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阎玉虎
目的 探讨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0年9月到2013年12月诊治的骨巨细胞瘤患者230例,都给予了病理与MRI诊断,手术方式均为肿瘤刮除术,观察预后情况.结果 在MRI表现中,230例患者病变中心性生长129例,偏心性101例;T1WI低或呈中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信号环完整180例,无水肿80例.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术后3个月的复发率为9.6%,总体优良率为90.9%.相关性分析显示,MRI影像学中的T2WI信号特征、软组织肿块形成、信号环完整性、病变生长特征与肿瘤复发和总体优良率有关(P<0.05).结论 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可通过MRI诊断获得早期诊断,肿瘤刮除术的术后功能恢复比较好,复发率比较低,MRI的相关影像学特征与预后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肖小注;黄凤琪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化疗同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化疗组40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化疗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l、2、3年生存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放射治疗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4.8%和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治疗联合化疗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4.3%、30.4%和10.9%,单纯化疗组分别为32.5%、12.5%和0(P<0.05).放射治疗联合化疗组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23.9%和2.2%,两组患者消化道反应及白细胞下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率,不良反应小,患者可耐受.
作者:宋仕茂;张治国;孔双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近年来,我国肺癌发生率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成为危害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我院对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晚期肺癌大咯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期间,分别采用急诊介入治疗及药物治疗,取得了不同的止血效果,急诊介入治疗应用于晚期肺癌大咯血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显著,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咯血症状,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从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肿瘤细胞减灭术后热灌注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4月至2012年7月间收治的60例晚期卵巢癌患者,按收治时间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术前采取新辅助化疗,术后联合腹腔内热灌注辅助化疗1次(顺铂80mg),术后给予TC/TP方案化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TC/TP方案化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腹水量、术后化疗疗程、疗效、复发与死亡、生存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15.34±32.76) min,腹水量为(678.35±32.32) ml,失血量为(502.89±118.53)ml,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75.35±42.98) min,腹水量为(1242.24±204.3) ml,失血量为(759.64±153.45)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化疗疗程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卵巢癌患者采取术前新辅助化疗联合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热灌注辅助化疗,对患者预后和疗效较常规的方法有较大提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马菁菁;高雪;刁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髓系肉瘤是一种少见肿瘤,2001年版WHO淋巴造血肿瘤分类提出髓系肉瘤的概念,它是由原始或幼稚的髓系细胞在骨髓以外的器官和组织中浸润形成的肿瘤性团块[1].髓系肉瘤分为三类,即粒细胞肉瘤、单核细胞肉瘤和有三系造血或主要由红系或巨细胞构成的肿瘤[2].其在临床及病理诊断中极易误诊,文献报道较少.现将我们收治的粒细胞肉瘤、单核细胞肉瘤并结合文献、临床病理特征、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减少误诊.
作者:常青;阎玉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胰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恶性肿瘤[1].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8例胰腺癌患者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吉西他滨化疗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肿瘤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接诊的胰腺癌患者108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4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6例;年龄25~ 73岁,平均46.4岁.
作者:马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胃癌切除患者丙泊酚全身静脉麻醉下进行胃肠镜联合检查的效果.方法 进行胃肠镜联合检查的胃癌切除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治疗组静注布托啡诺针,对照组注芬太尼针,两组同时均静注丙泊酚针,直至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即可置入胃肠镜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都完成胃肠镜检查,注药后2min与注药前比较,患者的MAP与HR均明显下降(P<0.05),同时MAP和HR在组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时间点的上述值在组内与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和指令睁眼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停药后10min与20min的Ramesa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后两组的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对症处理后都明显好转.结论 相对于芬太尼,胃癌切除患者采用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全身静脉麻醉下进行胃肠镜联合检查对于患者的心率与血压影响小,具有更好的麻醉镇静效果,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宏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超声和X线钼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对所有患者的超声和X线钼靶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方法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结果 超声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86.0%,X线钼靶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75.0%,两种方法的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联合诊断敏感度为93.0%,明显大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超声和X线钼靶诊断乳腺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郭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大剂量化疗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收治的56例经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融合基因、染色体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28例,A组患者采用HD-MTX、6-MP联合三联鞘注方案,B组采用VDLP方案,观察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结果 A组较B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化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儿生活质量,远期效果显著.
作者:郭红;姚彤;罗新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评估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状细胞(DC)联合治疗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89例Ⅳ期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其中单纯化疗组48例,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6~12个疗程;联合治疗组41例,除采取相同的化疗方案外,同时诱导培养患者自身CIK和DC细胞,CIK细胞静脉回输,DC细胞给予患者腹股沟、腋下淋巴结注射和淋巴结附近皮下注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瘤体变化、癌胚抗原(CEA)变化、细胞免疫指标改变(CD3+、CD4+、CD8+、CD4+/CD8+、CD3+CD56+、CD3-CD56+)和Karnofsky评分,同时记录生存期.结果 单纯化疗组无完全缓解(CR)病例,部分缓解(PR)5例,好转(MR) 20例,化疗后总有效率为52.1% (25/48).联合治疗组CR 1例,PR 8例,MR 19例,总有效率为68.3%(28/41),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CD3+、CD4+、CD4+/CD8、CD3+ CD56+、CD3+CD56+比较显著高于治疗前,而CD8+则低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治疗后Karnofsky评分明显提高(平均提高13分,P <0.05).单纯化疗组的2年生存率为54.2%(26/48),联合治疗组的2年生存率为70.7%(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K细胞和DC细胞联合化疗可有效提高晚期直肠癌疗效,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无手术指征的晚期直肠癌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翁剑锋;于丽伟;李砚屏;史玉琪;蒲永东;曹志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313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合并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31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有45例合并糖尿病,占14.4%.45例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51.1%,268例无糖尿病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作者:荣龙飞;韩军;刘翔;何震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浸润和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20例胃癌患者和120例胃炎患者,两组患者均进行64层螺旋CT常规扫描和增强灌注扫描,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螺旋CT常规扫描结果显示,肿块周边呈等密度.增强扫描结果显示,病灶动静脉期均呈明显的均匀强化.试验组患者的BF、BV和PS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MTr值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4%和80.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死亡率高(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浸润和转移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能有效判断预后,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陶宗贵;翟所席;贾守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胃癌手术治疗中医源性脾损伤导致脾脏切除的危险因素和预防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11年12月间1 241例胃癌切除手术中发生11例医源性脾脏损伤进行脾脏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远端胃大部切除、近端胃大部切除和全胃切除术中分别发生医源性脾脏损伤导致脾脏切除2例、5例和4例,其中因为脾脏动脉或者静脉损伤2例,脾脏包膜及实质损伤9例,合并胰尾部切除2例.术后未因为出血再次手术,全组均痊愈出院.结论 胃肿瘤手术导致脾损伤的发生与手术方式和术者技术状态相关,通过提前粘连分离和仔细钳夹结扎,这种损伤可以预防或降到低限度的.一般脾脏损伤可以通过常规方法安全止血,必要时再采用脾脏切除术.
作者:赵平;唐令超;丁志;周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五大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居第3位.肝癌在世界范围内男性的发病率约为7.5%,女性为3.5%,仅2000年就有564 000例新增肝癌患者[1].因此,肝癌的治疗尤为重要.肝癌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近年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肝移植等都有了很大进展.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有可能使肝癌得以根治,所以手术切除仍然是肝癌治疗中的首选方法.近年来,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癌手术后的5年存活率已经接近50%~70%.手术治疗也有较大的局限性,如只适合早期肝癌,而且对肿瘤的大小、肝功能和患者的状态等有严格要求,限制了应用[2].
作者:倪洪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地佐辛联合瑞芬太尼改善食管癌开胸术患者麻醉质量的效果.方法 收集25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开胸根除手术和全身麻醉,其中对照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前20 min静注瑞芬太尼,试验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前20 min静注瑞芬太尼和地佐辛.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T1和T2时间点的MAP值和HR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CD3+和CD4+值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主要为嗜睡、呼吸暂停、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但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地佐辛联合瑞芬太尼不仅能够改善食管癌开胸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减少不良反应,也能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鲁彦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索低剂量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76例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试验组患者采用低剂量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用吉西他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不良反应和生存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6.8%和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0%和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随访3个月至1年,试验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低剂量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延缓病情的进展,提高生存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李亚军;宋勇;宋琳;白鹏飞;高海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颅内动脉瘤是当今人类致死、致残率较高的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1].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瘤自发性破裂,其可引起患者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或意识障碍等症状,为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动脉瘤自发性破裂为一种潜在致死性疾病,如未及时对患者进行处理或处理不当,可造成患者死亡,后果严重[2].我们就13例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李伟生;侯红波;钱兴龙;郁明惠;刘燕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血清中胸苷激酶1(TK-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58例鼻咽癌患者(试验组)和40例健康人(对照组),采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TK-1的浓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TK-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血清TK-1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TK-1水平随着TNM分期的升高呈现上升趋势,Ⅲ期和Ⅳ期患者的血清TK-1水平稍高于Ⅰ期和Ⅱ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Ⅲ期和Ⅳ期患者的血清TK-1水平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K-1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鼻咽癌患者血清TK-1高表达,血清TK-1水平不仅对鼻咽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且对肿瘤治疗、预后和病情的评估也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芳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下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疗效及护理配合.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间收治的、行电视胸腔镜下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52例,回顾分析其手术护理配合方法与临床疗效.结果 5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3.41±0.22)h,术中出血量为(75.5±6.2)ml,住院时间为(6.1±0.5)d,并发症发生率为3.8%,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2%.结论 电视胸腔镜下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在严密护理观察下可获得良好临床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袁清萍;张杨;陈晶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CT血管成像(CTA)评价胰腺癌血管侵犯的特点,探讨血管侵犯与手术切除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年9月到2013年11月收治的胰腺癌患者120例,采用256层CT进行影像学观察和CTA分析,评价血管侵犯情况与手术可切除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CTA检查血管侵犯78例,血管未侵犯42例,血管侵犯率为65.0%,其判断胰腺癌血管受侵情况与手术探查结果(6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评价为不可切除者67例,可切除53例,可切除率为55.8%,其判断胰腺癌可切除情况与手术探查结果(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能有效确定胰腺癌侵犯血管的具体部位和程度,提高胰腺癌可切除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潘高争;刘宜军;马钊;李朋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