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金葡液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春艳

关键词:胸腔积液, 恶性/药物疗法, 灌注, 局部, 抗肿瘤药, 多剂联用
摘要: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胸部恶性肿瘤的一种并发症.因其蛋白含量高、增长迅速等特点,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就已开展了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工作.近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今的肝脏外科,已不存在手术禁区,也不认为巨大肝癌不能切除.目前,全世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外科手术切除仍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和有效的措施.

    作者:中华外科学会肝脏外科学组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肾癌肺转移15例综合治疗

    为探讨综合治疗对肾癌肺转移患者的治疗作用,15例肾癌合并肺转移的患者中,14例行肾癌根治术.术后7~10 d开始生物治疗和化疗.白介素-Ⅱ(IL-2)100万U,静脉滴入,1次/d,连续7d;5-氟尿嘧啶(5-FU)500mg/m2,静脉滴入,1次/d,连续5 d.1个月后开始第2个疗程.干扰素-α(IFN-α)300万U,肌肉注射,隔日1次,连续治疗8周,休息4周后重新开始下1个疗程.如果雌激素、孕激素受体阳性,给予孕激素甲地孕酮0.5,1次/d口服,长期服用.结果示,15例患者中,CR 1例(6.7%),无瘤生存期为38个月;PR 3例(20%),持续时间6~14个月(平均9.4个月);MR 2例(13.3%);SD 2例(13.3%);PD 7例(46.7%).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采用根治性手术、化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方法是治疗肾癌肺转移患者的较好方法.

    作者:邱祥政;孙三元;王阔兴;贺厚光;范涛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肝组织和外周血中AFPmRNA定量分析及临床应用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AFP mRNA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肝组织和外周血中的基因表达,探讨AFP mRNA相对定量值作为HCC微转移指标的可能性,建立HCCAFP mRNA相对定量分析法.方法:建立敏感的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体系(Nested-RT-PCR),对肝组织和外周血中的AFP mRNA进行相对定量值分析.结果:在49例HCC及其癌旁和远癌组织、12例非肝肿瘤组织和8例正常肝组织中AFP mRNA相对定量值阳性分别为35例(71.4%)、20例(40.8%)、3例(6.1%)、0例、0例;35例肝癌患者中有23例术前外周血AFP mRNA相对定量值为阳性(657%),明显高于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HCC患者外周血术后72 h AFP mRNA相对定量值的阳性率22.9%(8/3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组织和外周血中AFP mRNA相对定量分析可提高HCC阳性诊断率,并可作为HCC微转移的早期检测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价HCC治疗效果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温培娥;石学涛;崔树龄;张玲;周伟;顾洪涛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肿瘤放疗机房建设中的防护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放射治疗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我院作为全省惟一的省级肿瘤专科医院,1967年建院至今,已陆续购进了许多种不同性能的放疗仪器设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年来,在不断地改扩建放疗用房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放疗机房防护设计中的经验和启示,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宗敏;刘秀云;梁兆军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硒化合物与EGFR/MAPK信号传导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比较研究亚硒酸钠(Na2SeO3)及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SC)与EGFR/MAPK信号传导的相关性,初步探索这两种硒化合物可能的与MAPK信号传导相关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细胞形态学、丫啶橙(acridine orange,AO)荧光染色、免疫组化及免疫蛋白印迹等方法,观察分析Na2SeO3和MSC在不同作用浓度与时间对人食管癌EC109细胞的细胞形态学改变以及EGFR、MAPK、act-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Na2SeO3及MSC这两种硒化合物对人食管癌EC109细胞EGFR及act-ERK1/2蛋白表达均有低浓度(1μg/mL)激活、高浓度抑制的作用;并均呈明显的时间和浓度的依赖性.但其区别表现在:1)细胞形态学观察:Na2SeO3主要表现为细胞肿胀,出现胞质空泡及颗粒状物质增多等毒性改变,并随剂量增加毒性改变愈明显;MSC则主要呈现细胞固缩、凋亡小体形成,未见明显细胞毒性作用.2)MSC组对EC109 细胞EGFR/act-ERK1/2信号传导的抑制作用均明显高于相应浓度的Na2SeO3组,P<0.01,但MSC 16μg/mL作用24、48 h时EGFR及act-ERK1/2蛋白表达有很微弱回升.结论:1)Na2SeO3和MSC对EC109细胞系细胞形态学影响与MAPK信号传导相关,且对EGFR/MAPK信号通路有抑制作用.2)与Na2SeO3比较,MSC低毒且具有更强的作用.

    作者:裴小娟;苏敏;田东萍;李冠武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肺癌肉瘤二例报告

    1病例报告例1,患者女,38岁,咳嗽半年,痰中带血3个月,胸部CT显示左肺中心型占位,直径5 cm,表面短毛刺状,并左上肺不张.1998年6月8日入院,诊断为肺癌.在全麻下行左全肺切除、肺门淋巴结清除.术后病理为肺腺癌混合纤维肉瘤,肺门、隆突下、纵隔淋巴结腺癌转移4/4、3/3、1/4.术后给顺铂+依托泊苷方案化疗4个疗程.术后8个月死于脑转移.

    作者:巴宁;董晓丽;庄振利;徐向东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卵巢甲状腺肿八例报道

    卵巢甲状腺肿是卵巢畸胎瘤的特殊类型,也是很少见的卵巢肿瘤,文献报道较少.我们近年来共收治800例卵巢畸胎瘤,其中8例为卵巢甲状腺肿,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曾四元;李隆玉;李诚信;于晓红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胃癌组织中层连接蛋白受体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层连接蛋白受体(LN-R)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994年5月1日~1998年9月30日经病理诊断明确、随访资料完整的65例胃癌组织标本、31例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LN-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特征、预后间的关系.结果:胃癌中LN R阳性表达率为38.5%(25/65),阳性细胞表达产物主要见于细胞膜和细胞质,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9.7%(3/31),两者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胃癌组织中LN-R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理分化程度无关;与肿瘤大小、大体形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值分别为0.006、0.008、0.001、0.009及0.001;阳性表达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率及死亡率均高于阴性者,P值分别为0.046及0.0079.结论:1)胃癌组织中存在着LN-R蛋白高表达现象.2)LN-R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肿块越大、浸润深度越深、临床分期越晚,LN-R蛋白表达水平越高;LN-R可作为判断胃癌细胞侵袭转移力的指标,其表达与胃癌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王宁菊;王燕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孚贝联合肝动脉灌注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观察

    为研究孚贝(卡莫氟)联合肝动脉灌注对大肠癌肝转移疗效及不良反应,对4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肝转移患者行大肠癌根治术加孚贝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和肝动脉加门静脉灌注化疗.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孚贝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20例;对照组:肝动脉加门静脉灌注化疗20例中15例合格病例.观察组肝转移灶CR 1例,PR 12例,近期有效率65.0%(13/20).对照组CR 1例,PR 9例,近期有效率66.7%(10/15).1、2、5年生存率观察组分别为90.0%(18/20)、65.0%(13/20)、25.0%(5/20);对照组为93.3%(14/15)、66.7%(10/15)、26.7%(4/1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口服孚贝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是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智;王刚成;庄兢;韩广森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血清CEA和hAFP测定对消化道良恶性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消化道良恶性疾病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cmbryonic antigen,CEA)和甲胎蛋白(human alpha-fetoprotein,Hafp)表达状况以评估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检测245例消化系良恶性疾病患者和200例健康成人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和Hafp的水平.结果:消化系恶性肿瘤组血清CEA(79.57±224.5)ng/Ml比消化系良性疾病组(4.03±4.6)ng/Ml增加20倍,P<0.01;良性疾病组比健康对照组(2.24±1.22)ng/Ml升高<2倍.亚组分析CEA对结直肠癌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68.1%和60.0%.结论:时间分辨荧光检测血清标志物具有超敏感特性,增强Hafp和CEA对恶性肿瘤特别是结肠癌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阳性率,有助于消化系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和签别能力.

    作者:骆燕;田耀洲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性手术入路的探讨

    目的:探讨食管中下段癌手术路径的合理选择、手术技巧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总结我院1996年1月~2003年12月食管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91例食管中下段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左胸切口75例,经右胸切口116例.结果:经右胸切口切除食管长度足够,清除淋巴结彻底,不切开膈肌,吻合方便,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减少手术并发症方面有一定优势,安全性较好.结论:手术路径的选择主要依据肿瘤的具体情况和个人手术习惯而定,合理掌握手术指征.对于食管中下段癌Ⅰ、Ⅱ期优先考虑经右胸路径手术.

    作者:陈景伟;阎晓刚;墙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男性肺腺癌与肺鳞癌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目前男性肺腺癌与肺鳞癌患者的部分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男性肺腺癌与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岁组腺癌为35.0%(21/60),鳞癌为48.5%(33/68).肺腺癌与肺鳞癌发病均集中于产业工人、农民及文职人员.腺癌以Ⅳ期多56.7%(34/60),鳞癌以Ⅲ期多58.9%(40/68);腺癌发生转移占65.0%(39/60),鳞癌发生转移占30.9%(21/68).结论:男性肺癌的发病仍体现出腺癌比鳞癌患者年龄轻、分期晚及转移早的特点,但腺癌和鳞癌患者在职业构成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确诊时两者的可手术治疗率均不高.

    作者:马万里;叶红;彭晓玲;白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无心脏转移的肺癌患者心脏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探讨

    晚期肺癌心脏转移已被认为是此类患者短期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报道已较多[1,2].但有些肺癌患者经胸部CT、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未发现心脏转移癌的征象,而临床上出现不能用肺癌本身来解释的心悸、胸闷、心功能异常、少量心包积液及心电图异常.本研究回顾性总结分析了67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一步探讨肺癌患者癌细胞未直接侵犯心脏而产生心脏并发症的原因及机制.

    作者:王英丽;王晓华;孔祥泉;司海运;刘以林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

    目的:评价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1995年1月~2001年1月对90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介入治疗.24例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TAI),66例肝动脉灌注化疗加碘油栓塞(LP-TACE).分析其生存率与治疗方法、次数、门脉癌栓、肿瘤分型、肿瘤大小、肝功能Child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1)全组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26.7%、16.7%、3.3%、1.1%.TACE组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59.1%、31.8%、22.7%、4.5%、1.5%;TAI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25.0%、12.5%,无存活3年者.TACE组疗效较好,P<0.01;2)生存期与治疗次数呈正相关,P<0.01;3)门脉内无癌栓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门脉内有癌栓者,P<0.05;4)单结节型生存率高,弥漫型差,P<0.01;瘤径≤5cm者疗效好,P<0.01;5)肝功能Child A级者疗效较好,P<0.05;6)Ⅰ期生存率高,Ⅲ期差,P<0.01.结论:肝癌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与治疗方法、次数、门脉癌栓、肿瘤分型、肿瘤大小、肝功能Child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积极地超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喻建华;万会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Ommaya氏泵法综合治疗颅内囊性肿瘤46例

    颅内囊性肿瘤主要是囊性胶质瘤和转移瘤,手术难以完全切除,复发率很高,预后很差.为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我们采取尼莫司汀(nimustine,ACNU)Ommaya氏泵间质性给药联合化疗和立体放疗的方法对46例患者进行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陶荣杰;徐军;王岩;刘吉兵;陈明;王常贞;陈增谦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呼吸运动对调强放疗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静态调强放疗治疗肺癌等运动幅度较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运动体模系统模拟呼吸运动,测量不同运动幅度及不同运动方向对基于多叶光栅的静态调强放疗射束半影、剂量分布及绝对剂量的影响.结果:靶区运动明显增加了射野在运动方向的半影,导致了低剂量区面积增大及高剂量区不确定性的增加,但70%~90%的等剂量线变化不显著.虽然不同情况下各测量点的剂量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若将运动等不确定性因素考虑在内,多次测量后总体变化幅度均在允许的范围之内.结论:靶区运动加宽了射束的半影,但在适当补偿运动等影响靶区确定的因素后,应用静态调强放疗治疗周期性运动的肿瘤是可行的.

    作者:李宝生;李大坤;王玉宝;尹勇;韩廷芒;刘同海;卢洁;刘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胃癌组织内树突状细胞的浸润及其预后意义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浸润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S-100蛋白抗体作为DC特异性标记物,对30例胃腺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DC定量计数.结果:高分化和低分化胃癌组织中每个高倍镜视野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1.43±12.05和10.45±13.54,两组DC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平均每个视野中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6.90±4.43和15.99±8.36,无淋巴结转移的DC数量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者,P<0.001;术后生存期<5年和≥5年的两组DC计数分别为4.68±3.29和10.47±7.71,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DC的浸润明显延长胃癌患者的生存,且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DC细胞的浸润程度可作为胃癌预后判断的指标.

    作者:徐陵;周健;王敏茹;朱晓莉;王青;孔军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方法的探讨--附12例临床分析

    手术治疗十二指肠肿瘤患者12例,术前分别行B超、螺旋CT、钡剂造影、内镜检查;术中行常规冷冻病理切片检查;确诊良性肿瘤8例,恶性4例.除降部3例恶性肿瘤行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外,其余病例行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结果:B超、钡剂造影、螺旋CT、内镜检出率分别为5/7、81.8%(9/11)、8/9及83.3%(10/12);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手术平均时间2.5 h(1.5~4 h),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平均5.5 h(4.5~6.5 h).所有病例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出现.平均住院时间18 d(12~23 d).随访时间30(3~48)个月,无肿瘤复发.回顾分析结果显示,螺旋CT在诊断十二指肠肿瘤方面具有优势,十二指肠降段及水平段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安全简便,切实可行.

    作者:姜海毅;丁红光;田晓卫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卵巢癌端粒酶逆转录酶和脆性三联组氨酸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脆性三联组氨酸蛋白表达状况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用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RT)、脆性三联组氨酸(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蛋白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4例卵巢癌、14例囊腺瘤和10例正常卵巢标本,并结合年龄、组织学分类、分级和临床分期进行分析.结果:卵巢癌组织均表达TRT,其中强阳性79.4%(27/34),弱阳性7例;14例囊腺瘤及10例正常卵巢上皮TRT表达均为弱阳性.癌组织与囊腺瘤及正常上皮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卵巢癌组织FHIT表达阳性47.1%(16/34),阴性18例;14例卵巢囊腺瘤组织FHIT表达阳性者为85.7%(12/14);10例卵巢正常形态组织FHIT表达均为阳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RT表达与卵巢癌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IT表达与年龄、组织学分类、分级和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TRT表达升高、FHIT表达降低或缺失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有关;二者可能作为临床诊断和预后的辅助指标.

    作者:赵坡;吕亚莉;钟梅;陈乐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氟尿嘧啶低剂量持续静脉输注治疗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4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5-FU)低剂量持续静脉输注治疗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应用5-FU低剂量持续静脉输注为主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46例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给予5-FU持续静脉泵入,泵入速度为2mL/h维持360 h,均按计划完成化疗2个周期以上.结果:治疗达到PR 22例,SD 18例,PD 6例,有效率为47.8%(22/46).毒副反应较轻,大多为Ⅰ~Ⅱ级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结论:5-FU低剂量长时间持续静脉输注为主的联合化疗,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安全有效的化疗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锡芹;于金明;田禾;齐洁琳;步兵;刘志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