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京峰;于松青;孙毅;武玉兵;代丛军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人群发生肺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998-2001年新诊断的原发性肺癌病例445例按性别、年龄1∶1配对选取445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研究、问卷调查、建立数据库、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32个暴露因素与肺癌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肺癌有9个主要危险因素和1个保护因素,他们是:1)吸烟OR及95%CI为3.19(2.18~4.67);2)被动吸烟来源于父亲OR为2.43(1.51~3.90);3)被动吸烟来源于配偶OR为2.33(1.26~4.30);4)肺结核病史OR为2.36(1.13~4.94);5)家庭用煤为燃料OR为3.44(1.38~8.57);6)常食用腌、酸菜OR为3.83(2.34~6.27);7)常食用咸鱼OR为4.49(2.86~7.06);8)经常下厨用猛火炒菜OR为4.45(3.03~6.56);9)职业接触金属类毒物OR为8.76(2.28~33.64).10)经常体育锻炼OR为0.59(0.33~1.06),可能是一个候选的保护因素.结论:肺癌的发生与多种暴露因素有关,从其病因学来看,肺癌是可以预防与控制的.
作者:吕嘉春;施侣元;吴中亮;王云南;曾婉明;陈永辉;廖永德;曾波航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对肝癌细胞诱导血管内皮细胞(VEC)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用 MTT 法检测不同浓度 OM 对 VEC、人肝癌 SMMC-7721 细胞增殖及 SMMC-7721 细胞诱导 VEC 增殖的影响.结果: OM 浓度为 2.5~10 mg/mL 时,对 VEC 增殖的抑制率为 4.6%~36.4%;OM 浓度为 0.313~10 mg/mL 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为 2.53%~88.61% ;经浓度为 1.25~10 mg/mL OM 作用后的肝癌细胞培养液对 VEC 增殖的抑制率为 7.69%~38.46% ;OM 浓度为 0.625~10 mg/mL 时,对肝癌细胞培养液诱导的 VEC 增殖的抑制率为 3.57%~57.54%.结论: OM 对肝癌细胞诱导的 VEC 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王兵;王国俊;蔡雄;张大昕;姚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为观察曲马多在食管癌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将6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分为两组,曲马多应用于自控镇痛泵治疗术后疼痛的30例为治疗组,传统肌注镇痛30例为对照组.结果镇痛优良率,治疗组为90%(27/30),对照组为20%(6/30),镇痛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王培民;李浩;李建梅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卡铂(CBP)加5-氟尿嘧啶(5-FU)/醛氢叶酸 (CF) 方案治疗晚期鼻咽癌的合适剂量、给药方法及客观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采用5-FU 120 h持续输注,同时每4 h口服CF 30 mg联合CBP方案治疗晚期鼻咽癌41例,3~4周重复1次,至少用2个疗程.结果:41例患者共接受155个疗程的化疗,其中CR 4例,PR 29例,NC 7例,PD 1例,有效率80.5%;毒副反应主要为口腔炎、恶心和呕吐、骨髓抑制和脱发等,其余毒性均为Ⅰ~Ⅱ级,腹泻明显少且轻,骨髓耐受性好.结论:5-FU 120 h持续输注并服CF加CBP方案治疗晚期鼻咽癌,特别是对复治病变广泛者,疗效和安全性高,毒副反应小,患者可耐受,经济实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驯炎;黄河澄;张天惠;陈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nm23-H1和MMP-9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析55例Ⅰ、Ⅱ期术后宫颈癌组织中nm23-H1和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nm23-H1和MMP-9在伴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7.3%和90.9%,无淋巴结转移为59.1%和61.4%,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41,P=0.032;nm23-H1和MMP-9表达与病理类型、组织分级和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检测宫颈癌转移相关基因表达并分析其表达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判断宫颈癌的转移潜能及指导术后干预治疗.
作者:刘素勤;周涛;刘基巍;燕秋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22例肝癌患者及11例经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进行血清中VEGF的含量测定,并与3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肝癌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11例肝癌患者经介入治疗1个月内血清中VEGF含量明显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动态检测肝癌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可作为肝癌患者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有用指标.
作者:王连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以拓扑替康(Topotecan)为主联合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初治和复治患者30例,拓扑替康1.20 mg/(m2*d),静脉滴入30 min,1次/d,连用5 d,21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评价疗效,1个周期可评价不良反应.结果:在30例患者中,CR 4例,PR 15例,有效率63.3%.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非血液学毒性较轻微,一般均可耐受.结论:以拓扑替康为主联合化疗方案治疗SCLC有效,可作为SCLC一线或二线用药,局限期疗效优于广泛期.
作者:王静;李立;谭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细胞的增殖与肿瘤的发生、浸润及转移过程密切相关,评价细胞的增殖状态对研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判断其危害性,具有重要意义.Ki67 是一种增殖细胞相关的核抗原,是近年来研究多,具有前途的细胞增生标记.
作者:李爱华;刘培淑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他莫昔芬(tamoxifen,TAM)单独或联合5-FU化疗对结肠癌细胞株生长抑制作用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法,比较单纯应用TAM和TAM与5-FU联合对SW480、HT29细胞株生长抑制作用,通过药物量-效关系曲线,观察TAM有无化疗增敏作用,同时检测PCNA和AI,探讨TAM联合5-FU对增殖、凋亡的影响.结果:单独应用TAM对SW480、HT29细胞株无生长抑制作用;TAM联合5-FU在一定浓度时可抑制SW480和HT29细胞的生长,提高对5-FU的敏感性,起到化疗增敏作用.通过对PCNA和AI 2个指标的检测,随着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TAM联合5-FU抑制细胞的增殖和促进细胞的凋亡均呈上升趋势.结论:一定浓度的TAM能增加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HT29对化疗药物5-FU的敏感性,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姚成才;林从尧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肺癌Ⅱ、ⅢA期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持续内放疗的适应证.方法:将80例中心型肺鳞癌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0例于手术切除肿瘤的同时,在原瘤床或局部转移处置入 32 P同位素球持续内放疗;对照组40例单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两组术后治疗相同,经5年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生存期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t=8.07,P<0.01,取得了良好的手术综合治疗效果.结论:对中心型肺鳞癌手术切除时,在瘤床或局部转移处置入 32 P同位素球持续内放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京峰;于松青;孙毅;武玉兵;代丛军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以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的近期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30例晚期实体瘤患者均为复治病例.化疗方案均选用多西他赛加DDP方案,合并脑转移患者再联用司莫司汀.每例化疗持续2个周期以上,共68个周期.结果:30例化疗患者CR 1例,PR 20例,SD 7例,PD 2例,总有效率(CR+PR)70%.主要剂量限制毒性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3.3%.结论:多西他赛是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安全可靠的抗癌药物之一,毒副反应轻,患者易耐受,疗效满意,可以作为第二线治疗药物.
作者:林峰;彭万仁;陈振东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外阴鳞癌组织中MDM2 mRNA和p53蛋白的表达及在外阴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31例外阴鳞癌组织中MDM2 mRNA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并与31例癌旁正常外阴组织进行对照.结果:在外阴鳞癌组织中MDM2 mRNA表达率为22.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DM2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外阴鳞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8.1%,明显高于对照组.突变型p53在低、中、高分化外阴鳞癌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7.5%、64.3%及22.2%,其表达率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低分化组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P<0.05.MDM2基因扩增与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MDM2基因过表达是外阴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较常见的分子事件;p53基因突变在外阴鳞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检测p53蛋白可能对估计外阴鳞癌的预后有所帮助.
作者:欧阳玲;林蓓;张淑兰;张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回顾性分析3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特点、组织类型和内窥镜、钡餐、血管造影、B超和CT等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结果小肠肿瘤的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便血、消瘦和肠梗阻;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之比为29∶9;血管造影、CT、ECT和内镜等手段诊断的阳性率较高.
作者:刘清英;刘静;王锦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MOD方案对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随机将43例难治、复发性MM患者分为两组,MOD组(治疗组)22例,采用MOD方案治疗;VAD组(对照组)21例,采用VAD方案治疗,观察疗效及毒性反应.结果:总有效率(CR+PR)MOD组为68.2%,VAD组为47.6%,MOD组高于VAD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间各种主要疗效指标比较,MOD组明显优于VAD,MOD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高于VAD组,P<0.05,但加用G-CSF后,均在停药2周左右恢复,未见永久性造血干细胞损伤,髓外副作用轻微.结论:MOD方案治疗难治性、复发性MM疗效可靠,副作用可以耐受,是目前治疗MM较理想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崇安;卢香兰;李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993年1月-1998年12月我们对5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行静脉及腹腔内化疗,并与同期66例先经手术治疗、术后给予静脉化疗的胃癌患者比较,3 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说明术前静脉及腹腔内化疗有助于了解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进一步化疗提供依据,可有效地控制体内及腹膜微小转移灶,防止新转移灶的形成,延长生存期.
作者:张得君;任庆进;刘新斌;邢广巨 刊期: 2003年第07期
TP组给紫杉醇 135 mg/m2,静脉滴入,3 h,d1;DDP 75 mg/m2,静脉滴入,d1 (水化、止吐).EP组给Vp-16 100 mg/m2,静脉滴入, d1~d5;DDP 75 mg/m2,静脉滴入,d1 (水化、止吐).两组均21 d为1个周期,完成2~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TP组CR 1例,PR 9例,CR+PR 55%,中位生存时间10.6个月,1年生存率39%;EP组PR 5例,CR+PR 33%,中位生存时间7.5个月,1年生存率18%.两组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及脱发,剂量限制性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用集落细胞刺激因子可减轻骨髓毒性作用.TP方案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化疗方案.
作者:宋高武;陈丽娜;张冬清;陶本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对54例晚期宫颈癌患者在接受常规放疗前,采用顺铂进行肿瘤基底部注射.同期治疗的 52 例同期别宫颈癌患者为对照组.在接受放疗10 Gy 时,局部化疗组及对照组的外生肿瘤体积平均缩小为98.70%及 32.51%;放疗剂量达 30 Gy时,研究组全部外生肿瘤消退,对照组肿瘤消退者占30.77%.局部化疗未增加放疗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研究结果显示,宫颈癌患者在接受常规放疗前配合局部顺铂化疗有显著的近期疗效,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且毒副反应轻.
作者:蒋兆香;周菊英;黄奕;孙淑华;陈劢;何克珍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乳腺叶状囊肉瘤占所有乳腺肿瘤1%以下,术前诊断率低.本病具有生物学和临床行为特殊性,治疗方法的选择尚无统一意见.1990年7月-1999年7月我院共收治乳腺叶状囊肉瘤8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福绵;崔涛;邹洪胜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中 nm23-H1 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与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对39例胰腺导管癌nm23-H1基因和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39例胰腺导管癌中nm23-H1基因蛋白的表达率为66.67%,PCNA平均增殖指数为27.5±16.4;nm23-H1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关系不大,P>0.05;PCNA增殖指数与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P<0.01;nm23-H1和PCNA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nm23-H1的高表达与肿瘤细胞的高增殖状态有关,P<0.01;nm23-Hl和PCNA的高表达均与患者的预后差密切相关,P<0.05和P<0.01.结论:nm23-H1和PCNA是反映胰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刘江伟;李开宗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纤维乳管内视镜诊断乳管内乳头状瘤的价值及合理的治疗模式.方法:分析我院1996年8月-2001年12月不同方法诊治的乳管内乳头状瘤89例,总结乳头状瘤的诊断、易发部位、定位方法以及治疗评价.结果:乳管内乳头状瘤表现以血性及浆液性溢液常见,占98.7%,1、2级导管多发,占88.6%.纤维乳管内视镜检查乳头状瘤有特征性图象,诊断准确率可达91.7%,可以术前定位病变.导管和区段切除治疗效果满意.结论:乳管内视镜是目前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佳检查手段,治疗有向微创手术发展的趋势.
作者:张安秦;王颀;陈中扬;施军涛;许娟;肖宗辉 刊期: 200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