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荣龙飞;韩军;刘翔;何震宇

关键词:糖尿病, 结直肠癌肿瘤, 淋巴结转移
摘要: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313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合并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31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有45例合并糖尿病,占14.4%.45例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51.1%,268例无糖尿病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腔镜辅助下乳腺癌保乳术结合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腔镜辅助下乳腺癌保乳术结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间收治的9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试验组患者采用保乳术结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根治术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镜辅助下保乳术结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李靖;周勇;彭世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血清胸苷激酶1水平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血清中胸苷激酶1(TK-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58例鼻咽癌患者(试验组)和40例健康人(对照组),采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TK-1的浓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TK-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血清TK-1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TK-1水平随着TNM分期的升高呈现上升趋势,Ⅲ期和Ⅳ期患者的血清TK-1水平稍高于Ⅰ期和Ⅱ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Ⅲ期和Ⅳ期患者的血清TK-1水平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K-1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鼻咽癌患者血清TK-1高表达,血清TK-1水平不仅对鼻咽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且对肿瘤治疗、预后和病情的评估也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芳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髓系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髓系肉瘤是一种少见肿瘤,2001年版WHO淋巴造血肿瘤分类提出髓系肉瘤的概念,它是由原始或幼稚的髓系细胞在骨髓以外的器官和组织中浸润形成的肿瘤性团块[1].髓系肉瘤分为三类,即粒细胞肉瘤、单核细胞肉瘤和有三系造血或主要由红系或巨细胞构成的肿瘤[2].其在临床及病理诊断中极易误诊,文献报道较少.现将我们收治的粒细胞肉瘤、单核细胞肉瘤并结合文献、临床病理特征、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减少误诊.

    作者:常青;阎玉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超声介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在腮腺肿瘤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超声介导下细针穿刺活检(USFNA)在腮腺肿瘤术前诊断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间外科就诊的腮腺肿瘤患者12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USFNA诊断,并与术后病理学诊断比较.结果 USFNA定性诊断总相符率为92.5%,与病理学诊断完全一致的总准确率为74.2%.其中良性肿瘤定性诊断相符率为92.9%,准确率为77.4%;恶性肿瘤定性诊断相符率为91.7%,准确率为66.7%.结论 USFNA鉴别良恶性腮腺肿瘤安全快速,准确率高,临床并发症少,是术前重要的常规检查之一.

    作者:刘丽华;王庆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呼气末正压通气对骨肿瘤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期间呼吸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骨肿瘤患者全麻手术期间呼吸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进行全麻下骨肿瘤手术的ASA分级Ⅰ~Ⅱ级的骨肿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进行常规麻醉诱导后行机械通气,待循环和容量状态稳定后,对照组增加PEEP 8cm H2O,观察组不增加.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麻醉插管后15min、麻醉插管后30min和拔管后的呼吸功能指标[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PaO2和PaCO2)]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结果 两组组内比较显示,随时间推移,对照组内Ppeak和Ppla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观察组内Ppeak和Ppl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O2值随时间推移均下降(P<0.05),HR、MAP及CVP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显示,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的PaO2值、Ppeak及Ppla明显增加(P<0.05),PaCO2、CVP、HR、MA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下骨肿瘤患者手术期间应用PEEP,可增加PaO2、Ppeak及Ppla,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但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影响.在全麻骨肿瘤患者手术中,适当进行PEEP通气有应用价值.

    作者:于鲁源;陈素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化疗同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化疗同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化疗组40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化疗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l、2、3年生存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放射治疗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4.8%和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治疗联合化疗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4.3%、30.4%和10.9%,单纯化疗组分别为32.5%、12.5%和0(P<0.05).放射治疗联合化疗组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23.9%和2.2%,两组患者消化道反应及白细胞下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率,不良反应小,患者可耐受.

    作者:宋仕茂;张治国;孔双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晚期肺癌大咯血采用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

    近年来,我国肺癌发生率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成为危害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我院对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晚期肺癌大咯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期间,分别采用急诊介入治疗及药物治疗,取得了不同的止血效果,急诊介入治疗应用于晚期肺癌大咯血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显著,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咯血症状,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从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浸润和转移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浸润和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20例胃癌患者和120例胃炎患者,两组患者均进行64层螺旋CT常规扫描和增强灌注扫描,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螺旋CT常规扫描结果显示,肿块周边呈等密度.增强扫描结果显示,病灶动静脉期均呈明显的均匀强化.试验组患者的BF、BV和PS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MTr值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4%和80.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死亡率高(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浸润和转移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能有效判断预后,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陶宗贵;翟所席;贾守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CT血管成像评价胰腺癌血管侵犯的特点及其与手术切除的相关性

    目的 观察CT血管成像(CTA)评价胰腺癌血管侵犯的特点,探讨血管侵犯与手术切除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年9月到2013年11月收治的胰腺癌患者120例,采用256层CT进行影像学观察和CTA分析,评价血管侵犯情况与手术可切除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CTA检查血管侵犯78例,血管未侵犯42例,血管侵犯率为65.0%,其判断胰腺癌血管受侵情况与手术探查结果(6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评价为不可切除者67例,可切除53例,可切除率为55.8%,其判断胰腺癌可切除情况与手术探查结果(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能有效确定胰腺癌侵犯血管的具体部位和程度,提高胰腺癌可切除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潘高争;刘宜军;马钊;李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 (CA199)和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进行了血清AFP、CA199和CEA检测,并进行了诊断判断.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AFP、CA199和CE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阳性率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CA199和CEA的诊断敏感度高,而AFP的诊断特异度高.联合检测显示,观察组的诊断阳性率为98.3%,而对照组的诊断阳性率为0.结论 血清AFP、CA199和CEA联合检测能提高原发性肝癌检出率,有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疗效判断及随访预后.

    作者:程新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大剂量化疗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观察

    目的 探讨大剂量化疗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收治的56例经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融合基因、染色体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28例,A组患者采用HD-MTX、6-MP联合三联鞘注方案,B组采用VDLP方案,观察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结果 A组较B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化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儿生活质量,远期效果显著.

    作者:郭红;姚彤;罗新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超声和X线钼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和X线钼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对所有患者的超声和X线钼靶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方法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结果 超声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86.0%,X线钼靶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75.0%,两种方法的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联合诊断敏感度为93.0%,明显大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超声和X线钼靶诊断乳腺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郭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气管内插管全麻在支气管肿瘤冷冻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 观察气管内插管全麻在支气管肿瘤冷冻术中的麻醉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78例支气管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气管内插管全麻组(观察组)和静脉镇静加气管内表面麻醉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氧分压(SO2)水平的变化,并评价各种方法的安全性.手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随访,并采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进行生活质量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的MAP、HR水平在麻醉前(T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MAP和HR水平在冷冻开始前(T1)、冷冻开始后30 min(T2)、冷冻结束时(T3)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SO2水平在各时间节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术后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测均未见异常.观察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20例(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和情感职能(R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支气管肿瘤冷冻术中应用气管内插管全麻麻醉效果更佳,且安全性高,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果君媛;赵薇;韩彬彬;金哲;张文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胃部肿瘤出血性休克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症干预

    目的 分析胃部肿瘤出血性休克的发病相关因素,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预后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3年11月间收治的胃部肿瘤患者120例,对所有患者的流行病学状况与休克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并且对休克患者进行了限制性液体复苏干预.结果 120例患者中出现出血性休克18例,发病率为15.0%.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性休克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年龄、酗酒、抗生素应用情况、血乳酸水平、病程、合并高血压、体重指数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抗生素应用情况、血乳酸水平为出血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胃部肿瘤出血性休克患者在液体复苏后平均中心动脉压控制在55 ~ 60mmHg之间,心率控制在120 ~ 130次/min之间,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患者的血清IL-2和IFN-α含量明显下降,与复苏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部肿瘤出血性休克的发病与年龄、抗生素应用情况、血乳酸水平明显相关,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应用能保持生命体征的稳定,其作用的发挥与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作者:刘继宝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治疗胰腺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胰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恶性肿瘤[1].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8例胰腺癌患者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吉西他滨化疗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肿瘤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接诊的胰腺癌患者108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4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6例;年龄25~ 73岁,平均46.4岁.

    作者:马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肝癌治疗的新进展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五大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居第3位.肝癌在世界范围内男性的发病率约为7.5%,女性为3.5%,仅2000年就有564 000例新增肝癌患者[1].因此,肝癌的治疗尤为重要.肝癌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近年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肝移植等都有了很大进展.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有可能使肝癌得以根治,所以手术切除仍然是肝癌治疗中的首选方法.近年来,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癌手术后的5年存活率已经接近50%~70%.手术治疗也有较大的局限性,如只适合早期肝癌,而且对肿瘤的大小、肝功能和患者的状态等有严格要求,限制了应用[2].

    作者:倪洪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联合治疗晚期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估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状细胞(DC)联合治疗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89例Ⅳ期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其中单纯化疗组48例,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6~12个疗程;联合治疗组41例,除采取相同的化疗方案外,同时诱导培养患者自身CIK和DC细胞,CIK细胞静脉回输,DC细胞给予患者腹股沟、腋下淋巴结注射和淋巴结附近皮下注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瘤体变化、癌胚抗原(CEA)变化、细胞免疫指标改变(CD3+、CD4+、CD8+、CD4+/CD8+、CD3+CD56+、CD3-CD56+)和Karnofsky评分,同时记录生存期.结果 单纯化疗组无完全缓解(CR)病例,部分缓解(PR)5例,好转(MR) 20例,化疗后总有效率为52.1% (25/48).联合治疗组CR 1例,PR 8例,MR 19例,总有效率为68.3%(28/41),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CD3+、CD4+、CD4+/CD8、CD3+ CD56+、CD3+CD56+比较显著高于治疗前,而CD8+则低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治疗后Karnofsky评分明显提高(平均提高13分,P <0.05).单纯化疗组的2年生存率为54.2%(26/48),联合治疗组的2年生存率为70.7%(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K细胞和DC细胞联合化疗可有效提高晚期直肠癌疗效,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无手术指征的晚期直肠癌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翁剑锋;于丽伟;李砚屏;史玉琪;蒲永东;曹志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斯钙素-1和缺氧诱导因子-1α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发达国家位于女性恶性肿瘤之首,病死率仅次于肺癌,居第2位[1],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复发转移.原发灶的癌细胞可能播散到外周血或骨髓,在没有临床表现的情况下形成微转移,是复发转移的重要起始步骤[2].监测这种播散肿瘤细胞的必要性显而易见,将有助于明确诊断、判断预后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3].目前,尚无高特异性的外周血乳腺癌分子标记物.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斯钙素-1(stanniocalcin1,STC-1)可作为一种新的分子标记物来检测外周血乳腺癌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不仅是乳腺癌缺氧时的关键调节因子,也是调节缺氧时STC-1表达的关键因子.

    作者:于明军;刘兆喆;谢晓冬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中枢型和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中枢型和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18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诊疗方法和预后因素.结果 18例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7%,67.3%和50.5%.完整手术联合足量放化疗是推荐的治疗方案.早期出现转移和年龄小可能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预后有关.结论 手术联合放化疗可作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标准的治疗方法,放射治疗可显著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应予以重视.

    作者:冯梅;谭志博;付彬玉;孙春堂;郎锦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宫颈癌体外放射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体外放射治疗治疗宫颈癌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间收治的首次体外放射治疗宫颈癌患者56例,按照随机对照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放射治疗A组和放射治疗B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均先行全身静脉化疗再行体外放射治疗,放射治疗A组的挡铅高度到达子宫底上1.0 ~1.5cm,而放射治疗B组为全腔野高度.结果 A组和放射治疗B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7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32).两组3和5年生存率、放射性膀胱炎和直肠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治疗A组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放射治疗B组(P<0.001).结论 盆腔野正中挡铅4 cm宽度,高度至子宫底上1.0~1.5cm体外放射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盆腔淋巴结转移.

    作者:于有霞;禹志韫;陈江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癌症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