small-celllung cancer,SCLC)的疗效.方法:35例初治SCLC患者应用TPT 1 mg/(m2·d),静脉滴入30 min;联合DDP 20 mg/(m2·d),静脉滴入,连用5 d,每3周为1个周期,2~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TPT与DDP联合用于初治SCLC有效率为74.3%(26/35),其中CR20.0%(7/35),PR 54.3%(19/3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中Ⅲ~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为54.3%(19/35),Ⅲ~Ⅳ度血小板下降为34.3%(12/35),Ⅲ~Ⅳ度血红蛋白下降为20.0%(7/35),非血液学毒性较轻.结论:TPT联合DDP是治疗SCLC疗效较好方案,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

    作者:梅家转;冷传春;王华庆;孙倩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术中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胆总管下段癌六例近期疗效观察

    因肿瘤局部因素不能手术切除,或因全身状况不能耐受切除手术的胆总管下段癌行内引流只能减轻黄疸所致的症状,预后差.我们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在行内引流术的同时,采用术中直视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胆总管下段癌,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绍奎;董红梅;李英;张爱云;刘振国;唐海英;胥琼;胡茂林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ICE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异环磷酰胺(IFO)、顺铂(DDP)、依托泊苷(Vp-16)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IFO 2g,持续4 h静脉滴入,d1~d 3;DDP 25 mg/m2,静脉滴入,d1~d3;Vp-16 80 mg/m2,静脉滴入,d1~d3.每28 d为1个周期.结果:48例总有效率为43.75%,鳞癌27例有效率为59.26%,腺癌21例有效率为23.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783,P=0.005 4;中位生存期8.6个月,1年生存率为25%,2年生存率为9.1%;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其次为消化道反应和脱发.结论:ICE方案治疗NSCLC可获得较好的远近期效果(鳞癌优于腺癌),但需注意其易出现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

    作者:朱龙涛;陈静;王守海;栾晖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2006中国肿瘤学通鉴》编撰征稿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7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