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微转移诊断研究进展

宁磊;张茂修;汪运山

关键词:胃肿瘤, 微转移,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诊断, 综述文献
摘要:胃癌微转移是胃癌复发的关键因素.应用RT-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有效诊断患者骨髓、淋巴结、腹腔灌洗液和外周血中微转移情况并能评价预后和治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上海市徐汇区居民死亡损失健康生命年分析

    目的:估计徐汇区居民疾病负担.方法:根据徐汇区居民的死亡登记资料,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法,以死亡损失健康生命年(years of life lost due to premature mortality,YLL)为指标估计和分析居民的疾病负担.结果:1岁以下和60岁以上人群每千人YLL负担比较严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造成徐汇区居民YLL负担的主要原因;YLL死因顺位第1位是恶性肿瘤,其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等.结论:只是从死亡影响健康的角度来评价徐汇区疾病负担,要更加全面合理的评价健康水平,需要用(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DALY)指标进一步分析.

    作者:谭晶;刘锋;黄萍萍;王克利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PTEN的研究进展及与乳腺癌的关系

    PTEN是1997年发现的具有双重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该基因的变异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本研究就PTEN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乳腺癌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作者:纪术峰;吴爱国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7例治疗分析

    胃瘫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由于胃动力障碍引起的胃暂时性不能排空,或排空延迟而发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如认识不足,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手术治疗,从而加重病情.因此,正确的诊断,对避免盲目治疗有重要意义.我院1997年~2003年共实行胃大部切除术409例,其中发生胃瘫17例,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高黎明;吴希诗;朱司国;亓敏;李娜;王文静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C臂X线造影定位靶体腺叶切除诊断及治疗乳头溢液

    非妊娠哺乳期乳腺溢液多属于乳腺导管病理改变症状,此症状虽然常见于良性病变,但较为常见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已被认为系癌前病变.乳头溢液病例中,乳腺癌发生率平均为14.3%,乳腺癌患者中乳头溢液发生率平均为4.0%[1].手术是乳头溢液的主要治疗方法,要求精确定位切除涵盖病变导管的病变腺体和肿块,经过病理发现诊断早期乳腺癌,而精确定位是关键,尤其病变位于乳晕外区,病变隐蔽,临床诊断、定位手术困难[2].2001年9月1日~2003年8月31日,我们应用C臂X-线造影立体定位小叶切除乳腺溢液18例,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靳迎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VEGF表达和MVD测定的临床病理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92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VEGF的表达和MVD.结果:正常子宫颈鳞状细胞有2/10表达VEGF,92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VEGF表达率为71.7%(66/92),宫颈原位鳞状细胞癌、高、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VEGF表达分别为6/10、65.0%(13/20)、75.0(15/20)、80.0%(34/42).且VEGF表达在正常子宫颈鳞状细胞和宫颈原位鳞状细胞癌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7.宫颈原位鳞状细胞癌、高、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MVD值分别为22.4±7.9,27.9±9.1,30.7±11.8,34.6±14.3,VEGF表达和MVD皆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检测VEGF的表达对宫颈早期鳞状细胞癌的判断可能是有用的指标,且对宫颈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龙汉安;肖秀丽;刘俊;马跃荣;唐学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不同部位胃组织Fas/FasL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Fas/FasL在同一胃癌患者不同部位胃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对50例同一患者胃癌组织、癌旁交界组织、距肿瘤边缘5 cm处、正常组织的Fas/FasL表达进行检测,检验上述组织中Fas/FasL表达的差异.结果: 比较肿瘤组织、癌旁交界组织与正常组织Fas的阳性表达率(100%)和FasL的阳性表达率(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距肿瘤边缘5 cm处(96%)与正常组织(100%)的Fas阳性表达率和FasL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分化的肿瘤组织中Fas/FasL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中存在Fas表达的下调和FasL表达的上调,Fas/FasL系统可能参与了胃癌细胞的免疫逃避机制.

    作者:王凤安;闫庆辉;任鹏涛;张玉印;宋伟庆;贺占青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纤支镜针吸与毛刷涂片在中心型肺癌诊断中的比较

    目的:比较纤支镜针吸(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及毛刷涂片在中心型肺癌细胞学检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中心型肺癌患者进行纤支镜检查,分别应用纤支镜针吸技术及毛刷涂片进行细胞学检查.结果: 56例患者,49例(87.5%)获得了阳性细胞学诊断结果,其中TBNA检查阳性率为73.2%,毛刷涂片检查阳性率为62.5%.35例患者细胞学诊断与病理学组织类型相符,TBNA检查符合率为85.3%(35/41),毛刷涂片检查符合率为48.6%(17/35).结论:TBNA比毛刷涂片在中心型肺癌细胞学诊断中有更高的应用价值;两种技术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林殿杰;陈玉娟;杨兆辉;陈峰;苏莉莉;朱玲;黄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斯普林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斯普林是从健康动物脾脏中提取的小分子多肽,具有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是新一代抗肿瘤治疗的生物调节剂.我们通过对46例恶性肿瘤患者配合斯普林化疗前后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活性,研究斯普林对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赵雷;张吉凤;张淑彦;夏大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EB病毒感染和HLA-DQ抗原与p53蛋白表达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EB病毒感染与HLA-DQ抗原表达和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60例不同病理类型的NHL石蜡包埋组织的LMP-1阳性率和HLA-DQ抗原表达与p53蛋白表达率.结果: B细胞NHL(B-NHL)、T细胞NHL(T-NHL)的EB病毒检出率分别为28.9%(39/135)和16.0%(4/25).HLA-DQ抗原表达的阳性率,B-NHL和T-NHL分别为25.2%(4/135)和28.0%(7/25).EB病毒感染程度与HLA-DQ抗原表达阳性程度呈正相关.p53蛋白表达阳性率,B-NHL和T-NHL分别为48.9%(66/135)和32.0%(8/25).结论:EB病毒潜伏感染在NHL发病中起一定作用.EB病毒、HLA-DQ之间可能存在内在联系并相互影响,HLA-DQ抗原的表达可能会增强EB病毒进入机体的易感性.而NHL中p53表达与EBV感染无关.

    作者:钱碧云;高松源;陈可欣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与亚叶酸钙术前化疗诱导胃癌细胞早期凋亡的研究

    观察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诱导胃癌细胞早期凋亡的效果.胃癌患者17例,术前1周应用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化疗(治疗组),术中取胃癌组织,应用流式细胞术(AV与PI双参数法)检测其凋亡;并与18例术前未化疗(对照组)的胃癌患者进行比较.术前化疗组胃癌细胞凋亡比例为28.53%明显高于术前未化疗组的13.59%P<0.05.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化疗可通过促进胃癌细胞凋亡而发挥其抗胃癌作用.

    作者:曾冬竹;余佩武;石彦;王自强;雷晓;张坤;吴淼;饶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绒毛膜癌伴甲亢二例误诊分析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disease,GD)的病因复杂,绒毛膜癌伴发GD,临床较为少见,当绒毛膜癌症状不典型时,极易误诊,报道2例如下.

    作者:曹化明;崔广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大量恶性心包积液临床研究

    2000年1月~2003年12月,我们采用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治疗恶性心包积液36例,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时建华;李祥明;刘圣桂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3例症状性子宫肌瘤,采用双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和栓塞治疗.随访资料完整,并对造影所见、治疗后反应、症状变化和肌瘤大小改变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造影表现为子宫动脉增粗、扭曲及肿瘤染色;治疗后(6.5±3.0)个月肌瘤由术前(8.7±1.2)cm缩小至(2.1±0.8)cm;贫血病例,血红蛋白由术前(79±13)g/L升至(137±19)g/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对控制症状、缩小肌瘤体积有显著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方法.

    作者:庞风国;朱学云;韩庆森;孙立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Bcl-2及Pan caspase-1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bcl-2及Pan caspase-1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进一步探讨bcl-2及Pan caspase-1对胃腺癌细胞凋亡基因蛋白的影响,为临床正确判断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估计患者预后筛选可靠生物学指标.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2年2月酒泉钢铁公司医院胃腺癌手术标本蜡块54例.其中低分化胃腺癌32例,高分化22例.采用SP免疫组化法, 严格按照SP超敏试剂盒的说明操作,显微镜下观察Pan caspase-1和bcl-2在胞质/胞核中的表达.并结合F-ⅧR Ag检测,测量MVD值.结果:Pan caspase-1在低分化腺癌表达为21.9%,高分化表达为72.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n caspase-1表达阳性率在bcl-2阳性表达中低于bcl-2阴性中,P<0.05.肿瘤的MVD在bcl-2和Pan caspase-1的阳性表达中分别高于其阴性表达(P=0.023 6和P=0.002 8).而 bcl-2的表达与胃腺癌分化程度无关.结论:Pan caspase-1在癌细胞凋亡有作用,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提示检测Pan caspase-1有助于确定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正确判断胃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血管形成可能影响胃腺癌癌细胞的凋亡.

    作者:魏义胜;刘维英;黄晓俊;张煦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乳管内良恶性肿瘤的乳管内视镜下鉴别诊断研究

    目的: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癌或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的乳管内视镜(fiberoptic ductoscope, FDS)下表现进行观察及分型,探讨FDS下乳管内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了1998年10月1日~2003年12月31日手术病理确诊的22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和50例导管癌患者的FDS图象特征和诊断资料.结果:将其镜下表现分为单乳头型(Ⅰ型)、多乳头型(Ⅱ型)、表面型(Ⅲ型)和混合型(Ⅳ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多见于Ⅰ型和Ⅱ型,导管内癌或早期浸润性导管癌多见于Ⅲ型和Ⅳ型.两者在Ⅰ、Ⅲ、Ⅳ型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在Ⅱ型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DS对两者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9.6%(228/229)和96.0%(48/50),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8%(224/229)和82.0%(41/50).结论:FDS能早期发现乳管内良恶性肿瘤,诊断准确性高,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许娟;王颀;张安秦;李文萍;施军涛;陈中杨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比亚芬治疗鼻咽癌颈部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鼻咽癌是我国及东南亚各国高发肿瘤之一,鼻咽癌的治疗以放射治疗为首选.鼻咽癌患者颈部皮肤放疗后会因毛细血管扩张出现红斑,近而出现色素沉着,小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导致局部缺氧及继发细胞损伤、死亡,出现脱皮、脱发、溃疡、出血、坏死,或因液体潴留而出现水肿.颈部皮肤受照5 Gy就可能形成红斑,20~40 Gy就可形成脱皮及溃疡,严重者甚至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常因此而中断放疗,影响疗效.以往出现颈部3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后多采用停止放疗,抗炎及清创换药治疗,但效果不佳,皮肤损伤愈合时间可长达2~3周[1,2].我们采用比亚芬(三乙醇胺)治疗鼻咽癌放疗中颈部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吴列;朱远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的关系及意义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69例石蜡包埋的乳腺癌原发灶标本,切片后行iNOS染色.结果:iNOS显色位于胞质.乳癌细胞内iNOS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月经状况、组织学分级、脉管侵袭、ER、PR无关.肿瘤大小<5 cm iNOS阳性率58.7%(27/46),≥5 cm iNOS阳性率69.6%(16/23),但两者无统计学意义.乳癌细胞内iNOS的表达与c-erbB-2蛋白、TNM分期相关,且与乳腺癌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有关.iNOS阳性患者5年内生存率(51.22%)较阴性者(65.38%)低.结论:iNOS与某些临床病理指标有关.并在乳腺癌转移和预后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孟文;侯刚;贾玉生;刘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胃癌微转移诊断研究进展

    胃癌微转移是胃癌复发的关键因素.应用RT-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有效诊断患者骨髓、淋巴结、腹腔灌洗液和外周血中微转移情况并能评价预后和治疗.

    作者:宁磊;张茂修;汪运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手术加球囊置入32P内放疗治疗脑胶质瘤

    探讨手术全切或大部切除肿瘤后,球囊置入32P内放疗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及临床价值.对218例脑胶质瘤患者行手术切除或大部切除后,瘤腔内置硅胶球囊外接注药泵埋入皮下.手术后即将32P9mci注入硅胶球囊,以后每2个月更换一次(通过穿刺注药泵更换).随访观察存活1年以上者166例,占76.1%(166/218),2年以上者109例,占50.0%(109/218),3年以上者89例,占40.8%(89/218);5年以上者61例,占27.9%(61/218).其中生存5年以上者,有34例取硅胶球时,球囊周围多点取病理,未见肿瘤细胞.手术加球囊置入32P内放疗生存时间长,并发症少,是治疗脑胶质瘤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德科;武善霞;崔明芹;李宪锋;辛军;姜廷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36例临床病理分析

    1966年1月~2001年12月确诊为RB(retinoblastoma)的病例共36例,其中15例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NSE、S-100、GFAP及PCNA等.光镜下36例RB中未分化为主型21例;高分化为主型14例,自发消退型1例.NSE、S-100、GFAP、PCNA在RB中的阳性表达依次为9例(60%);4例(26.7%),3例(20%),15例(100%).RB光镜下高分化型为主型,未分化型为主型,自发消退型中的菊形团,坏死和钙化等病理改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免疫组化中NSE有助于鉴别诊断.RB肿瘤细胞有向神经元分化的能力,起源于神经外胚叶中的细胞,细胞增殖活性越高,其分化程度越低,预后越差.

    作者:顾立怡;卞建忠;郭淑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