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16例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癌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李冰;王文光;秦子敏

关键词:食管肿瘤/外科学
摘要:目的总结516例颈段、胸上段食管癌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516例颈段、胸上段食管癌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手术切除率90.9%,并发症发生率11.2%,手术死亡率1.5%.T分期高是影响手术切除的重要因素,术前放疗可减低T分期;术前CT、MRI、纤支镜检查可降低手术探查率,选择正确的手术径路可提高手术安全性.结论手术是治疗颈段、胸上段食管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氟脲苷腹腔灌注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临床疗效分析

    近10年来,腹腔化疗作为一种抗肿瘤治疗方法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其目的是增加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和药物总量,即提高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同时减少到达血浆中的药物量,减少药物的全身毒副作用,有效杀灭腹腔内播散的肿瘤病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应用浙江海正药业生产的氟脲苷腹腔灌注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付芝;马廷行;王贞喜;邵丽梅;李文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阴性患者CK20及MUC1检测的临床意义

    乳腺癌以往的外科治疗主要采用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这给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前哨淋巴结活检的问世使外科医师有了是否需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判定标准,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操作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但在工作实践中,常因前哨淋巴结转移灶微小,常规HE染色检测难以发现,而出现假阴性,使本应进行腋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失去及时的手术治疗机会.

    作者:胡晓宁;李玉兰;张殿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贲门癌患者术前术后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贲门癌术前术后化疗的疗效.方法贲门癌患者121例随机分为术前术后化疗(A)组,单一手术(B)组.A组患者术前1周连续化疗两次,术后第1、2、8、9天各化疗1次,患者出院后口服替加氟3个月,B组单纯手术治疗.结果 A、B两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94.4%和90.6%,3年生存率分别为61.1%和39.1%,5年生存率分别为33.3%和21.9%,10年生存率分别为13.0%和7.8%,A、B两组3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1,5,10年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术前术后化疗能显著提高贲门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5,10年生存率也有明显提高,疗效优于单纯手术组.

    作者:郝安林;师晓天;智会先;梅平;王俊生;侯建彬;王虎;许冰;王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成视网膜细胞瘤的CT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成视网膜细胞瘤的CT表现,了解其影像学特点.方法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成视网膜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12例成视网膜细胞瘤均表现为玻璃体密度增高,密度不均匀,常见钙化灶,呈密集点状或斑块状.眼球增大 5例.视神经受侵4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肿大.1例双眼患者伴鞍上区孤立肿块,左眼病灶占据整个玻璃体,内见点状、斑块状钙化,右眼环局限梭形增厚伴钙化.结论钙化是成视网膜细胞瘤为特征性的CT表现,CT检查在成视网膜细胞瘤的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高艳恒;聂鹏;苏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高温低渗持续灌注术治疗恶性胸水4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高温低渗持续灌注术对恶性胸水的治疗效果.方法 40例恶性胸水患者用高温低渗持续灌注术进行治疗,男26例,女14例.年龄28~87岁,中位年龄59岁.均有细胞学诊断,其中肺癌24例,食管癌10例,乳腺癌4例,胃癌2例.结果 40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全部达到CR.结论高温低渗持续灌注术是治疗恶性胸水的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勇;周蔚翔;张沐香;张明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预防性全脑照射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预防性全脑照射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率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46例经化疗加胸部放射治疗后完全缓解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被随机分为脑照射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全脑照射在完全缓解后第10~62天进行,采用双侧野对穿照射,常规分割照射,5次/周,2 Gy/次,中平面剂量为30 Gy.结果脑照射组脑转移率为13.0%,低于对照组的47.8%(χ2=5.03,P=0.025).脑照射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6%、47.8%和39.1%,对照组分别为73.9%、30.4%和1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07,P=0.044).PCI开始时间对生存率无影响,但对脑转移的发生有影响.生存期超过5年以上的脑照射组患者无严重的脑损伤后遗症.结论完全缓解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行预防性全脑照射能减少脑转移发生率,提高生存率.PCI开始越早越好.

    作者:蒋月;葛红;袁翎;单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口底癌根治术后双侧鼻唇沟岛状肌皮瓣口底缺损修复5例报告

    目的探讨口底癌根治术后口底缺损修复的一种术式.方法分析5例口底癌患者,接受联合根治术后应用双侧带蒂鼻唇沟岛状肌皮瓣进行口底及舌的一期修复.结果术后皮瓣一期成活,面型满意.结论应用双侧带蒂鼻唇沟岛状肌皮瓣进行口底癌根治术后口底缺损的修复,是一种简捷可靠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魏远坚;胡顺广;林楚红;廖贵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化放疗序贯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比较局部晚期食管癌放疗加化疗和单纯放疗的疗效.方法 148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化放组76例,单放组72例.化疗方案:CF 100~200 mg,d1~5;5-Fu每日500 mg/m2,d1~5;CDDP每日25mg/m2,d1~3.化疗结束后3~7 d开始放射治疗,放射治疗采用8 MV X线照射,先设前后野DT 40~44 Gy/4.0~4.4周后,即重复上述化疗方案,化疗完成后再缩野避开脊髓等中心放疗DT 24~26 Gy/2.4~2.6周.结果化放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7%、31.5%和15.8%,单放组分别为61.1%、16.7%和5.5%.两组间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化放组毒副反应较重.两组的死亡原因主要为局部复发,其次为远处转移,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以5-Fu+CDDP+CF 联合诱导化疗加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可以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虽毒副反应略增加,但患者均可耐受.

    作者:毛文奎;翟西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氟尿嘧啶脱氧核苷联合顺铂及适形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逯华;陈日新;黄平;韦智法;罗展雄;李旌;刘支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博莱霉素与IL-2治疗癌性胸水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既能控制胸水而又可以减少治疗次数的药物的疗效.方法常用胸穿套管针建立闭式引流,在胸水基本流净、肺复张基础上予以博莱霉素(BLM)30~50 mg;IL-2 40万U做胸腔内一次性灌注.结果总有效率86.7%.毒副作用:发热、寒战者占28.3%(38℃以下者),轻度胸痛占33.3%,皮肤色素沉着者占40.0%,脱发占30.0%,食欲不振占28.9%.结论 BLM治疗癌性胸水疗效好,毒副作用轻,易为患者接受.

    作者:李晓凤;巴彩霞;黄革红;于焕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术前希罗达化疗对大肠癌组织TP/PD-ECGF表达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研究术前希罗达化疗对大肠癌胸苷磷酸化酶/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TP/PD-ECGF)和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对30例术前应用希罗达化疗的大肠癌和30例术前未化疗的大肠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P/PD-EC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结果术前化疗组TP/PD-ECGF表达阳性率为35.0%,对照组为63.0%;化疗组和对照组MVD值分别为37.4±18.0和65.8±12.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术前化疗能使TP/PD-ECGF活性降低,从而抑制大肠癌的肿瘤血管生成.

    作者:肖毅军;陈小兵;罗素霞;马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胰腺癌患者围手术期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的动态观察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法分别测定58例胰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和NK细胞的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胰腺癌组治疗前外周血CD4+、CD4+/CD8+和NK细胞均降低,而CD8+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临床TNM分期有显著相关性.行根治性手术组术后CD4+、CD4+/CD8+和NK细胞均有显著性增高(P<0.05),CD8+显著性降低(P<0.05);而姑息性手术组CD4+、CD4+/CD8+和NK细胞则无显著性增高(P>0.05),CD8+无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胰腺癌患者血清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变化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和病程有关,检测胰腺癌患者血清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变化,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疗效和预后.

    作者:康培良;黄文;王继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脑转移癌综合治疗的临床观察

    脑转移癌临床上较常见,以肺癌脑转移为主,乳腺癌次之.近年来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脑转移癌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脑转移癌临床症状多以颅内压增高表现为主,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重者偏瘫及昏迷,经CT扫描及增强检查证实为脑转移癌.

    作者:马敏;隗希花;李明英;王鲁军;栾祖鹏;张化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BP和TP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BP(博来霉素+顺铂)方案、TP(泰素+卡铂)方案同步放化疗对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前后HPV感染与子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将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我院收治的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15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A组(BP方案同步放化疗组,50例)、B组(PT方案同步放化疗组,50例)和C组(单纯放疗组,50例).将三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A、B组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3个月检测HPV(HC-2).结果 A、B、C组CR率各为82.0%、88.0%、62.0%,A、B组与C组近期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4.96,P<0.05;χ2=7.01,P<0.01).A组、B组、C组骨髓Ⅲ~Ⅳ度抑制发生率分别为2.0%、8.0%和0,仅B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4.17,P<0.05),三组胃肠道反应差异无显著性.A、B两组中CR、PR患者 HPV转阴率分别为86.0%和60.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76,P<0.05).结论 BP和TP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有效、安全的同步放化疗方案.治疗后HPV转阴率与患者的疗效有关.

    作者:曾四元;李隆玉;李汉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胆囊癌组织细胞凋亡及PCNA表达的研究

    目的检测胆囊癌细胞凋亡/PCNA比值与胆囊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8例胆囊癌石蜡包埋组织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化技术进行检测.结果不同分化程度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率不同.分化程度高,细胞凋亡率高,PCNA阳性率低;分化程度低,细胞凋亡率低,PCNA阳性率高.结论细胞凋亡率与PCNA阳性率二者的比值可作为评估胆囊癌分化程度、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胡旻昱;胡沛臻;杨守京;张传山;马福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胃癌中E2F-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中E2F-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49例人原发性胃癌癌组织与癌旁正常黏膜中E2F-1的表达进行检测,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其表达情况以及与肿瘤分期、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侵袭深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E2F-1在癌组织与癌旁正常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6%(39/49)和26.5%(13/49),差异有显著性(P<0.001).癌组织、癌旁正常黏膜中E2F-1的表达在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中E2F-1超表达和反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夏可义;肖强;陆云飞;廖清华;黄源;林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紫杉醇和顺铂加放疗同步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急性毒副反应.方法 40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前1周开始化疗,采用每4周休2周方案,紫杉醇80 mg/m2溶于生理盐水500 ml中,第1,8,29,36天给药;顺铂20 mg/m2,第2~6和30~35天;常规放疗2 Gy/次,1次/d,5 d/周,肿瘤灶总剂量66 Gy/7周.结果近期疗效:完全缓解(CR)率为30.0%,部分缓解(PR)率为57.5%,总有效率87.5%.主要毒副反应是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和肺炎,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52.5%,放射性肺炎为37.5%,但大多数患者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均能耐受.结论紫杉醇、顺铂加放疗同步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和晚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杨新华;钟兰俊;李延持;沙江;袁双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尿道透明细胞癌一例

    尿道肿瘤在临床上很少见.据国外文献统计仅占全身肿瘤的1%以下,在泌尿生殖系肿瘤亦不占重要地位[1].其中尿道透明细胞癌(CCA)更为罕见.我院于2004年2月收治一例,现结合文献就其特征、诊断和处理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王斌;崔嵛;刘建武;米振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原发性支气管肺类癌8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支气管肺类癌的临床特点、生物学特性,探讨合理的手术指征及更好的综合治疗方式.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1988年3月~2003年7月我院收治的8例支气管肺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典型类癌7例,非典型类癌1例,均未发现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与肺癌比较缺乏特征性.影像学检查中心型5例,周围型3例;病灶位于主支气管者均引起狭窄,位于段支气管以下者表现为分叶状球形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患者均行完全手术切除加淋巴结清除术,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明确诊断.结论类癌属于神经内分泌癌,典型类癌恶性程度较低,非典型类癌恶性程度介于典型类癌和小细胞癌之间.典型类癌的治疗方式应采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式,即完全切除加淋巴结清除再加辅助化/放疗.

    作者:宋煜宏;李强;韩泳涛;何金涛;肖文光;彭林;朱江;方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副乳腺癌一例

    患者女,48岁.主因发现右腋下无痛性肿块2个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双乳大小、形态及乳头未见异常,各象限未扪及肿块,心肺腹无异常.右腋前壁见局部隆起m隆起皮肤中央有一直径0.5 cm的色素沉着m无明显乳头;皮下可触及一直径约4.5 cm的质硬肿块,表面不光滑,边界不太清,可推动,无压痛.针吸细胞学检查找到癌细胞.

    作者:梁增敏;刘占杰;黄红梅;王立兵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癌症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