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9-2587
  • 国内刊号:50-1120/R
  • 影响因子:1.18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131
  • 全年订价:5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医学文摘,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哥白尼索引(波兰)
  • 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三等奖
  • 外科学
中华烧伤杂志   2005年3期文献
  • 兔骨髓间质干细胞修复肌腱缺损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兔骨髓间质干细胞( MSCs)修复肌腱缺损的效果. 方法分离培养家兔MSCs,检测CD44 mRNA进行鉴定.6只家兔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在兔跟腱处造成3 cm长的缺损,实验组家兔以自体MSCs为种子细胞、以胶原-聚羟基乙酸(PGA)为生物支架构建肌腱并移植于跟腱缺损处,对照组家兔仅以PGA生物支架修复跟腱缺损.于术后4、8、12周对移植部位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 结果 MSCs培养11 d时CD44 mRNA显示阳性.实验组术后8周肉眼可见移植处形成腱样组织, 12周时组织学观察可见形态一致、顺应力学方向排列于胶原中的腱样细胞,类似正常肌腱组织.对照组所形成的新生组织较实验组细小且与周围组织粘连,12周时组织学观察见细胞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呈松散网丝状. 结论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以自体MSCs修复肌腱缺损具有可行性.

    作者:龙剑虹;祁敏;黄晓元;雷少榕;任利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颈浅动脉岛状皮瓣在修复颌面颈部烧伤瘢痕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颈浅动脉岛状皮瓣的切取方法,观察用其修复颌面颈部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解剖观测10例成年人体标本的颈浅动脉起源、走行、分支和分布,将颈浅动脉分为斜方肌肌前段、肌内段和肌后段3段.14例颌面颈部瘢痕挛缩患者行瘢痕切除后应用颈浅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观察术后皮瓣成活及患者颈部活动恢复等情况. 结果颈浅动脉肌前段长度为(5.1±0.4) cm,肌内段为(2.1±0.5) cm,肌后段为(4.7±0.7) cm.内侧肌皮穿支位于第7颈椎旁开(7.3±0.6) cm、肩胛冈上(3.9±0.7) cm处.本组患者修复皮瓣大小为(16.0 cm×7.0 cm)~(35.0 cm×12.0 cm),除1例皮瓣远端有约3.0 cm×1.5 cm的坏死外,13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随访4个月-3年,效果满意. 结论颈浅动脉岛状皮瓣切取方法简便,不需要行断蒂手术,是修复颌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较好选择.

    作者:王达利;王玉明;陈世玖;韩文杰;魏在荣;王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阳离子多肽MP-1拮抗内毒素/脂多糖活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阳离子多肽MP-1对内毒素/脂多糖(LPS)攻击小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MP-1组(尾静脉注射3 mg/kg MP-1)、致伤组(尾静脉注射20 mg/kg LPS)、保护组(先注射20 mg/kg LPS,20 s内再注射3 mg/kg MP-1),每组10只.观察3组小鼠注射后3 d内的存活情况.应用生物传感器及FASTfit作图,比较MP-1、多黏菌素(PMB)与LPS的亲和力,以Kd 值表示.通过动态比浊法和鲎试验定量,比较5、10、20、40 μmol/L MP-1、PMB对2 μg/L LPS的中和作用,以LPS 中和0 μmol/L MP-1、PMB为对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观察MP-1对LPS刺激的10只昆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Toll样受体4(TLR4)mRNA、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白细胞介素(IL)6 mRNA表达的影响. 结果致伤组小鼠注射LPS后48 h全部死亡.保护组小鼠精神状态一度萎靡但恢复较快,食欲、活动度在短时间内改善,存活率为90%.MP-1组小鼠存活率为100%.MP-1对LPS具有高亲和力(Kd 值为484.0 nmol/L)但弱于对LPS有极高亲和力的PMB(Kd 值为18.9 nmol/L). MP-1具有中和LPS的能力但弱于PMB;20、40 μmol/L MP-1中和LPS的能力明显高于0 μmol/L MP-1(P<0.01).MP-1对LPS刺激的小鼠PM TLR4 mRNA、TNF-α mRNA和IL-6 mRNA的表达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结论 MP-1对LPS攻击的小鼠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MP-1对LPS具有亲和力及中和作用,阻断了LPS与其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了LPS介导的PM活化有关.

    作者:郭毅斌;郑江;吕根法;卫国;王良喜;肖光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巨噬细胞对内皮细胞系同源盒B2基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及整合素ανβ3表达的影响

    目的体外观察巨噬细胞(M)对血管内皮细胞同源盒(HOX)B2基因mR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KDR mRNA及整合素ανβ3表达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ECV304,分为(1)ECV304组;(2)ECV304+伴刀豆球蛋白A(conA,终浓度25 mg/L)组;(3)ECV304+人M系U937组:ECV304细胞中加入1×105/ml U937细胞;(4)ECV304+U937+conA组:ECV304中加入1×105/ml U937细胞及终浓度25 mg/L的conA.反应48 h后,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ECV304细胞整合素ανβ3的表达情况,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细胞KDR mRNA和HOXB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 ECV304组细胞的整合素ανβ3、KDR mRNA及HOXB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6.7±1.5、0.633±0.012、0.674±0.004.ECV304+U937+conA组细胞上述指标较ECV304组均明显上调(P<0.01),分别为10.2±1.7、0.879±0.003、0.947±0.003.其余两组细胞上述指标与ECV304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被conA活化的M通过影响内皮细胞的KDR mRNA、HOXB2 mRNA基因及整合素ανβ3的表达,来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与基质黏附,从而调节血管生成.

    作者:刘亮;刘畅;张晓启;明佳;刘旭盛;徐辉;程天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电烧伤后肘关节纤维性强直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电烧伤后肘关节纤维性强直并神经损伤的较好治疗方法. 方法取30块健康成人肘关节固定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对笔者单位10例电烧伤并发肘关节纤维性强直的患者,采用屈、伸肘功能重建的方法进行治疗,即松解尺、桡侧副韧带的前、后束与延长肱二、三头肌肌腱,同时下移内上髁处前臂屈肌群起点的附着点、前置尺神经,以生物力学观察标准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通过对健康成人肘关节的解剖学观察可知,如果尺、桡侧副韧带后束与肱三头肌废用性挛缩,可引起肘关节伸直位强直;如果尺、桡侧副韧带前束与肱二头肌废用性挛缩,可引起肘关节屈曲位强直.10例电烧伤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满意.术后随访1-3年,患者肘关节屈伸范围不变,灵活度加强.结论重建屈、伸肘功能是治疗电烧伤后肘关节纤维性强直的关键,如同时下移内上髁处前臂屈肌群起点的附着点、前置尺神经,可进一步改善关节屈曲与神经嵌压.

    作者:李桦;陈浩杰;陈国华;何正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烧伤大鼠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基底膜相关基因的表达

    目的检测烧伤大鼠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s)基底膜(BM)相关基因的表达. 方法 24只SD大鼠造成背部45 cm2深Ⅱ度烫伤, 按照基因表达检测时间随机分为A组(伤后3 d)、B组(伤后10 d)、C组(伤后14 d)、D组(创面完成再上皮化后),每组6只.伤后3、10、14 d取距创缘1 cm处皮肤标本,创面完成再上皮化后取创面中心皮肤标本,分别制备KCs悬液.另取6只SD大鼠背部皮肤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创面再上皮化不同阶段KCs BM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 结果伤后3 d,KCs 层粘连蛋白γ1、整合素β8基因表达上调,基因表达数据与正常对照比值分别为2.068和2.200.再上皮化过程中(伤后10、14 d)层粘连蛋白受体1、整合素β1基因表达上调,β2、β7表达下调,基因表达数据与正常对照的比值分别为2.472、2.658、0.419和0.462.Ⅳ胶型原α1、α3基因各组均上调,基因表达数据与正常对照的比值为2.547和2.036. 结论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整合素β1、层粘连蛋白γ1、层粘连蛋白受体1、Ⅳ型胶原α1、α3基因表达上调,有利于新生皮肤BM的构建和KCs与BM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

    作者:章雄;刘琰;张志;许伟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修饰对裸鼠移植皮肤替代物的影响

    目的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修饰对皮肤替代物移植后的影响. 方法将72只裸鼠分为实验组,以含VEGF目的基因的腺病毒载体转染人成纤维细胞(Fb),将其接种于Integra人工皮后移植于裸鼠创面;绿色荧光蛋白(GFP)对照组,用于转染Fb的腺病毒载体不含VEGF目的基因,但含与实验组相同的指示标记物GFP 基因片段;Fb对照组,接种于Integra人工皮的Fb未行基因转染,其他处理与前两组完全相同;无细胞对照组,所移植的Integra人工皮未接种Fb,每组18只.评估实验组及各对照组移植物的成活情况、血管化过程及组织学变化. 结果实验组移植术后移植皮片新生血管形成情况明显优于各对照组(P<0.05),术后早期移植皮片与创面贴附较牢固,分离时易引起出血.实验组移植皮片成活率(100.0%)显著高于GFP、Fb、无细胞对照组(分别为83.3%、75.0%、77.8%,P<0.01),而感染率低于各对照组(P<0.05). 结论基因修饰所致VEGF高表达明显促进了移植皮肤替代物的血管化过程,提高了移植物成活率.

    作者:谢卫国;Werner Lindenmaier;Stefan Gryzybowski;Hans-Gunther Machens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重度烧伤患儿合并心功能不全12例原因分析

    2000年6月-2003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重度烧伤患儿123例,其中12例合并心力衰竭,发生率为9.8%.年龄8~51个月[(17.4±2.6)个月],烧伤面积5%~64%,深度创面占18%~40%TBSA.复苏时间在伤后4-21 h,出现心功能不全及创面脓毒症时间为伤后第4-6天[(5±2) d].创面及血液细菌培养结果均检出铜绿假单胞菌(为多重耐药菌株),另检出粪肠球菌7例,大肠埃希菌6例,表皮葡萄球菌3例,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单胞菌各1例.2例患儿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另10例患儿病情得到控制,经多次植皮手术,创面逐渐愈合痊愈出院.

    作者:马伟;曲年震;张建明;刘群;邢溢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烧伤患者肠球菌耐药性及抗感染用药的分析

    收集笔者单位 2000年1月-2003年12月759例烧伤住院患者的创面分泌物、静脉导管尖端、血液标本.应用无菌棉拭子拭取患者的创面分泌物后接种于血平板和麦康凯平板(天津金章公司);静脉导管尖端置心脑浸液增菌肉汤培养基培养;血液标本接种于BACTEC-NR 730血液增菌培养瓶[美国BD公司,6A和(或)16A].

    作者:张艳红;王玉莲;刘金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皮片移植术后并发湿疹九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男5例、女4例,年龄14~46岁.原发病因:电击伤1例、热液烫伤2例、火焰烧伤2例、瘢痕切除术后4例.伤后患者均行中厚皮移植术.术后2 d开始换药,以洗必泰液等清洗后,局部外涂氯霉素粉,用无菌脱脂棉垫包扎.治疗8-12 d后,所植皮片及周边正常组织出现暗红色小丘疹,有瘙痒感,部分组织开始有糠样鳞屑,继而出现小水疱,破溃后形成点状糜烂面或结痂等,部分渗出非常明显.诊断:乏皮脂性湿疹.湿疹分布部位:足3例、小腿4例、手背2例.供皮区及其他部位未出现湿疹.

    作者:石团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自体网状皮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四肢关节创面32例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收治大面积深度烧伤合并上、下肢关节部位烧伤(不含严重的开放性关节损伤)的患者32例,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1岁半~72岁,平均31.5岁.烧伤面积50%~60%TBSA 12例,61%~70%TBSA 10例,71%~80%TBSA 7例,>80%TBSA 3例,均为深Ⅱ、Ⅲ度烧伤,其中Ⅲ度面积为(24±15)%TBSA.关节部位创面共计65个,包括深Ⅱ度创面23个,混合深Ⅱ、Ⅲ度创面32个,Ⅲ度创面10个, 其中感染创面12个.

    作者:邵家松;彭毅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深度烧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16例

    临床资料:1985年2月-2003年3月,笔者单位收治深度烧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16例(16个肢体),其中男15例、女1例,年龄22~43岁.烧伤面积为(3.0±1.1)%TBSA,深Ⅱ、Ⅲ度.烧伤部位为前臂5例、小腿11例.

    作者:邓津菊;刘建云;司小强;薛晓东;孙亚东;杨国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平行对位皮瓣修复多手指深度热压伤38例

    临床资料:本组38例均为笔者单位1998-2003年收治的热压伤患者,其中男32例、女6例,年龄18~42岁.烧伤部位:右手20例,左手14例,双手4例.其中5指烧伤4例、4指8例、3指11例、2指15例.致伤原因:直接热压伤26例,飞轮转动造成热压伤12例.合并伤:合并指骨骨折4例、指骨坏死2例、肌腱坏死10例、皮肤裂伤8例.入院时间:伤后24 h内入院者30例,1-7 d者5例,8-14 d者2例,40 d者1例.

    作者:颉黄峰;赵轶君;陈骅;方高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治疗新生儿烧伤21例

    新生儿烧伤临床上较少见,一旦发生,程度较深、后果严重,且创面多位于特殊部位,救治较困难.笔者单位1983-2002年共收治新生儿烧伤21例,占全部烧伤患者的0.3%,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金国强;吴俭;苏子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治疗糖尿病患者足烫伤15例

    糖尿病患者烧伤后往往形成难以愈合的创面,大多数需通过手术修复甚至截肢.近5年来,笔者单位共收治糖尿病足烫伤患者15例,在创面换药的基础上行高压氧(HBO)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国雨;王奎海;杨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掌指背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86例

    临床资料:1988年2月-2002年7月,笔者单位收治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86例,其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3~61岁,平均38.4岁.缺损面积为(2.0 cm×1.0 cm)~(6.5 cm×2.0 cm).致伤原因:电击伤31例、热压伤11例、爆炸伤15例、切割伤17例、烧伤后严重手指屈曲畸形12例.手术时间为伤后14 h-25 d,平均6.3 d.缺损部位:拇指末节21例,拇指指间关节处伴有关节指骨部分坏死4例,食指近节19例,食指指间关节5例,食指末节8例,中指近节6例,中指背侧近节指间关节4例,中指末节2例,食、中指近节8例,环小指近节6例,小指指间关节1例,环指末节2例.缺损处皆有肌腱或指骨外露.

    作者:孙步梅;李罗珠;于益鹏;陈传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小腿和足背岛状皮瓣接力修复足远端高压电烧伤创面13例

    1999年8月-2003年12月,笔者单位对收治的13例患者足远端高压电深度烧伤创面,用转移带蒂逆行足背动脉岛状皮瓣进行修复,其供瓣区创面再转移小腿隐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接力修复,术后患者足部功能及外形恢复均满意.

    作者:薛晓东;邓津菊;刘建云;孙亚东;司小强;杨国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严重烧伤合并二重感染性肺炎一例

    患者男,32岁.高温水泥喷窑致全身多处烧伤后,在当地医院治疗,伤后7 h转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35 ℃,心率116 次/min,呼吸22 次/min,血压100/65 mm Hg (1 mm Hg=0.133 kPa).患者意识清楚,精神差,四肢发冷;全身多处烧伤,仅头顶部、躯干前部余有约11%TBSA正常皮肤;四肢大部分创面及躯干部分创面发白;面部肿胀,创面粉红,无鼻毛烧焦及声音嘶哑. 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白细胞18.39×109/L,中性粒细胞0.79,红细胞6.40×1012/L,血红蛋白186 g/L,钾离子3.6 mmol/L,钠离子135.3 mmol/L,氯离子99.8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5.6 mmol/L.胸部正位X线平片示心肺正常.诊断:(1)烧伤总面积89%,其中Ⅱ度27%、Ⅲ度62%TBSA.(2)轻度吸入性损伤.

    作者:严刚;唐宗联;李建伟;汤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晚期入院大面积深度烧伤合并脓毒症一例

    患者男,32岁.因粉尘爆炸烧伤,伤后在当地医院治疗,创面保痂未作手术.因病情危重,伤后第16天转入笔者单位.患者意识恍惚, 腹胀、腹泻,呓语.体温39.4 ℃, 呼吸30次/min,脉搏130次/min,血压160/90 mm Hg(1 mm Hg=0.133 kPa).除双足、臀部及腹部有小部分正常皮肤外,其余部位均被烧伤.胸腹部、四肢创面焦痂完整,背部创面开始溶痂,分泌物较多.

    作者:袁仕安;刘军辉;肖荣;杨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浓硝酸大面积烧伤二例

    例1 男,43岁.因浓硝酸管道泄漏致伤,15 min后收入笔者单位.患者自觉胸闷,咽部不适.揭开裹送伤者的棉被有刺鼻白烟冒出,创面呈红黄色、质韧,位于头面颈部、后躯干、臀部及四肢,烧伤面积65%TBSA,Ⅲ度.患者右髌骨下缘2 cm处有一横行外伤口,入关节腔.

    作者:姜明;马银振;吴彤;高凤荣;李卫卫;徐德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特大面积深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一例

    患者男,59岁.铁水烧伤后1 h入院.查体:患者意识清楚,体温36.4 ℃,心率110 次/min,呼吸30 次/min ,血压120/75 mm Hg(1 mm Hg=0.133 kPa),烦躁、口渴,声音嘶哑,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哮鸣音.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史.除小腹有2%的正常皮肤,头、双足底、左手掌有6%TBSA Ⅱ度烧伤外,其余均为Ⅲ度创面.诊断:(1)烧伤总面积98%,其中深Ⅱ度6%、Ⅲ度92%TBSA.(2)吸入性损伤.见图1.

    作者:高黎明;亓红英;刘希锋;李雪芹;刘法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老年重度吸入性损伤一例

    患者男,75岁.因血管治疗保健器短路引起室内大火,造成面、颈、四肢、躯干等部位烧伤及吸入性损伤,于伤后1 h入院.查体:患者意识不清,体温36 ℃,心率120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声音嘶哑,听诊闻及双肺有轻微哮鸣音.血气分析示:氧分压[P(O2)]72.6 mm Hg,二氧化碳分压[P(CO2)]31.1 mm Hg.诊断:(1)重度吸入性损伤.(2)烧伤总面积45%,其中深Ⅱ度27%、Ⅲ度8%TBSA.(3)中度一氧化碳(CO)中毒.

    作者:杨东亮;王洪;车建中;孟广箴;唐殿成;侯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小儿烧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

    患儿男,3岁,沸水烫伤全身多处.伤后烦躁哭闹,饮入大量高浓度蔗糖水(具体浓度不详).伤后38 h尿少、抽搐,送入当地医院救治.予以静脉滴注50 g/L葡萄糖盐水200 ml、100 g/L葡萄糖300 ml及抗生素后,患儿逐渐昏迷,抽搐加重,转入笔者单位,此时昏迷、抽搐已持续近6 h.查体:患儿体温39.2 ℃,呼吸30次/min,心率130次/min.

    作者:彭煜;吴勇;姜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烧伤创面应用水胶体敷料导致接触性皮炎一例

    患者女,25岁.电热取暖器烫伤右前踝2 cm×1 cm,Ⅲ度,门诊换药治疗.患者平素体质弱,有对牛奶、鸡蛋、磺胺药物过敏史.伤后14 d起使用丹麦康乐保公司的康惠尔溃疡贴水胶体敷料5 cm×4 cm换药,1次/2 d .16 d后,患者创面周围皮肤与所贴溃疡贴大小一致的区域红肿、发痒、出现水疱、糜烂、渗出,诊断为接触性皮炎.

    作者:严刚;李建伟;汤勇;唐宗联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烧伤后食管憩室急性出血一例

    患者男,36岁.聚氨酯火焰烧伤80%,其中浅Ⅱ度15%,深Ⅱ度45%、Ⅲ度20%TBSA.伤后在当地医院行补液抗休克、抗感染治疗,补液量及抗生素名称、剂量不详.

    作者:王野;徐国士;邱明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大面积烧伤并发多发性血管栓塞一例

    患者男,20岁.天然气烧伤后3 h入院.烧伤总面积98%,其中深Ⅱ度90%、Ⅲ度8%TBSA.患者入院后行抗休克治疗,同时创面外涂碘伏.休克期度过平稳,创面轻度肿胀.伤后3 d患者出现高血钠(Na+ 162.0 mmol/L)、高血氯(Cl- 129.8 mmol/L),疑为感染所致,立即给予血液透析,同时应用抗生素加强抗感染治疗,充分暴露创面.2周后患者血Na+、Cl-水平逐渐降至正常,但仍时有精神症状.

    作者:胡嘉念;彭毅志;李洪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介入栓塞治疗大面积烧伤后消化道出血一例

    患者男,32岁.天然气燃爆伤后2 h入院.诊断:(1)烧伤总面积93%, 其中Ⅱ度31%、Ⅲ度62%TBSA.(2)中度吸入性损伤. (3)头皮裂伤10 cm, 右膝关节囊开放性损伤8 cm.立即给予气管、静脉切开,留置导尿管,行常规抗休克、抗感染、抗酸治疗,创面清创后涂磺胺嘧啶银糊剂并暴露,红外线烤灯照射.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伤后4 d行双上肢、右下肢削痂(共28%TBSA)辐照猪皮覆盖术.术后2 d行自体微粒皮+辐照猪皮覆盖术.

    作者:张巨祥;杨思福;王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复合皮移植修复创面的临床观察

    深度烧伤后导致胶原纤维过度沉积引起瘢痕增生.瘢痕切除后移植中厚自体皮,会因真皮组织较少,移植后皮肤回缩率大,效果不太理想.2000年6月以来,笔者单位采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北京桀亚莱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创面34例,效果满意.

    作者:刘敏;吴祖煌;黄永新;陈建崇;占新华;朱剑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电烧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严重烧伤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尤以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障碍明显[1].但目前对特殊原因烧伤--电烧伤患者的免疫功能研究尚少.为此笔者观察了电烧伤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与普通重度烧伤患者进行比较,以确定其特殊性.

    作者:范锟铻;朱志祥;李国辉;刘德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疫苗的制备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缺陷、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以及烧伤后,均容易引起感染,导致威胁生命的感染性休克.近年来,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备受关注[1].OMP疫苗不仅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还有很好的交叉保护作用[2,3],对严重烧伤患者也具有保护作用,并能产生高滴度的抗体[4].本研究拟通过实验证实铜绿假单胞菌OMP的免疫效果.

    作者:廖立新;曹郁生;李国辉;陈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电烧伤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的变化

    一、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与分组: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电烧伤患者26例,年龄16~55岁.按致伤电场强度分为3组(表1),另按Ⅲ度烧伤面积分为3组(表2).将健康献血员10名(健康组)和重度烧伤(非电烧伤)患者10名(烧伤组)作为对照,男∶女均为8∶ 2,健康组年龄(31±6)岁,烧伤组(30±10)岁.有其他全身性疾病者及妊娠期妇女、严重复合伤患者均未被纳入本研究.

    作者:范锟铻;朱志祥;李国辉;刘德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兔角膜碱烧伤后早期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受体的表达

    作为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PAI)级联的重要因子,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rokinase type PA,uPA)及其受体uPA-R具有高效的分解细胞外环境蛋白酶的作用.研究表明,uPA和uPA-R在角质形成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以及重建上皮组织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但有关它们在角膜碱烧伤中的作用鲜见报道.本实验对兔角膜碱烧伤后早期uPA和uPA-R的表达进行了研究.

    作者:严军;杨恬;曾益军;杨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不同海拔严重烫伤大鼠延迟复苏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变化

    本实验以海拔3 800 m(甘肃马晗山)和1 517 m(甘肃兰州)为背景,建立大鼠严重烫伤后即时复苏与延迟复苏模型,比较不同海拔下两种大鼠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含量的动态变化.

    作者:张鲜英;刘毅;张世范;张绪生;于晟;蔡黔;张诚;肖斌;张斌;姜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复合移植修复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创面24例

    2000-2003年笔者单位对48例功能部位深度烧伤患者的创面,采用J-1型异体脱细胞真皮(北京桀亚莱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与自体表皮复合移植进行修复,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黎洪棉;蒙诚跃;梁自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自尊与烧伤患者的自尊水平

    烧伤在创伤中居于首位,无论是在平时还是战时均较常见,烧伤后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障碍[1],治愈后往往还面临毁容、四肢残障、功能不全等后遗症.自尊是对自我比较性评价的情感性体验,烧伤患者的自尊普遍较低,本文对此作一相关简述.

    作者:何梅;陈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胰岛素及血糖调控与烧伤创面愈合

    创面愈合是机体通过自身的再生能力,为恢复其表面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持内环境稳定所进行的一系列修复活动[1].近年来,胰岛素及血糖调控对热力烧伤创面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胰岛素作为经典的内分泌激素,它不仅在机体营养与代谢、机体免疫方面,而且在应激、组织降解和心脑器官保护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刘虎仙;贾赤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细胞外基质成分及空间形态结构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成纤维细胞(Fb)是烧(创)伤创面愈合中的主要修复细胞,它通过迁移、增殖、分化、分泌胶原等细胞外基质(ECM)成分,与多种细胞因子及细胞共同起修复作用.Yannas[1] 的研究结果表明,脱细胞真皮再生模板植入真皮缺损创面,创面收缩受到强烈抑制,皮肤经历一种再生型的愈合;推测其机制可能是脱细胞真皮再生模板植入创面后,真皮基质可诱导Fb的长入,合成和分泌具有正常结构的胶原纤维,减少Fb向肌成纤维细胞(MFb)分化.Livesey等[2]证实,真皮基质可以作为真皮重建的模板,为Fb的浸润以及胶原纤维排列提供支架,进而利于真皮组织的再生,减少瘢痕形成.是真皮的成分或空间结构还是两者均对Fb的生物学行为产生影响,其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作者:毛志刚;青春;陆树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华烧伤杂志》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本刊对生物体内压力计量单位表示方法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计量资料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写作要求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警惕非法医学期刊的招摇撞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本刊对论文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本刊投稿注意事项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本刊投稿介绍信格式要求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关于论文写作中的作者署名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自体筋膜作为骨骼肌再生支架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自体筋膜作为支架材料在体内重建肌肉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28只新西兰兔的双后腿建立胫骨前肌中段缺损模型.随机选取一侧,植入用自体阔筋膜制成的支架和肌肉微粒(肌肉支架组);另一侧分为3部分:10只腿缺损处植入筋膜支架(支架组),10只腿缺损处植入肌肉微粒(肌肉组),8只腿缺损不作处理(缺陷组).术后2、3、4、6、9周分别解剖观察移植成活率,并切取标本行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和结蛋白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各时相点切取肌肉支架组和支架组移植物中段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进行α肌动蛋白DNA相对定量分析.结果(1)术后第4周肌肉支架组缺损愈合处形态接近正常,移植成活率达93.33%,其他组相对较差.(2)肌肉支架组术后2-3周细胞增生活跃,结蛋白阳性率较高,α肌动蛋白DNA相对丰度较大,与支架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以自体筋膜为支架促使肌肉组织再生具有可行性.

    作者:汪道新;朱志祥;张力勇;黄志斌;关弘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牛磺酸对严重烧伤大鼠心肌损害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牛磺酸(Tau)对严重烧伤大鼠心肌损害的作用. 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不致伤)、烧伤组(60只)和Tau治疗组(60只).后两组大鼠造成30%TBSA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烧伤组伤后常规补液,Tau治疗组伤后腹腔注射Tau 400 mg/kg.于两组烧伤大鼠伤后1、3、6、12、24、48 h检测其血浆中心肌肌钙蛋白T(cTnT)、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血浆、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心肌钙离子水平,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并与对照组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将烧伤组大鼠血浆TNF-α、AngⅡ检测结果分别与cTnT检测结果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烧伤组大鼠伤后3 h起血浆cTnT水平较对照组(0.16±0.03)μg/L显著升高 (P<0.01),12 h达峰值(6.32±0.41)μg/L,48 h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烧伤组伤后3-48 h血浆MDA含量及心肌钙离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6-48 h血浆和心肌组织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水平分别于伤后1-24 h、3-24 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au治疗组上述指标在伤后多数时相点明显低于烧伤组(P<0.01). 烧伤组大鼠伤后早期心肌肌丝断裂溶解、线粒体肿胀、嵴减少,Tau治疗组心肌组织接近正常.烧伤组大鼠血浆TNF-α、AngⅡ浓度变化与cTnT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7和0.82,P<0.05). 结论 Tau能抑制严重烧伤大鼠cTnT、MDA、TNF-α和AngⅡ的生成及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对心肌损害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万福生;李国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吡那地尔对烫伤大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吡那地尔预处理后对烫伤大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5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9只,腹腔注射50 μg/kg等渗盐水)、单烫组(33只,仅作烫伤)及预处理组(33只,腹腔注射吡那地尔50 μg/kg后再作烫伤).透射电镜观察3组大鼠心肌线粒体结构的变化,用生物氧特性微机测量分析系统检测大鼠线粒体的呼吸控制率,并检测大鼠心肌线粒体中丙二醛(MDA)和超氧阴离子的含量. 结果伤后3 h预处理组大鼠心肌线粒体病理损害程度较单烫组轻;伤后1-6 h其呼吸控制率显著高于单烫组(P<0.05或0.01);MDA和超氧阴离子含量分别于伤后3、6 h和伤后1、3、6 h低于单烫组(P<0.05或0.01).伤后3 h预处理组MDA、超氧阴离子含量各为(0.60±0.09) μmol/g、 0.127±0.020, 明显低于单烫组(0.83±0.07) μmol/g、 0.169±0.015(P<0.01). 结论吡那地尔预处理对烫伤大鼠心肌产生了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线粒体中对腺苷三磷酸敏感的钾离子通道提前开放有关.

    作者:彭念寅;周红;司良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Rho激酶在烧伤大鼠血清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骨架变化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烧伤血清刺激下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变化及Rho信号转导通路所起的作用. 方法常规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ECV304,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烧伤组、Y-27632组、烧伤+Y-27632组、Y-27632+烧伤组、溶血磷脂酸(LPA)组和LPA+Y-27632组,分别用正常大鼠血清、烧伤大鼠血清、30 μmol/L Rho激酶抑制剂Y-27632、13 μmol/L RhoA激动剂LPA单独刺激或联合刺激.采用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各组内皮细胞形态.于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内皮细胞骨架变化,除Y-27632组外,各组均在刺激后6、7、8 h 3个时相点进行观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对照组、烧伤组、Y-27632组、烧伤+Y-27632组、LPA 组和LPA+Y-27632组刺激6 h的肌动蛋白含量. 结果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生长良好;丝状肌动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周边,形成周边肌动蛋白丝带,细胞生长融合为单层后呈网状结构;球状肌动蛋白集中在细胞中央.烧伤组烧伤血清刺激6 h,细胞贴壁差,丝状肌动蛋白重组,应力纤维形成,周边肌动蛋白丝带模糊;球状肌动蛋白松散,胞浆中可见散在分布的絮状球状肌动蛋白,且这些反应随着刺激时间延长而增强.烧伤+Y-27632组或Y-27632+烧伤组细胞生长、贴壁良好,丝状肌动蛋白的分布与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相似,应力纤维明显减少或消失;球状肌动蛋白结构紧密.LPA组的细胞骨架变化与烧伤组相似,LPA+Y-27632组及Y-27632组细胞骨架无明显变化.烧伤组刺激后6 h丝状肌动蛋白含量为0.63±0.07,低于实验对照组0.75±0.08;球状肌动蛋白含量为1.28±0.27,高于实验对照组1.16±0.16, 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烧伤血清能诱导内皮细胞肌动蛋白骨架重组,与LPA的作用相似.Y-27632能逆转这一作用.

    作者:郑惠珍;赵克森;黄巧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家兔吸入性损伤早期应用高氧平衡盐溶液的观察

    目的探讨高氧平衡盐溶液在家兔吸入性损伤早期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将77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5只),不致伤;平衡盐溶液治疗组(24只),致伤后连续10 d补充平衡盐溶液;高氧液治疗组(24只),致伤后连续10 d补充高氧平衡盐溶液;对照组(24只),致伤后不治疗.致伤的3组家兔又于伤后1、2、3、5、7、10 d 6个时相点下观察,每时相点4只.观察各组兔呼吸情况及生存率,检测其动脉血气分析、白细胞及分类、肺湿干重比、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观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 结果各致伤组兔伤后立即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张口呼吸、鼻翼扇动、咳嗽频繁,口、鼻腔分泌物增多,肺部可闻及干、湿性啰音.伤后10 d,对照组、平衡盐溶液治疗组、高氧液治疗组兔生存率分别为13.3%、27.8%、65.6%.血气分析结果均显示为代谢性酸中毒.各致伤组各时相点二氧化碳分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肺湿干重比、肺组织MDA等指标均较正常组升高,其顺序为:对照组>平衡盐溶液治疗组>高氧液治疗组>正常组;而pH值、氧分压、SOD等指标均较正常组降低,其顺序为:对照组<平衡盐溶液治疗组<高氧液治疗组<正常组(P<0.05).肺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家兔伤后肺体积明显增大,光镜下可见肺组织结构呈炎性改变,高氧液治疗组肺部损伤的范围及程度均较其他致伤组明显缩小或减轻. 结论早期应用高氧平衡盐溶液,对治疗吸入性损伤有明显的疗效.

    作者:黄立锋;贾赤宇;谢晓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烧伤血清对骨髓红系及粒系造血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烧伤血清对正常小鼠骨髓红系、粒系造血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常规制备小鼠骨髓细胞(BMC),用其分别建立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培养体系和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培养体系.在两体系中均加入15%TBSAⅢ度烧伤小鼠伤后12 h及1、3、5、7、10 d的血清(烧伤血清组)和小鼠正常血清(正常血清组),另设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检测各血清对两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烧伤血清中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浓度的变化,并将此二指标分别与烧伤血清对CFU-E、CFU-GM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作对数线性拟合相关分析. 结果 (1)烧伤血清对CFU-E、CFU-GM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明显升高,均在伤后1 d达峰值[(384±60)、(127±16)CFU](P<0.01),此后逐渐下降,到伤后7 d[(125±14)、(34±20) CFU]接近正常血清组水平(P>0.05).(2)烧伤血清中EPO浓度在伤后12 h-7 d较正常值显著升高(P<0.01); GM-CSF浓度在伤后12 h、1 d显著高于正常值(P<0.05).(3)烧伤血清EPO浓度与烧伤血清对CFU-E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呈显著对数正相关(r=0.857 0,P=0.013 7);GM-CSF浓度与烧伤血清对CFU-GM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无显著相关性(r=0.704 9,P>0.05). 结论小鼠烧伤后早期的血清对骨髓红系、粒系刺激活性较强,其中EPO水平增高是烧伤血清对骨髓红系刺激活性较强的重要原因,GM-CSF水平增高可能与烧伤血清对粒系刺激活性较强无关.

    作者:周燕虹;罗成基;郭朝华;孔佩艳;邹仲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