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6中国肿瘤学通鉴》编撰征稿函

关键词:中国, 肿瘤学
摘要: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与癌性贫血关系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癌性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水平与血红蛋白(Hb)水平之间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癌性贫血.方法:对135例癌症患者检测血清EPO及血常规,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EPO含量,以直线相关分析EPO水平与Hb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人血清EPO水平为(18.0±7.36)U/L;癌症患者血清EPO中位数(四分数)为26.50(15.9,56.5)U/L;癌症贫血患者血清EPO中位数(四分数)男性为35.7(1 6.55,74.55)U/L,女性为44.6(17.3,86)U/L.癌性贫血患者组血清EPO水平高于不伴贫血的癌症患者组和正常人群对照组,P=0.000.肿瘤患者血清EPO与同时检验的Hb水平存在负相关性,r=-0.576.癌症贫血患者EPO水平与1周后Hb升高值之间进行直线相关分析,r=0.381,呈正相关.结论: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高于正常人群血清EPO水平,反映机体自身调节功能,监测EPO对于临床应用人rh-EPO治疗癌性贫血有指导意义.

    作者:庞丹梅;卫光宇;李精明;陈泽程;唐溢聪;梁剑苗;招丽蓉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2006中国肿瘤学通鉴》编撰征稿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4例临床疗效观察

    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病死率在恶性肿瘤的死因构成中占第3位,部分城市已跃居第1位[1],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cancer,NSCLC)占肺癌的80%,2/3的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经支持治疗后中位生存期只有4~5个月.铂类化疗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延长生存期[2],吉西他滨(健择,GEM)是一种对肺癌有效的抗代谢药物,其单药有效率在20%左右[3].我们自2000年5月开始应用GEM联合顺铂(DDP)治疗晚期NSCLC 46例,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中冕;张明智;罗凤萍;李伯群;侯剑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LKB1蛋白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LKB1蛋白在肺腺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肺腺癌组织中LKB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LKB1蛋白在肺腺癌细胞及正常肺支气管上皮均有表达,弥漫性分布于细胞质,细胞核亦有表达.肺腺癌组织中LKB1蛋白表达的阴性率为38.7%(24/62).LKB1的表达与肺腺癌TNM分期中的淋巴结转移(N)及临床分期有显著的相关性,x2=10.620,P=0.014;x2=18.635,P=0.000.LKB1蛋白阴性组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而LKB1阳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5.350,P=0.000.结论:LKB1蛋白表达下降与肺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相关,是肺腺癌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之一.

    作者:丁新民;李增鹏;周平坤;段蕴铀;冯华松;徐勤枝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共刺激分子B7和CD28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28表达阳性的T细胞数量和患者胃癌组织细胞表面B7的表达水平,以探讨胃癌患者共刺激通路是否异常.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28阳性T细胞与胃癌患者组织细胞B7分子的表达,并与胃良性疾病患者和正常人作比较.结果:胃癌患者CD28阳性的T细胞数为(38.18±5.83)%,明显低于对照组(52.99±4.75)%,f=11.05,P=0.03.胃癌患者组织细胞表面B7表达水平为(50.60±7.48)%,低于对照组(64.51±5.93)%,P=0.04.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低表达CD28分子,胃癌细胞低表达B7分子,从而影响B7-CD28共刺激通路,使T细胞不能有效地清除肿瘤.

    作者:迟小伟;张玲;刘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乳腺癌术后门诊放疗致皮肤损伤的处理体会

    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重要方法之一.各种类型的电离辐射均可使皮肤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造成患者皮肤抗感染和抗摩擦性能明显下降,易发生擦伤和感染.我院门诊自2003年5月治疗乳腺癌术后放疗致皮肤损伤患者29例,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杨秀荣;尤秀荣;路玉英;徐建伟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多柔比星耐药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疗效观察

    观察长春瑞滨(NVB)联合顺铂(DDP)治疗多柔比星(ADM)耐药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毒性.32例既往使用ADM治疗后复发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其中单纯癌5例,浸润性导管癌25例,大汗腺样癌1例,硬癌1例.采用NVB 25 mg/m2,静脉滴入,d1、d8;DDP 25 mg/m2,静脉滴入,d1~d3.21 d为1个周期,每2~3个周期评定疗效.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7例,稳定(SD)7例,进展(PD)7例,总有效率为56.3%(18/32).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为53.1%(17/32).其他为恶心、呕吐、贫血、静脉炎等.初步研究结果提示,NvB联合DDP治疗ADM耐药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疗效确切,毒性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徐绮腻;杜彩文;郑瑾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肿瘤防治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消化道癌P-糖蛋白的表达及与化疗反应的关系

    目的:研究P-糖蛋白(P-gp)在消化道常见癌组织中的表达,以指导临床化疗.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1月~2002年10月术前未经治疗的消化道癌切除标本150例,以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P-gp表达.结果:胃腺癌、大肠腺癌P-gp表达阳性率及强度均高于食管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gp阳性表达与消化道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癌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P-gp在消化道常见癌组织中表达增高,检测消化道癌(尤其是胃肠道腺癌)的P-gp表达对选择合理的化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艳梅;姜影;陈英准;付红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吉西他滨加卡铂与紫杉醇加顺铂治疗晚期鼻咽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研究吉西他滨(GEM)加卡铂(CBP)与紫杉醇(DOC)加顺铂(DDP)治疗晚期鼻咽癌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GEM+CBP组(1组)用GEM 1000 mg/m2,静脉滴入,d1、d8;CBP 400mg/m2,静脉滴入,d1,间隔21~28 d为1个周期.DOC+DDP组(2组)用DOC 135 mg/m2,静脉滴入,d1;DDP 30 mg/m2,静脉滴入,d1~d3,间隔21~28 d为1周期;完成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1组化疗30例,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18例,总有效率(CR+PR)为70.0%(21/30);2组CR 1例,PR 12例,总有效率为43.3%(13/30),u=2.017,P=0.044.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其中1组的骨髓抑制较重,而2组的消化系统反应较重,不良反应可耐受、可逆转.结论:对于在治疗后未控及复发的晚期鼻咽癌患者,两组均取得较好的疗效;GEM+CBP组较DOC+DDP组的缓解率高,患者耐受较好,较容易接受.

    作者:吴庭安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NP与E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比较

    为观察比较长春瑞滨(NVB)联合顺铂(DDP)组成的NP方案与依托泊苷(Vp-16)联合DDP组成的E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和毒性反应,选取82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NP和EP两组进行化疗.结果示,NP组有效率为52.5%(21/40),EP组有效率为28.6%(12/42),NP组疗效优于EP组,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u=1.855,P=0.064.两组剂量限制毒性均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可以耐受.初步研究结果提示,NP方案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高于EP方案.

    作者:巴宁;董晓丽;庄振利;徐向东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胃癌患者腹腔游离癌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腹腔播散是进展期胃癌常见的转移方式,由于目前尚没有标准的检测胃癌腹腔微转移的方法,故大部分腹腔微转移的胃癌患者难以得到临床诊断.应用腹腔灌洗细胞学(PLC)检测腹腔游离癌细胞(IFCCs)的结果与腹腔镜检查结果相似,但是腹腔镜结合PLC可增加检查的敏感性.应用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检测腹腔灌洗液(PLF)中IFCCs肿瘤标志,IFCCs预测胃癌复发的阳性预报值为91%,特异性为97%.应用免疫组化检测IFCCs是一个有效的、独立的预测胃癌生存期的阴性指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PLF中CEA水平是预测腹腔播散的指标,其诊断腹腔微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75.8%和90.8%.应用PLF进行分子诊断的敏感性优于PLC、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是一种新的诊断腹腔灌洗液中IFCCs的方法,基于靶基因的RT-PCR方法可用于检测腹腔微转移的肿瘤分子标志.在IFCCs中表达的这些分子标志还可用于腹腔微转移治疗.存在IFCCs的胃癌患者的预后很差,无论应用哪种方法预测腹腔微转移都是困难的,但术前均应进行IFCCs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

    作者:宋林杰;李晓冰;汪运山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NP和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NP和GP两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cancer,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有明确的病理学和(或)细胞学诊断的63例晚期NSCLC患者分为两组,NP组33例,国产长春瑞滨(盖诺,NVB)25 mg/m2,静脉推注,d1、d8;顺铂(DDP)80~90 mg/m2,静脉滴入,d1;GP组30例,吉西他滨(健择,GEM)1.25 g/m2,静脉滴入,d1、d8;DDP 80~90 mg/m2,静脉滴入,d1.两组同时配合水化利尿,每21 d为1个周期,化疗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化疗期间记录不良反应.结果:NP与GP方案的有效率分别为36.3%和40.0%,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2和12.0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47.2%和43.5%,2年生存率分别为21.1%和17.8%.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和恶心、呕吐.结论:NP和GP两组化疗方案在治疗晚期NSCLC的近期疗效、中位生存期、1年和2年生存率方面相近,化疗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付强;胡国清;胡广原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术中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胆总管下段癌六例近期疗效观察

    因肿瘤局部因素不能手术切除,或因全身状况不能耐受切除手术的胆总管下段癌行内引流只能减轻黄疸所致的症状,预后差.我们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在行内引流术的同时,采用术中直视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胆总管下段癌,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绍奎;董红梅;李英;张爱云;刘振国;唐海英;胥琼;胡茂林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甲状腺肿瘤组织中p14ARF基因纯合性缺失及其产物表达状况的研究

    目的:检测甲状腺肿瘤组织中p14ARF基因变异及其产物的表达,探讨此基因与甲状腺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双重PCR和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20例甲状腺腺瘤和28例甲状腺癌组织中p14ARF基因纯合性缺失及其蛋白表达状况.28例甲状腺癌包括11例甲状腺滤泡癌,12例乳头状癌,4例髓样癌以及1例未分化癌.结果:1)p14ARF基因在甲状腺腺瘤及癌中的纯合性缺失率分别为5.0%(1/20)和42.9%(12/2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6.2)p14ARF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0%(18/20)和35.7%(10/2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结论:甲状腺肿瘤中p14ARF基因的纯合性缺失是其蛋白表达失活的重要机制之一,与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14ARF可能是甲状腺肿瘤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可作为鉴别甲状腺腺瘤与滤泡癌的辅助指标.

    作者:田桂红;马金龙;王家耀;冯建华;赵跃然;周玲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顺铂腹腔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治疗进展期胃肠道肿瘤近期疗效观察

    为观察并评价顺铂(DDP)腹腔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治疗进展期胃肠道肿瘤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将54例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患者分成两组:单纯化疗组26例,其中胃癌14例采用HELF方案,大肠癌12例采用OLF方案;联合组28例,其中胃癌15例,大肠癌13例,先给予DDP腹腔灌注化疗,1周后加静脉化疗.静脉化疗方案同单纯化疗组.结果示,单纯化疗组CR 1例,PR 7例,NC 10例,PD 8例,有效率为30.8%(8/26);联合组CR 2例,PR 15例,NC 7例,PD 4例,有效率为60.7%(17/28).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系统毒性及骨髓抑制.初步研究结果提示,DDP腹腔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治疗进展期胃肠道肿瘤近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研究.

    作者:王燕;何秀玲;王秀萍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肿瘤血管生长抑制因子与肝细胞癌关系研究进展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对于调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的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血管生成受正、负调控因子的双重作用,目前发现的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有关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有血管生成抑制素(AS)、内皮抑素(ES)、干扰素(IFN)、血小板反应素(TSP)、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2(IL 12)、肿瘤坏死因子(TNF)、血小板因子4(PE4)及纤溶酶原抑制因子(PAI)等.其作用机制为:抑制内皮细胞的分裂和迁移,降低内皮细胞的活性,促进内皮细胞的凋亡或直接杀伤内皮细胞,干扰基底膜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抑制蛋白水解反应和内皮细胞的黏附运动,下调各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等.这些因子具有抗HCC血管生成治疗药物的潜在意义.

    作者:于德新;高志芹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乳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研究

    乳腺癌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近年来,乳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愈来愈倍受人们的关注.从生命质量的内容、测量工具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研究现状.

    作者:吕翠霞;刘言训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CD13表达免疫表型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cytic leukemia,ALL)伴CD13表达的免疫表型特点,对包括CD33在内的其他抗原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85例初诊ALL患者进行免疫学分型,以是否表达My把B-ALL和T-ALL分为My+ALL和My-ALL,进行组间分析.结果:全部85例B-ALL和T-ALL患者均高表达B系和T系相关抗原(100%,100%).所有的B-ALL均不表达T-ALL相关抗原,所有T-ALL均不表达B-ALL相关抗原.CD13的表达率为31%(B-ALL31.4%,T-ALL 28.6%).My+B-ALL和My+T-ALL患者的CD13阳性细胞的中位数高于My-B-ALL和My-T-ALL患者,P值分别为0.013和0.04.My+B-ALL患者的CD15阳性细胞的中位数高于My-B-ALL患者,P=0.000 1.结论:白血病免疫分型对于白血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很大帮助,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推广将有助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CD13在My+ALL中表达较高(31%),白血病细胞在恶性演变过程中不同时期表现出特征反映,其临床意义有待于重新评价.

    作者:杨晓红;唐旭东;许勇钢;刘锋;麻柔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THA方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6例临床观察

    梁山县人民医院应用吡喃阿霉素(THP)、高三尖杉酯碱(HHT)和阿糖胞苷(Ara-C)组成THA方案,治疗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NLL)26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芹;宋东晓;刘传方 刊期: 2005年第17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