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汉安;肖秀丽;刘俊;马跃荣;唐学清
艾迪注射液的主要成分由扶正药物黄芪、人参、刺五加与抗肿瘤成分去甲斑蝥素组成.1999年12月~2002年4月我院对65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采用艾迪注射液辅助化疗进行治疗,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卢冰;欧阳伟炜;付和谊;王仁敏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生存蛋白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进一步研究化疗前后Survivin mRNA表达的差异.方法:用RT-PCR法研究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株及人胃癌组织化疗前后Survivin mRNA表达的变化,采用Western-blot检测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株化疗药物处理前Survivin mRNA的表达率为25%,接受化疗的细胞株表达率为70%;术前接受化疗的胃癌患者Survivin mRNA表达率为60%,术前未接受化疗的表达率为35%,差异显着.正常胃黏膜细胞未检测到Survivin 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Survivin蛋白的表达具有相同的结果.结论:Survivin在胃癌细胞中高表达并且接受化疗后Survivin表达率增高,提示Survivin表达可能与肿瘤化疗耐受有关.
作者:陈振勇;陈道达;朱鹏;郑海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比较纤支镜针吸(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及毛刷涂片在中心型肺癌细胞学检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中心型肺癌患者进行纤支镜检查,分别应用纤支镜针吸技术及毛刷涂片进行细胞学检查.结果: 56例患者,49例(87.5%)获得了阳性细胞学诊断结果,其中TBNA检查阳性率为73.2%,毛刷涂片检查阳性率为62.5%.35例患者细胞学诊断与病理学组织类型相符,TBNA检查符合率为85.3%(35/41),毛刷涂片检查符合率为48.6%(17/35).结论:TBNA比毛刷涂片在中心型肺癌细胞学诊断中有更高的应用价值;两种技术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林殿杰;陈玉娟;杨兆辉;陈峰;苏莉莉;朱玲;黄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观察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诱导胃癌细胞早期凋亡的效果.胃癌患者17例,术前1周应用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化疗(治疗组),术中取胃癌组织,应用流式细胞术(AV与PI双参数法)检测其凋亡;并与18例术前未化疗(对照组)的胃癌患者进行比较.术前化疗组胃癌细胞凋亡比例为28.53%明显高于术前未化疗组的13.59%P<0.05.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化疗可通过促进胃癌细胞凋亡而发挥其抗胃癌作用.
作者:曾冬竹;余佩武;石彦;王自强;雷晓;张坤;吴淼;饶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癌或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的乳管内视镜(fiberoptic ductoscope, FDS)下表现进行观察及分型,探讨FDS下乳管内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了1998年10月1日~2003年12月31日手术病理确诊的22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和50例导管癌患者的FDS图象特征和诊断资料.结果:将其镜下表现分为单乳头型(Ⅰ型)、多乳头型(Ⅱ型)、表面型(Ⅲ型)和混合型(Ⅳ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多见于Ⅰ型和Ⅱ型,导管内癌或早期浸润性导管癌多见于Ⅲ型和Ⅳ型.两者在Ⅰ、Ⅲ、Ⅳ型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在Ⅱ型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DS对两者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9.6%(228/229)和96.0%(48/50),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8%(224/229)和82.0%(41/50).结论:FDS能早期发现乳管内良恶性肿瘤,诊断准确性高,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许娟;王颀;张安秦;李文萍;施军涛;陈中杨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氨磷汀是第1个被认可的广谱细胞保护药,就氨磷汀的药动学、作用机制,及在肿瘤放、化疗中的临床应用予以概述.
作者:东星月;李晓冰;杜红光;汪运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抗EB(Epstain-Barr)病毒口服液对EB病毒转化人脐血B淋巴细胞能力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抗EB病毒口服液对脐带血B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用克隆形成法测定药物对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用0.625、1.25、2.50、5.00和10.00 mg/mL的生药提取物浓度分别预处理EB病毒1 h,药物对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率分别为29.3%、49.9%、65.3%、68.2%和81.2%.药物在上述5种浓度下与EB病毒和B淋巴细胞共同作用,药物对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转化力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27.4%、36.9%、46.5%、56.6%和69.9%.结论:抗EB病毒口服液对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能力有抑制作用.
作者:刘宗潮;简少文;李华忠;欧景才;李端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对不同临床分期鼻咽癌(NPC)中p53蛋白表达的进一步研究,探讨高通量组织微阵列技术(high-throughput tissue microarray)应用于大规模临床标本高效筛查的可行性.方法:用组织阵列仪(tissue arrayer)制备连续系列分区排列的组织芯片,然后用p53单抗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一张组织芯片上320例各类型的鼻咽活检组织标本中p53蛋白表达,并分析p53表达在不同鼻咽组织的分布状况及其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在正常鼻咽黏膜组织、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p53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0(0/29)、16.7%(4/24)及61.4%(164/267),NPC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鼻咽非癌组织,P<0.001,其中癌旁4例全为弱阳性,癌组织中164例中弱阳性为112例,占41.9%(112/267),而强阳性为52例,占19.5%(52/267);p53表达与鼻咽癌的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78,而p53过表达(强阳性)却与鼻咽癌的临床中晚期密切相关,P=0.007 1.结论: 鼻咽癌中p53蛋白的高频核积累提示p53蛋白功能的抑制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应用组织芯片(tissue chip)大规模高效筛查临床组织标本是可行性的,具有快速、方便、经济的特点.
作者:金川;陈盛强;林鸣;彭美芳;周秀坚;张永晖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检查国人胃癌中IL-1B基因启动子区域-31 C/T多态性,初步分析其基因型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对收集的50例胃癌癌旁正常组织和50例正常健康人外周血标本,提取DNA进行PCR扩增,然后用Alu I限制性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消化,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对IL-1B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并对C/C和T/T进行序列测定.结果:IL-1B基因-31C等位基因频率在正常人和胃癌患者中分别为75%和53%,-31T等位基因频率则分别为25%和47%.正常人和胃癌患者中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1C/-31C:56%(28/50)和30%(15/50);-31C/-31T:38%(19/50)和46%(23/50);-31T/-31T:6%(3/50)和24%(12/50).携带-31T等位基因增加罹患胃癌的危险性,-31C/-31T杂合子和-31T/-31T纯合子分别增加2.3和7.5倍.并经DNA序列测定证实在IL-1B基因启动子区域有一TATA框多态,即-31碱基发生C→T转换.结论:IL-1B基因启动子区域-31C/T多态性与国人胃癌易患性相关.
作者:何向民;赵金满;姜莉;傅宝玉;张学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定量检测浆膜腔积液中CEA-mRNA的拷贝数,探讨其对恶性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别检测经临床证实的31例恶性浆膜腔积液和28例良性浆膜腔积液样本中CEA-mRNA拷贝数;所有病例均行脱落细胞涂片检测.结果:31例恶性积液样本中CEA-mRNA阳性率为74.2%(23/31),CEA-mRNA拷贝数在1.2-26937.5 /mL中位数为76拷贝/mL,脱落细胞检测阳性率为38.7% (12/31);良性浆膜腔积液样本中CEA-mRNA阳性率为14.3%(4/28) ,拷贝数在1.1~5.7/mL, 中位数为2.3拷贝/mL.结论: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积液中CEA-mRNA的拷贝数对恶性积液有较高的敏感性,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吕蕾;蔡菊芬;冯建国;顾怡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异种间移植后排斥反应所致玻璃体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的活性变化.方法:将人眼的RPE细胞移植于不同组兔眼的视网膜下腔,行异种眼RPE细胞移植手术,术后3周内定期检测各组玻璃体内TNF的活性变化,并观察环孢菌素A(Cyclosporin-A,CsA)对其的影响.结果:异种间移植组家兔玻璃体中TNF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注入CsA组家兔玻璃体中TNF活性变化不大.结论:RPE细胞移植后的玻璃体中TNF活性变化与排斥反应有关.
作者:赫甡;刘哲丽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针对人端粒酶RNA模板区的核酶对食管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将已构建好的带有端粒酶核酶基因的重组质粒pBBS212Rz及空载质粒pBBS212转染食管癌EC9706细胞,采用TRAP-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生长和凋亡情况.结果:重组质粒pBBS212Rz转染的食管癌EC9706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变慢,凋亡加速.结论:端粒酶核酶对食管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可望成为食管癌基因治疗的新方法.
作者:刘先军;吴清明;刘重贞;于皆平;王强;谢国建 刊期: 2004年第08期
1966年1月~2001年12月确诊为RB(retinoblastoma)的病例共36例,其中15例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NSE、S-100、GFAP及PCNA等.光镜下36例RB中未分化为主型21例;高分化为主型14例,自发消退型1例.NSE、S-100、GFAP、PCNA在RB中的阳性表达依次为9例(60%);4例(26.7%),3例(20%),15例(100%).RB光镜下高分化型为主型,未分化型为主型,自发消退型中的菊形团,坏死和钙化等病理改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免疫组化中NSE有助于鉴别诊断.RB肿瘤细胞有向神经元分化的能力,起源于神经外胚叶中的细胞,细胞增殖活性越高,其分化程度越低,预后越差.
作者:顾立怡;卞建忠;郭淑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PTEN是1997年发现的具有双重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该基因的变异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本研究就PTEN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乳腺癌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作者:纪术峰;吴爱国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进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18例正常大肠黏膜、18例大肠腺瘤样息肉和51例大肠癌组织中VEGF、MMP-2的表达.结果: 大肠腺瘤样息肉、大肠癌中VEGF、MMP-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P<0.05.VEGF、MMP-2阳性表达率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关,P<0.05.VEGF、MMP-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 VEGF、MMP-2可能成为反映大肠癌进展的生物学指标及其治疗的理想靶点.
作者:刘伟;僧靖静;贾宝辉;杨振;僧国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子宫动脉栓塞加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4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成功后,行双侧子宫动脉超选择插管,分别注入355~700 μm PVA颗粒栓塞子宫动脉;术后配合中药治疗.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观察疗效.结果:治疗成功率为100%,临床症状逐渐改善、消失.3个月复查肌瘤平均缩小38.48%,6个月平均缩小57.40%,1年后复查无再增大者.结论:子宫动脉栓塞加中药治疗子宫肌瘤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葛洪芳;梁善言;王媛;王浩洲;张峰;王树厚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Fas/FasL在同一胃癌患者不同部位胃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对50例同一患者胃癌组织、癌旁交界组织、距肿瘤边缘5 cm处、正常组织的Fas/FasL表达进行检测,检验上述组织中Fas/FasL表达的差异.结果: 比较肿瘤组织、癌旁交界组织与正常组织Fas的阳性表达率(100%)和FasL的阳性表达率(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距肿瘤边缘5 cm处(96%)与正常组织(100%)的Fas阳性表达率和FasL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分化的肿瘤组织中Fas/FasL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中存在Fas表达的下调和FasL表达的上调,Fas/FasL系统可能参与了胃癌细胞的免疫逃避机制.
作者:王凤安;闫庆辉;任鹏涛;张玉印;宋伟庆;贺占青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回顾分析1990年1月6日~2003年2月18日入院治疗的53例胃癌穿孔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40例(75.5% 40/53)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死亡4例(10% 4/40),中位生存期34个月.13例(24.5% 13/53)行姑息性手术,死亡8例(61.5%),中位生存期8个月.回顾分析的结果显示对胃癌穿孔的治疗应区别对待,积极争取行根治性手术或先做穿孔修补术,术后3~4周再次手术切除肿瘤,情况差者亦应作修补术或加做引流术.
作者:姜萍;解涛;姜惠峰;李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正常上皮组织内部的动态平衡由上皮细胞与其微环境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来维持.上皮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可以看作是对这种动态平衡的破坏.肿瘤不应仅仅被看作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肿瘤细胞自主性的,单纯的肿瘤细胞增殖群体,而是肿瘤细胞在与其微环境乃至机体之间不断的相互作用中演变成的,涉及多种细胞成分的另类组织.对肿瘤细胞与其微环境相互作用方式及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肿瘤本质的认识,并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靶点.
作者:姜强;张苏展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组织芯片是新的高通量分析技术,具有样本量大、高效、快速等特点.本研究建立组织芯片技术及其相关的免疫组化实验方法,并探讨其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在组织芯片技术的基础之上进行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同时对各种实验条件进行选择和优化,以优化的实验方法检测各种肿瘤标志物的并与传统病理切片技术进行了比较.结果: 制做的组织芯片排列整齐,组织点大小一致,HE染色均匀.用煮沸、酶消化、微波和高压法进行抗原修复其残点缺点率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3.81%(15/63)、68.25%(43/63),20.63%(13/63)、77.78%(49/63),11.11%(7/63)、87.30%(55/63),11.11%(7/63)、92.06%(58/63).高压修复法对细胞核抗原的检测阳性率高于微波修复法,P<0.05.免疫荧光法检测组织芯片上的细胞核或浆抗原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检测结果.用组织芯片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其表达阳性率与大病理切片的检测结果基本相同,P>0.05.不同或同一种分子标志物在各种不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有差异.结论: 用组织芯片检测不同的抗原时应选择不同的抗原修复方法.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组织芯片上的细胞核或质抗原时好选择高压修复法.组织芯片上的组织点基本可以代表传统病理切片上的组织病理特征.用组织芯片技术分析肿瘤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可明显缩短研究进程、节约经费、提高效率.
作者:李军;张美萍;卫军霞;刘镭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