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癌的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影像学诊断136例分析

刘恒顺;许明普;吴希诗;李勤笃;马效德

关键词:食管肿瘤/诊断, 食管肿瘤/放射摄影术
摘要:为了探讨食管癌应用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检查影像学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2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136例食管癌患者随访资料.136例食管癌患者均行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其中81例行CT检查.结果:1)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出食管癌,髓质型67例,蕈伞型12例,溃疡型23例,缩窄型34例;2)CT显示食管壁增厚81例,食管壁内软组织肿块65例,食管腔闭塞26例,周围脂肪间隙消失34例,颈部、锁骨上及纵隔淋巴结转移21例.初步研究结果提示,X线气钡双重造影不仅能观察管腔内改变,而且能显示管壁动力学改变.该检查简便易行,是食管癌的首选检查方法.CT检查对管壁和周围组织器官的浸润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食管癌临床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骨形态发生蛋白与骨肿瘤

    骨形态发生蛋白与多种骨疾患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骨发育异常、某些骨肿瘤和异位骨化等,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就骨形态发生蛋白与骨肿瘤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王敏;韩金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柯里拉京抗肿瘤和致突变作用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柯里拉京药效和对人肿瘤细胞株的抑制生长作用.方法:对柯里拉京(Corilagin)进行了Ames试验、中国仓鼠肺细胞(CHL)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体外对人癌细胞株抗肿瘤活性试验.结果:柯里拉京(312.5~5 000 μg/皿)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诱发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自发回变菌落数的2倍;对CHL细胞(14~220 μg/mL)分别作用6~48 h的高畸变率为4%;对昆明小鼠(112~11.2 mg/kg,ip×1)的微核细胞率测定高<3‰;体外对人卵巢癌细胞(A2780)、鼻咽癌细胞(KB)、骨肉瘤细胞(OS-732)、人肺腺癌(A549)和人结肠癌细胞(HCT-8)IC50值分别为0.25、1.2、7.42、8.25及9.08 μg/kg.结论:Corilagin对A2780、KB、OS-732、A549和HCT-8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无致突变作用.

    作者:刘朝阳;王德昌;陈玉武;任丽娟;许建宁;李克明;王全凯;张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大鼠皮层C6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

    目的:为脑胶质瘤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建立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借助于脑立体定位技术,在25只雄性Wistar大鼠脑S1区接种含有10 g/L琼脂糖的C6细胞悬液.随机分成4个周组和1个自然死亡组后观察大鼠的生存期,并采用MRI、病理解剖、HE染色及GF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观察各周组肿瘤生长情况.结果:在不同周组中,所有检查均显示颅内肿瘤形成,GFAP 阳性.4周内无死亡,自然死亡组在第5周死亡2只、余3只于第6周死亡.结论:该方法建立的S1区脑胶质瘤模型具备与人脑胶质瘤生长相似的特性,肿瘤形成时间短,生存期稳定,且无脑外转移和颅外扩散,适合各种脑胶质瘤实验治疗研究.

    作者:黄宽明;涂汉军;李新建;何跃;查云飞;袁先厚;王伦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与肿瘤的浸润转移研究进展

    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过程是十分复杂的,这一过程包括了一系列的肿瘤细胞与肿瘤细胞、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间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调节下,使某些肿瘤细胞能够发生成功的转移或/和迅速的生长.就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对肿瘤的浸润转移与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研究进展,做一系统综述.

    作者:姜凯;黄志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腹膜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63岁,因上腹部疼痛4 d于2002年11月13日入院.5年前曾患脑栓塞,当时血压290/160 mmHg(1 mmHg=133.322 Pa),口服硝苯定,血压控制在170/120~160/110 mmHg,1年前患“糖尿病”,口服美必达.入院查体(已停服药物3 d):血压230/160 mmHg,心率80次/min,血糖13 mmol/L,腹部CT中下腹部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前方,腹膜后可见5.0 cm×6.8 cm大小圆形高密度影像,边界清,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块血供丰富,呈向心性增强,密度不均,与双侧肾及肾上腺无关系,余未见异常.

    作者:刘英;迟学成;赵炳林;高洪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植物雌激素抗睾酮诱导小鼠前列腺增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对抗雄激素诱导的小鼠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方法:对小鼠皮下注射丙酸睾丸酮7.5 mg/(kg*d),同时分别给予大豆异黄酮15、25、35 mg/(kg*d),连续10 d,第11天处死小鼠,分离前列腺及睾丸,称重,计算前列腺指数,检测血清GPT.结果:大剂量异黄酮组前列腺指数为2.38±0.41,睾酮组前列腺指数为3.53±1.00,二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大剂量植物雌激素对雄激素诱导的前列腺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海平;徐忠;李会庆;金世宽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青年胃癌28例临床分析

    对28例青年人胃癌进行临床分析,发现青年胃癌误诊率高达82.1%.误诊的主要原因是胃癌早期无特异性及首诊医生偏重胃癌的老年因素.

    作者:张新枝;张秀凤;徐红燕;王爱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艾迪注射液防治大肠癌术后早期免疫功能下降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以及艾迪注射液防治术后早期免疫功能下降的作用.方法:大肠癌对照组30例,治疗组20例.每例患者术前及术后1、2、3周分别采用APAA法测定NK细胞活性和T淋巴细胞亚群.其中治疗组于术前5 d和术后5 d连续使用艾迪50 mL+5% GS 450 mL静脉滴入.结果:大肠癌患者NK细胞活性及OKT3+、OKT4+明显低于正常组,而OKT8+则明显增加,P<0.05,术后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2周后逐渐恢复;治疗组术后免疫功能无明显改变.结论:艾迪注射液对防治大肠癌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下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万源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p27和CyclinE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p27、CyclinE与卵巢上皮性肿瘤发生及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40例卵巢恶性上皮肿瘤、6例交界性肿瘤及18例良性肿瘤中p27、CyclinE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27和CyclinE在良性肿瘤与交界性肿瘤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p27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率(35.0%)显著低于交界性肿瘤和良性肿瘤表达率(77.78%、4/6),P<0.01;CyclinE在卵巢上皮恶性肿瘤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及交界性肿瘤,P<0.01.p27和CyclinE蛋白表达与卵巢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27阴性/CyclinE阳性者,其生物学行为极差.结论:p27、CyclinE与卵巢癌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其异常表达提示卵巢肿瘤预后差.

    作者:周洪贵;阳志宁;任碧清;王琦;唐恩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急诊剖腹造成结肠癌漏诊的分析

    结肠癌患者在急腹症情况下误诊时有发生.我院1996年4月-2001年8月共收治此类患者29例,均为术前造成误诊,但术后经详细询问病史及回顾临床表现均有许多可疑之处,如对结肠癌的诊断有足够的重视皆可避免.

    作者:董林;苗朝良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FDG PET显像结合增强CT扫描在肺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18 F-脱氧葡萄糖(FDG)PET显像结合胸部CT在原发性肺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对术前CT分期、FDG PET结合CT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4例全身PET显像发现远处有18 F-FDG摄取增高者放弃手术,28例开胸手术中,FDG PET诊断肺门、纵隔恶性淋巴结的灵敏度与准确度显著优于CT检查,P<0.05;FDG PET结合CT检查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符合率(92.9%)较CT检查有显著意义的提高,P<0.05.结论:FDG PET结合CT检查能提高术前肺癌分期的准确率,有助于改进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并指导手术操作的进行.

    作者:马海涛;吴翼伟;秦涌;何靖康;李忠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合并重症肌无力的胸腺肿瘤26例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合并重症肌无力的胸腺肿瘤病理类型及手术后重症肌无力(MG)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1年手术治疗的合并MG的胸腺肿瘤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胸腺瘤19例,胸腺脂肪瘤6例,胸腺鳞癌1例.手术切除肿瘤后,对MG的治疗有效率为84.6%,无效15.4%.结论:胸腺肿瘤伴有MG的患者,手术切除肿瘤是其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刘会宁;王善政;何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大鼠肺鳞癌中p16INK4a和p19ARF基因的缺失研究

    目的:研究p16INK4a和p19ARF基因的缺失与大鼠肺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利用显微切割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10例正常大鼠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16例癌前病变细胞和34例肺鳞癌组织分别检测p16INK4aE1α和p19ARFE1β的缺失.结果:10例大鼠正常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均未发现有p16INK4aE1α和p19ARFE1β的缺失.在16例癌前病变中发现p16INK4aE1α和p19ARFE1β缺失的检出率分别为12.50%(2/16)和6.25%(1/16);p16INK4aE1α或(和)p19ARFE1β总缺失率为18.75%(3/16).34例大鼠肺鳞癌中p16INK4aE1α和p19ARFE1β缺失的检出率分别为32.35%(11/34)和41.18%(14/34),其中有9例两者同时缺失,p16INK4aE1α或(和)p19ARFE1β总缺失率为47.06%(16/34).肺鳞癌的p19ARFE1β的缺失率显著高于癌前病变,P=0.012.结论:在诱发性大鼠肺鳞癌的发生发展中,p16INK4a基因的缺失可能在早期已起作用,p19ARF的生物学活性可能强于p16INK4a.p16INK4a和p19ARF基因的同时缺失损伤了Rb和p53 2条肿瘤抑制途径,这可能有助于大鼠肺鳞癌的恶性进展.

    作者:陈洪雷;刁路明;梁素美;江曼;杨飞;刘铭球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小口径记忆合金支架治疗高位食管狭窄的临床研究

    研究小口径记忆合金支架治疗高位食管狭窄的疗效.借助X光插入导丝,内镜直视下放置小口径记忆合金带膜支架治疗高位食管狭窄,术后可给放疗或化疗.结果:本组病例放置成功率90%,术后与术前比较,吞咽困难明显改善达2个级别以上,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且无食管大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初步研究结果示,经胃镜直视下食管上界定位法定位准确,成功率高,是治疗高位食管狭窄的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效果更佳.

    作者:袁魁;柏新岩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上颌窦癌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山东省肿瘤医院2000年对26例上颌窦癌患者术后给予相关护理,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杜娟;王东梅;王永刚;王福德;赵琳萍;徐晶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大肠癌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大肠癌外周血中CEA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CEAmRNA为靶基因,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2例大肠癌术前、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的表达.结果: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均无CEAmRNA表达.2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均有CEAmRNA表达.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的阳性率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密切相关,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呈阳性的大肠癌日后发生肝转移的概率高于CEAmRNA呈阴性的.结论:大肠癌外周血CEAmRNA的检测可能成为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转移、复发以及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

    作者:孙建伟;华映坤;贾玲;林人龙;杨昆宪;陈居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溶栓疗法合用抗凝剂治疗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16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溶栓疗法合用小剂量抗凝剂治疗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尿激酶合用小剂量肝素治疗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并观察其有无出血、复发及过敏反应.结果:16例中13例(81.3%)患者肢体肿胀均完全消退,消肿时间5~11 d,另3例(18.8%)患者肢体肿胀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治疗期间未发现出血倾向及过敏反应.治疗后随访4周,无1例复发.结论:溶栓疗法合用小剂量抗凝剂治疗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较好,且不易复发、安全、经济,患者易于接受.

    作者:吕宗渤;王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后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分析及临床意义

    42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单纯放疗组26例,术后放疗组16例,分别在放疗前后均行外周血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分析并随访3年,单放组中放疗前无比值>7病例,放疗后比值>7者16例,3年生存率为68.8%;术后放疗组中放疗前比值>7者3例,放疗后比值>7者13例,3年生存率为76.9%.研究提示,肿瘤患者放疗前后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变化可用来评价放疗效果.

    作者:赵建国;董建国;张秀梅;杨昭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破坏泛素依赖的蛋白水解通路对p53转录激活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功能性泛素化及蛋白酶体水解过程对p53转录激活的影响.方法:通过瞬时转染报告基因法,测定内源、外源性p53或p53转录活性片断的转录能力(荧光素酶活性);Western-blot法测定细胞内p53及其靶蛋白p21waf1的表达水平.结果:抑制蛋白酶体水解过程,细胞内源、外源性p53及p53转录活性片断的转录能力均降低;泛素化途径缺失时,p53转录能力被显著抑制,虽然细胞内p53蛋白堆积,但其下游靶蛋白p21waf1的表达却无增加.结论:p53泛素蛋白酶体水解途径与其转录激活过程存在功能性联系.

    作者:姚继红;朱千政;崔秀云;Wani AA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氟化物对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活性改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氟化物对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作用改变的影响.方法:常规方法提取纯化PBR322质粒;将NaF与PBR322质粒37℃共同作用1 h,再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1对PBR322质粒进行酶切3 h,同时将NaF作用的PBR322用层析柱纯化后再进行酶切反应;将酶切产物进行电泳,观察结果并拍照.结果:随着NaF浓度的增加,BamH1对PBR322的酶切作用减弱,当加入5 mmol/L NaF时,BamH1几乎无酶切活性,而对加入5 mmol/L NaF的PBR322用层析柱进行纯化,以除去NaF,再对其进行酶切,可完全切开.而且氟离子可导致酶切片段在电泳中显示拖尾现象.结论:氟化物可抑制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活性.

    作者:马道新;刘春生;李杰;孙建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