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智;张晓兰;王成功;庞大斌;马君实
目的:研究珍珠梅对二乙基亚硝胺致大鼠肝脏癌前病变灶及抗氧化活力的抑制作用.方法:75只大鼠随机分为A、B、C 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25只.按略改良的Solt-Farber氏方法制作大鼠肝脏癌前病变模型,用珍珠梅提取物饲养大鼠6周后处死,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癌前病变组织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P)和p53蛋白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比色分析法检测血清、肝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B和C组GST-P的表达率为86.7%和28.6%,p53的表达率为56%和36%,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B组血清TNF-α的含量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组血清、肝线粒体SOD、GSHPx活性及MDA含量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珍珠梅提取物对DEN所致大鼠癌前病变灶有抑制作用,可诱发TNF-α的生成,并有抗氧化作用.
作者:张学武;张学斌;全吉淑;沈明花;金海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对我院1998年1月-2003年3月误诊的10例因异位抗利尿激素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IADH))而延误肺癌诊断病例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小瑞;路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为了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对化疗的耐受性,我科将醋酸甲地孕酮结合化疗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收到了良好的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会忠;荐鲁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卵巢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7例卵巢原发性淋巴瘤,均行手术切除和CHOP化疗,2例配合盆腔外照射治疗.结果:中位年龄30岁,首发症状为盆腹腔肿块,1例合并不典型B类症状,病理类型全部为NHL,来源于B细胞,中度恶性,中位生存期37个月.结论:已婚育的年轻妇女为卵巢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高发年龄.治疗宜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优于卵巢以外的NHL.
作者:廖革望;江啸音;史彩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康莱特配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细胞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及血液毒性的改变情况.方法:采取随机对照分组,治疗组(58例)为康莱特联合化疗;对照组(60例)为单纯化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PR+CR)为37.93%,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免疫功能测定,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Karnofsky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莱特联合化疗可提高化疗疗效,减少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良好配伍药物.
作者:马涛;吴建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对 108 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 3组,进行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及化疗栓塞后分别给予免疫增强剂或中药治疗.结果近期有效率分别为 61.1%、83.1%和80.6%,3 年生存率分别为 28.6%、37.5%和40.0%.治疗后免疫功能检查单纯者免疫功能低下,而用免疫增强剂或中药治疗免疫能力增强.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患者生存时间与机体免疫功能强弱有关,免疫功能强,则生存时间相对延长.
作者:李翠静;许祖闪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可释放大量促凝物质和纤溶酶原激活物,从而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原发性纤溶亢进,终导致以皮肤瘀斑和血肿为主的严重出血.我科曾成功地抢救了1例M3合并DIC伴有隐匿性皮下血肿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徐冬玲;董来东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储备功能.方法:将23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ICGR15分别与患者的腹水、血浆白蛋白、胆红素、Child's分级及术后肝功能损害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ICGR15与腹水、胆红素、Child分级及术后肝功能损害呈正相关,P=0.00;与血浆白蛋白呈负相关,P=0.00.2)ICGR15>20%时,患者出现腹水、低蛋白血症、黄疸、Child's分级升高和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机率明显增高,P=0.00.结论:ICGR15是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储备功能和肝功能较好的指标.
作者:崔书钟;刘海鹰;王斌;阮钟鸣;唐云强;胡伟民;王嘉康;李建昌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尿端粒酶和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为瘤标联合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的价值.方法:45例BTCC患者,分别以TRAP法检测尿端粒酶,以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尿VEGF,并按前期研究结果取105 ng/g Cr为截断点,使诊断特异度为95%.联合检测时二者之一为阳性即判阳性.结果: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3.3%,高于任一单项瘤标的灵敏度(端粒酶为77.8%,VEGF为84.4%),与尿细胞学检查(44.4%)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22.863,P<0.005.结论:把对浅表性、低病理分级BTCC敏感的尿瘤标端粒酶与反映肿瘤浸润和预后的尿瘤标VEGF联合,能显著提高诊断的灵敏度,防止漏诊.
作者:周春文;徐祗顺;傅强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浓度与食管癌放射治疗后的生存率及局控率之间的关系.方法:1993年2月-1998年1月选择收治食管癌患者(Ⅰ~Ⅲ期,T1-4N0-1M0)239例,于放射治疗前根据血红蛋白(Hb)浓度分3组(贫血组、正常组和高血红蛋白组).根据放射治疗中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分为2组(Hb升高组及Hb降低组).全部病例均予以根治性放射治疗,常规分割,对其生存率及局控率予以观察分析.结果: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影响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放射治疗前升高血红蛋白量可提高食管癌患者的局控率;放射治疗中血红蛋白量的升高及降低对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有影响.结论:升高血红蛋白量可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及肿瘤局部控制率.
作者:王卫东;孙苏平;王向东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回顾分析1993年8月-2000年8月昌邑市人民医院手术治疗 78 例老年食管癌及贲门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 1 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23 例,慢支、肺气肿 20 例,陈旧肺结核 2 例,合并2种以上并发症的8例;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 27 例(34.6%),死亡 2 例,其中 1 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作者:王修智;张晓兰;王成功;庞大斌;马君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SKI-2053R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检测SKI-2053R对SGC-7901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细胞周期的变化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改变.结果:SKI-2053R可明显抑制SGC-7901的增殖活性,改变SGC-7901的细胞周期分布,降低PCNA的表达.结论:SKI-2053R对SGC-7901有明显的杀伤和抑制增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CNA的表达有关.
作者:薛兴奎;陈晓萍;左文述;宋恕平;宋现让;王兴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DDP+CF+5-FU及HCPT+CF+5-FU两种方案分别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和生存质量.方法:DDP组27例患者,DDP 40 mg,静脉滴入,d1~d3;CF 300 mg,静脉滴入,d1~d5;5-FU 0.5,静脉滴入,d1~d5.HCPT组30例患者,HCPT 10 mg,静脉推注,d1~d10;CF及5-FU方法同DDP组.两种方案均21 d为1个周期,连续用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DDP组有效率37%,HCPT组有效率40%.毒副反应为DDP组恶心、呕吐及肾功能损害较HCPT组的严重,其余毒副反应两组相近.DDP组与HCPT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DDP组与HCPT组临床疗效相当,但HCPT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较好,更适用于一些体质较差、术后恢复及年老的患者.
作者:卢介珍;叶勇智;詹颖;卢启应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 p27 蛋白及细胞周期素 E(cyclin E)与胆囊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 SABC 法检测 54 例胆囊癌、48 例胆囊腺瘤及 50 例胆囊正常黏膜中 p27 及 cyclin E 表达情况,同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4 例胆囊癌中,8 例(15%)p27 高表达,44 例(81.48%)cyclin E 表达;48 例胆囊腺瘤中,29 例(60%)p27 高表达,27 例(56.25%)cyclin E 表达;50 例胆囊正常黏膜中,35 例(70%)p27 高表达,26 例(52%)cyclin E 表达.p27 蛋白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明显降低,三者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5.另外,p27 在胆囊癌中表达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低分化癌 p27 表达较低,高分化与低分化的 p27 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27 低表达的患者 1 年生存率显著降低.cyclin E 在胆囊癌中表达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和肿瘤的病理分期有关.p27 和 cyclin E 在胆囊癌中表达存在着相反的联系.结论:p27 是细胞周期的负调控因子和潜在的肿瘤抑制因素.p27 蛋白的降低和 cyclin E 的过表达在胆囊癌的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p27 是胆囊癌预后的一个可靠指标.
作者:王新美;孙克坚;牛光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热化疗诱导荷瘤鼠肿瘤细胞凋亡及相关机制.方法:Balb/c纯系小白鼠40只,随机分为4组.于右后足底部皮下注入S180腹水型瘤细胞每只2×108 mL-1.48 h后,分别给予不治疗、平阳霉素治疗、高温治疗及高温联合平阳霉素治疗2次.切取肿瘤标本,TUNEL染色标记凋亡细胞,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热化疗组癌细胞凋亡明显增多,凋亡率明显升高,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结论:热化疗通过调节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作者:何永文;王升志;边莉;梁新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诊断、治疗方法及病理特点.方法:对1990-2001年收治的85例早期胃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患者平均年龄57岁,占同期胃癌手术病例的10.8%.上消造影检出率为37.5%,胃镜检查加活检的检出率为91.7%.行胃癌D1根治术12例,D2根治术73例.肿瘤病灶大小平均为1.97 cm,以凹陷型居多(60%),淋巴结转移者占7.1%.术后5及10年生存率为93.7%和87.0%.结论:早期胃癌行胃癌根治手术治疗的预后较好,对胃癌高危患者积极开展纤维胃镜检查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关键.
作者:吴斌;邱辉忠;关竟红;林国乐;赵玉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在上皮性卵巢癌中BRCA1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及与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 50 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 BRCA1 基因 mRNA 的表达情况.结果:BRCA1 mRNA 的阳性表达率在卵巢癌组织、良性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中分别为 24%、81.8%和100%,癌组织中 BRCA1 基因的表达率显著低于良性肿瘤及正常组织,P<0.01.随着卵巢癌分化程度的降低,BRCA1 基因表达缺失增多,P<0.05;同时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BRCA1 表达减少.结论:BRCA1 基因 mRNA表达的减少可能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同时 BRCA1 mRNA 表达减少提示预后较差.
作者:俞鸣;郝继辉;焦振山;史玉荣;郝希山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细胞 CD44s、CD44V5 和 CD44V6的表达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 62 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细胞 CD44s、CD44V5 和 CD44V6 的表达率进行检测,并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大肠癌患者外周血细胞的 CD44V5+ 细胞和 CD44V6+ 细胞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转移者显著高于未转移者,P<0.01;而 CD44s+ 细胞检出率却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伴转移者显著低于未转移者,P<0.01;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 CD44V5+ 和 CD44V6+ 细胞表达率与 CD44s+ 细胞检出率呈显著的负相关,r1=0.84,P1<0.05和r2=-0.87,P2<0.01.结论:CD44V5 及 CD44V6 的表达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 CD44s、CD44V 及 CD44V6 的表达可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作者:王书奎;王自正;周振英;翁慎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初步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原代培养的电离辐射效应.方法:HUVEC 经体外原代培养并用电镜及免疫组化法鉴定;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FCM)测定单次 6 MV-X射线照射 0~10 Gy后 24 和 48 h 细胞周期和凋亡;放免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内皮素 (ET-1)及一氧化氮(NO)代谢产物 NO-2 的含量.结果:按本法原代培养的 HUVEC 生长良好,并证明是血管内皮细胞;FCM 经 5 和 10 Gy 照射后 24 及 48 h 出现明显 G0/G1 期细胞比例减少,G2/M 期增加及分泌 ET-1 减少,但无照射引起的细胞凋亡和 NO 分泌的变化.结论:本方法原代培养的 HUVEC 经鉴定确为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汇合后有一定的辐射抗拒性.
作者:王玉祥;田野;阎保强;李清林;李江西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有结肠壁增厚(≥10 mm)的30例肝硬化患者的CT图象,其中27例患者合并肝细胞肝癌.评价患者肠壁增厚的类型和门静脉高压的程度以及自CT发现结肠壁增厚后的患者的生存期,发现肝硬化患者的结肠壁增厚可以作为预后差的一个指征.
作者:吴玉芬;史秀珍;刘桂英;杨金凤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