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0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冯云;唐平章;徐震纲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淋巴瘤
摘要:目的 分析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1995至2005年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3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总的2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6.7%和73.7%.手术治疗组、手术+放疗组、手术+化疗组、手术+放疗+化疗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100%、77.8%和71.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低度恶性/惰性淋巴瘤组2、5年生存率分别为92.9%和92.9%,高于中高度恶性/侵袭性淋巴瘤组的71.4%和47.6%,二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Ⅰ期患者2、5年生存率分别为90.9%和90.9%,高于Ⅱ期的75.0%和58.3%,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组的甲状腺淋巴瘤生存率在年龄、性别、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手术方式、气管切开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甲状腺淋巴瘤的预后与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密切相关.治疗以手术+放疗+化疗综合治疗为主,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全身情况等)选择治疗方式.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CEA、NSE、Cyfra21-1和Ca50表达水平与肺癌分期疗效及生存时间关系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血清CEA、NSE、Cyfra21-1、Ca50水平与肺癌分期、疗效及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 确诊肺癌患者治疗前、后,常规检查血清CEA、NSE、Cyfra21-1、Ca50表达水平,评估变化.结果 146例肺癌患者中,血清肿瘤标志物增高96.6%(141/146);43例小细胞肺癌CEA、Cyfra21-1、NSE、Ca50增高率分别为32.6%(14/43)、39.5%(17/43)、76.7%(33/43)和27.9%(12/43);39例肺鳞癌分别为30.0%(13/39)、71.8%(28/39)、23.1%(9/39)和23.1%(9/39);62例肺腺癌分别为67.7%(42/62)、32.3%(20/62)、25.8%(16/62)和45.2%(28/62).Ⅰ~Ⅱ期分别为16.7%(2/12)、16.7%(2/12)、25.0%(3/12)和8.3%(1/12);ⅢA期分别为26.3%(5/19)、31.6%(6/19)、36.8%(7/19)和15.8%(3/19);ⅢB期分别为37.2%(16/43)、37.2%(16/43)、46.5%(20/43)和30.2%(13/43);Ⅳ期分别为70.1%(47/67)、50.7%(34/67)、62.7%(42/67)和46.3%(31/67).手术组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NSE、Ca50降低率分别为85.7%、87.5%、90.0%和50.0%;放疗组分别为70.0%、86.7%、72.7%和50.0%;化疗组分别为83.7%、91.4%、75.0%和76.5%.小细胞肺癌中位生存期为12.08个月,非小细胞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增高者为11.02个月.结论 肺癌患者血清CEA、NSE、Cyfra21-1、Ca50水平与肺癌分期、疗效及生存时间有关;治疗以手术首选,且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下降明显;增高的患者预后差、生存时间短.

    作者:陈武;刘洋;范艳红;贺贵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与肾细胞癌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

    目的 研究肾细胞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50例肾细胞癌及30例正常肾组织中MMP2的表达,收集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学参数(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并统计生存率、分析与生存预后关系.50例肾细胞癌的病理分级:Ⅰ级12例,Ⅱ级18例,Ⅲ级15例,Ⅳ级5例;临床分期:Ⅰ期17例,Ⅱ期16例,Ⅲ期13例,Ⅳ期4例.结果 MMP2在肾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8.0%(44/50),高于正常肾组织的23.3%(7/30),MMP2表达与肾细胞癌病理分级、分期呈正相关(r=0.726,P<0.01;r=0.624,P<0.01);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MMP2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P<0.05).结论 MMP2蛋白的高表达参与了肾细胞癌的发展,可以作为判断肾细胞癌预后的分子指标.

    作者:孙荣超;杨树东;徐卓群;胡强;范钦和;张丽华;梁加贝;芮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手术方式和全身治疗对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手术方式和全身治疗对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3例经手术切除的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病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通过Log-rank检验对生存曲线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男8例,女15例,男女比例1:1.88,中位年龄55岁.1年生存率75.4%,2年生存率33.9%,中位生存期22个月.局部扩大切除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这两种术式对于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X2=0.648,P>0.05).接受全身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24个月,明显长于未接受全身治疗患者的12个月,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疾病,扩大切除并不能有效延长其生存期,全身治疗对于延长其生存期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者:钟宇新;马飞;裴炜;周志祥;赵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肺癌再切除24例报告

    目的 探讨肺癌再切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要点和术后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4例肺癌再切除的临床资料,其中属于复发性肺癌20例,第二次原发性肺癌4例,再切除术后病理证实鳞癌16例,腺癌7例,鳞腺混合癌1例.属根治性手术22例,姑息性手术2例.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随访23例,失访1例,失访者按1年内死亡计,应用生命率的直接计算方法计算再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20/24)、52.6%(10/19)和26.7%(4/15).结论 肺癌再切除术是治疗复发性肺癌和二次原发肺癌的可行性手段之一,能够为余肺癌患者提供了一次再手术、改善预后和延长生命的机会.

    作者:袁五营;李遂莹;汤少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氟铁龙同期化疗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氟铁龙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86例患者根据人选标准随机分组,44例进入同步放化组,42例进入单纯放疗组.化疗方案:氟铁龙200 mg,tid;亚叶酸钙片(同奥)15 mg,tid.放疗第一天开始应用,与化疗同步进行.两组均采用三维适形放疗,95%PTV 59.4 Gy/33次/6.5周.结果 放化疗组与单放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6.4%和64.3%(X2=4.5420,P<0.05);CRT组与RT组近期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93.2%和76.2%(X2=3.6014,P=0.0577).放化组毒性反应大于单放组,但患者均能耐受.结论 以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氟铁龙化疗对食管癌近期疗效好于单纯三维适形放疗,虽毒性反应增加,但患者可以耐受.

    作者:毕益明;付艳;陈兴秀;刘百百;李全奎;杨金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咖啡酸片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后引起白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咖啡酸片对肝动脉化疗栓塞引起白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 将肝动脉化疗栓塞后引起白细胞减少的8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咖啡酸片0.2 g,3次/d,疗程2周;对照组口服肌苷400 mg、氨肽素1 g,3次/d,疗程2周.两组病例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每周复查1次血象,观察治疗前后白细胞上升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咖啡酸片升白细胞有效率95.0%,对照组3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咖啡酸片对肝动脉化疗栓塞引起白细胞减少有很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伦俊杰;孙宗丽;梁付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胸腔肿瘤非抽吸式穿刺活检2100例分析

    目的 总结用秦氏细切割穿刺针,为胸部可疑肿瘤患者行穿刺活检,探讨其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在B超或模拟机、CT扫描定位,常规消毒、局麻下穿刺,涂片95%酒精固定或2%福尔马林固定,离心作病理检查.结果 胸膜、纵隔、肺部肿块共2100例,阳性确诊率分别为87.7%,82.1%和80.1%,平均阳性诊断率为81.1%.气胸及咯血并发症分别为1.4%和0.9%,并发症主要发生在肺穿刺患者中.胸膜、纵隔没有出现并发症.结论 该针的优点是操作简单,不用负压抽吸,操作时间短,取材容易,成功率高,损伤小,成功率、并发症与操作熟练程度相关.

    作者:秦德兴;张智慧;程贵余;潘秦镜;林冬梅;刘尚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对肺癌患者血清SIL-2R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肺癌患者30例,于支气管动脉灌注(BAI)化疗前、化疗后2周、4周,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及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e)法检测血清SIL-2R、T细胞亚群的变化,并与30例健康者作对比分析.结果 肺癌患者SIL-2R水平、CD8细胞显著高于健康者,同时CD3细胞、CD4细胞、CD4/CD8比值低于健康对照组.按TNM分期,Ⅲ期患者SIL-2R水平高于Ⅱ期(P<0.01),Ⅳ期高于Ⅲ期(P<0.05).BAI治疗后2周血清SIL-2R水平、T细胞亚群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变化(P<0.01),治疗后4周血清SIL-2R、CD3、CD4、CD4/CD8比值升高,CD8下降(P<0.01).结论 动态观察肺癌患者BAI治疗前后血清SIL-2R水平、T细胞亚群变化可监测机体的免疫状况,有助于判断病情及预后,指导临床综合治疗;对首次接受BAI治疗的患者在4周后进行第二次治疗较为恰当.

    作者:谭隆旺;尚国燕;焦俊;贺斌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恶性肿瘤伴发心理相关因素研究现状

    祖国医学对于肿瘤类疾病的认识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情志为病是中医学对肿瘤病因认识的一个方面,早在<内经>时期就非常重视情志致病,认识也较为深刻.中医的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七情过度与肿瘤有一定关系早有大量的论述[1].长期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变,心理因素与疾病转归的关系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肿瘤作为一类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其患者可能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表现出情绪障碍就更加多见了.国外报道,Sarah[2]认为焦虑在癌症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0.0%~26.0%,并认为焦虑的发生比抑郁要高.

    作者:杨婧;张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30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1995至2005年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3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总的2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6.7%和73.7%.手术治疗组、手术+放疗组、手术+化疗组、手术+放疗+化疗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100%、77.8%和71.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低度恶性/惰性淋巴瘤组2、5年生存率分别为92.9%和92.9%,高于中高度恶性/侵袭性淋巴瘤组的71.4%和47.6%,二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Ⅰ期患者2、5年生存率分别为90.9%和90.9%,高于Ⅱ期的75.0%和58.3%,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组的甲状腺淋巴瘤生存率在年龄、性别、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手术方式、气管切开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甲状腺淋巴瘤的预后与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密切相关.治疗以手术+放疗+化疗综合治疗为主,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全身情况等)选择治疗方式.

    作者:冯云;唐平章;徐震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非小细胞肺癌伴单发脑转移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伴单发脑转移瘤的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我院1991年1月至2002年1月收治的56例非小细胞肺癌伴单发脑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脑转移瘤伽马刀治疗后均行肺癌根治术,术后常规化疗和全脑放疗,并评估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1年生存率为73.5%(36/49),3年34.7%(17/49),5年16.3%(8/49),中位生存期20.5个月.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伴单发脑转移瘤外科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常秀军;杨声;王子彤;韩鸣;洪征;段勇;秦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纵隔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

    患者女,55岁.主诉:体检发现右上纵隔肿物4年,胸部不适1年.4年前外伤碰撞后CT检查提示;右上纵隔肿物,团块状高密度灶,密度欠均匀,内部可见不规则钙化灶.未予重视.近1年来,自觉胸闷胸部不适,不伴发热、盗汗、咳嗽、咳痰、胸痛、上睑下垂等症状.2007年5月CT提示:右上中纵隔上腔静脉与气管间肿物,约5.2 cm×3.6 cm,边缘光整,内部可见脂肪密度及钙化;上腔静脉受压明显.收住院.因血D-二聚体偏高,行心脏、下腔静脉、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杨昆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乳腺癌术后并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52岁.1995年1月因左侧乳腺恶性肿瘤行左侧乳腺改良根治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左侧乳腺单纯癌伴同侧腋下淋巴结癌转移.术后采用CAF方案化疗5个疗程.之后转入上级医院做局部放疗,具体方案及疗程不详.随后一直定期用赛若金做免疫治疗.2005年2月,患者因左侧胸壁手术瘢痕处触及豌豆大小硬结就诊,因怀疑胸壁乳腺癌复发、转移而收住肿瘤科,给予特素+顺铂化疗1次.同时手术切除局部结节病理检查.

    作者:杨洁清;周秀荣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

    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我国城市发生率高的肿瘤.虽然近年来肺癌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总体预后仍旧很差.由于多数肺癌患者都处于疾病的进展期,因此,以缓解症状和维持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姑息治疗是肺癌治疗的主要目标,甚至是终目标.

    作者:王皓;王俊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吗啡自控静脉镇痛在晚期顽固性癌痛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吗啡自控静脉镇痛治疗晚期顽固性癌痛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晚期顽固性癌痛患者22例,应用PCIA方法治疗,观察疼痛程度(PI)及疼痛缓解程度(PAR),并记录疼痛开始缓解的时间、持续缓解的治疗时间.结果 吗啡PCLA给药前后疼痛评分分别为8.45±1.057和2.95±2.42(P<0.05);疼痛缓解程度:完全缓解率18.2%,明显缓解率36.4%,中度缓解率31.8%;吗啡PCIA治疗时间平均达1.15个月,疼痛开始明显缓解时间平均为1.12 h.结论 晚期顽固性癌痛治疗中吗啡PCIA给药效果满意,且简单、易行,提高了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作为口服、肌注吗啡或外用芬太尼镇痛无效时的二线治疗手段.

    作者:张海琛;李国权;石静滨;邹丽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肺错构瘤42例临床分析

    目的 对肺错构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总结.方法 统计1980至2005年间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肺错构瘤4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30例无症状.全组均行手术治疗,行错构瘤摘除术33例,肺楔形切除7例,肺叶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随访26例无一例复发与恶变.结论 肺错构瘤是一种预后良好的肿瘤.应与肺癌、结核瘤等鉴别并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刘克强;刘吉福;赵京;王树寿;薛文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Fas/Fas-L在乳腺癌与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目的 探讨Fas/Fas-L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100例乳腺癌组织进行Fas/Fas-L的检测.结果 共检测100例乳腺癌,在50例有转移的的乳腺癌中,25例Fas抗体呈阳性反应(50.0%),其中强阳性4例;40例Fas-L抗体呈阳性反应(80.0%),其中强阳性7例.50例中有浸润性导管癌46例,23例Fas抗体呈阳性反应(50.0%),其中强阳性4例;37例Fas-L抗体呈阳性反应(80.4%),其中强阳性6例;有浸润性小叶癌4例,2例Fas抗体呈阳性反应(50.0%),无强阳性,3例Fas-L抗体呈阳性反应(75.0%),其中强阳性1例.在50例无转移的乳腺癌中,22例Fas抗体呈阳性反应(44.0%),其中强阳性2例;22例Fas-L抗体呈阳性反应(44.0%),其中强阳性4例.无转移病例中浸润性导管癌45例,20例Fas抗体呈阳性反应(44.4%),其中强阳性3例,20例Fas-L抗体呈阳性反应(44.4%),其中强阳性4例;有浸润性小叶癌5例,Fas抗体2例呈阳性反应(40.0%),无强阳性,Fas-L抗体2例呈阳性反应(40.0%),无强阳性.乳腺癌的Fas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P>0.05),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类无关(P>0.05);乳腺癌的Fas-L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亦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类无关(P>0.05).结论 乳腺癌中Fas-L的表达可能与肿瘤逃避免疫监视有关.

    作者:肖健;李翔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CpG岛甲基化表型与胃癌

    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出,肿瘤的发生具有多阶段、多基因的特征,是多基因的遗传学(genetics)和表遗传学(epigenetics)共同起作用的结果[1].胃癌也是如此.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基因缺陷,如突变、缺失等导致的编码区结构和功能破坏,还包括表遗传学改变等.当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表遗传学机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顾立萍;刘斌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喉癌12例观察

    喉癌的放射治疗疗效较好,如果采取正确的治疗计划和精确的照射技术,则放疗的疗效并不亚于手术,而且患者能保存发音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我院2002年11月至2006年5月应用3-DCRT计划系统共治疗喉癌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阎光勤;王栋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27例甲状旁腺占位病变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占位病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甲状旁腺占位病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男12例,女15例,男女比例为1:1.25;平均年龄(47±11.3)岁.其中甲状旁腺腺瘤12例,甲状旁腺癌5例,甲状旁腺囊肿10例.临床表现有颈部肿物、骨关节疼痛、骨质疏松、脊柱侧弯、局部骨肿物、泌尿系结石、恶心呕吐、口渴乏力、多尿多饮、声嘶、胸闷咳嗽等.术前定性检查为血清钙离子及血甲状旁腺素检测.术前定位检查为B超、99mTc-MIBI、CT、MRI.甲状旁腺腺瘤12例(1例多发性腺瘤)、甲状旁腺囊肿10例均经手术治疗,症状缓解,随访未见复发.甲状旁腺癌5例均经手术治疗,3例分别于随诊9、13、14个月后死亡,1例随诊2年3个月无瘤生存,1例随诊1年6个月无瘤生存.结论 血清钙离子及血甲状旁腺素检测结合B超、99mTcMIBI、CT、MRI有助于甲状旁腺占位的诊断.手术为甲状旁腺占位病变的治疗手段.甲状旁腺癌的首次手术应为根治性手术,如有颈淋巴结肿大须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单纯肿瘤切除效果不佳.

    作者:冯云;唐平章;徐震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癌症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