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氟脲嘧啶脱氧核苷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疗效观察

雷钧;潘玫

关键词:氟脲嘧啶脱氧核苷,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化学疗法
摘要:目的探讨氟尿嘧啶脱氧核苷(floxuridine,FUDR,氟苷)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疗效和毒性.方法观察组(A组)25例,接受FUDR治疗;对照组(B组)30例,接受5-Fu治疗.结果 A、B两组治愈率分别为92.0%(23/25)及93.3%(28/30,P>0.05).A组消化道反应、脱发、口腔溃疡、局部静脉炎发生率低于B组(P<0.01).结论 FUDR治疗滋养细胞肿瘤疗效确切,毒性较5-Fu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X线和CT对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肺转移的诊断价值

    目的观察分析X线胸片和肺CT在诊断恶性滋养细胞肿瘤(GTT)肺转移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收集51例有肺转移GT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35例X线胸片有疑问的患者进行肺CT检查.结果 CT诊断有肺转移而X线报告肺渗出性、斑片状改变12例;可疑结节影10例;肺纹理增多9例;阴性4例.治疗后X线正常而CT显示仍有病灶持续存在4例.结论 CT在诊断可疑、隐匿性、多发性病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X线阴性的GTT患者应尽量做肺CT检查,有助于期别的判定和治疗中监测.

    作者:贺国丽;陈春英;王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CTF、CEF和CMF方案治疗乳腺癌147例临床观察

    我院肿瘤科对1997年7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47例乳腺癌患者采用三种不同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向阳;罗宏;石卫东;陈洪玲;王玉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结肠癌误诊胃癌一例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及直肠癌,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和原发性肝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其起病隐匿,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就诊不及时或医师对其临床表现忽略而常遭延误.现将我院1例结肠癌误诊胃癌(临床及胃镜均误诊)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林超;李绍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三种联合化疗方案治疗ⅢA~Ⅳ期肺鳞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TP、CVP、ICE三种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肺鳞癌的效果.方法应用三种联合化疗方案治疗ⅢA~Ⅳ期肺鳞癌66例,其中TP(紫杉醇、顺铂)方案13例,CVP(环磷酰胺、长春地辛、顺铂)33例,ICE(异环磷酰胺、卡铂、足叶乙甙)20例,比较三种方案的疗效和毒性.结果 TP组近期有效率为53.8%,CVP组为33.3%,ICE组为40.0%,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P组中位生存期12个月,CVP组11个月,ICE组9.5个月.毒性反应均以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为主(P>0.05).结论 TP、CVP和ICE三种方案是治疗ⅢA~Ⅳ期肺鳞癌较为有效的化疗方案,毒性可耐受.

    作者:陈建安;何琼华;刘红兵;李星;宋文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管内皮细胞抑制素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肿瘤治疗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靶向治疗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初,Folkman等[1]首先提出恶性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新生血管的观点,由此开创了肿瘤血管形成和血管靶向治疗的研究.目前发现的抑制血管生长的因子主要有干扰素、白介素12、白介素18、血小板因子4、肿瘤坏死因子、血小板反应素、血管抑制素(angiostatin)及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等[2].其中O'Reilly等[3]发现的内皮抑制素为理想,它不仅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使肿瘤细胞凋亡,而且不产生耐药,毒副作用轻,较有希望成为新一代抗肿瘤药物.

    作者:黄纯;李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癌介入治疗后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二例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有可能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一旦出现,预后极差.我院2002年1月~2003年10月救治成功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庆丰;马爱英;沈杰;刘秋如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立体定向体部伽玛刀治疗胰腺癌临床观察

    胰腺癌被认为是难治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美国胰腺癌是癌症死因的第四位[1].2003年美国胰腺癌发病人数30 700例,死亡30 000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持平,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1年生存率为21%,5年生存率仅5%左右.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生存期为6~10个月.由于胰腺位于腹腔深部,与大血管、肠道等周围脏器关系密切,做常规外照射无法达到肿瘤照射致死剂量.随着高精度立体定向放疗技术的发展,使放射治疗胰腺癌成为可能.我院应用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胰腺癌1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桂香;李仲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三维适形放疗和化疗同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析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疗和化疗同步与单纯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对84例初治的ⅢA~Ⅳ期局部晚期NSCLC进行随机分组,同步放化疗组43例(A组),单纯化疗组41例(B组).A组采用NP方案化疗,同期分别给予原发灶和纵隔转移淋巴结区三维适形放疗(TRT),原发灶DT 64~70 Gy,常规分割32~35次(中位剂量66 Gy);B组采用NP方案化疗.结果 A组有效率(CR+PR)为65.9%(27/41),其中有6例(14.6%)手术治疗;B组有效率为48.8%(20/41),手术治疗2例(4.8%).A、B两组治疗有效率和手术切除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组骨髓抑制、肝肾损伤较B组未见明显增加.A组轻、中度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53.7%(22/41).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同期化疗较单纯化疗有效率(局部控制率)高,手术切除率提高,治疗时间缩短,且耐受性良好,值得推广.

    作者:张恩宁;张淑玲;付爱芹;曲维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128例隆突性皮纤维肉瘤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纤维肉瘤的诊断、复发原因及早期扩大切除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1969~2001年我院共收治12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对其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行扩大切除54例,扩大切除加植皮或转移皮瓣修复术56例,局部切除术后行放疗10例.首诊误诊率高达52.2%.全组病例复发率为53.1%,8例死于肿瘤转移.首次手术即时或延期(术后3个月内)行扩大切除者60例,8例(13.3%)复发,明显低于总体复发率53.1%(χ2=28.4,P<0.001).局部切除后行放射治疗10例,2年内4例(40%)复发,与总体复发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χ2=0.642,P>0.05).结论认识不足,首次治疗误诊,局部手术切除范围过于保守是局部复发率高的主要原因;早期三维扩大切除可有效降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局部复发率;放射治疗不能降低局部复发率.

    作者:宗光全;刘绪舜;王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化疗对肺癌疼痛镇痛作用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化疗对肺癌疼痛的镇痛作用并探讨肺癌疼痛的治疗策略.方法 63例肺癌中度疼痛40例,重度疼痛23例.16例小细胞肺癌以CEP(CTX,Vp-16,DDP)或VMF-CP(Vp-16,MTX,5-Fu,CTX,DDP)方案化疗,47例非小细胞肺癌以NP(NVB,DDP)或CAP(CTX,ADM,DDP)方案化疗,并评价镇痛作用.结果疼痛完全缓解(CR)34例(54.0%),部分缓解(PR)27例(42.9%),无效2例,总疼痛缓解率96.8%.16例小细胞未分化癌疼痛缓解率100%,CR 11例(68.8%),PR 5例(31.2%);22例差分化癌疼痛缓解率100%,CR 12例(54.5%),PR 10例(45.5%);17例高分化鳞、腺癌疼痛缓解率94.1%,CR 6例(35.3%),PR 10例(58.8%),无效1例,不同分化程度肺癌疼痛CR率差异有显著性(χ2=4.0166,P<0.05).胸部、内脏和淋巴结及骨转移疼痛CR率分别为84.2%(16/19),50.0%(5/10)和38.2%(13/34),差异有显著性(χ2=10.39,P<0.001).肿瘤CR 7例均获疼痛CR(100%),肿瘤PR 30例疼痛CR 18例(58.1%),肿瘤稳定25例疼痛CR 9例(36.0%),不同肿瘤疗效组疼痛CR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0.04,P<0.001).中度与重度疼痛CR率(50.0%对41.2%)差异无显著性(χ2=0.7,P>0.05).结论化疗对缓解肺癌疼痛疗效显著,可作为肺癌疼痛的重要治疗措施.分化程度、疼痛部位和肿瘤客观疗效显著影响化疗镇痛效果.

    作者:丁永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乐沙定及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乐沙定(L-OHP)联合甲酰四氢叶酸(FA)及氟尿嘧啶(5-Fu)持续静脉输注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L-OHP 85 mg/m2, 静脉点滴2~3 h, d1;FA 100 mg/m2,静脉点滴2 h;5-Fu 400 mg/m2,静脉推注,并继以5-Fu 600 mg/m2,持续静脉点滴22 h,d1,d2.每2周为1周期,至少应用3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可评价疗效,CR 1例(4.3%),PR 9例(39.1%),总有效率43.5%.主要毒性反应为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和外周神经毒性,但多数患者反应轻微.结论乐沙定联合FA及5-Fu持续静脉输注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确切,且毒性反应轻微,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燕;孙雅红;冯斌;范开席;韩明勇;郭其森;宋丽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鼻咽癌放疗前行介入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在鼻咽癌放疗前行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3例鼻咽癌患者经颌内动脉和咽升动脉灌注化疗药物进行治疗,主要药物为顺铂、5-Fu和平阳霉素.术后一周常规放疗.以同期行单纯放疗的65例鼻咽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4.41%和60.0%.结论鼻咽癌放疗前行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的安全、有效.

    作者:周文辉;刘四斌;饶定虎;徐炎华;王家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贲门癌术中留置金属导芯硅胶鼻肠管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贲门癌患者术中留置金属导芯硅胶鼻饲管,术后第1天开始肠内营养支持,术前及术后第10天,分别测量体重,检测血红蛋白浓度及肝肾功能,观察肠内营养的副作用.结果全组鼻饲管留置时间平均15.2 d;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明显增加了营养物质的摄入量,术后无明显的体重丢失,未见需要终止治疗的并发症.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具有符合生理、减少医药费用等优点,该置管方法安全、简便,达到了加强术后患者营养支持的目的,可列入术后常规应用.

    作者:许强周;陈于平;杨捷生;陈玉泉;杨卫平;秦允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原发性肺癌肉瘤9例分析

    肺癌肉瘤即同一瘤体中同时见到上皮性和间叶性两种混合成分的恶性肿瘤,临床少见,国内外文献仅见零星散在报道.我院于1970年1月~1999年12月共收治9例,占同期全部肺恶性肿瘤的0.12%,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永利;杨萍;修元德;王茂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初步研究

    目的评价高能聚焦超声(FUS)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FEP-BY01聚焦超声热疗仪对32例BPH患者行FUS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填写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进行直肠指诊、B超及尿流率等检查,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IPSS均值由21.2±5.3降为18.6±5.3,降低12.3%;前列腺体积均值由治疗前的60.1±36.8变为51.2±32.4,缩小14.8%;大尿流率均值由治疗前5.9±1.5升至8.72±2.1,提高48.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FUS短期内能改善BPH症状,缩小前列腺体积,提高大尿流率.

    作者:赫崇军;李清;熊六林;姚松森;许清泉;黄晓波;王晓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胃底平滑肌肉瘤长期误诊二例

    胃平滑肌肉瘤临床少见,瘤体大多数位于近半胃,术前明确诊断困难,我院医治两例均经手术证实,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玉农;秦亚东;方向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原发性心脏肿瘤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原发性心脏肿瘤外科诊治的经验.方法自1982年1月至2003年12月,32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全部病例术前经超声心动图确诊,术后经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左房黏液瘤29例,右房血管肉瘤2例,右室血管瘤1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肿瘤摘除术.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8例术后发生低心排,1例发生呼吸衰竭,1例右房血管肉瘤术后2年原位复发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原发性心脏肿瘤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治疗,且效果良好.超声心动图对原发心脏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作用,自体心包可用于房隔修补和房壁重建.

    作者:胡建才;殷桂林;张殿堂;朱水波;张晓明;王荣平;庞大志;谭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食管类癌七例

    类癌是一组发生于胃肠道和其他器官的嗜铬细胞肿瘤,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类型分为典型类癌(TC)和非典型类癌(AC).其临床、组织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可因发生部位不同而异.类癌能分泌5-HT、缓激肽、组胺等生物活性因子,引起血管运动障碍、胃肠症状、心脏和肺部病变等,称为类癌综合征[1,2].食管类癌罕见.

    作者:张芳;郭培军;蔡春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卡氮芥联合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临床疗效探讨

    随着放、化疗效果的提高及生存率的延长,癌症脑转移的发生率有增高趋势.由于血脑屏障的作用,脑组织中抗癌药物的浓度明显低于脑外组织,使脑成为癌细胞逃避化疗药物杀灭的避难所.卡氮芥为一种能透过血脑屏障的周期非特异性的药物,抗瘤谱广,用药后1 min就有相当于血液中药物量的18%进入脑脊液,6 h达60%[1].我们采用联合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放射治疗,与单纯常规放射治疗对照研究,以探讨其临床疗效.

    作者:赵桂英;张树平;张崴;胡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腹膜假黏液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 PMP)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2至2002年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腹膜假黏液瘤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进行随访.结果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姑息性局部切除,2例行局部切除,3例行局部切除加阑尾切除术,3例行局部切除加阑尾及卵巢切除术.1例术后10个月死亡,1例18个月死亡,2例失访,余6例3~72个月健在.结论腹膜假黏液瘤是一个既包括良性又包括交界性和恶性的一类黏液性病变,应综合分析做出诊断.阑尾与腹膜假黏液瘤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预后与浸润状况及分化程度有关.

    作者:张仁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癌症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