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明;左文述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95年8月~1998年7月对85例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其中恶性胸腔积液47例,恶性腹水38例)应用DDP胸腹腔内注射进行疗效观察.在尽量抽尽胸腔积液及腹水后,以适量生理盐水溶解DDP 80~100mg/m2经导管注入胸腹腔,每3周1次,连用2次.对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率为68.1%(32/47),对恶性腹水的有效率为63.2%(24/38),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无明显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损害.
作者:王作志;魏长宏;任春红;武贵存;左芳;陈景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降低食管、贲门癌切除吻合口瘘及狭窄的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对126例病人采用Gambee氏单层吻合,并与同期78例传统双层套入式食管、胃吻合患者比较.结果:Gambee氏单层吻合发生吻合口瘘1例(1/126),发生率0.8%,无吻合口狭窄;对照组吻合口瘘4例(4/78),发生率为5.1%,吻合口狭窄7例(7/78),发生率9%.结论:Gambee氏单层吻合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降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的吻合方法.
作者:王敬华;刘增坤;辛绍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在提高乳腺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介绍了初治可手术乳腺癌的综合治疗策略研究的现状.
作者:于金明;左文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胰腺癌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目前在有些国家已成为十大恶性肿瘤之一,预后极差.从地理分布、种族、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社会经济状况、职业、移民、宗教、血型、时间发展趋势、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就胰腺癌的发病率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余志良;李兆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牛膝多糖(ABP)对正常及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ABP经腹腔注射给药后,测定各组小鼠外周血中NK细胞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活性的变化.结果:ABP 60 mg/(kg@d)10 d能显著提高免疫低下小鼠NK细胞和小鼠外周血中TNF的活性,还能促进正常小鼠外周血中YNK细胞及TNF活性的增强.结论:ABP是一种免疫调节剂,能提高正常及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
作者:邵树军;刘彩玉;刘雄伯;王天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98年1月~2000年12月,将82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放化疗同时加用薏苡仁提取物(康莱特)注射液200mL静脉滴入,1次/d,14 d为1周期;或100 mL静脉滴入,1次/d,20天为1个周期.共用1~3个周期.对照组39例,仅用放化疗,不加用其他中药制剂或生物反应修饰剂.治疗组有教率略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白细胞下降减少、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康莱特与放化疗联合使用能提高疗效,改善生存质量,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
作者:刘贤称;陈不尤;季斌;施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内微量元素含量、基因突变与食管病变的关系.方法:151例食管活检标本分为正常、慢性炎、非典型增生与早期癌四种类型,以X-射线能谱仪扫描电镜进行微量元素定量检测,以S-P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表达及p53突变状态.结果:Zn、Se、Mo随着食管上皮增生程度的升级含量渐减,不同组织学类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Cu/Zn、Ni随着食管病变程度的升级含量渐增,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PCNA阳性表达在正常上皮与非典型增生及早期癌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Zn、Se、Mo、Cu、Ni含量变化可能为高发区食管上皮p53突变与PCNA过表达的始动因素.
作者:赵卫星;高新平;张合喜;李晟磊;付华民;秦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为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绒癌细胞侵袭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方法,观察了不同浓度hCG不同处理时间对JEG-3绒癌细胞系表达PAI-1的影响.结果:分别用0、50、5 000、25 000 mIU/mL hCG处理48 h后,JEG-3细胞中PAI-1 mRNA的含量逐渐降低,并随hCG作用浓度增高而显著.此外还发现,在25 000 mIU/mL hCG的作用下,JEG-3细胞中PAI-1的表达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减低.结论:推测hCG可能通过抑制细胞中PAI-1的表达而影响绒癌细胞的侵袭行为.
作者:庞战军;邢福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静脉血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sTNFR-1)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49例胃腺癌患者于术前1 d、术后14 d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sTNFR-1水平,并以正常献血者为对照组.所有病例随访2年以上.结果:①胃癌外周静脉血术前、术后sTNFR-1均高于正常对照组.②术前外周静脉血sTNFR-1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否远处转移、UICC分期、是否行根治手术有关,低~未分化、有远处转移、UICC分期IV期及姑息性手术组sTNFR-1水平明显高于高~中分化、无远处转移、UICC分期Ⅰ~Ⅲ期及根治性手术组.③术后2周血sTNFR-1水平在术后1年内肿瘤复发或死亡组较术后1年内无肿瘤复发组明显增高;术后2周sTNFR-1水平未降至正常40例,术后1年内复发或死亡28例(70%),明显高于术后降至正常组(2/9 22.2%).结论:胃癌患者存在高水平的sTNFR-1,肿瘤分化程度差、已有远处转移患者增高更加明显,术后仍维持高水平的sTNFR-1提示早期复发或死亡.
作者:董秀志;赵文和;马志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回顾性分析了13例妊娠期乳腺癌的临床资料.10例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2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1例行乳房部分切除术.9例终止妊娠,4例继续妊娠;二者5年生存率是66.7%和50%.结果提示,妊娠期乳腺癌与一般乳腺癌的治疗原则相同,终止妊娠较继续妊娠为佳,但不应作为常规.
作者:吴斌;魏仁志;王元正;左怀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研究人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与染色体残存易位关系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3种放射敏感性不同的人肿瘤细胞系:鼻咽鳞癌(CNE)、肺腺癌(SPC)和乳腺腺癌(MCF-7).通过克隆形成方法测定2 Gy、4 Gy、6 Gy和8 Gy X线照射剂量下肿瘤细胞的存活率.采用常规染色体制片过程和2号染色体涂染探针及FISH方法,测定2 Gy、4 Gy和6 Gy X线照射24 h后,肿瘤细胞2号染色体内在和诱导的畸变量.结果:未照射的对照细胞2号染色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在畸变.2 Gy、4 Gy和6 Gy照射后24 h,CNE、SPC和MCF-7细胞诱导生成的残存染色体畸变与剂量关系一致,能够反映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所有细胞系诱导2号染色体生成的畸变与细胞存活率均存在良好相关性(rs=0.96).结论:诱导的残存染色体畸变与照射剂量呈线性关系,采用FISH方法计数照射诱导的残存染色体畸变,可以预测肿瘤细胞间的放射敏感性差异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顺;陆雪官;胡超苏;冯炎;郑颂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采用左颈、右胸前侧外及上腹正中切口,行食管次全切除胃经胸骨后颈部食管胃吻合术治疗的15例高位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本组病例所发生的并发症包括颈部切口积液感染引流2例,呼吸道感染2例,吻合口瘘1例,经保守治疗,均治愈,无1例死亡.术后随访14例,1例失访,随访至今,无吞咽困难、无声嘶.
作者:凌飞海;吴颖猛;姜海明;梁毅;郑俊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方诱导急性白血病模型小鼠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益气养阴方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以L7212白血病小鼠为研究对象,用益气养阴方浓缩液给小鼠灌胃8 d后处死,利用光学显微镜、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手段观察益气养阴方对急性白血病的作用.结果:形态学观察可见细胞凋亡特征,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显示细胞凋亡现象.结论:本研究提示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是益气养阴方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孙静;李震;王莉;臧运华;张丹;李军山;李兰;刘黎青;高苏缇;简隆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脂肪瘤好发于皮下脂肪组织较丰厚的部位,而发生于乳房部位的较少见.我们于2001年7月接诊一患者,其乳腺脂肪瘤瘤体之大,实属罕见,症状典型,报道如下.
作者:杨海燕;童彩玲;陈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姜黄素是否具有抗癌活性.方法:体外采用药物直接与肿瘤细胞接触,检测细胞存活率;体内试验以口服给药观察该药对几种小鼠移植性肿瘤的抑瘤作用.结果:姜黄素对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对人白血病细胞HL60、人红白血病细胞K562、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IC50分别为0.56~4.15 μg/mL;以150~300 mg/kg剂量给药对小鼠S180肉瘤、艾氏实体瘤的抑瘤率分别为23.3%~49.1%.结论:姜黄素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崔淑香;金东庆;周玲;侯金玲;朱燕;宋守芹;曲显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蕨类植物半边旗提取物6F杀伤HL-60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流式细胞光度术、DNA片段形成率等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58~231 nmoL/L 6F作用HL-60细胞12~24h后,呈现典型的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DNA梯状条带,流式细胞光度术结果显示有亚倍体(Sub-G1)峰,DNA片段率结果显示6F诱导HL-60细胞凋亡呈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6F达到29 umol/L时只需作用3 h即可直接使细胞坏死.结论:6F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药物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是其杀伤HL-60细胞的机制之一.
作者:何承伟;梁念慈;莫丽儿;李金华;张晓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随着生活方式、生育模式的改变,乳腺病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因此,对乳腺病的诊治和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就更具有重要性和现实性.乳腺疾病主要包括乳腺增生性疾病、乳房良性肿瘤、乳房恶性肿瘤,乳房的炎症性疾病等几大类.其中以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和乳腺的发病率高.据资料报道,我国女性乳腺增生的发病率为20%~30%,其中有2%~3%的病例会发生恶变.为了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我院自2000年5月组织乳腺、红外线、细胞学、B超等专家对山东省部分企事业单位女性职工进行普查.
作者:方晋平;盛修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端粒酶激活与肿瘤发生关系密切.综述了端粒酶与食管癌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钱晓彬;曹友清;陈淼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Mcl-1和bcl-2在反应性和肿瘤性淋巴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完整的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石蜡包埋标本3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78例和霍奇金病(HD)1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染色观察Mcl-1和bcl-2表达.结果:反应性淋巴组织中Mcl-1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生发中心和滤泡间区,而bcl-2阳性的套区淋巴细胞为Mcl-1阴性.78例NHL中,有57例不同程度地表达Mcl-1蛋白,53例表达bcl-2,B细胞肿瘤中两者阳性率高于T细胞肿瘤.10例HD中有9例Mcl-1/bcl-2阳性.结论:Mcl-1作为一种凋亡抑制基因在淋巴组织的表达不同于bcl-2;鉴于两者在淋巴组织肿瘤中的广泛分布,提示其在淋巴瘤细胞凋亡调控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建中;桂开林;周金莲;张卫国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