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辅助应用参麦针三苯氧胺及硝苯吡啶的临床意义

林胜友;钦志泉;徐颖扉;吴良村;刘鲁明

关键词:癌, 非小细胞肺/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 联合, 随机对照试验
摘要:对56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均给予MVP方案化疗,参麦注射液、三苯氧胺、硝苯吡啶配合MVP方案用于试验组,比较两组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为试验组近期有效率(CR+PR)为58.5%,高于对照组(3O.9%),两组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中位缓解期为4.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9.3个月均高于对照组(中位缓解期为2.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3个月),两组比较试验组中位缓解期、中位生存期均长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育显著性(P<0.05);毒副反应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参麦注射液、三苯氧胺、硝苯吡啶联合应用于Ⅳ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有提高化疗疗效,延长中位生存期的作用,其机理可能是有逆转MDR作用.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作用的相关机理研究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ASA)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作用的相关机理,为寻找其新的药物用途奠定理论基础.方法: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抑制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3H-TdR同位素示踪测定细胞DNA合成.结果:ASA对SGC-7901细胞株的细胞作用具有量效和时效依赖关系.ASA对细胞DNA合成有抑制作用,并可使SGC-7901细胞周期中S期及G2/M期比例升高,G1期比例下降,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未见典型的阶梯状凋亡条带.结论:阿司匹林对SGC-7901细胞株存在着细胞毒作用,其细胞毒作用可能与抑制DNA的合成、阻止细胞周期有关系.

    作者:刘兴;高青;王丕龙;李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瑞白与惠尔血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比较

    为比较瑞白和惠尔血治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对182例化疗后出现Ⅲ度骨髓抑制的患者,使用不周的升血药瑞白和惠尔血,观察造血刺激因子对白细胞升高作用及毒副作用.瑞白组与惠尔血组升高白细胞所用时间无明显差异.白细胞上升后稳定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毒副反应瑞白组和惠尔血无明显差异.瑞白相对价格低,惠尔血价格昂贵.瑞白为国产药,价格低于进口药惠尔血,可根据患者的经济条件选择用药.

    作者:金秀华;郭丽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后胸腔内灌注博莱霉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28例

    恶性胸腔积液的发生率占综合性医院胸腔积液病例的25%~50%,是晚期肿瘤常见的并发症,未经治疗者平均生存期仅为6个月.近几年我们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胸腔积液后,胸腔内灌注博莱霉素(BLM)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三氧化二砷治疗Scid小鼠鼻咽癌移植瘤的初步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03)对人鼻咽癌小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人鼻咽癌细胞株CSNE-1为研究对象,观察腹腔注射As203对鼻咽癌在Scid小鼠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毒副反应.结果:As203腹腔注射1 mg/kg和5 mg/kg均能在小鼠体内诱导鼻咽癌细胞凋亡.在5 mg/kg剂量组,凋亡诱导明显且能诱导鼻咽癌细胞分化,并有显著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抑瘤率为70%.上述剂量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无抑制作用,但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对肝脏和心脏有轻度毒性.10 mg/kg迅速致实验鼠中毒死亡.结论:砷剂在Scid小鼠体内治疗人鼻咽癌移植瘤有效,但存在适剂量问题,诱导调亡和分化可能是其抑瘤机制.

    作者:杜彩文;李德锐;林英城;吴名耀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药七叶灵方结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临床疗效观察

    为了观察探讨中药七叶灵方结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对Ⅲ、Ⅳ期不能手术的52例晚期肺癌患者,台用化疗MVP及EP、ⅣP方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观察1、3、5年生存率及近期疗效和生活质量.结果43例NSCLC治疗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54%、49.5%和18.97%,中位生存期为2年.近期有效率(RR)为42%,KPS评分治后平均提高20分.提示中药七叶灵方合用化疗可提高晚期肺癌的生存率、中位生存期、近期疗效及生活质量.

    作者:金长娟;李蕾;崔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hCG对JEG-3细胞系IGF-Ⅱ表达的影响

    目的:揭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否通过影响细胞因子的生成而改变滋养层细胞或滋养层细胞来源的绒癌细胞的侵袭性.方法:以JEG-3绒癌细胞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观察了hCG对JEG-3细胞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影响.结果:分别用0、50、500、5 000、25 000 mIU/mL hCG处理48 h后,JEG-3细胞中IGF-Ⅱ mRNA的含量逐渐降低,并表现出一定的浓度效应--随hCG作用浓度增高而显著;另外,观察受25 000 mIU/mL hCG处理0、6、12、24、30、36、48 h后JEG-3细胞中IGF-Ⅱ表达的变化情况,发现IGF-Ⅱ的表达并非一直受到抑制,而是在经过短暂的诱导后再降低.结论:hCG可能通过调节IGF-Ⅱ在滋养层细胞或滋养层细胞来源的绒癌细胞中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的侵入或浸润转移.

    作者:庞战军;邢福祺;周君桂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舌癌体外结合组织间插植放疗的探讨

    12例初治舌癌患者采用超分割外照射结合高剂量率192Ir局部插植.1年生存率为91.7%(11/12),总的3年生存率为25%(3/12),T1、T2患者3年生存率为100%(3/3).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早期舌癌患者对于原发灶的处理可采用外照射结台组织插植.

    作者:王敏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36例食管癌术后放疗分析

    对1993年6月~1996年6月共收治93例术后病理为Ⅰ~Ⅱ期的食管癌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对单纯手术组与手术加放疗组疗效进行对照研究.单纯手术患者57例,术后放疗36例,放疗剂量为45~55 Gy.术后随访≥5年,40例复发.单纯手术组1、3、5年生存率为87.7%、70.1%、42.1%;术后放疗组1、3、5年生存率为88.9%、82.3%、75.0%.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初步研究结果提示,Ⅰ~Ⅱ期食管癌术后复发与TNM分期有关,区域淋巴结和食管瘤床失败与食管原发部位有显著关系,辅助放疗者复发率低,5年生存率高于单纯手术组.

    作者:李大宏;张清法;刘民杰;吴希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MRP及GST-π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胰腺癌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π2种多药耐药基因产物的表达与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胰腺癌中上述2种蛋白的表达.结果: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π在胰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1%和59%,并且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π的表达具有相关性,二者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型、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同时有2种蛋白阳性者的生存期短于相应阴性者.结论: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π在胰腺癌的多药耐药现象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常新忠;丁印鲁;王占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抗胃癌生物活性肽对荷胃癌裸鼠LDH同工酶谱的影响

    目的:探索抗胃癌生物活性肽对荷胃癌BGC-823裸鼠LDH同工酶谱的影响.方法:裸鼠皮下接种BGC-823细胞建立胃癌模型,3 d后治疗组腹腔注射抗胃癌活性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30 d后处死鼠,用高pH不连续性聚丙烯胺凝胶电泳分析脾脏、胃、肝脏、肿瘤组织的LDH同工酶谱及LDH同工酶活性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抗癌活性肽治疗组LDH同工酶谱发生改变,LDH5活性显著减弱.结论:抗胃癌活性肽具有调节荷瘤裸鼠LDH同工酶代谢的作用,确切的机制将做进一步研究.

    作者:闫美荣;苏秀兰;刘庆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CARBO+DDP+5-FU方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58例临床研究

    目的:CARBO 300 mg/m2静脉滴入,d1;PDD25mg/m2静脉滴入,d2-5;5-FU 500 mg/m2静脉滴入,d1-4,28 d为1周期,治疗2~3周期后评价疗效.CR为32.8%(19/58),PR为50.0%(29/58),CR+PR为82.8%(48/58);转移淋巴结有效率87.9%(51/58);吞咽困难有效率80%.毒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发生率69.0%(40/58),其中3~4级为41.4%(24/58);血液学毒性为中性粒细胞下降,2~3级者29.3%(17/58),无4级者.结论:CPF方案是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有效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任中海;仝运科;张成辉;韩东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放射性直肠炎出血治疗的临床观察

    63例放射性直肠炎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庆大霉素16万IU,地塞米松10 mg,利多卡因100 mg加入温稀米汤50 mL保留灌肠,每日2次.B组给予10%硫糖铝悬浊液20mL保留灌肠,每日2次.C组给予10%硫糖铝悬浊液20 mL保留灌肠,每日2次,并给予内镜下热极治疗,每周1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后,A组治愈率分别为2500%、30.00%;B组治愈率分别为33.33%、66.67%;C组治愈率分别为63.64%、86.36%.第1个疗程后,A组、B组、C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7.27,P<0.05),C组与A组、B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6.98,P<0.05).第2个疗程后,A组、B组、C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14.41,P<0.01).初步研究结果提示,硫糖铝保留灌肠疗效优于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灌肠:硫糖铝保留灌肠联合内镜下热极治疗对放射性直肠炎出血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陈俊;张红;严正平;王笑秋;金祖锡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转移性肺癌镂空放疗技术及疗效初步总结

    目的:评价放射治疗在多发性转移性肺癌中的价值.方法:对23例多发性转移性肺癌运用镂空式挡块放疗.每野每次Dm 3 Gy,每天1次,每周5次,每野总DT 50~65 Gy.以近期疗效、远期疗效评价放疗效果,以肺功能评价副作用.结果:多发性转移性肺癌运用镂空式挡块放疗后,CR 13%(3/23)、PR 65%(15/23)、NR+PD 22%(5/23)、未作放疗组CR 5%(1/21)、PR 21%(24/21)、NR+PD 71%(15/21)、放疗组CR+PR显著优于未作放疗组(P<0.01).远期疗效:放疗组中位生存期18个月,未放疗组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生存率放疗组67%(16/24),未放疗组38%(8/21).18个月生存率放疗组16%(6/24),未放疗组4%(1/21).放疗后1年生存率放疗组显著优于未放疗组(P<0.01).放射治疗前后,肺功能未发现明显改变.结论:镂空式铅模治疗多发性肺转移有效,副作用轻,在改善生存质量同时,部分提高了生存时间.

    作者:涂文勇;胡春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AFP增高与乙肝各种血清学指标模式的关系及癌变风险分析

    目的:探讨乙肝各血清学模式中发生癌变的风险.方法:应用ELISA法对436例AFP介于20~400 ng/mL的乙型肝炎患者及64例有乙肝感染史的肝细胞癌患者(AFP:431~897 ng/mL)进行了乙肝血清学指标和HBV-DNA测定.结果:乙肝血清学指标各模式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436例乙肝患者中HBsAg(+)、HBeAg(+)、HBcAg(+)模式占27.3%,HBsAg(+)、HBeAb(+)、HBcAb(+)模式占48.1%,HBsAb(+)、HBeAb(+)、HBcAb(+)模式占6%,HBeAb(+)、HBcAb(+)模式占18.6%;64例肝细胞癌患者中HBsAg(+)、HBeAg(+)、HBcAb(+)模式占25.0%,HBsAg(+)、HBeAb(+)、HBcAb(+)模式占45.3%,HBsAb(+)、HBeAb(+)、HBcAb(+)模式占10.9%,HBeAb(+)、HBcAb(+)模式占18.8%.结论:乙肝各种模式AFP的增高有高度相关性.

    作者:王翠红;山海鹰;谭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宫颈癌化疗前后多药耐药基因产物表达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宫颈癌化疗前后癌组织中P-糖蛋白(P-gp)、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JI)及DNA拓扑酶Ⅱ(Topo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56例宫颈癌.结果:化疗后宫颈癌组织中GST-JI、P-gp的表达率分别由化疗前的57.14%升高到92.86%,28.57%升高到82.14%,而TopoⅡ在化疗后表达强度降低.化疗前GST-JI的阳性率与化疗后癌组织的化疗反应呈负相关(P<0.01).结论:GST-JI、P-gp及TopoⅡ的表达与宫颈癌多药耐药性相关,GST-JI的高表达可能在宫颈癌耐药中起主导作用,检测宫颈癌组织中GST-JI、P-gp及TopoⅡ的表达有助于预测化疗效果及指导化疗用药.

    作者:阮永华;魏万里;粱正南;杨西敏;刘宝源;陈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COX-2及其抑制剂与结直肠肿瘤

    动物实验、细胞学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资料皆证明COX-2抑制剂可以在早期阶段阻止结直肠癌的发生.就COX-2理化特征、表达与调控、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予以综述.

    作者:郑燕;管杰;徐忠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淋巴结印戒细胞淋巴瘤二例

    1病例报告例1:患者男,68岁.因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3个月余,逐渐增大于2001年4月22日就诊.

    作者:温海滨;吴秋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乳头溢液与乳腺疾病的发生关系

    乳头溢液的临床发生率约占乳腺疾病的8%左右,是多种乳腺疾病的共有症状.总结近几年有关乳头溢液临床报道和中西病因病理学说,分析了溢液的发生情况,以及与多种乳腺疾病的关系.

    作者:李静蔚;刘晓菲;宋爱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护理体会

    在各种类型的急性白血病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因病情进展快,治疗效果差,易并发DIC,引起严重的出血,导致早期死亡而被认为是凶险的一种.20世纪80年代,全反式维甲酸的问世,使M3的完全缓解率比以前提高了26%,它可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避免骨髓抑制[1],使DIC的发生率降低,早期病死率下降,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周慧;程冠玲;王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胃肠道肿瘤腹腔内化疗疗效观察

    胃肠道癌的主要转移方式之一是直接蔓延及腹腔种植,腹腔化疗是胃肠道癌治疗的重要途径.灌注化疗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灶,即可增加肿瘤局部化疗药物浓度,提高疗效,又可减少化疗药物对全身的毒副作用,是增强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莱芜市人民医院1995年1月~1999年1月共对185例胃肠道癌术后患者应用细针穿刺行腹腔化疗,近期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志强;左文述;徐海燕;张启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