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主办单位: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国际刊号:1006-4931
  • 国内刊号:50-1054/R
  • 影响因子:1.36
  • 创刊:1992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130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重庆市科技期刊二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药业杂志   2007年6期文献
  • 伐昔洛韦片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目的 评价伐昔洛韦两种片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将1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交叉口服两种伐昔洛韦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血浆中阿昔洛韦浓度,用3P97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用方差分析和单双侧t检验及(1-2α)置信区间法分析两种伐昔洛韦片是否等效,达峰时间(Tmax)用非参数统计Wilcoxo法进行检验.结果分别单剂量口服600 mg上海臣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或丽珠制药厂生产的伐昔洛韦片的Tmax分别为(1.39±0.21)h和(1.39±0.27)h,峰浓度(Cmax)分别为(3.49±0.80)μg/mL和(3.61±0.85)μg/mL;0~12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12)分别为(12.33±2.70)mg·h/L和(13.01±2.00)mg·h/L.经3种方法的统计分析,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伐昔洛韦受试片和伐昔洛韦参比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4.4±12.2)%,两种伐昔洛韦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杨殊力;郑永;邹品文;吴渝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替米沙坦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内氧化应激及NIH3T3细胞中促成熟因子活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和NIH3T3细胞中促成熟因子(MPF)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及替米沙坦治疗组,检测各组给药4,5,11,17周后的血糖、血胰岛素、血脂(TG,TC),11,17周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微白蛋白排泄率(UAE)、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及MPF活性.结果 与糖尿病组相比,替米沙坦治疗组血糖、血胰岛素及血脂无明显变化,而Scr,BUN,UAE、肾脏MDA含量、肾细胞膜MPF均明显下降,肾脏抗氧化酶活性(Cu,Zn-SOD,CAT,GSH-Px)则明显上升.肾脏内MDA含量的变化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与细胞膜、细胞浆MPF活性的变化相关.结论 替米沙坦可以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内的氧化应激,并且可能与其下调MH3T3细胞中MPF活性有关.

    作者:葛璞;车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87例药物疑似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04年3月至2006年6月收集的87份ADR报告,就患者基本情况、ADR的临床表现与涉及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7例患者中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38例(占33.33%),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伤的较多,共42例(占35.6%).结论 医院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曾一兵;沈宏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2003-2005年胆结石摘除术住院患者不同付费方式费用构成分析

    目的 探讨胆结石摘除术住院患者不同付费方式费用构成和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2003-2005年全年肝胆外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胆结石患者的病案资料,统计分析其费用构成比例和变化情况.结果不同费用构成中药费所占比例高,其他依次为手术费、检查费、其他费用、治疗费等.在不同付费方式中军队患者的费用低,非医保患者的费用高,2003-2005年平均费用大体上呈增长趋势.结论 住院患者的药费和其他医疗费用构成比例不合理,需要有效地利用相关医疗卫生资源去调整.

    作者:万日义;阙文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2001-2005年我院抗糖尿病药物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抗糖尿病药物临床应用特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运用医院药库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对本院2001-2005年应用抗糖尿病药物的主要品种、用量、金额、用药频度等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抗糖尿病药物的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均呈增长趋势.结论 抗糖尿病药物市场潜力大,各种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和新型口服糖尿病药物的用量将不断增加.

    作者:孙惠娟;任百黎;张娜;陈少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差错分析及防范

    目的 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合理性.方法 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出现的各类差错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结果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出门差错发生率很低(0.001 2%),未出门差错主要表现为医师不合理处方、药师贴错标签及护师查对松懈.结论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确能为临床提供优质的静脉滴注用药物,并将给药错误降至低.

    作者:吴瀛达;计佩影;王增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甲磺酸罗哌卡因中右旋罗哌卡因的限量检查

    目的 建立甲磺酸罗哌卡因原料药及注射液中右旋异构体限量检查的液相色谱方法.方法 采用α1-酸糖蛋白手性固定相的Chiral-AGP柱(100mm×4.0 mm,5μm)为色谱柱,6 m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pH=6.70±0.05)-异丙醇(95∶5)为流动相,流速为0.80 mL/min,检测波长为220nm.结果分离度为3.15,右旋异构体质量浓度线性范围是0.518~3.885 μg/mL,r=0.999 1,检查限量为1.48×10-8 g,精密度RSD为1.76%.结论α1-酸糖蛋白手性固定相可用于甲磺酸罗哌卡因中右旋异构体杂质的检测.

    作者:毛庆;何华;张小松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铝酸铋颗粒中甘草酸含量

    目的 建立复方铝酸铋颗粒中甘草酸含量的测定方法,完善和提高制剂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2 mol/L醋酸铵-冰醋酸(67∶33∶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 nm.结果 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为1.05%(n=6).结论 HPLC法简便、快捷、准确,可用于复方铝酸铋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冯会生;田桂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气相色谱顶空进样法检测盐酸林可霉素中有机溶剂残留量

    目的 采用气相色谱顶空进样法检测盐酸林可霉素原料药中的有机溶剂丙酮、丁醇残留量.方法 采用DB-624毛细管色谱柱(30m×0.53 mm,3μm),程序升温,采用FID检测器,载气为氮气.结果丙酮、丁醇完全分离,其质量浓度分别在8.0~119.4 μg/mL、10.0~120.6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3和0.999 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9%(RSD=2.4%),102.3%(RSD=1.9%);低检测限分别为2μg/mL和2.5μg/mL,精密度RSD均小于5%.结论 本试验建立的方法简便灵敏,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盐酸林可霉素中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检测.

    作者:朱义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滋阴强生口服液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

    目的 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滋阴强生口服液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规定的常规法对各试验菌株进行菌回收率及控制菌的验证试验.结果 常规法各试验菌株的回收率均达到70%以上,控制菌检查也符合要求.结论 滋阴强生口服液可以用常规法作为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作者:杨芳;冯志学;谢丽群;彭文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三磷酸胞苷二钠的简易快速测定法

    目的 建立一种利用琼脂糖凝胶检测三磷酸胞苷二纳(CTP)的方法.方法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CTP含量.结果 CTP质量浓度在6~16 mg/mL范围内与吸收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平均回收率为98.34%,RSD=0.9%(n=9).结论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操作简单、电泳速度快、检测成本低,可用于CTP生产过程中发酵、离子交换树脂洗杂及洗脱的终点控制.

    作者:李大平;崔凤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穿琥宁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研究

    目的 对穿琥宁注射液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干扰试验,并建立其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 参照2005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试验.结果干扰试验证明,按拟定标准检验,本品1个规格共3批供试品的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均符合规定.结论 穿琥宁注射液稀释至0.5mg/mL时,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用鲎试剂法代替家兔法控制穿琥宁注射液的热原是可行的.

    作者:王伟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甲硫氨酸维生素B1注射液两组分含量

    目的 探讨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同时测定甲硫氨酸维生素B1注射凌中甲硫氨酸和维生素B1的含量.方法 采用氨基键合柱,流动相为乙腈-水(50∶50),检测波长为220 nm.结果平均回收率及RSD甲硫氨酸分别为99.5%和0.9%,雏生素B1分别为99.4%和1.2%.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准确,适用于该产品的质量分析检验.

    作者:张荣桂;马鸿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茶碱麻黄碱片中3组分含量

    目的 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复方茶碱麻黄碱片中可可碱、茶碱、咖啡因3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Alltech C18色谱柱(250 mm ×4.6 mm,5μm),以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三乙胺将pH值调节为6.0±0.1)-甲醇(60∶4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5nm,流速为1.0 mL/min.结果样品中3种成分能完全分离,可可碱、荼碱、咖啡因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4.10%,102.87%,101.71%,RSD分别为1.3%,1.8%,1.5%.结论 HPLC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有效控制复方茶碱麻黄碱片的质量.

    作者:朱叶青;鲍丽杰;闫占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炮制对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

    通过收集文献资料,概括与归纳炮制对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炮制对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主要是化学成分的量变和质变,在此基础上可对中药材炮制后的临床疗效改变作出初步解释.

    作者:朱悦;丁安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药饮片炮制亟须规范

    针对当前中药饮片炮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使中药饮片炮制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合理化的建议.

    作者:袁耿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竭、酸枣仁及白花蛇舌草的真伪鉴别

    介绍血竭、酸枣仁、白花蛇舌草真品、伪品的特点及其鉴别,以防止购进和使用伪劣药材.

    作者:孙丹春;王晓幸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药炮制减毒方法和机理的探讨

    中药炮制减毒的常用方法有净制法、水处理法、炒法、复制法、水火共制法、去油制霜法、水飞法、煅法、培法、提净法等,其原理在于去除毒性成分、改变毒性成分结构、降低毒性成分含量等.通过对炮制减毒方法和机理的探讨,有利于促进中药炮制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作者:林琳;覃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柴胡与小叶黑柴胡的鉴别

    目的 探讨柴胡与其混淆品小叶黑柴胡的鉴别方法.方法 利用两种柴胡药材性状特征和薄层色谱加以鉴别.结果两种柴胡有明显的差别.结论 利用药材性状特征和薄层色谱的差异,能有效地鉴别柴胡与小叶黑柴胡.

    作者:蔡敏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冬令进补膏方应用注意事项

    通过介绍膏方的适应范围及其应用的注意事项来阐明膏方的作用,以促进膏方在各地区的推广应用.

    作者:黄寿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常见同色粉末状矿物中药的鉴别

    目的 为保证用药安全,探讨同色粉末状矿物中药的有效鉴别方法.方法 利用灼烧、水试或溶解等简便易行的理化检验手段,对色泽相同或相近的粉末状矿物中药进行快速鉴定.结果与结论方法相对简单实用,能够较快、准确地区分外观相同的药粉,从而避免误用.

    作者:胡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高碳醇复合溶剂萃取麦白霉素工艺研究

    研究用异辛醇和稀释剂(4∶1,V/V)的混合物代替醋酸丁酯萃取麦白霉素的工艺条件及其经济和技术的优越性.实验结果表明,麦白霉素的萃取溶剂消耗由6.7 kg/十亿降至2.4kg/十亿,其生产成本降低达42元/十亿,提取的总收率与用醋酸丁酯时相当,产品质量合格、稳定.同时,革除了从萃余液中回收溶剂的工艺步骤,大大降低了能耗.

    作者:段永平;李静仁;李红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维生素E珍珠霜的研制及质量控制

    目的 研制维生素E珍珠霜乳膏并测定其中维生素E的含量.方法 以维生素E为主要原料制成乳膏,采用二阶导数光谱法,以维生素E吸收波长295nm谷峰处的振幅D值作为定量分析信息.结果维生素E质量浓度在60.36~140.84 μg/mL范围内与振幅值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9.2%,RSD=0.58%.结论 制剂处方及制备工艺合理,二阶导数光谱法重现性好,适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黄林清;张恩娟;葛勤;刘同华;曹健;朱小川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含西药的中药半浸膏片制剂工艺研究

    目的 优选含西药的中药半浸膏片制剂工艺.方法 以甲基丙炔苄胺的标示百分含量及成品片重差异为指标,应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优选.结果正交试验优选的工艺为,用80目筛网筛分西药,西药粉末与中药颗粒中细粉等量递加2次,加入经过40目筛网整粒的中药颗粒中,混合3 h.结论 优选的制剂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沈秉正;王良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层析穿流液回收处理工艺研究

    目的 采用中低压液相层析分离纯化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6),回收处理废液以提高产品收率.方法 采用阴离子层析介质Q-sepharose FF和Q-sepharose HP纯化大肠杆菌来源的rhIL-6.结果所得纯品经高效液相色谱法和SDS-PAGE分析表明,纯度大于95%,rhIL-6收率为14%.结论 对Q-sepharose FF层析的穿流液进行超滤浓缩、变性、复性处理,再进行层析可提高rhIL-6的收率.

    作者:黄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正交试验法优化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水提工艺

    目的 优化金银花水提佳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水提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工艺条件.结果水提金银花佳条件为预浸泡8 h,15倍溶剂,80℃下浸提1 h,提取率为4.85%,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提取温度>提取时间>预浸泡时间>溶剂倍数.结论 该工艺条件简单、稳定、可行,绿原酸提取率可达5.57%.

    作者:梅林;梅兰;李随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苯甲酸及其钠盐在食品和药品中的应用

    简要介绍了苯甲酸及其钠盐的理化性质和体内代谢过程,以及它的防腐、助溶等作用,也探讨了它对人体的毒性及其在人体内的解毒机理、安全性.

    作者:曾正渝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骨碎补提取与含量测定研究概况

    骨碎补是一味传统中药,其制剂与饮片临床广泛应用,常用于预防骨质疏松和调节血脂.骨碎补提取方法主要有醇提法、超声醇提取法及水煎法等,其中补黄酮的含量测定以分光光度法为主,柏皮苷的含量测定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主.今后开发研究的重点应是正确选择炮制方法、总黄酮提取纯化方法、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王允;刘毅;姚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须立法明确药品不良反应中的生产经营者责任

    目的 探讨解决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中生产经营者责任缺位问题的法律措施.方法 通过生产经营者药品不良反应控制防范责任的分析,得出结论.结果与结论 只有通过法律措施建立有效的利益校正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药品不良反应中生产经营者责任缺位问题.

    作者:于培明;黄泰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建立救济制度弥补药品不良反应的法律空白

    探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在法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药品不良反应的法律适用还有空白,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建立相应的救济制度并及早对不良反应的处置进行立法.

    作者:赵双春;李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分析基层ADR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作者:罗兰;高健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药品质量标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随着新<药品管理法>的颁布实施,取消了地方药品质量标准,尽管目前使用的药品标准均已实行国家标准,即<中国药典>和局(部)颁标准.但因为现行同名药品(特别是中成药)的标准仍不统一;有的标准已修订,却未及时通知药检所,尤其是基层药检所;有的在制定标准时考虑不周,严谨不够;有的在审核标准时未仔细校对,错漏较多,致使在检验中部分药品质量标准可操作性不强,影响检验结果的判定,终难以作出检验结论,致使作为法定药品技术检验机构的药品检验所(以下简称药检所),在按标准对药品进行检验时,仍常常碰到难题,不知现行标准是否有效而难以下检验结论.

    作者:李莎;彭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试论加强医药科研学术道德规范的建设

    分析医药科研学术道德规范缺失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必须从道德自律、制度他律、失范问责等方面着手改进和维护医药科研学术道德规范,提高我国医药科研研发水平.

    作者:施伯琰;王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医药营销终端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对中国医药市场的分析,论述医药终端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分别对药店终端、医院终端和第三终端市场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提出发展方向的建议.

    作者:陈新悦;胡鹏飞;倪小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创建诚信制药企业的思考

    随着我国医药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制药企业面临着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透明的国内外竞争环境,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诚信为本,牢记质量是诚信制药企业永恒的主题,不断提高自己的信誉度,塑造优秀的企业品牌.诚信与失信都是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产物,只要有市场经济,就有失信的长期存在.因此,创建诚信制药企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常抓不懈,不断拓宽思路、创新内容,推动诚信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作者:刘昌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并得到长足发展,核心竞争力是其基础.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相对于其他的竞争对手而言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其他企业不可效仿的竞争优势.它既具有历史性、具体性,又具有可变性.历史性是指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核心竞争力的水平是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体现.

    作者:张文杰;杨聪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耐多药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

    随着对结核病化学治疗研究的深入,尤其是短程化疗的问世,已可使85%以上初治肺结核患者痊愈,但由于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出现,使结核病又迅速成为全球性危机,开发、研制高效的新型抗结核药物已成为迫切任务.氟喹诺酮类药物无论在体内或体外均对结核分枝杆菌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可作为治疗MDR-TB的又一有力武器.

    作者:李建华;宋丰贵;王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努力构建我国合理用药的社会促进体系

    分析不合理用药的深层次原因,指出构建我国合理用药的社会促进体系必须从政策的完善入手,对用药实施全过程控制,对于相关学科要加大研究力度,为促进合理用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作者:汤少梁;卫陈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医疗服务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

    从经济学角度,论述医疗服务的私人产品性质,指出作为私人产品的医疗服务完全可以由市场提供,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市场出现了失灵,因此需要政府干预.

    作者:余绪鹏;冷火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提高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的对策研究

    分析我国医药产业的集中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策略,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作者:陈兆奎;申俊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产业集群是我国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

    指出产业集群是盛行于当今世界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生物医药产业也必然出现集群化发展的趋势,并通过对我国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研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者:舒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努力缩小医药产业与其他产业集聚度的差距

    运用集中度、基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以及N指数等计量方法,对我国医药制造业1995年至2004年间的空间集聚度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较低并分析原因,提出提高我国医药制造业集聚度的相关建议.

    作者:丰志培;邓丽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制药企业GMP认证后员工的设备管理技能培训

    实施GMP是动态、发展、更新的过程.一些制药企业GMP认证后相对注重对员工进行工艺、卫生、质量方面的培训而忽略了对设备使用、维修的教育培训,这种现象应予重视纠正.SFDA已出台了新的GMP认证评定标准.制药企业面临新的CMP标准的评审,如何搞好员工的技能培训,以保证每一名员工熟知各自所使用设备的结构、性能、安全知识、清洁要求、保养方法等,结合生产工艺,掌握操作要点,是制药企业新的课题.

    作者:曲维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关于医疗机构制剂室的原辅料管理

    根据制剂生产中原辅料的流转过程,就原辅料的质量标准、原辅料供应商的资格审核、原辅料采购、使用和仓储管理等方面,对医疗机构制剂室如何加强对原辅料流转过程的科学管理进行探讨,以保证合格、优质的原辅料用于制剂配制.

    作者:王秀珠;刘跃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我国现代中药事业的发展历程

    目的 对我国现代中药事业的发展历程加以论述,为中药事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 文献研究法.结果与结论 建国以来,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虽经历过挫折,但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

    作者:田丽娟;黄泰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化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

    据<中国医药报>报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邵明立指出,2006年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成绩表明,食品药品监管队伍是关键时候敢负责任、能打硬仗、经得起考验的队伍.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高度重视,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机关的党风廉政建设和队伍建设高度关怀,社会各界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空前关注,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这都为做好监管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有利条件.

    作者:《中国药业》编辑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现行中成药质量检验技术面临十大困惑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在中成药药品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使用现行的检验技术,按照检验流程,对中成药中的性状、装量、理化性质、有效成分及药物的定性、定量等项目进行的检查,无法代表该种中成药的实际质量水平.也就是说,目前的药品检验技术,在对中成药进行检验时,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作者:陈铮;高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