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5265/R
  • 国内刊号:11-5265/R
  • 影响因子:1.62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福建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福建省科技期刊质量评比优秀奖(99)
  • 外科学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1年3期文献
  • CT在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CT对于确定交叉韧带断裂部位的价值.方法对有膝关节外伤史、膝关节检查有可疑交叉韧带损伤者,分别摄双侧膝关节屈膝90°前、后抽屉试验位X线侧位片.于X线片上,从股骨髁的中心点向胫骨平台前、后缘连线做垂线将后者分为前后两段,任何一段比健侧同段长5 mm以上则为阳性.即前段长者为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后段长者为后交叉韧带完全断裂.之后作膝关节部位的薄层CT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5 nTm),观察胫骨上端前、后方有无撕脱性小骨块,以及股骨髁间窝处股骨外髁内侧或股骨内髁外侧有无撕脱性小骨块.结果从1994年1月~1999年11月按上述方法共诊断交叉韧带完全断裂者18例.其中,前交叉韧带于胫骨止点处撕脱者1例;后交叉韧带于胫骨止点处撕脱者2例;前交叉韧带于股骨外侧髁起点处撕脱者2例;后交叉韧带于股骨内侧髁起点处撕脱同时伴内侧副韧带股骨附着部撕脱性骨折1例;1例膝关节脱位者伴腓骨小头撕脱性骨折及腓总神经损伤.其余病例自韧带实质部断裂.所有病例均经手术修复或重建,除1例术前诊断为单纯前交叉韧带实质部完全断裂,而术中发现前交叉韧带实质部断裂约9096外,其余病例的术前诊断与术中所见均完全吻合.结论 CT对于确定交叉韧带断裂部位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程迅生;朱友志;布江英;郑国海;李嘉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同体骨软骨镶嵌移植术修复关节软骨病损

    目的探讨同体同关节内骨软骨镶嵌式移植,治疗关节软骨病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美国镶嵌式骨软骨移植器,通过开放或关节镜下进行同关节非负重关节面提供骨软骨移植条块修复关节负重面的软骨病损.结果手术6例,术后随访5~9个月,平均6个月,均达到优良效果.结论同体关节骨软骨镶嵌移植对治疗关节应力性局灶性软骨病、创伤性软骨缺损的45岁以下病人是一个效果确实、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黄华扬;尹庆水;曹正霖;章莹;李菊根;尹飙;吴文;刘景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髋臼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目的对髋臼骨折的分类、手术适应证及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和操作要领进行研讨.方法从1986年6月~1998年8月,31例髋臼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新鲜骨折29例,陈旧骨折2例,23例采用后方切口,7例前方切口,1例采用前后联合切口.29例单纯采用加压螺钉固定,其中3例结合使用克氏针,另2例采用钢板固定.术后除1例外,其余均用皮牵引2~3周.术后鼓励活动肌肉与关节,结合使用CPM机进行功能练习,2~3个月后恢复负重活动.结果本组26例随访1年至10年1个月.术后2例切口浅层感染,6~8周治愈.在22例采用后方切口的患者中有2例发生关节周围骨化,但未影响关节功能.本组无一例发生股骨头坏死.参照美国骨科学会拟定的疗效评定标准,本组26例采用内固定治疗的优19例,良4例,尚可3例.优良率占88.4%.结论 1.采用Letournel和Matta相结合的分类法较合理.单纯前后壁或前后柱骨折,骨折片小,特别是非负重区骨折(内顶弧角<30°),分离移位<3 mm,可采用牵引治疗;2前、后壁或(和)前后柱两处以上骨折,包括髋臼T形和Y形骨折,分离移位>3 mm,影响股骨头及髋臼的对合,为手术适应证;3.拉力螺钉适于髋臼前后壁骨折和前后柱斜形骨折,而前后柱横形或粉碎骨折及髋臼负重区的粉碎骨折,分离移位较大时应使用钢板螺钉固定;4.术后功能练习应尽早进行,8~12周恢复负重活动,以避免发生骨关节炎和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作者:徐莘香;刘一;金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踝部骨折

    目的对踝关节骨折关节镜辅助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方法近3年来34例踝部骨折病人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即常规关节镜检查,根据关节镜检查所见,对软骨损伤、滑膜炎、韧带撕裂进行关节镜下修复、清理,且关节镜监视进行骨折复位和固定.结果术后随访均2年,根据Must和Teipner临床及X线评定标准优良率达91%.结论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踝部骨折重视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保证确切关节骨折对位,提高了诊疗效果.

    作者:吕占辉;王树锋;孔令贵;张克民;张耀;王来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脊髓损伤、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正常成人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及正常成人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结合位点数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测定20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1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12例正常成人外周血白细胞上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位点数.结果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受体结合位点数明显低于正常成人组和脊髓型颈椎病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正常成人相比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上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位点数明显减少,提示该受体可能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起一定作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予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疗效.

    作者:赵宏;谭雯;贾连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股骨小粗隆缺损的生物力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股骨小粗隆缺损后对股骨上端生物力学的影响,分析加压滑动鹅颈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的原因,探求防止髋内翻的方法.方法用人体股骨模拟股骨小粗隆骨折造成股骨小粗隆缺损和股骨小粗隆广泛缺损,模拟股骨头垂直受力,测量小粗隆对侧应变大小.结果小粗隆缺损后,其对侧的张应力增加60%;小粗隆广泛缺损后,其对侧的张应力增加370%.结论股骨小粗隆缺损(治疗中未做发位固定),是造成加压滑动鹅颈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的重要原因.

    作者:蔡迎峰;陈胜;张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局部封闭治疗闭孔神经卡压综合征

    闭孔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闭孔神经在通过闭孔的膜——骨性管道时受压而引起的同侧下肢股内侧疼痛为主的一组症状和体征.自1988~1997年明确诊断的6例患者,用2%利多卡因与醋酸泼尼松龙针混悬液局部闭膜管封闭治疗收到良好效果.临床资料男性4例,女性2例,均为单侧,年龄33~54岁,2例有骨盆骨折,2例有同侧髋关节拉伤史,2例无明显原因.6例病人中病程长者5个月,短3周.

    作者:牛春雨;田平;侯宏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带血管蒂腓骨骨膜移植修复胫骨缺损

    我们采用同侧带血管蒂腓骨骨膜移植治疗胫骨缺损11例,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5~52岁;外伤性骨缺损5例,慢性骨髓炎骨缺损6例;骨缺损部位:胫骨上段3例,中段3例,下段5例;骨缺损长度(包括术中咬除硬化骨端)3~7 cm;病史平均为5~15个月.

    作者:康新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张力带钢丝在髌韧带断裂修复中的应用

    我院自1994年~1999年5年间共收住髌韧带断裂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小17岁,大73岁,平均年龄31岁;左侧5例,右侧7例;开放性切削伤9例,闭合性摔伤3例;开放性伤手术均在伤后6 h内进行,余均在伤后1周内完成手术.

    作者:师玉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全髋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认识

    1998年2月~1999年12月的间,全髋置换术153例中术后早期发生关节脱位5例.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5例发生术后脱位的病人中男2例,女3例,平均62.6岁.术前诊断:股骨颈骨折3例,股骨头坏死1例,骨性关节炎1例;脱位时间:术后4~10周,平均7.8周,均为后脱位;根据Do脱位分类:体位性3例,肌力失衡2例;保守治疗3例;手术治疗2例.对脱位病人的X线片进行评估:①测定假体髋臼的前倾角和倾斜角.倾斜角正常为40°±10°.前倾角正常为15°±10°.②测出两侧小粗隆到坐骨结节连线的距离,如术侧较正常侧减少超过1cm,即为肌力失衡.

    作者:杨胜武;叶澄宇;滕红林;倪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手术治疗Maisonneuve骨折五例

    Maisonneuve骨折(简称MFF)是一种少见的踝关节骨折,我科自1997年1月以来共诊治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年龄25~42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损伤均为扭转暴力,受伤距就诊时间1~6 d。人院查体于内踝及下胫腓前韧带、腓骨下段存在压痛;骨间膜体表投影全长压痛3例,下部压痛2例。摄膝踝全长X线片皆发现高位腓骨骨折,位于腓骨头下约2~3 cm处。上述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固定内踝或修复三角韧带,修复下胫腓前韧带,皮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长腿U型石膏托内翻位超膝固定,3周后去石膏功能锻炼,8周负重行走。

    作者:赵建勇;时忠霞;孙宏辉;魏学庆;张桂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肱骨外固定支架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一例

    患者,男性,因左肱骨干骨折行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术,术后三月余无明显原因出现患肢肿痛,且从针孔流出鲜红色血液,并逐渐加重入院.查体:左上臂肿胀,外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上端第二针孔流血,螺丝钉松动,腋下可触及一搏动性包块,拳头大小,触痛明显.桡动脉搏动比较健侧弱.X线片显示:骨折已愈合;上端第二钉过对侧皮质骨1.5 cm.

    作者:王全三;李亚先;杨晨;顾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微型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

    1997~1999年使用微型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32例,骨折愈合,伤手功能良好.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男24例,女7例.年龄16~35岁,平均25岁,多为从事机械操作人员.致因:机器压伤23例,棍棒击伤7例,扭伤2例,均为新鲜损伤.32例均为单侧,共40处骨折:其中单发25例,多发(掌骨合并指骨或多处)7例.骨折类型:闭合骨折22例,开放骨折10例.横行(短斜形)骨折19例(处),斜形(螺旋形)骨折10例,粉碎骨折4例.骨折部位:中段21例,近头部5例,近基底部6例.开放伤按Gustilo分级:1级8例、2级2例.受伤至治疗时间1 h~3 d,平均7 h.

    作者:扬辉;唐三元;丁轩;彭仲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介绍一种术中快速寻找四肢主要神经干的方法——“触摸法”

    在四肢手术时,良好的显露并且保护好这些主要的神经干,使之不受意外的损伤,往往是手术过程中关键的步骤之一,我们在实际手术操作中发现有一种方法可以快速而有效的寻找出四肢主要神经干,我们称之为“触摸法”,报告如下.方法以上臂部桡神经干的显露为例来说明,桡神经干是臂丛后束的延续,经肱三头肌长头与内侧头之间伴肱深动脉至臂后部,位于内、外侧头之间,紧贴桡神经管下行,在外上髁上方穿外侧肌间隔,行走在肱肌与肱桡肌之间,然后在桡侧腕长伸肌之前面,再分成浅、深二支至前臂.

    作者:聂中阶;易祥林;占晨光;郭继民;刘俊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髋关节前脱位致股动脉受压一例

    患者,女,34岁,因车祸致右髋疼痛、活动受限2 h入院;入院时查体:右腹股沟区饱满,局部压痛,可触及股骨头,右髋关节弹性固定;右下肢呈外展、外旋及轻度屈曲畸形;右下肢肿胀、轻度青紫、皮温低,右大腿动脉、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右大腿中段以下痛觉消失;右下肢肌力0级;X线片示:右髋关节前脱位并髋臼骨折.诊断:右髋关节前脱位并髋臼骨折;右股动脉受压,右股动脉损伤待排.即刻于行右髋关节前脱位闭合复位,约3 min后皮温及右股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恢复正常,血压平稳.

    作者:尹光山;窦乐花;许同臻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自制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49例报告

    治疗髌骨骨折,方法很多,各有优缺点.我科根据解剖特点和生物力学原理,用克氏针设计制做一种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从1990年11月~1999年6月,临床应用4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器械与方法1.1髌骨爪制做髌骨爪可术前或术中制做.采用¢1.0m~1.5 mm克氏针,用两把电工尖嘴钳将克氏针制做成“V”型,尖端窝成¢3.5 mm~4.0mm圆圈,两臂未端弯成钩状.参照髌骨侧位X线片,制做出爪枝的弧度与长度,两臂长度相当于所固定髌骨纵轴3/4,弧度与髌骨纵轴弧度一致,钩尖锉尖.制做出髌骨爪正观呈“V”型,侧位观呈长臂鱼钩状,见图1.

    作者:邸晶磊;侯玉彩;曹远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体会

    肱骨髁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处理相对困难.过去以保守治疗为主,疗效欠佳.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术已成为治疗的趋势.1992年~1998年我科手术治疗21例,肘关节功能恢复理想.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4例,女7例.年龄23~65岁,平均34.3岁.致伤原因:车祸16例,摔伤4例,其他1例.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性骨折18例.骨折类型:按照AO/ASIF分类[1],C1 4例,C2 9例,C3 8例.合并原发性尺神经损伤1例.

    作者:徐松;黄传俊;张明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运用骨与钢板折顶方法治疗下肢长骨干粉碎性骨折

    我院自1996年3月~2000年3月共收治了股骨干、胫骨干粉碎性骨折9例,此类骨折碎片较多、缺损大、术中不能采用传统的牵引、撬拨、折顶等方法或借助器械使骨折复位、固定,恢复肢体长度.我们设计出一种寻我支点、运用骨与钢板折顶的方法治疗这种特殊类型骨折,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车坚;王甫亚;周业松;蒋正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股骨头骨折并髋臼骨折诊治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股骨头骨折并髋臼骨折是髋关节的严重损伤,髋臼及股骨头解剖位置深在,治疗困难.作者1993年1月~1997年3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21例,效果满意,分析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1例中男性16例,女5例,年龄17~53岁.受伤原因:车祸20例,高处坠落伤1例.骨折类型:髋臼前柱骨折5例,后柱骨折9例,横形加后壁骨折3例,后柱加后壁骨折2例,双柱骨折2例.

    作者:周东生;邵珠省;张合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斜向单个椎间融合器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临床研究

    Cloward[1]于1953年首先采用了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脊柱不稳及椎管狭窄的患者.以后该方法逐渐为大家所接受,但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后路双枚融合器椎体间融合(posteriorlumbar interbody fusion),该方法需广泛切除椎板及关节突,从而降低了融合器植入后的后柱稳定性,且术中需极度牵马尾神经及神经根,使手术增加了潜在的危险性,我院自1998年6月起设计一种经后路单个斜向融椎器椎体间融合的方法,治疗患者2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祝海炳;李展振;龙亨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无脊髓损伤的上颈椎损伤漏诊八例体会

    我科自1988~1998年共收治寰枢椎骨折脱位22例,其中漏诊8例.现就有关漏诊原因及诊治体会作一分析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6例,女2例.年龄小29岁,大58岁,平均43岁.交通伤5例,运动伤2例,高处坠落伤1例.寰椎后弓骨折1例,枢椎椎弓骨折2例,齿状突骨折2例,寰枢椎旋转半脱位3例.伤后就诊时间4 h~72 h,平均21 h.

    作者:焦尚起;顾红卫;刘文俊;戴力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诊断和关节镜治疗

    髌内侧滑膜皱襞,是一发育残留的滑膜皱襞,由髌上内侧延伸至髌下脂肪垫滑膜上方.我院自1998年以来在膝关节镜下证实并行滑膜皱襞切除术治疗该征21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29~74岁,左膝8例,右膝13例;单纯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14例;合并其它病变者7例,其中外侧半月板损伤4例,髌股关节炎3例;平均病程18个月.

    作者:杨光;李铁波;刘铁明;陈天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Maisonneuve骨折16例临床与文献回顾

    Maisonneuve骨折(Maisonneuve Fracture of the Fibula,简称MFF)是一少见的踝关节骨折,其特征为踝关节内侧结构损伤合并腓骨上1/3骨折及伴有或不伴有后踝骨折.该类型骨折极不稳定,常合并下胫腓分离.很多学者对MFF的创伤机制及治疗进行了研究,对下胫腓分离程度、骨间膜损伤范围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明显分歧.我院1994年6月以来收治MFF病人16例,结合文献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邓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合并严重多发伤的脊柱脊髓损伤救治

    合并严重多发伤的脊柱脊髓损伤,整体伤情严重,治疗困难且预后较差,是严重创伤治疗的一个难题[1].回顾我院1990年1月~1998年12月治疗此类损伤62例,对有关救治问题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2例中男47例,女15例.年龄16~67岁,平均34.9岁.受伤至人院时间20min~12 d,平均16.2 h.致伤因素:高处坠落30例,交通事故22例,重物砸伤7例,其他3例.脊柱损伤:胸腰椎(T1L~L2)32例,颈椎(C3~C7)19例,胸椎(T1~T10)7例,腰骶椎(L3~S1)4例.按Denis骨折分型[2]:Ⅳ型24例,Ⅱ型23例,I型15例.神经功能根据Frankel[3]评级:A级32例,B级22例,C级6例,D级2例.

    作者:张奎;徐铎;高劲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腰椎间间盘突出症引起足下垂的原因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足下垂临床报道较少见.既往的道对其产生的原因也未能详细阐述.近年来我们对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足下垂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观察,同时在手术中测量受压神经根的直径及黄韧带厚度,以便能阐明其发生的原因,现将我科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足下垂12例,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大55岁,小24岁,平均39岁.其中40岁以下10例.病史长7年,短20 d.平均1年4个月.

    作者:谢文龙;贾连顺;周国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长管骨骨折并发症的防治与研究

    交锁髓内钉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治疗四肢长管骨骨折的卓有成效的技术,现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交锁髓内钉技术在大大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并发症,急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以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产生.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们近来施行交锁髓内钉术239例,其中肱骨骨折31例,胫骨骨折142例,股骨骨折66例,其中收入院再次施行交锁髓内钉术23例次,术后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3.6周(13~52周).

    作者:钱齐荣;苟三怀;贾连顺;欧阳跃平;谭军;刘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86例失效原因分析

    自1995年~1999年,我院收治了86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病例,本文对其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供同道们参考.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70例,女16例;左侧51例,右侧35例;年龄12~54岁,平均31岁.受伤原因:车祸伤40例,摔伤19例,砸伤17例,其它伤10例.骨折类型:粉碎性21例,斜形23例,螺旋形12例,横形骨折30例.院内手术11例,院外手术75例.手术次数:入院后每位患者至少有一次手术史者65例,二次手术者16例,三次手术者5例.内固定物失效时骨折处呈肥大型反应51例,占59%.萎缩型反应35例,占41%.术后外固定者22例,占25%.

    作者:明立功;明新杰;明新广;明新忠;明新月;明立德;张全金;冯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血清骨钙素改变及意义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ANFH)是髋部创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常导致患者关节功能丧失.创伤引起的股骨头血供障碍,进而可引起股骨头局部骨代谢的障碍,这与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对自2000年3月至2001年3月间收治的26例创伤性ANFH患者进行了血清骨钙素(BGP)检测,并探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诊断价值.

    作者:何伟;徐传毅;李雄;方斌;樊粤光;张庆文;袁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伴关节周围骨折的围手术期治疗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1],若骨折可带来一系列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可危及生命.我院自1996年2月以来,共收治了24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伴关节周围骨折病人,经过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4例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40~70岁,平均5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6例,摔倒骨折8例;骨折部位:肱骨外科颈骨折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例,股骨髁上及股骨下段骨折6例,股骨髁间骨折4例,胫骨平台骨折4例,胫骨下端骨折4例;开放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18例.

    作者:张朝春;徐皓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近端合并同侧股骨干骨折

    股骨近端合并同侧股骨干骨折患者临床较为少见,近年随交通事故及建筑意外增多有增加趋势.股骨重建钉应用以前对该类患者处理十分困难.本院自1998年至今对18例该类患者采用股骨重建钉内固定,总体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孙换强;钱越宁;唐新民;凌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同侧股骨干和髌骨骨折

    同侧股骨干和髌骨骨折临床上少见,常由车祸、高处坠落等高能量创伤所致,易并发严重的膝关节功能障碍,致残率高.我院自1993年2月~1998年10月共收治1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占同期股骨干骨折的3.3%(15/458).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1~60岁,平均37.5岁.左侧8例,右侧7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高处坠落伤4例,重物压伤1例.

    作者:黄长明;童星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Richrd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27处原因分析

    自1990~1999年,我院应用Richard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5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共24例27处,为吸取教训,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2~76岁,平均54.3岁.车祸伤8例,坠落伤10例,生活伤6例,对骨折采用Evans[1]分型,Ⅱ型2例,Ⅲ型7例,Ⅳ型15例.并发症情况:术中发生股骨外侧皮质崩裂1例,螺钉穿破股骨头1例,螺钉穿破股骨颈2例.术后发生螺钉割裂股骨头2例,钢板螺钉松动和髋内翻2例,钢板断裂和髋内翻1例,髋内翻畸形5例,外旋短缩畸形3例,再骨折2例,感染2例,髋膝关节僵硬3例,死亡1例.

    作者:洪加源;练克俭;郭林新;丁真奇;郭延杰;康两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复杂多段粉碎骨折

    胫骨多段复杂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一直是骨科的难题.从1995年始我们设计了“积木式”复位法,有限内固定结合单臂外固定兼顾腓骨内固定治疗32例,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25~49岁.开放粉碎骨折25例,I‘5例,Ⅱ‘8例,Ⅲ‘12例;闭合骨折7例.骨折平面:胫腓上段10例,中上段2例,中下段6例,下段14例.

    作者:刘明忱;路磊;王星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晚期全关节结核16例报告

    晚期全关节结核终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或长期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为解决这一问题,本院自1988年~1998年先后为15位患者施行了人工关节置换术并进行了随访.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部位6髋(5人)10膝.男11例,女4例.年龄34岁~58岁.病史短3年,长42年.所有病人在手术时其病变均在静止期1年以上.即病人在停药后1年无发热,盗汗,无关节积液,原有窦道疤痕无溢脓现象.

    作者:郑延贵;陈伯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骨端骨折的关节功能评价

    应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近关节部位的骨端骨折,临床已取得满意的疗效[1].现将我科自1994年5月以来应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的65例下肢近关节部位骨折的关节功能作一回顾性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5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5~90岁,平均28.5岁.交通事故22例,高处坠落14例,压砸伤9例,跌坐伤20例.其中闭合性骨折49例,开放性骨折16例.

    作者:苏寅;李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颅骨牵引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远期疗效不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自1993~1998年应用颅骨牵引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48例,经随访,其中21例远期疗效不佳,占43.75%.我们对其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8~77岁,平均45岁.损伤原因:坠落伤8例,车祸伤6例,跌伤5例,撞击伤2例.损伤节段:C3、4 1例,C4、5 4例,C5、6 10例,C6、7 5例,C7T1 1例.神经功能:全瘫3例,不全瘫7例,神经根症状6例,无神经症状5例.

    作者:毛兆光;徐生根;吴国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良Judet膝关节松解术治疗膝关节强直

    膝关节强直是膝关节周围骨折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亦是一个治疗难题.我们在赴法跟随Judet教授学习并掌握膝关节松解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膝关节松解新的理念,设计了一套改良Judet膝关节松解术,包括术后处理.自1995年4月~1999年10月,对35例创伤后膝关节强直进行松解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沈忆新;郑祖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腘动脉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26例报告

    腘动脉损伤至今仍为棘手的外科问题,处理不当可导致截肢的严重后果.国外文献报告截肢率为30.8%~72.5%[1].我院早期为50%(7/14),近期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后,截肢率降至8.3%(1/12),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自1961年1月~2000年8月,我院共收治腘动脉损伤26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26岁(6~68岁).受伤时间:30min~9 d,平均10 h.

    作者:王黎明;李嘉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臀肌筋膜挛缩症的三种术式比较

    我科1985~1998年间,不同时期以三种术式治疗臀肌筋膜挛缩96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6例.男性81例,女性15例;单侧病变2例,双侧94例;年龄4~17岁,平均9.5岁.均因坐姿、步态异常就诊收入.表现为髋关节外展、外旋、中立位屈曲受限.96%的病例有幼时臀部肌肉注射史.临床检查:并膝下蹲试验阳性率91%,“蛙式征”阳性率87%,下肢交叉试验阳性率93%.95%的患者可触及臀部索条状物及见皮肤凹陷征.

    作者:李军;俞兰;何凤春;崔海相;唐农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股骨骨折骨不连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我院1988~1998年收治股骨骨折骨不连46例,分别采用国产加压钢板、单臂外固定架、交锁髓内钉治疗.现将三种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比较.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男39例,女7例,年龄21~56岁,平均38.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4例,坠落伤5例,砸伤4例,机械伤3例.骨折部位:股骨上段11例,中段21例,下段13例.骨折类型:简单骨折2例,楔型骨折20例,复杂骨折24例.骨不连原因:普通钢板固定失败18例,梅花针固定失败11例,加压钢板固定失败15例,其他固定失败2例.骨不连时间8个月~3年,平均14个月.

    作者:幸永明;王杰;李重茂;赵宏;周荣立;王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治疗股骨颈陈旧性骨折骨不连接

    我院自1988年1月~1999年4月,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治疗股骨颈陈旧性骨折骨不连接28例,取较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性22例,女性6例.年龄14~56岁,平均25.4岁,病程:4~15个月,平均7.4个月.均为外伤性骨折,其中头下型骨折16例,头颈型骨折12例.GardenⅡ型3例,Ⅲ型23例,Ⅳ型2例.入院前治疗情况:曾经作手术治疗8例,非手术治疗20例.入院后的治疗结果:26例术后3~6个月内骨折愈合,2例不愈合.

    作者:黄朝辉;杨淮河;廖忠林;邵银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及带股方肌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18例报告

    我院1996~2000年经选择适应证应用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带股方肌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18例,进行疗效分析及经验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6~55岁,平均42.5岁.左侧股骨颈骨折10例,右侧18例.致伤原因:臀部着地跌伤9例;高处坠落摔伤6例;车祸事故撞伤3例.新鲜骨折15例,陈旧骨折不愈合3例.骨折分型:头下型9例,头颈型5例,经颈型4例;Garden Ⅲ型例、Ⅳ型11例.

    作者:张海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骨盆骨折中一种易被忽视的合并伤-闭合性睾丸损伤

    骨盆骨折合并闭合性睾丸损伤尚缺乏文献系统报道.早期常由于骨盆骨折或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原因漏诊或延误诊断而贻误治疗,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至关重要.我们从1993年2月~1999年1月收治13例,现从骨科和泌尿外科角度对有关问题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3例,年龄19~58岁,平均32.6岁.伤因:10例车祸伤(8例骑自行车或摩托车时发生车祸,1例被汽车碾压,1例被拖拉机碾压),2例高空坠落伤,1例重物压砸伤.13例骨盆骨折中12例急诊入院,1例经外院处理后经5 d转入.

    作者:王向阳;池永龙;洪如康;徐华梓;张磊;周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转移皮瓣治疗创伤性骨髓炎并骨不连十例报告

    开放性骨折或闭合性骨折一期行内固定术后感染,经治疗急性感染控制,但迁延为慢性创伤性骨髓炎.并骨不连按传统治疗方法需在创面消灭,感染稳定后再行植骨及固定治疗,有疗程长、多次手术等缺点.我院1991~1998年采用病灶清除Ⅰ期植骨的方法,短期内治愈10例患者.现将我们的经验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严康宁;郑亚才;李应国;李洪瀚;叶显乐;陈进鸿;柯顺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关节软骨的生物愈合与再生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节软骨的生物愈合与再生的研究成为了关节外科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当代促进关节软骨愈合与再生的一些措施与存在的问题予以综述.1 调动软骨细胞内在愈合潜能促进软骨愈合1.1 软骨下骨钻孔、磨蚀或微骨折软骨细胞生存于一种无血运的环境,软骨表层的损伤通常不能愈合.借助关节表面软骨至软骨下骨的钻孔、磨蚀或徽骨折来刺激软骨愈合的目的旨在从骨髓中获得多潜能的骨髓干细胞及生长因子以促进软骨细胞的分化和软骨缺损的修复.

    作者:孙康;王立德;张羽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四种外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比较四种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外固定方法,为临床选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8具尸体前臂一手部标本制成骨折损伤模型,随机分别先后采用桡骨远端动力型外固定器、小型AO外固定器、小型于氏多功能外固定器和石膏固定,进行抗轴向压缩、抗弯曲、抗扭转的强度与刚度的比较.结果各组应变值与载荷的大小呈正线性相关;在满足轴向压缩、弯曲及扭转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面,桡骨远端动力型外固定器比小型AO外固定器和于氏多功能外固定器优越,石膏固定差,四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外固定器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动力型外固定器具有独特优势.

    作者:沈忆新;郑祖根;王以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带肌蒂移植骨成骨活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索带肌蒂骨瓣移植后骨瓣的变化.方法采用成年体健家犬9条,切取带缝匠肌的髂骨块,将骨瓣游离后用医用硅胶膜包裹后固定于大腿外侧,术后2、4、6、8周取下骨块.以组织学、放射性核素扫描,生物力学测试等方法,观察肌蒂移植骨存活范围,成骨活动形式以及生物力学性能改变.结果①带缝匠肌髂骨瓣为一部分存活骨,在距肌蒂1.2~1.7 cm处开始出现骨组织坏死;②带缝匠肌髂骨瓣,存活骨的骨髓组织被纤维肉芽组织及新生毛细血管替代,远端死骨则是由近端存活骨向其“爬行替代”;③组织学检查显示2周时死骨内有少许纤维肉芽组织和新生毛细血管,6周时出现原始骨小梁,8周时部分骨小梁恢复正常形态,骨母细胞明显减少;④生物力学显示带缝匠肌髂骨瓣生物力学性能较对照侧为低,但在8周时其抗压力学性能恢复较快.结论组织学观察、ECT检查证实,带缝匠肌髂骨瓣是一块血供欠佳的骨瓣.

    作者:陈广祥;天华;士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不同体位骶髂关节周围韧带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目的研究在不同体位骶髂关节周围韧带的应力分布与作用.方法建立骶髂关节与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单腿站立位、双腿站立位和坐位等三种工况,计算关节周围韧带的应力分布.结果坐位、双腿站立位和单腿站立位三者中,以单腿站立位时骶髂关节周围韧带的应力值为大,坐位时骶髂关节周围韧带应力小,提示坐位有利于骶髂关节的休息,而单腿站立位易造成骶髂关节的疲劳.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骶髂关节周围的韧带通过提高张力水平,在维持关节的不同体位、阻止脱位的趋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钱齐荣;贾连顺;周伟明;黄本才;丁祖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胫骨型髓内分叉钉治疗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对胫骨型髓内分叉钉(TITN)内固定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实验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36根湿尸体胫骨标本进行实验,比较TITN与矩形钉,Ender钉及梅花钉固定之胫骨骨折在抗扭转、抗弯曲和抗轴向拉伸刚度等方面差异性.结果扭转试验、弯曲试验及轴向拉伸试验结果均表明TITN的抗扭、抗弯、抗轴向拉伸刚度均优于矩形钉、Ender钉、梅花钉(P<0.05).结论 TITN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有较强的骨折固定作用和稳定性,尤其在抗旋转和抗拉性能方面.

    作者:欧云生;李怀先;赵玉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三维多孔骨修复材料DL-PLA及β-TCP/DL-PLA的体外降解研究

    目的比较DL-PLA、20%β-TCP/DL-PLA制成的三维多孔材料降解特点,选择有利于骨缺损修复的材料.方法应用浇铸盐析技术分别将DL-PLA、20%β-TCP/DL-PLA制成三维多孔结构,通过体外降解实验观察测量并对比两种材料的分子量、重量、生物力学、pH值的动态变化.结果在降解过程中DL-PLA材料pH值在3周内轻度下降,而后明显下降,12周时仅为2.94.20%β-TCP/DL-PLA材料在12周的降解过程中pH值十分稳定,12周时为6.6.20%β-TCP/DL-PLA在0~2周分子量变化较大,从39400下降为28200,2周后下降较平缓,12周时为12000,而DL-PLA在0~2周分子量变化极大,从39400下降为10900,12周时为2940.20%β-TCP/DL-PLA重量变化率0~4周时变化较小,4周后下降加快,12周时为初始重量的60%.DL-PLA与之相似12周时为初始重量的55%.初始强度20%β-TCP/DL-PLA为1.72MPa,DL-PLA为1.35 MPa,两者有显著差别(P<0.05)DL-PLA在降解过程中DL-PLA组0~4周下降极小,4~6周下降较快,12周为0.13 MPs,20%β-TCP/DL-PLA在0~6周下降极小,6~8周下降较快,12周时为0.22 MPa.结论三维多孔20%β-TCP/DL-PLA作为一种新型治疗骨缺损的材料,降解特点有利于骨组织细胞长入,降解化学环境有利于骨组织细胞生长.

    作者:张亮;靳安民;郭志民;高燕;全大萍;卢泽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生物玻璃结合自体红骨髓复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生物玻璃结合自体红骨髓复合移植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对于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情况.方法应用影像学观察、病理切片组织学观察、多媒体彩色病理分析系统监测成骨细胞活性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影像学方面,自体红骨髓结合人工骨组术后3周即可见可能的骨连接迹象,术后1.5个月可见植入物与骨的确实性结合迹象.在组织学方面,自体红骨髓结合人工骨组可明显促进成软骨细胞和骨祖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在骨小梁的重建及钙质沉积方面明显优于单独自体红骨髓或人工骨移植.多媒体彩色病理分析活动性成骨细胞表面长(AOS)亦可得出相同结果.结论生物玻璃结合自体红骨髓复合移植结合了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共同优点,对于骨缺损的修复有明显的作用,在骨延迟愈合、骨肿瘤缺损充填及人工假体固定等临床应用方面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田鸿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骨牵引弓的改良

    我们自1996年1月至今,采用自行设计改良的牵引弓(国家专利LZ99251438.X)进行骨科牵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构该牵引弓由可调节弓体、固定栓、钢针固定螺栓、钢针构成,见图1(1~10).可调节弓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每一部分制成半弓状,两部分通过螺栓连接成为一个弓体,并且可以通过螺栓固定于两半弓体上不同位置的螺孔来调节牵引弓的宽度,以适应不同的病人.固定栓一端用螺栓固定于一侧弓体,使固定栓可以以螺栓为轴行平面转动,另一端开有滑动槽,调节至合适的位置用紧固螺栓固定于另一侧弓体.两半弓体下端扭转90°,并分别制上螺孔.两个钢针固定螺栓分别旋于螺孔内,钢针固定螺栓内制成中空并制有螺纹.钢针一端为针尖,另一端制有螺纹,将两枚钢针分另旋入钢针固定螺针内,用固定螺母将钢针固定螺栓固定住.

    作者:姜俊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逆行穿V形针时“卡针”的大力钳解脱法

    在1997年前,我们对部分股骨中段骨折选用V形针逆行穿针内固定时,偶尔因选针不当或髓腔狭窄变形等原因致“卡针(进退两难)”16例,即针尾(有拔出孔的一端)卡在髓腔内而针尖外露于骨折近端,全部解脱成功.方法是借用由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上海市分公司生产的供钳工用的钻石牌大力钳,夹住一侧针翼,然后靠近针翼向拔出方向锤击大力钳数下即可拔出.

    作者:董瑞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与《骨髓炎病灶置管灌洗方法的改进》一文作者的商榷

    贵刊在2000年第六期440页发表了由孟庆丰等撰写的《骨髓病灶置管灌洗方法的改进》一文,作者认为其方法的改进是不妥的.

    作者:杨育忠;刘文卯;邹海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